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冶特钢(000708):产销两旺叠加降本支撑业绩 收购兴澄和高品质钢项目助力发展

类别:公司 机构:中国银河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研究员:华立 日期:2019-08-23

1.事件

    公司发布2019 年半年报,公司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63.86 亿元,同比增长3.78%;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2.94 亿元,同比增加15.02%;实现每股收益0.65 元,同比提高14.94%。

    2.我们的分析与判断

    (一)产量增长叠加成本下降,驱动公司业绩增长

    上半年由于铁矿石成本价格上涨和钢产量增速较快,钢铁行业利润同比下降30%左右,但是公司依靠深耕特钢行业,毛利率维持较高水平,业绩依旧逆势保持快速上涨。报告期内,公司主营业务延续产销两旺的状态,生产钢材121.23 万吨,同比增长8.68%;销售钢材120.64 万吨,同比增长8.28%。其中,公司高端品种钢材销量增速较大,不锈钢锻材同比销量增长258%、高温合金销量同比增长128%、重点客户锻材轴承钢销售量同比增长155%。虽然公司吨钢价格受到钢材市场的一定影响回落至4833 元/吨,同比下跌6.70%,但是公司主要产品弹簧钢、轴承钢和碳结构钢的毛利率分别为12.65%、9.88%和14.09%,仍要比普钢10%左右的产品毛利率要高出2-4 个百分点,为避免行业周期波动稳定公司业绩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公司及时调整原燃料采购策略以压降采购成本,制定能源降本目标,吨钢综合能耗同比下降9.51%,电炉厂精炼电耗较去年降低4.86%,加工机组吨材燃气消耗同比期下降7.8%,吨钢成本降低到4243 元/吨,下降幅度达到4.8%。增量降本支撑公司业绩快速增长,Q2 实现盈利2.08 亿元,同比增长26%。

    (二)特钢需求旺盛叠加铁矿石成本下降,支撑行业景气度

    特钢行业具有较明显的以销定产、下游需求拉动和技术壁垒高等行业特征。特钢行业下游行业主要以高端制造为主,包括风电、轨道交通、机械装备、模具等,应用领域涉及航天、核电、航空飞机、海洋石化、半导体芯片等国家支持战略新兴行业,未来行业发展空间较大、速度较快,平均需求增长速度在10%-40%。目前世界特种合金材料产量占总钢产量的比例为 10%左右,而我国特殊合金材料产量为 3315 万吨,在粗钢中的比例仅为 4%,大幅低于全球平均水平。未来随着产业结构优化和国产替代化趋势明显,特钢需求将不断加大。2018 年,我国重点优特钢企业共产钢材1.2 亿吨,比2017 年同期上升0.062 亿吨,同比仅增长5%,低于整体钢铁产量增速。特钢进口连续两年实现了20%左右的增长,2018 年特钢进口数量404.46 万吨,同比增长19.03%,国内特钢供给的短缺,对于钢材价格形成一定支撑,同时伴随铁矿石向合理价位回归,行业利润有望企稳回暖,保持较高的景气度。

    (三)收购兴澄特钢和高品质模具钢等项目建设将巩固公司未来成长基础

    7 月26 日,公司收购兴澄特钢的重组事项获得证监会有条件通过,如果重组顺利,中信集团特钢板块将实现整体上市,成为具备年产1300 万吨特钢生产能力的特大型特钢上市企业。兴澄特钢的主营业务与公司类似,主要生产销售轴承钢和齿轮钢,高标准轴承钢的国内市占率超过80%,汽车零部件用钢市场占有率超过65%,吨钢盈利能力强于上市公司,毛利率水平高于大冶特钢,2018 年的毛利率为16.61%,并且标的公司2019-2021 年承诺扣非归母净利润比较稳定,分别是33.43、33.23、33.93 亿元,相当于公司2018 年归母净利润的6 倍左右,将会显著提高公司的盈利规模和盈利能力。

    3 万吨高品质模具钢项目目前已经完成75%的工程进度,计划2019 年底投入试运行,建成后可以满足高档模具钢、航空航天用钢及特殊不锈钢等特冶锻造产品需求,增强公司的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力。公司上半年的新产品开发量18.7 万吨,占比15.45%,中棒线二期建设、特冶锻造产品升级改造(一期)等产线建设为公司未来通过铁路模铸轴承钢、盾构机主轴承用钢、高端轮毂轴承钢等高端轴承钢的研发和生产进一步开拓新客户、开发新产品奠定基础。

    3.投资建议

    公司在收购兴澄特钢和新型高品质特钢产能扩建的战略布局方向明确,受益于下游行业景气度较高和铁矿石成本下降,有利于支撑特钢价格和公司业绩,下游需求高端化和国产化趋势,发展速度快,其业绩释放将趋于稳定。公司收购优质资产兴澄特钢和高品质模具钢等项目稳步推进,其未来发展空间也将得以扩大,支撑公司未来股价的提升。我们预计公司2019-2020 年EPS 为1.27/1.35 元,对应2019-2020 年PE 为11x/10x,给予“谨慎推荐”评级。

    4.风险提示

    1)钢价大幅下跌;

    2)下游需求大幅放缓;

    3)公司重组和扩建项目投产不及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