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睿科技(600562)事件点评:关于国睿科技的六问六答

类别:公司 机构:东兴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研究员:陆洲/王习/张卓琦 日期:2018-11-16

事件:

    我们收集了投资者关心的国睿科技各类问题,以自问自答的形式呈现,期待能一解投资者心中的困惑。我们认为国睿科技股价还没有充分反映本次重组的价值,我们对国睿科技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

    观点:

    这次国睿科技资产注入的背景是什么?是电科集团管理层有什么思路变化还是14 所的变化?包括为了这次注入,14 所做了哪些架构调整?

    首先,此次注入是14 所积极推动的,并得到了电科集团的支持。目前国睿科技的股价与2016 年时的增发价相比跌幅达38.76%(后复权)。2019 年6 月底面临2000 万股解禁压力。

    在电科集团层面,新任总经理吴曼青多次提出军民融合发展,预计未来仍将积极提升整个集团的资产证券化比例。

    架构调整暂不清楚。此次注入的国睿防务可能包括天线微波等资产。

    这次注入完成后,14 所在上市公司体外还有哪些资产?

    回顾2009 年的借壳上市,14 所将主要从事军品配套业务的两个直属事业部——微波电路部和信息系统部注入原高淳陶瓷,相关人员根据“业务随资产走”、“人随业务走”的原则进入上市公司。

    当前,14 所具有国内最全谱系的机载火控雷达,国内所有主战飞机上都装备了14 所研制的机载火控雷达,并且完全可以与F-35 的APG-81 雷达、F-22 的APG-77 雷达相匹敌。14 所已为改进型第三代战机原位换装有源雷达提供了成熟先进的解决方案。同时,在微系统、智能化雷达等方面持续攻关,为四代机雷达改进和五代机雷达研制做好了技术积累。值得重视的是,目前电子设备的成本占军机总成本的比例已上升到30%~40%。14 所外贸型号的火控雷达KLJ-7 是中国实现出口的第一个系列机载火控雷达产品。

    毫无疑问,军品总体总装资产是14 所体内最优质的资产。此外还有南京普洛科技、北京国睿中数、南京轨道交通系统工程公司等。

    为什么大家都说这次注入“超预期”?之前为什么大家觉得注入预期不高?

    此次注入了一些军工资产——国睿防务(9 月份刚成立),里面有军用雷达的研制和销售,预计都是外贸产品。但由于外贸和内销在研制生产方面混线,所以具体资产界限还有待区分。

    此次注入体现了14 所的诚意。主要是如下几个方面:一是从利润角度看,注入资产19 年净利润3.5亿元,而14 所预计有18 亿元(包括国睿约有2 亿元),因此14 所是将优质标的注入进来了,而且国睿自身市值80 多亿,注入了68 亿的资产,体量上也诚意满满。二是,注入的是军工外贸类资产,以后国睿科技不单单是国内保障雷达的供应商了,要参与国际竞争,可以说国内第一家以外贸为主的国有军工标的,对标美国雷神公司,应该有估值溢价。三是,为未来14 所核心军工资产注入提振了预期,算是开了个头。

    之前注入预期不高,主要是拖得时间较长。和四创电子2016 年启动注入博微长安相比,14 所资本运作节奏稍慢一些。14 所最大的财富就是技术储备和科研人才,好饭不怕晚。

    根据业绩承诺,如重组完成我们预计2019 年国睿科技净利润在5 亿元以上(现有业务1.5 亿+注入资产3.5 亿),经予40 倍PE,合理市值200 亿元。

    14 所和38 所在业务结构、竞争力、管理能力方面有哪些差异?谁的长期前景更好?

    ——38 所是由14 所分出去的,这两家基本上是国内军用雷达唯二的研究单位,此外还有中航607所也做机载火控雷达,航天二院23 所做军用气象雷达。由于行业存在行业保护,军方不可能让一家独大,国家会给具有技术研发能力的厂商相应的经费支持。

    ——14 所军用雷达覆盖全军种,尤其在机载/舰载相控阵雷达方面技术领先,在机载火控、舰载火控雷达方面竞争优势明显;38 所军用雷达优势主要是机载预警雷达。

    ——38 所出来的吴曼青任集团总经理,38 所在集团层面是有优势的。38 所15 年105 亿收入(包括四创),利润4.64 个亿;14 所2017 年产值185 亿,利润15 亿。14 所规模和体量更大。

    国睿和四创两家比较:

    (1)四创营收是国睿近3 倍,而国睿毛利率是四创的近3 倍。

    (2)四创营收年均增速快于净利润,而国睿则相反。过去5 年,四创营收年均增速32%,归母净利润为28%;过去4 年,国睿营收年均增速12%,归母净利润为34%。

    (3)除了雷达业务外,两者的业务领域很不同。四创雷达业务占比23%,低于国睿的占比56%。;四创规模较大,但撑起其规模的不是高毛利的雷达业务,国睿规模小,更多集中在雷达和微波器件上(占比80%)。

    四创营收贡献最大的是公共安全领域,2016 年营收占比30%,此外还有电源业务(14%)和能源业务(13%);国睿雷达业务营收最多,此外还涉足微波器件(24%),轨道交通信号(11%)和特种电源(9%)。

    14 所的未来收入利润增速中枢应该怎么给?

    14 所2017 年产值185 亿,利润15 亿。参考航天电器、中航光电电子类军品的增速,14 所未来3 年营收年均增速在20%,利润水平随着新品的推出有望维持。考虑军机、舰艇的绝大部分新型号都已量产,雷达电子类市场格局较为固定,据此推测18 年、19 年、20 年14 所产值为222 亿元、266 亿元、320 亿元,净利润分别为18 亿元、22 亿元、26 亿元。

    今年上半年信息化类公司的毛利率普遍不好,这也和去年以来军品压价的预期相符合,对14 所会不会有很大影响?

    军工信息化公司毛利率不好原因有以下两点:

    首先,军工信息化公司产品涉及核心主战装备的比例不高,保障类的居多,波动幅度大;其次,电子类公司由于订单周期短,军方订单释放受军改影响较大。

    如果从产业链角度分析军工行业的,中上游企业有两点注意:一是航空工业在“压两金”,会影响中上游的,尤其是上游的零部件公司收入确认;二是军品定价机制改革,下游总装类企业会将降价压力向上游传导。

    对于14 所而言,属于系统级总装类公司,处在产业链的中上游,降价压力有传导空间。同时公司在雷达技术处于绝对优势地位,议价能力强,而且雷达产品不断更新,向系统整合方向发展(如此次航展上推出的“五大作战预警体系”),预计短期14 所毛利水平不会明显下滑。

    结论:

    不考虑注入资产,我们预计公司2018-2020 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46 亿元、1.96 亿、2.56 亿元,同比下降13.9%、增长34.4%、30.5%,EPS 分别为0.23 元、0.31 元、0.41 元,对应PE 分别为56X、42X、32X。

    考虑资产注入,我们预计公司2018-2020 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4.76 亿元、5.45 亿、6.53 亿元,EPS分别为0.36 元、0.41 元、0.49 元,对应PE 分别为37X、32X、27X,维持公司“强烈推荐”投资评级。

    风险提示:资产注入进度不及预期,雷达订单恢复不及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