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部湾港(000582):7月1日公告6月吞吐量同比+20% 引领行业增速走近聚光灯

类别:公司 机构:华西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研究员:丁一洪/李承鹏/卓乃建/洪奕昕 日期:2020-07-02

  事件概述

      恰逢七一建党99 周年,北部湾港第一次在一个月的第一天收盘后公告月度吞吐量数据。根据公司公告,2020 年6 月公司完成货物吞吐量2468.2 万吨,同比+20.04%,其中集装箱吞吐量47.2 万标准箱,同比+32.9%。

    客观上,引领全国沿海港口增速的北部湾港正逐步被拉到经济社会和资本市场的聚光灯下。

      受益于国家西部大开发以及西部陆海新通道等政策的强力支持,以及受益于国内外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化带来的我国西南地区及东盟经济贸易的增长,并通过北部湾港集团及上市公司自身的努力,强劲的增长数据使北部湾港自觉不自觉地走近资本市场和经济社会的聚光灯下。从之前并不重要的西南边陲港口,从之前钦州、北海和防城港的分散状态,经过整合,以一个很低的基数和起点,向未来的国际门户港迈进。我们判断,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从沿海港口吞吐量增速的角度去划分国内的港口,将分成两类:1)广西北部湾港;2)国内其它沿海港口。那么,北部湾港上市公司的估值方法是否应该参照其它港口的估值体系将成为一个被长期讨论的问题。

    北部湾港6 月货物吞吐量加速增长,增速环比提高7.53 个百分点,集装箱吞吐量继续保持高速增长;上半年吞吐量逆势强劲增长,增速超过年度生产经营预算目标。

      2020 年6 月公司货物吞吐量增速较5 月+12.51%的增速环比提高7.53 个百分点;集装箱吞吐量同比+32.9%,保持高速增长。

      2020 年上半年公司完成货物吞吐量1.27 亿吨,同比+15.56%,增速超过公司2019 年年报中提及的2020 年货物吞吐量同比+11.52%的生产经营预算目标。

      2020 年上半年,新冠疫情对全球经济产生巨大负面影响,公司在此背景下,货物吞吐量逆势强劲增长,增速超过2020 年生产经营预算目标,集装箱吞吐量实现高速增长。

    我国中西部地区粗钢产量、电解铝产量及用电量增速领先,与北部湾港货物吞吐量的高速增长相对应,反映了中西部地区强劲的经济活力,一定程度上验证了北部湾港在国家经济区域性结构调整背景下的投资逻辑。

      2020 年前5 月广西粗钢产量为1290 万吨,同比+78.8%,增速居全国首位;2020 年前5 月云南、新疆、内蒙古、甘肃及广西等中西部地区用电量增速领先,同比分别为+7.4% /+5.3%/+4.9%/+4.8%/+2.4%;2020 年前4 月,云南、陕西、四川、贵州及广西等西部地区电解铝产量增速领先,同比分别为+34.3%/+28.8%/+21.6%/+15.8%。

    2020 年前5 月我国与东盟进出口金额同比+4.2%,东盟继续坐实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东盟地区在国际分工结构性调整背景下的发展以及我国与东盟贸易的增长将持续推动北部湾港货物吞吐量增长。

      2020 年前5 月我国与东盟贸易总值为1.7 万亿元,同比+4.2%,占外贸总值比例为14.7%,东盟与我国进出口贸易金额逆势增长趋势不改,坐实为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我国与东盟贸易金额的逆势增长与北部湾港货物吞吐量大幅增长相互印证,持续验证国际分工结构性调整背景下北部湾港的投资逻辑。

    6 月北港相关新闻更新:贵阳经南宁至钦州拟建双层集装箱铁路,西南货运能力将提升,中西部货运交通结构调整的逻辑持续加强。

      根据广西北部湾经济区规划建设管理办公室网站新闻:广西西部陆海新通道或将迎来一条重量级的铁路,这条铁路是构建形成西北西南地区经南宁通往北部湾港的顺直大能力双层集装箱通道,设计速度160 公里/小时,可开行双层集装箱列车;全长约630 公里,计划总投资约920 亿元。待贵阳经南宁至钦州的新铁路建设后,相当于把整条西南西北货运铁路线拉成了直线,这将大大缩短货运运输时间,节省货运成本。

      投资建议:北部湾港连接大湾区、背靠中西部、面向东南亚,目前面临长期黄金发展机遇,我们重申对北部湾港的推荐,维持盈利预测,重申“买入”评级。

      北部湾港在我们“三个结构性调整”背景下的投资逻辑逐步验证并持续加强。随着国内疫情的稳定控制及外需一定程度的复苏,我们判断,暂时以内需为主的北部湾港全年量价将呈前低后高的走势,我们维持公司2020-22 年13.0/ 16.1/ 19.6 亿元的归母净利润预测,对应预测EPS 分别为0.79/0.99/1.20元,按照2020 年7 月1 日10.67 元/股的收盘价,对应2020-22 年PE 分别为13.44/10.81/8.91 倍,重申 “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

      宏观经济存在下行超预期可能;疫情持续时间;复工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