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脆弱”系列专题之三:基建投资“新”周期
2025 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投资关键领域如何“破局”,增量空间可能在哪些重点领域显现?本文分析,可供参考。
2020 年以来,基建投资有何“变化”?增速中枢上移,财政依赖型领域收缩。
伴随财政政策转变,过去五年基建投资增速呈阶段性特征:2020-2021 年低位增长,2022-2024 年中枢增速抬升。2020-2021 年间财政侧重收支平衡,基建投资增速仅为0.9%和0.4%;2022-2024 年则加大对基础设施投资的扶持力度,投资增速保持4%以上。
行业结构上,财政依赖型行业投资下降,与经济转型适配度高的行业占比提升。2020-2024年,公用事业投资占比提升8.8 个百分点,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下降7.8 个百分点。其他两大行业变化较小,信息相关占比小幅提升,交运仓储投资占比下降。
各地区增速比较来看,东部增速由滞后到领先,或和财政适当向成熟度较高项目倾向相匹配。具体行业分布来看,公用事业投资集中在中西部,信息投资以西部和东部领衔,交通投资逐渐从东北和中部切换至东部,公共设施投资东部韧性更强。
今年基建投资如何“破局”?财政力度加大叠加化债机制创新,推动地方政府能动性提升。
债务化解呈现“发展-化债”双轮驱动特征,2025 年化债节奏前置且发行速度相对较快。
2025 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在发展中化债、在化债中发展”,强调“动态调整债务高风险地区名单,支持打开新的投资空间”。2025 年一季度,特殊再融资债发行进度达60%以上。
专项债“自审自发”试点加速落地,地方政府投资意愿逐步修复,重大项目计划投资额企稳回升。2024 年底,国务院允许经济大省等开展专项债券项目“自审自发”试点,各地积极响应。可比口径下,11 省2025 年计划投资额同比-0.5%,较去年回升5.9 个百分点。
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将支撑财政支出稳健增长,更好发挥内需托举作用。财政预算显示,2025 年四本账支出增速预计达8.7%,近五年有望首次超越名义GDP 增速。即便参照2023-2024 年政府性基金支出平均完成度85.1%推算,广义财政支出增速仍可在5%左右。
基建投资增量可能出现在什么行业?水利工程、交通运输、信息技术、电力行业。
传统基建投资的空间首先体现在社会效益较高的行业,以水利工程为例,其在防灾减灾、粮食安全方面具有显著社会效益。发改委“两重”项目中包含“东北等重点地区高标准农田建设、大中型灌区新建改造及大中型引调水和大中型水库建设”。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中重大水利工程将聚焦四大方向:江河治理、防洪控制、引调水及灌溉区建设。
其次,交通运输类基建投资存在结构性机会,虽然全国层面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投资收益率仍为负值,但区域差异显著。上海、江苏等长江沿线省份的交通运输类投资收益率较高,这与发改委重点推进的“沿江综合立体交通走廊” 战略高度契合。资金支持方面,2024 年13 省超长期特别国债项目中,交通运输类占比达37%,位居首位。
新基建领域或将成为政策重点,2024 年四季度以来,DeepSeek 等AI 技术的突破引发市场高度关注,科技领军企业已显著加大AI 领域资本开支。本轮AI 发展具有显著内生性特征:技术路径呈现开源趋势,市场参与主体更加多元有可能再度引发投资高潮,若参考2023 年,预计2025 年相关领域投资规模可能新增超5000 亿元。
AI 发展衍生出电力基础设施需求,2025 年电网投资或将保持稳定增长,电源投资更侧重火电和核电。2025 年电力系统工作重点将转向提升消纳能力,电源投资方面,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开展煤电低碳化改造试点示范”,核电投资自2021 年起稳定增长或持续。
风险提示:政策变化超预期,经济变化超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