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深度报告:水泥供给侧的过去、当下和未来
过去:去产量而非去产能——水泥如何走完供改大周期?
我国水泥工艺在2000-2010 年黄金十年周期里已完成一轮升级,2015 年新干法占比已达98%。
当下行业没有严格意义落后产能,存量产线仅单线大小之分,没有先进落后之别。在西南、西北和华北,需求密度不足,小产线有更强存在合理性,很难通过行政方式对单线其一刀切去化。
2015-2024 年10 年间,行业盈利一直较好直到近3 年才出现下滑;行业供给端一直较稳定,存量设计产能维持在17 亿吨左右(300 天计算)。部分产线通过搬迁、产能置换甚至技改名义实现自身结构优化,十年间每年新增和淘汰熟料产能基本在5000 万吨内,占比总量均不大。
2016-2017 年是上轮供改周期,核心是自上而下行政约束强限产。此间,行业有别于钢铁:1、水泥没有强力去产能,更多是配合环保限产走完此轮供改周期,而钢铁是去地条钢+环保限产双轨并举机制。2、水泥有区域性,环保重拳约束焦点是2+26(钢铁生产重心),次之是长三角;因此供给收缩对钢铁影响是全局性,且总量收缩更显著;对水泥影响是区域性:考虑到Q4之于京津冀是淡季,之于长三角是旺季,虽然长三角限产力度不及京津冀,但价格弹性却更大。
2018-2019 年,在去杠杆背景下需求整体承压,钢铁等行业盈利出现下滑背景下,水泥凭借更强自律协同实现供给补位,实现盈利较好延展。随后,21H2 能耗双控背景下供给再次迎来硬约束,但此轮重心更多在西南、华南和长三角等南方市场,对区域和总量影响及价格弹性更大。
当下:底部夯实协同,盈利逆势修复
地产周期下行叠加基建承压背景下,水泥行业需求连续3 年承压,2024 年水泥需求和历史峰值相比下降近30%,预计当前(24Q3)行业已经出现大面积亏损。在此背景下,行业再次出现积极协同。2024H1 东北和华北水泥率先幅度提价且落地较好,随后华南和长三角市场也在Q3 继续进行较大幅度提价,虽然过程有曲折,甚至尝试推出更为灵活的差异化错峰,但是主导大企业、腰部民企及小企业自律共识显著强化,且拿出更理性态度对待市场变化,旺季积极限产挺价,10 月以来长三角大幅提价100 元就是生动一例,成功实现逆势自救与盈利修复。
未来:配额生产,供给侧迈入新周期
近日,工信部发布2024 版置换新规,除对2021 年版细则修正外,首次提出“完善产能核定方式,推动备案产能与实际产能统一”,并强调“对于实际产能大于备案产能合规生产线,可补齐差额产能并完善备案、环评、能评等相关手续”。需求承压下,总量大概率未超产,但区域性、结构性超产或存在。此举可能倒逼过往超产产线进行补指标(维护自身大产线竞争力和为后续碳配额做准备),实现供给一定出清。区域看,过往置换较多广西和西南或是补指标重心。
水泥是产碳大户,自然也是去碳大户。2024 年9 月,《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水泥、钢铁、电解铝行业工作方案 (征求意见稿)》发布:1)2025 年底前完成首次履约工作;2)2025-2026是强度控制,2027 年后是强度+总量控制。强度控制本质上是对企业能耗水平进行差异化约束,能耗高企业会承担一定碳成本,可能:1)退出加速;2)积极涨价转移碳成本。能耗占优企业会受益,且不排除还有碳收益。中期配额收紧会对当前超产提出硬约束,进而对全局供需带来改善;不过需观察配额逐年收紧程度和执行力度。持续推荐能耗占优、装备先进龙头企业。
风险提示
1、水泥需求较弱;2、市场竞争加剧;3、协同自律不到位;4、市场集中度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