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海观察】第一阶段协议对农产品市场的影响

类别:金融工程 机构:东海期货有限责任公司 研究员:姚序 日期:2020-01-17

一、豆类:市场担忧协议目标能否达到

    首先来看一下市场反映,周三协议签署后,CBOT 大豆主力3 月合约跌13.5 至928.75 美分,为12 月份以来低位。因市场仍未知悉具体细节,中国在南美豆销售期会否大笔采购采购美豆依然不确定,需求预期的不确定性增加担忧情绪。市场担忧不无道理,因为中国政府官员在多个场合均表示,“采购基于市场原则,由市场主体自主决策,美国农产品的价格应当有竞争力,必须符合中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且此前在第一阶段协议签署之前,中国买家大举采购巴西大豆,使得美国农产品今年对华出口将翻番的希望变得暗淡。据报道,中国买家提前采购约80 万吨左右巴西大豆,令人不禁怀疑当协议签署后,中国买家是否还有余裕可以吸收美国庞大的大豆供应。有交易商表示,“2020 年第一季度中国的大豆进口基本完成。

    即使达成第一阶段贸易协议,中国压榨商关注的焦点仍然是大豆是否便宜,如果南美大豆价格较低,买家将转向南美”。

    我们认为美豆对华出口增加是大概率事件,因为大豆是美国对华出口农产品中占比最大的品种,也是未来中国扩大采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他品种不足以支撑起扩大采购的部分。2017 年我国从美国进口大豆量为3286万吨,占总进口量比例为34%;从美国进口大豆金额为139 亿美元,占总进口金额比例为35%。而2018 年由于中美贸易摩擦,美国大豆对华出口大幅下降,2019 年中美贸易关系有所缓和,中国部分恢复了美国大豆进口。

    2019 年1-11 月累计,我国进口大豆7900 万吨,同比小幅下降4.0%,其中自美国进口占比约30%,在2300 万吨。预计随着生猪产能的恢复,豆粕需求也将逐渐恢复,预计2020 年我国大豆进口总量将有所增加。因此无论是从中国需求还是美豆供应来说,都给增加采购提供了足够的空间,未来USDA上调美豆出口预估是大概率事件,那么,具体量是多少呢?协议并未公布。

    高盛认为2020 年中国进口美豆将达到4500 万吨,2021 年达到5500万吨,我们认为其可能过于乐观,首先美国是否有足够多的大豆供应,2017/18 年度年度美国大豆产量为1.2 亿吨,出口5800 万吨;2019/20 年度美国大豆产量为9700 万吨,出口4830 万吨,期末库存1290 万吨。从美国供应角度来看,要达到高盛的出口预估,基本上要将2020 年可用的美豆要全部出口给中国才有可能,2021 年美国大豆产量要继续增加恢复到2017年的水平,这显然存在较大的难度,这也是协议公布后市场信心动摇的原因:这么高的目标要怎么达到?

    其次,美国大豆也要面临南美的竞争。正如市场担忧的一样,目前美国农民和出口商需要关注的是价格。即使是在关税豁免配额下,美国大豆相比南美大豆在价格上也没有优势(美豆CNF 价417 美元/吨,巴西大豆CNF 价405 美元/吨),加上今年南美丰产预期强烈,尤其是巴西大豆产量有可能刷新历史记录,该国豆农将在未来几周开始收割大豆,最快2 月份就可装运。如果这种情况持续下去,随着巴西大豆收割上市,那么留给美豆出口的时间窗口将非常有限。对于中国买家而言,美国和南美的竞争以及近期人民币升值均有利于降低采购成本;对国内豆类市场而言,第一阶段协议的签署在某种程度上是“最大的利空出尽”,在排除了“行政化”

    采购的可能性后,短期内市场关注焦点将重新回到供需基本面上来。

    二、谷物:或在关税配额内增加进口

    中国维持谷物进口关税配额制度,在协议实施以后,将会继续从美国进口一部分小麦、玉米和大米,实际上近些年以来,中国每年都从美国进口一部分小麦和玉米,但是数量严格控制在关税配额范围之内,数量是很有限的。2018 年中国从美国进口玉米350 万吨,进口小麦约300 万吨,相对于国内上亿吨的产量,进口占比较小,影响也比较有限。

    中国自国际市场进口小麦、玉米和大米,主要还是适度调节国内余缺。

    农业农村部副部长韩俊此前曾表示:会坚守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把饭碗牢牢地端在自己手里,而且要装自己的粮食,要守住国家粮食安全的底线。

    DDGS 方面,中国承诺简化程序、提高效率、促进贸易便利化,更好满足畜牧业发展的饲料需求。预计中国对美国DDGS 进口量将大幅增加,2017年中国从美国进口DDGS 月39 万吨,金额约6600 万美元,折合玉米的量在110 万吨左右,即使进口量翻倍,对国内的影响也较小。

    三、棉花:采购细节未公布,市场分歧较大

    在中美协议签订落地后,国内外棉价表现凸出,美棉呈现先涨后跌的走势,郑棉多单开始减持,呈现前期利好预期落地利多出尽,多单止盈迹象明显。市场对未来棉价看法不一,分歧仍存。

    从美棉进口量看,根据协议中“在 2020 日历年内从美国购买和进口到中国的额度应比 2017 年的基准额高出不少于 125 亿美元,并且比2017 年的基准额高出不少于 195 亿美元”推测,2017 年,我国进口美国农产品约236.9 亿美元,其中美棉占比4.1%,约9.8 亿美元,进口数量为50.6 万吨,若采购结构不变,并且采购金额能完成,则预计2020 年美棉的进口量为80-90 万吨。

    在协议中,中方坚持“市场原则购买”,也就是说,在美棉价格合适,进口利润允许的情况下,我国会开始进口美棉,但是美方对采购金额表达较为强势,并且希望中方力争再额外完成50 亿美金。由于采购细节尚未公布,市场对此解读分歧较大。

    在进口美元80-90 万吨的预期下,如果美棉可以作为国储棉的补充,则对我国国内市场冲击较小,有效指引市场去库进程。同时,美棉出口情况良好,可以带动国际棉价上行,从而形成内外盘联动,打开上方空间。

    但是棉市徘徊难以突破的症结依旧在需求。“前期拟定的从2019 年9月1 日起对1200 亿美元商品加征的15%关税降为7.5%”对于下游出口来说在一定程度上利好。2018 年美国进口中国纺织品在458 亿美元左右,在1200 亿的美元商品中覆盖了70%左右。但是我们可以看到,虽然关税下降了,但是依然还存在7.5%的关税,此次在关税问题上,包括“其他关税将保持不变”等,并没有达到市场此前的预期。再此猜测,如果美国仅仅为拉拢农民选票而打开上游出口,下游若依旧不放松、或者放松力度较小,则会对中国市场造成产业链利润分配不合理的伤害,使得下游难以为继,从而负反馈回归到棉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