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观察:OMO降息后回购利率上行 这说明了什么?

类别:债券 机构:光大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研究员:张旭/危玮肖/邬亮 日期:2020-04-01

   季末效应导致R001 上行

      3 月的最后两日,人民银行重启了7D OMO 逆回购,向市场投放了700 亿元流动性,且超预期地大幅引导中标利率下行20bp。但是,这两天市场资金利率却出现了上行。

      在季末时点,商业银行对资金的融出通常会受到MPA、流动性和资本监管指标的影响,因此会带来短端利率的暂时波动。这是正常现象,不必过多担心。一般来说,季末效应在下个季初会自然缓解,这次亦不会例外。特别是在今年3 月末的最后两日,人民银行通过OMO 清晰地向市场释放出其“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的立场。不过,一个有趣的问题是,为何在市场企盼的降息真的来临(甚至是超预期来临)之后,资金利率反而上升了?

       OMO 降息后回购利率上行,这说明了什么?

      我们一直强调,货币政策并不“包治百病”,单一的货币政策工具更不可能“包打天下”。部分投资者认为,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比数量型的效力更高,总量型工具比结构性工具的效力更高。我们认为这个观点是有待商榷的,任何工具都有其适用的范围,一揽子工具的搭配使用才能将货币政策的效力发挥到极致。

      一方面,数量型工具与价格型工具搭配使用的效果较好。例如,虽然3 月30 日降低了政策利率,但是受到银行体系一些指标额度的限制,流动性在金融体系的传导出现了阻碍,因此价格型工具的红利并没有得到有效地传导。在面对政府债券大量供给时亦是如此。债券大量供给对市场的影响主要体现于数量方面,此时使用数量型工具补充流动性较之单纯价格型的利率引导更为“对症”。

      另一方面,结构性工具与总量型工具搭配使用的效果较好。在宏观调控中,被调控对象经常是异质的:不同经济主体所需要的政策“支持”是异质的,不同主体对相同政策的反应也是异质的。很显然,用总量型政策对异质性主体进行调控,不免会遇到一些麻烦。与此相比,结构性政策的作用更精准,可以在不明显增加流动性总量的前提下,实现流动性的精准滴灌和信用的精准供给。

       风险提示

      我们坚信,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必然可以打赢。但同时也需要清醒地认识到,疫情的发展具有不确定性,要密切监测经济运行状况,聚焦疫情对经济运行带来的冲击和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