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数字经济就业发展研究报告:新形态、新模式、新趋势

类别:宏观 机构: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 研究员:—— 日期:2020-07-28

数字经济就业发展建议

    加强风险预警,建立就业监测平台。一是发挥平台数据汇聚、资源调度、数据分析等优势,监测追踪就业市场供需双方动态,强化失业预警和风险防范。二是加强生产运营数据可视化管理和分析,预测产业走势和市场变化,提前做好人才培训和人才储备。三是根据生产、市场及物流等工业数据预判企业用人需求,掌握各岗位用工需求,远程调度人力资源,将劳动力过剩行业就业人员向劳动力短缺行业转移。

    优化技能培训,推广远程就业新模式。一方面,开展针对性职业技能培训,在中西部地区推广公共实训基地,全面提升数字技能和人才分布的区域均衡性。鼓励数字经济龙头企业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共享在线培训项目和开放学习平台,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构建智力资源池,为待业群体和欠发达地区提供学习机会。另一方面,加强偏远地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倡导远程就业新模式,减少人才吸纳的时空限制,提升偏远地区工作意愿。

    布局学科建设,完善人才管理体系。一是加快新兴学科布局,加强前沿数字技术等相关学科建设;协同发挥高校、企业、科研机构、产业集聚区等各方作用,大力培育数字经济技术人才和应用创新型人才。二是依托国家重大人才工程项目和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引进一批数字经济相关的高水平研究型科学家和具备产业经验的高层次科技领军人才。三是优化人才评价激励制度,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体系,充分发挥人才积极性、主动性,并为欠发达地区人才吸纳提供政策和技术扶持。

    探索新型劳动关系,强化社会保障。一是针对数字经济就业实行包容审慎监管,激励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创造更多灵活就业岗位。

    二是针对由灵活就业大大增加带来的劳动关系认定难、劳动争议处理难、社保缴费难等新情况,构建新型劳动者权益保障机制。加强工伤保险信息化建设,促进社保卡在工伤保险领域内应用,积极推进参保缴费、工伤认定、劳动能力鉴定和待遇发放等信息一体化建设。三是强化数字经济新型就业岗位保障,支持民生“短板”领域岗位创造。

    探索建立适应灵活就业的新型劳动关系,带动妇女、下岗职工、残障群体、退伍军人等特殊群体就业。

    数字经济就业趋势展望

    就业服务能力不断增强。数字技术为优化公共服务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手段,依托线上平台,就业公共服务效率得以提升。数字经济作为经济增长的新动能,推动财政税基的增长,丰富就业扶持资金,形成良性循环。未来,数字手段优化就业服务成为趋势。社会各界推广数字化就业创业服务平台,采集和整合就业信息,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就业精准匹配,减少资源配置失调而产生的失业。同时,伴随着数字经济增长,数字经济就业岗位扶持项目有望增长,各类就业培训补助、创业基金将不断增加,多方协同就业创业服务体系持续优化。

    就业统计体系逐步建立。伴随着在线招聘网站和职业社交平台的丰富,就业大数据迅速增长,越来越多的研究基于网络数据统计新型就业,补充传统模式下就业统计不足。未来,数字经济就业统计体系将逐步建立,一方面,将通过数字化手段优化传统模式下的就业和失业调查,提升调查覆盖率;另一方面,基于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实现源头追溯、信息监测、在线识别,汇集海量就业数据。同时,数字经济就业卫星账户等创新模式被不断探索,实现多角度监测劳动力市场,辅助国家实施稳就业和保就业举措。

    数字鸿沟逐步弥合。伴随着信息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网络接入成本的降低,越来越多群体有机会享受到数字技术带来的福利。未来,面向数字技能的培训将持续优化,数字人才培养将持续优化。5G、AR/VR、人机互动在数字化培训中的应用逐步深化,方便在职者和失业者利用碎片化时间践行终身学习,全面提升国民的信息获取、技术掌握、应用创新能力。职业培训等级认定服务不断扩展,为培训和招聘提供参考依据。伴随着全民数字技能持续提升,城乡数字鸿沟、性别数字鸿沟等有望进一步减少。

    灵活就业生态持续优化。数字经济就业打破岗位时空限制,脱离单位的就业人员逐渐增多,“灵活就业”、“零工经济”、“斜杠青年”

    等成为就业热门词汇。同时,灵活就业的社会保障正引发全社会广泛关注。目前,政府、企业和研究机构均参与研究灵活就业服务和保障方案,在用工服务、法律咨询、教育培训、社保指导等领域加强探索。

    未来,雇佣单位不固定、工作时间灵活、办公地点不受限制的灵活就业或成为为主流就业趋势。并且,灵活就业社保政策将持续深入,试点示范积极推广,灵活就业人员参保率将逐步提升;针对劳动纠纷,在线处理和信用评级将发挥重要作用,提升监管效能和优化就业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