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金融热点快评:LPR改革方案出台助推利率市场化改革

类别:宏观 机构: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研究员:范若滢 日期:2019-08-19

2019 年8 月16 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用市场化改革办法推动实际利率水平明显降低和解决“融资难”问题,会议明确指出要“改革完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形成机制”;8 月17 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公告称,“决定改革完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形成机制”。主要关注点如下:

    第一,完善LPR 形成机制、推进“利率并轨”,是畅通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关键环节。当前“利率两轨”的存在影响了货币政策的传导效率,主要表现在:一是“宽货币”未能及时传到实体,企业“融资难”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初步计算,2018 年以来的6 次定向降准(或降准)共释放基础货币约3.4 万亿元,资金供给总体充足,但民营、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并未得到根本性的解决,企业融资可得性依然较低。

    二是不同市场利率间传导速度慢。2018 年以来,随着银行间流动性的改善,资金利率显著下行,但贷款加权平均利率的下降相对迟缓。完善LPR 形成机制,提高其市场化程度,增强其与市场利率联动性,能够更好地发挥LPR 对贷款利率的引导作用,从而提高货币政策的传导效率。

    第二,新的LPR 形成机制在报价方式、期限品种、报价行范围、报价频率等方面均进行了完善。2013 年,人民银行就启动了LPR 集中报价和发布机制。但自LPR 发布以来,其走势与贷款基准利率基本一致,对现存的贷款利率定价机制并未起到显著的补充或者改进作用。从人民银行公告和答记者问的表述来看,新的LPR 形成机制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一是报价方式改为按照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加点形成,更能灵活、敏捷地反映市场利率的变动情况;二是新增5 年期以上的期限品种,有利于为长期贷款的利率定价提供参考;三是新增中小银行作为报价行,能够增强LPR 的代表性;四是报价频率改为按月报价,以提升LPR 的报价质量。

    第三,对未来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能力、风险定价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剧商业银行间的竞争。其一,存贷款息差收窄,经营压力加大。新的LPR 形成机制下短期内贷款利率将下降,存贷款息差收窄,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与业务结构将受影响,需要银行提高资产负债管理能力。其二,利率市场化提高后,定价权更多掌握在了商业银行手中,需要商业银行根据不同客户的经营、资金情况来制定合适的利率水平,对银行风险定价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其三,加剧了商业银行间的竞争,行业集中度可能提升。长期来看,随着利率市场化程度提高,银行将有更强的动力进行业务创新和经营转型。在这一过程中,部分流动性管理能力不佳的中小银行将面临更大压力,银行业竞争可能更为激烈,行业集中度有可能提升。

    第四,未来仍要加大力度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一是进一步完善利率走廊机制,推动货币政策调控框架由数量型向价格型转变。二是在时机成熟时逐步放开存款利率的隐性约束,推进存款利率市场化。理论上我国已经完成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但实际上存款利率的上限依然受到隐性约束,由于存款利率市场化对银行业带来的影响更大,未来仍需要合理把握节奏推进存款利率的市场化改革。三是完善金融风险防范和化解机制,考虑到银行间竞争的加剧,为防止个别金融机构风险的扩大和蔓延,建议加快构建与中国国情相适应的金融机构破产处置立法、司法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