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行业专题报告:环保升级系列报告第二篇垃圾分类逐步推行 行业景气度持续提升

类别:行业 机构:招商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研究员:朱纯阳/张晨/宋盈盈 日期:2020-06-10

  近日,习主席对垃圾分类工作做出重要指示,强调实施垃圾分类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环境,关系节约使用资源,也是社会文明水平的一个重要体现。2020 年5月1日,北京也开始正式推行垃圾分类。继上海打响垃圾分类第一枪后,各地垃圾分类政策不断出台并逐渐落地,垃圾分类正在我国如火如茶展开。我们认为,垃圾分类是实现资源化的重要手段,将使社会总资源的配置效率得到提升。受益于垃圾分类行业景气度不断提高,今年各地垃圾分类订单的快速释放,垃圾分类产业链内公司将显著受益。

      1、北京垃圾分类正式实施,并取得初步成效垃圾分类这一-概念早在2010 年发改委发布《关于组织开展城市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处理试点工作的通知》时就已经被提出,我国大部分城市垃圾桶均已实现可回收和不可回收两类分别收集,但经历几年的发展,垃圾分类在我国却并未得到很好的贯彻和落实。

      2019年6月6日,住建部、发改委、生态环境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关于在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全面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通知》,提出自2019 年起在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全面启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到2020年,46个重点城市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系统;到2025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系统。这一政策正式启动了我国垃圾分类工作的热潮,重点地区垃圾分类工作开始如火如荼地展开。

      上海是我国第一一个全面推广垃圾分类的城市,自2019年7月1日起正式执行生活垃圾强制分类,标准也较为严格。作为重点城市的首都北京紧随其后,于2020年5月1日开始正式执行生活垃圾分类,成为垃圾分类历史上又一重要的里程碑。

      (1)北京垃圾分类发展历程

      2000年6月,北京被确定为全国首批8个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城市。2001年,全市首次尝试厨余垃圾资源化处理。2006 年,京郊农户垃圾不再“自产自销”,实行垃圾源头分类管理。

      到了2010 年,北京市政部门起草《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草案)》),成为全国首个为垃圾分类立法的城市。2011 年11月18日经北京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自2012年3月1日起实施,标志着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工作走上了法制之路。

      2013年3月20日市委常委会和2013年3月19日市政府专题会审议通过了《北京市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三年实施方案(2013--2015 年)》,优先安排生活垃圾处理设施规划建设,优先采用垃圾焚烧、综合处理和餐厨垃圾资源化技术,优先推进生活垃圾源头减量,优先保障生活垃圾治理投入。

      2019年11月27日,北京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16次会议表决通过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关于修改《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的决定。2020 年5月1日,新修订的《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施行,与老版相比,明确了单位和个人有责任进行垃圾分类,并且对于未分类投放的单位和个人设立了相应的惩罚措施。这标志着北京的垃圾分类由倡导转化为法定义务。

    单位未分类投放:由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部门责令立即改正,处1000元罚款;再次违反规定的,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

    个人未分类投放:由生活垃圾分类管理责任人进行劝阻;对拒不听从劝阻的,生活垃圾分类管理责任人应当向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部门报告,由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部门给予书面警告,再次违反规定的,处50元以上200元以下罚款。

      (2)北京市生活垃圾分类标准

      5月1日实行的《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将垃圾分为四类可回收物、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其他垃圾,并分别规定了不同的处理流程。

      可回收物(蓝色桶):是指在日常生活中或者为日常生活提供服务的活动中产生的,已经失去原有全部或者部分使用价值,回收后经过再加工可以成为生产原料或者经过整理可以再利用的物品,主要包括废纸类、塑料类、玻璃类、金属类、电子废弃物类、织物。

      类等。

      厨余垃圾(绿色桶):是指家庭中产生的菜帮菜叶、瓜果皮核、剩菜剩饭、废弃食物等易腐性垃圾;从事餐饮经营活动的企业和机关、部队、学校、企业事业等单位集体食堂在食品加工、饮食服务、单位供餐等活动中产生的食物残渣、食品加工废料和废弃食用油脂;以及农贸市场、农产品批发市场产生的蔬菜瓜果垃圾、腐肉、肉碎骨、水产品、畜禽内脏等。其中,废弃食用油脂是指不可再食用的动植物油脂和油水混合物。

