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证券(600030):龙头地位稳固业绩显韧性 减值增加拖累净利润

类别:公司 机构:万联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研究员:张译从 日期:2020-04-30

  事件

      中信证券发布2020 年一季报,实现营业收入1285.24 亿元,同比增长22.14%;实现归母净利润40.76 亿元,同比下降4.28%;总资产9223.27亿元,同比增长16.50%,净资产1773.54 亿元,同比增长9.73%;加权ROE2.38%,较上年末减少0.36pct;基本EPS0.32 元/股,同比减少8.57%。

      投资要点:

      营业收入实现两成正增长,信用减值增加拖累净利润有所下滑: 受益于经纪、资管和自营业务向好,公司1Q2020营业收入实现22.14%的增长,远优于行业整体水平(-3.50%);同时由于信用减值损失计提同比增加,1Q2020净利润同比下降4.28%,但降幅也小于行业整体水平(-11.69%);净资产收益率(年化)为9.75%,高于行业整体水平(7.57%),保持较强盈利能力。整体来看,中信证券2020年一季度业绩彰显韧性,大幅优于行业,在第一梯队里也保持优势,龙头地位依旧稳固。

      资本实力继续扩充,龙头优势继续拉大:公司资本实力规模继续提升,1Q2020总资产和净资产分别超过9000亿元和近1800亿元,较第二名差距有所拉大。公司1Q2020总资产和净资产较上年末分别增长16.50%、9.73%,增速高于行业整体水平(3.47%、8.68%),净资产增长主要是由于发行股份收购广证增加股本和资本公积,同时盈利规模增长带来未分配利润增厚,总资产大幅增长除了收购广证的因素外,还源于经纪和自营业务转好带来相关资产的增长和增值。

      经纪、资管和自营表现较优,自营占收入比例近五成:公司1Q2020经纪、资管和自营业务表现较为优异,表现均好于行业整体情况,尤其是自营收益同比增长11.91%,大幅优于行业水平(-43.21%),带动自营收益占营业收入(除去其他业务成本)比例大幅提升至49.19%,主要源于公允价值变动同比增加。

      低基数叠加机构业务占比高,经纪净收入增速快于行业。公司1Q2020年经纪净收入同比增速为37.49%,高于行业整体水平,预计除了去年同期低基数的因素外,机构业务占比高也是原因之一,一季度A股基金较股票交易活跃度相对更高。

      同时,从公司经纪净收入增速低于市场股基成交额增速判断,佣金率预计继续下滑,但仍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资管业务表现优异,资管净收入实现两成正增长。根据中基协数据,截止1Q2020末,证券资管产品规模为9.97万亿,较上年末下滑7.09%,而同期证券行业资管净收入实现16.40%的正增长,预计是由于主动业务占比提升带来费率的增长。

      中信证券1Q2020资管净收入同比增长24.72%,优于行业整体水平,预计受益于华夏基金管理规模继续增长、主动资管业务占比提升等因素。

      自营业务表现大幅优于同业,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大幅提升。公司1Q2020实现自营收益56.04亿元,同比增长11.91%,高于行业平均水平55.12pct,主要受益于公允变动收益同比大增175.11%,反映公司在投研能力、对冲策略、投资系统和资本运用效率方面优势明显。此外,公司的投资收益同比保持稳定,若仍考虑减持中信建投以及直投业务发展良好等因素,后续仍有投资收益释放空间。

      投行净收入略有下滑,利息净收入大幅减少。公司1Q2020投行净收入8.91亿元,同比下滑9.88%,低于行业水平,根据wind统计,按照发行日口径,公司一季度IPO、增发(主承和财顾)和债券承销规模均有提升,预计收入下滑主要受到费率下滑的拖累,但从后续投行项目储备看仍居行业首位。公司1Q2020利息净收入3.13亿元,同比下滑39.77%,大幅落后行业整体水平,利息收入仅增长2.02%,而利息支出大幅增长22.12%,预计主要是由于卖出回购金融资产款、应付债券增长等带来的利息支出增长。

      盈利预测与投资建议:中信证券2020年一季度业绩彰显韧性,营业收入增长较多,经纪、自营和资管业务表现优异,虽然信用减值较多拖累净利润下滑,但龙头地位依旧稳固,在第一梯队里业绩表现也较好,尤其在资本实力方面优势继续扩大。在资本市场深改红利下,整个证券行业长期看存在广阔的发展空间,其中龙头券商竞争优势明显,不论是从监管鼓励做大龙头券商、近期的再融资新规和基金投顾试点等政策红利,还是从一季度头部券商业绩表现明显优于行业看,龙头券商在竞争中依旧占优。我们仍看好中信证券的发展,预测公司2020、2021年BVPS为13.67元/股、13.84元/股,对应PB为1.70X、1.68X,维持中信证券“买入”投资评级。

      风险提示:海外疫情扩散超预期、宏观经济回暖不及预期、资本市场波动超预期、员工持股推进不及预期、信用减值计提超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