汇川技术(300124):工控巨头 乘风而上

类别:创业板 机构:华安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研究员:李疆 日期:2020-08-19

  事件:公司发布中报,2020H1 实现收入47.84 亿元,yoy 75.95%;归母净利润为7.74 亿元,yoy 94.33%。

      核心观点:业绩略超预期,上调盈利预测。疫情后自动化份额呈现加速提升态势,管理变革后,公司产品力、渠道力、品牌力全面上行,盈利能力拐点向上,新能源电控进入海外一线客户,组织架构变革下,公司盈利能力拐点向上,维持“买入”评级。

      点评:

      业绩略超预期,并表+主业高增长+盈利能力改善三重因素。

      Q2 单季实现营收为32.37 亿元,yoy 100%,净利润6.02 亿,yoy127%。业绩高增长主要原因:

      ① 并表贝思特(2019.07 开始并表),贝思特二季度并表贡献营收8.98亿,净利润1.1 亿,扣除并表后Q2 收入端 yoy 46%,净利润 yoy85%。

      ② 通用自动化业务高速增长,市占率大幅提升。通用伺服实现营收5.43 亿元,yoy 125%;通用变频器实现营收6.36 亿元,yoy52%;PLC&HMI 实现营收 1.51 亿元,yoy 185%。疫情期间公司通过“保交付、抓机会、推变革”的措施,大幅抢占市场份额,同时借助口罩机的契机,切入到高端客户供应链,强化了产品力与渠道力。

      ③ 新能源汽车业务实现营收2.39 亿元,yoy 58%。高增长系前期定点互联网造车新势力放量。

      ④ 产品结构变化及降本增效带来毛利率提升,剔除并表后综合毛利率44.92%,同比上升3.9 个pct,主要是伺服、PLC 等高毛利率产品比重增长带来,同时公司自2018 年开始拉通自动化业务供应链,大幅降低采购成本。

      ⑤ 管理优化带来费用率降低。2020H1 测算剔除并表后:研发费用率下滑1.18 个pct,刷新近3 年新低,系平台化产品出货占比提升带来的,映射出“平台化”产品战略及管理优化效果显著。

      2020 年是公司自动化业务分水岭,从相对优势走向绝对竞争力的时代。

      公司历经十七年工业自动化的发展,以定制化模式起家,凭借技术营销模式抢占外资市场,建立了相对竞争优势,在规模、渠道、工艺三个方面构建了第一层级护城河。下一阶段将通过拉通多平台产品、集成化解决方案的方式加深护城河,同时加强集成化供应链优势清洗中低端市场。2020 年初制定“上顶下沉”的策略显示公司在中端市场的积累已经完成,市占率提升的通道在两端市场,头部市场在疫情后开始集中突破,低端市场也在IS660 等新经济型产品带动下放量出货。

      自此公司开始在正面战场“通用品”,“中高功率段”,“头部客户”与外资品牌角逐,加速国产替代。

      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 - 短期看定点,中期看收入,长期看体系。

      新能源动力系统是极具成长性的赛道,公司是唯一通过自身努力从工业品成功迈向乘用车动力系统,并且未来有望击穿国际一线汽车电子厂商的企业。2020H1 受互联网造车新势力带动,市场应从从更高的维度审视新能源业务为汇川带来的本质性变化。

      ① 打开成长空间。传统工控产品“伺服+变频+PLC”目前国内500 亿市场空间,对比汇川为新能源汽车提供产品单车价值近万元,而且公司已进入全球化供应链,千亿空间再造一个汇川。

      ② 工业制造体系到汽车电子制造体系的转变。汇川在汽车电子领域竞争对手:博世、大陆、德尔福、法雷奥、电装国际一线汽车电子公司,汽车品研发制造供应链体系区别于工业品,尤其是动力系统涉及到驾乘的安全性,对流程、质量管控能力的要求会反哺工业品业务,加强精益化生产制造能力。

      ③ 第三方供应商的时代来临,汇川坐享国内市场龙头。7 月电机电控供应商同比去年减少了4 成,头部集中趋势显著,根据“NE 时代”披露,单7 月汇川在国内新能源乘用车装机量第一,市占率12.6%,首次超过特斯拉。未来除了特斯拉,比亚迪等具备动力系统自供能力的主机厂商,电机电控份额份额加速向头部第三方厂商集中,汇川显著受益。

      组织架构变革提升经营效率,盈利能力逐季向上。

      2017-2019 年公司受制于新能源汽车与定制化模式瓶颈,人均收入和利润增长率下滑。公司于2019 年启动第四次组织架构调整,以效益为导向严控成本,费用端逐季改善。同时新能源乘用车5 年深耕,已经搭建完成国内一流新能源动力总成研发制造体系,DC-DC、电控电机实现定点国际TOP 客户,国际客户牵引战略初步完成。随着前期定点的主机厂陆续放量,最大的亏损业务未来2-3 年将走出泥沼,我们判断全年盈利能力有望呈现逐季抬升的趋势。

      投资建议

      上调盈利预测,预计公司2020-2022 年分别实现净利润17.51/22.47/29.19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84%/28%/29%,对应PE 55X/43X/33X。公司目前是A 股中最有可能成长为智能制造平台型企业的标的,疫情后时代自动化份额呈现加速提升态势,新能源电控突破订单海外客户,组织架构变革下,公司盈利能力拐点向上,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

      1、下沉策略实施受阻;2、工业自动化景气度下行;3、新能源汽车研发进展受阻;4、组织架构调整与管理变革受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