      有害垃圾(红色桶):是指生活垃圾中的有毒有害物质,主要包括废电池(镉镍电池、氧化汞电池、铅蓄电池等),废荧光灯管(日光灯管、节能灯等),废温度计,废血压计,废药品及其包装物,废油漆、溶剂及其包装物,废杀虫剂、消毒剂及其包装物,废胶片及废相纸等。

      其他垃圾(灰色桶):是指除厨余垃圾、可回收物、有害垃圾之外的生活垃圾,以及难以辨识类别的生活垃圾。主要包括餐巾纸、卫生纸、卫生巾;陶瓷碗碟、食品袋、保鲜膜;大骨头、玉米棒、坚果壳;烟头、灰土、头发、橡皮泥、干电池等。

      垃圾运输车的颜色也与垃圾桶的类别相对应,以便于社会监督。同时还设有两个推放点,废旧家具、家电等体积较大的废弃物在制定地点单独堆放;建筑垃圾在指定地点、指定时间单独堆放。

      为方便群众分清垃圾类别,做到正确投放,国务院客户端和小程序还开设了各城市垃圾分类查询服务,可在其中选择北京市,输入垃圾名称查询分类。同时,北京市也开始推广垃圾分类小程序--“垃分宝典”,集拍照、文字、语音查询于一身,提高垃圾正确投放率。

      (3)垃圾分类政策执行一个月,已取得初步成效6月2日,北京市城管委召开新闻发布会。会上透露,5月全市厨余垃圾分出量整体翻倍,其他垃圾处理量同比减少14%。在监督执法过程中,全市城管执法部门共检查生活垃圾分类主体责任单位6.45万家,发现存在问题单位9911家,责令改正违法行为4474起,立案查处违法行为2330起;其中对群众举报强烈、违法行为严重的34起生活垃圾混装混运违法行为立案查处。全市城管执法部门立案查处个人生活垃圾分类违法行为795起。

      北京市城市管理委李如刚副主任在会上提到,“垃圾分类行动实施以来,效果主要体现为‘三升一降”。”

      厨余日分出量翻倍提升:5月以来,全市家庭厨余垃圾日均分出量达到740吨,其中5月上旬日均451吨,中旬日均729吨,下旬日均1013吨;环比4月份增长159%。

      餐饮单位厨余垃圾日均分出量1263吨,环比4月增长98%。

      桶站配置率大幅提升:从市级检查结果看,5月初,各区居住小区桶站配置率普遍在60%至70%之间。近期,各区桶站配置率逐步提升,一半以上区已经达到了90%。

      桶站值守覆盖率明显提升:5月以来,各区把疫情防控与垃圾分类工作相结合,逐步增加垃圾分类“绿袖标”指导员上岗,同时通过发动志愿者、楼门长、小巷管家、“双报到”

      党员等担任“志愿”指导员、临时指导员,作为有益补充,早晚居民垃圾投放高峰期指导员覆盖率明显增长,固定值守和巡回值守人员覆盖率达到40%左右。

      其他垃圾清运量同比下降:随着厨余垃圾、可回收物分类收运和处置力度不断加大,其他垃圾清运量在人员回流的情况下保持低增长,5月,其他垃圾日清运量为2.18万吨,同比减少14%。

      截至目前,北京市已有1.2万处投放站点、124 座分类驿站和密闭式清洁站完成升级改造,统一分类标识、设置公示牌,满足居民分类需要;183辆垃圾分类运输车完成涂装,规范小型收集车1389辆;44 座生活垃圾处理设施运行平稳有序。

      同时,北京日报发布新闻称2020年年底前,朝阳区将改造完成128座分类垃圾楼和16个垃圾中转站,以实现更精准的分类清运,减少垃圾中转时间,海淀区大件垃圾回收体系将实现29个街镇全覆盖;终端建设了海淀区再生资源回收分拣加工中心。北京市将进一步完善可回收物的回收体系,推进回收服务点、中转站和集散场建设,提高生活垃圾回收和资源化利用效率,维护城市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自北京生活垃圾分类政策正式实施已经过去一个月的时间,从目前垃圾收运端来看,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且北京市垃圾分类工作与上海市不同,并没有采取激进的强制分类,而是通过宣导,逐步养成民众的分类习惯,推行过程较为温和。随着垃圾分类工作的逐步深入,未来北京市垃圾分类市场仍有较大的潜力。

