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行业点评报告:电力现货市场顶层设计出台 构建“能涨能跌”价格机制
9 月18 日,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电力现货市场基本规则(试行)》,标志着我国电力现货市场已从试点探索过渡到全面统一推进阶段。
9 月18 日,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电力现货市场基本规则(试行)》。此前,我国在电力现货市场建设上已有诸多实践:2017 年我国开展了第一批省级电力现货试点,涵盖8 个省份。至今,第一批试点省份中已有6个进入到长周期结算试运行阶段,第二批试点、非试点地区现货市场全覆盖趋势正在逐步形成。2022 年初,省间电力现货市场启动试运行,并先后完成周、月度、季度结算试运行,进入半年结算试运行。《基本规则》是我国首个国家层面的电力现货市场规则,标志着我国电力现货市场已从试点探索过渡到全面统一推进的阶段,为全国统一电力市场的建设打下基础。
电力现货市场:发挥市场在电力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保障电力系统安全可靠供应。近年来我国电力需求稳步增加,电力供需整体紧平衡,尖峰负荷特征日益凸显。同时,伴随新能源高比例接入,其出力波动性和消纳问题也对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带来了挑战,加快电力市场建设的诉求日益迫切。
电力现货市场的建设目标是通过市场反映电力商品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供需关系、引导发用电资源响应市场价格波动、提高电力资源优化配置效率作用,促进可再生能源消纳。具体来说,电力现货市场通过建立“能涨能跌”的市场价格机制,依托分时价格信号动态,反映市场供需形势和电能量价格变化趋势。相较中长期市场而言,电力现货交易频次高,周期短,更符合新能源波动性、难以预测等特点。在电力需求平稳时段,现货市场通过低电价信号引导火电机组降压出力,促进边际成本更低的新能源优先消纳;而在电力供需紧张时段,现货市场通过短时尖峰价格信号激励煤电、气电等调节性电源顶峰发电,降低非必要用电需求,从而缓解供需矛盾,保障电力系统稳定性。
《基本规则》为电力现货市场的建设提供了科学指引:1)明确电力现货市场建设路径。《基本规则》提出近期以省间、省/区域市场“统一市场、协同运行”起步,逐步推动省间、省/区域市场融合,建成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2)规范电力现货市场机制设计。规范市场限价机制,明确电力现货市场模拟试运行、结算试运行和正式运行等不同阶段的启动条件和工作内容。3)促进市场衔接。提出中长期交易需约定电力曲线、分时价格、结算参考点等关键要素,增加交易频次,缩短交易周期;明确了原则上不再设置与现货市场并行的调峰辅助服务品种;鼓励各地探索建立市场化容量补偿机制。4)稳妥有序推动新能源参与电力市场。将储能、负荷聚合商、虚拟电厂等新型主体纳入市场交易,并进一步扩展市场交易范围,提升市场活跃度。
顶层设计重磅出台,加速推进电力现货市场建设。预计到2025 年将有一半的省份具备现货运行条件,新能源消纳状况有望进一步得到改善,并且伴随对容量补偿机制的探索,火电企业盈利稳定性有望提升。推荐火电、水电双弹性的国电电力,水电龙头长江电力;建议关注国投电力等。
风险提示:电力现货市场建设不及预期、经济增速下滑导致终端用电需求疲软、新能源装机增长不及预期、火电灵活性改造装机增速不及预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