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机场商业史系列之一:机场投资逻辑

类别:行业 机构:方正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研究员:韩振国 日期:2018-04-04

吞吐量5000万-6000万左右,为枢纽机场业绩增速的拐点

    拐点之前,机场处于成长期,利润线性增长;

    拐点之后,机场进入成熟期早期,业绩开始加速释放;

    1亿人次左右,机场进入成熟期晚期,业绩增速再度放缓,利润将维持在高水平,贡献稳定收益。

    在此拐点之前,枢纽机场业绩增长靠航空业务与非航业务双轮驱动,非航业务一直保持近50%的占比,但非航中的高毛利业务发展水平低;原因:

    吞吐量5000万-6000万左右,为枢纽机场第一期产能的瓶颈期,第二期产能的投产期

    拐点之后,航空业务贡献利润继续线性增长,非航逐步成为业绩主引擎,非航中的高毛利业务占比不断提升,未来枢纽机场非航占比有望达到65%以上。同时,非航业务占比每提升一个百分点,都能贡献巨大利润增量。如上海机场,2017年非航收入占比提升4%,归母净利大幅增加近8亿。

    上海机场大幅高于预期:①3470万国际旅客吞吐量,国际旅客占比50%;各机场实际值与模型预期值比较

    油料业务以及兼营虹桥机场的广告业务带来高额投资收益

    深圳机场与预期基本一致:线性增长,但还处于成熟期早期首都机场大幅低于预期:收入端潜力未得到充分挖掘,成本端折旧不财务费用高企

    白云机场低于预期:①二期产能即将投产,被抑制的航空不非航收入回归在即;

    期间费用高企,管理上存在较大提升空间,未来业绩存在较大弹性

    供给为王:人口规模优势,经济保持中高增速增长,支撑起庞大的市场需求,机场进入成熟期后依然维持能中高增速。需求强劲,供给为王的格局将长期持续,一市两场是北上广深必然选择成本优势:航空性收入保持低水平,非航收入呈现国际一流水平,成本端优势十分明显非航占比:考虑到我国航空收费水平过低,非航潜力充分释放后,非航收入占比预计能达到65%以上

    空铁联运:发达的高铁网络,通过空铁联运模式,大幅延伸了机场腹地范围,有望成为全球空铁联运典范

    跨越周期:灵活的融资模式,航站楼投产当年带来的非航收入集中释放,使成熟期的机场有大概率跨越基建周期,开启新的增长阶段

    需求:人均GDP突破9000美元大关,在消费升级浪潮下,需求端持续旺盛,国内机场旅客吞吐量5年复合增速居世界前列,航空业务增速可观,其中,华东和中南地区的航空性业务增速较快。供给:目前国内机场多超负荷运行,随着新一批扩建工程陆续于2019、2020年投产,新释放产能将带来航空业务量的新一轮提升。

    收入:航空性收费存在继续上调的可能与空间,但是一线机场预计短期内不会再上调。机场可以通过增加国际航线来提升航空性收入。

    预测:未来机场航空业务将出现量升价稳的局面。航空性收入上升过程中内部会出现分化,高收入的国际航线占比将逐步提升,同时中南地区的白云、深圳机场增速会快于首都、上海机场。与国际一流机场相比,我国枢纽机场非航收入总量明显还处于较低水平,未来增长空间巨大。主要枢纽机场非航收入占比高,上海机场、首都机场和白云机场非航收入(不含民航发展基金补贴)占比均超过50%。

    前景广阔,未来五年伴随着新产能投产和经营效率的提高,主要枢纽机场将迎来非航业务高速发展期,特别是高毛利非航业务将贡献更多业绩。

    国内机场成本端刚性,利润的提升主要来源于收入端,收入端的增长将由航空与非航双轮驱驱动转为主要靠非航拉动,进入流量变现阶段。非航业务将是国内机场下一阶段提升利润水平的决胜之地。

    国内机场陆续进入成熟期后,新产能的释放使机场积累的流量变现,带动非航业务的增长,国内机场有望跨越基建周期,基建投产将可能不再对业绩造成明显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