      2、各重点城市垃圾分类政策也在稳步推进

      2019年6月6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9部门印发《关于在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全面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通知》,部署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要全面开展生活垃圾分类的各项工作。《通知》要求,到2020年,46个重点城市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系统;其他地级城市实现公共机构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至少有1个街道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类示范片区。到2022年,各地级城市至少有1个区实现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其他各区至少有1个街道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类示范片区。到2025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系统。《通知》要求,各地级城市应于2019年底前,编制完成生活垃圾分类实施方案,明确生活垃圾分类标准,以及推动生活垃圾分类的目标任务、重点项目、配套政策、具体措施。

      目前,46个城市均以意见、实施方案或行动计划的形式对垃圾分类进行了“日程规划",其中,北京、上海、深圳等地积极推进垃圾分类,步入了“垃圾分类有法可依”的时代。

      3、垃圾分类是实现资源化的重要手段,可以提升全社会的资源配置效率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是国家对固体废物污染环境的防治的三个重要原则,我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明确规定,国家对固体废物污染环境的防治,实行减少固体废物的产生量和危害性、充分合理利用固体废物和无害化处置固体废物的原则,促进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发展。

      我国目前生活垃圾处理的主要方式主要有三种:填埋、焚烧、厌氧消化;其中填埋处理的占比接近60%,焚烧处理的占比超过40%,为最主要的处理方式;这三种方式均可以实现无害化,但填埋并不能实现减量化和资源化,而焚烧和厌氧消化可以实现减量化和资源化。我国目前的垃圾处理方式的结构并不合理,导致垃圾处理并不能做到较好的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并且带来较大的外部性。

      填埋虽是目前我国生活垃圾处理的主要方式,其投资成本较低,操作简易,且实现了无害化处理,基本适用于处理所有种类垃圾,但是垃圾填埋存在诸多问题,并不可持续发展。首先,垃圾填埋占地面积大,造成对土地资源较大浪费;此外,填埋容易造成严重的二次污染;更重要的是垃圾进入填埋场意味着垃圾作为一种资源的浪费。

      垃圾焚烧与填埋相比优点显著,首先,垃圾焚烧占地面积较小,同等处理能力下仅为填埋场的约1/20-1/15,其次,垃圾焚烧可以做到较好的减量化,通常可实现垃圾体积减小约90%,重量减少约80%-85%;更重要的是,垃圾焚烧可以通过焚烧发电的模式实现垃圾资源化,对社会用电形成有效补充。但垃圾焚烧也具有一定缺陷,最显著的是在垃圾焚烧过程中,由于垃圾成分比较复杂,含水量高,不容易充分燃烧,如果控制燃烧条件不能得到较好控制,则容易产生二唔英并随烟气排出,对周边居民的健康造成危害;此外,我国当前垃圾焚烧发电的入炉垃圾基本为混合垃圾,含水量高,热值较低,单位垃圾发电量较低,导致垃圾作为资源的回收效率较低,和发达国家比具有较大差距,同时,无法充分燃烧和利用的垃圾热值导致我国垃圾处理设施收益有限,这也是我国垃圾处理设施至今仍需要大量政府补贴以维持合理收益率的重要原因。

    4、2020 年是垃圾分类订单爆发年,相关产业链公司将显著

    受益垃圾分类可以使得垃圾资源利用利益更大化,给产业和社会创造更多价值,具有大力推行的必要性。随着各地垃圾分类政策的落地,2020 年将进入垃圾分类处置设施的集中建设阶段,相关垃圾分类运营服务,中端分类转运和末端处置运营订单都将大量释放,从而带动相关产业投资进一步加大。从垃圾分类产业链协同角度而言,前端的垃圾分类服务、中端的垃圾分类转运、终端的厨余垃圾处理、渗滤液处置、垃圾焚烧等相关企业均将从中受益。

      风险提示。

      1、政策推行进度不及预期。

      2、大量传统行业转型进入环保行业,造成行业竞争加剧,部分公司受到冲击。

      3、大盘系统性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