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研新材(600206)公司点评报告:受益于国产自主战略 新材料领域继续突破

类别:公司 机构:中原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研究员:周建华 日期:2020-03-03

事件:近期中央政治局会议要求“推动生物医药、医疗设备、5G网络、工业互联网等加快发展”。

    投资要点:

    公司是国内有色金属新材料开发的骨干企业。公司主要从事稀土材料、光电子用薄膜材料、生物医用材料、稀有金属及贵金属、红外光学及光电材料、光纤材料等新材料的研发与生产。公司控股或间接控股企业10 家,其中较为重要的子公司有4 家,分别是有研亿金新材料有限公司(主要从事稀土磁效应材料,稀土发光材料、稀土金属及合金、稀土化合物等材料的研发和生产)、有研稀土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主要从事微电子、光电子用薄膜新材料,生物医用新材料以及贵金属材料的研发和生产)、有研光电新材料有限责任公司(主要从事红外光学及光电材料的研发和生产)、有研国晶辉新材料有限公司(从事红外光学及光纤材料的研发和生产)。从公司2018 年营收结构来看,高纯/超高纯金属材料业务占比36%,以铂族贵金属为主的其他业务占比31%,稀土材料占业务占比26%,三者合计占总营收的93%;从公司2018 年毛利结构来看,高纯/超高纯金属材料毛利占比41%,稀土材料占毛利占比28%,二者合计占总毛利总额的69%。

    公司业绩维持稳定增长。近年来公司营业收入一直保持稳定增长态势,2019 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72.16 亿元,同比增长123.12%;实现归属母公司股东净利润7514 万元,同比增长10.32%;实现扣非后归属母公司股东净利润4272 万元,同比增长13.73%。实现每股收益0.09 元。

    公司溅射靶材产品实现突破。公司目前已实现自超高纯金属到靶材一体化运营,在超高纯金属、铜靶材、铜铝合金靶材、钴靶材、镍铂合金靶材等产品上实现了技术突破,8-12 英寸靶材产品在市场上稳步推进,目前已成为台积电、格罗方德、英特尔、中芯国际、长江存储等在内的众多国际一流集成电路企业的稳定供应商。子公司有研亿金是国内规模最大、材料种类最齐全的高端电子信息材料研发制造企业,产品包括全系列高纯金属材料、溅射靶材和蒸发镀膜材料,是国内唯一具备从超高纯原材料到溅射靶材、蒸发膜材垂直一体化研发和生产的产业化平台。2018 年公司高纯稀土金属及靶材产品销售额同比增长41%,毛利同比增长42%。

    国内半导体产业快速发展推升对高纯度溅射靶材的需求。高纯度溅射靶材是伴随着半导体工业的发展而兴起的,半导体靶材是制备集成电路的关键原材料,要求靶材超高纯度金属、高精度尺寸、高集成度。

    随着全球晶圆制造厂产能逐步向中国转移,驱动半导体需求将进一步释放。据国际半导体设备材料产业协会(SEMI)预测,到2020 年,全球将新建62 座晶圆厂,其中26 座将落户中国,占比高达42%。据中国电子材料行业协会预测,随着12 英寸晶圆厂普及,2017-2020年间国内将投产多座12 英寸半导体厂,预测国内靶材的市场规模增速将超过15%。政策方面,《中国制造2025》中的目标是至2020 年晶圆自给率达到40%、2025 年达到50%,半导体在国内正蓬勃发展。

    2018 年底,国家对进口靶材的免税期结束,这也将有利于国内靶材企业升级发展。

    公司锗产品保持领先地位。子公司有研光电拥有全球领先的红外锗单晶生产线,是全球红外光学锗片和红外LED 衬底片的主要供应商,凭借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稳定的产品质量占据全球约25%市场份额。子公司有研国晶辉光纤用锗材料产品的国内市场占有率约为50%,是国内目前唯一可批量生产大尺寸CVD ZnS 产品的单位,对于推动我国先进红外技术的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2018 年公司红外锗产销量首次突破10 吨,占国内市场50%以上,销量同比增长26%,收入同比增长46%;低位错锗单晶市场开发效果明显,销售同比增长50%。伴随着民用设备高端化和功能化的发展趋势,对红外锗镜头及镜片的需求不断增加,推动了对红外光学用锗晶片的需求,新的应用需求也在不断被开发。此外,光纤用锗材料领域,随着国内5G 产业的发展,网络建设全面铺开,光纤光缆市场或将迎来新一轮发展,未来市场需求将呈现增长趋势态势。

    盈利预测与投资建议:预计公司2020-2021 年全面摊薄后的EPS 分别为0.19 元和0.21 元,按2 月25 日收盘价16.61 元计算,2020-2021年对应的PE 分别为87.3 倍、77.4 倍。公司目前估值相对行业水平较高,但考虑公司是国内有色金属新材料领域的领先者,受益于国内半导体、5G 产业的快速发展,自主可控是国家的重要战略,公司将受益于此,长期发展前景广阔,首次给予公司“增持”投资评级。

    风险提示: (1)下游产业发展和产品需求不及预期;(2)公司产品研发进展不及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