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发宏观:财政支出回升 关注增量政策线索

类别:宏观 机构:广发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研究员:吴棋滢 日期:2022-08-18

  报告摘要:

      7 月财政收入表现与同期经济表现基本一致,可比口径下的财政收入增速再次下行。尽管自然口径下(退税之后)财政收入增速-4.1%,较前期的-10.2%降幅明显收窄,然而这一持平的前提是6 月留抵退税政策仍在实施过程中,共计退税约3000 亿元,7 月留抵退税任务基本收尾。可比口径下(退税之前)7 月财政收入增速2.6%,较前值的5.2%边际放缓,与同期经济数据表现相吻合。7 月财政收入的主要支撑力与6 月一样来自非税收入的高增,包括地方多渠道盘活闲置资产;石油特别收益金专项收入增加、按规定恢复征收的银行保险业监管费收入入库等。

      退税之后(下简称“自然口径”),7 月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当月同比增速-4.1%(前值-10.2%),但考虑到6 月留抵退税规模(约3000 亿元)明显高于7 月的部分(约1000 亿元),因此我们对7 月的财政收入数据主要需要观察退税之前的口径(下简称“可比口径”):

      7 月可比口径下,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当月同比增速2.6%,较前期由负转正的5.2%再次放缓,与同期的经济数据表现基本一致。但6-7 月的财政收入增速综合来看,至少仍位于正增区间,显著高于4-5 月的-4.9%、-6.0%(均为可比口径),反映了同期的经济活动至少前期有所回暖。

      这一点从财政收入的进度也能明显看出,7 月收入进度占比9.4%,略低于近年同期平均水平。1-7 月收入进度合计达59.5%,而近年同期收入进度平均水平大概在66%左右,可见连续数月的收入放缓使得全年的财政歉收已为大概率事件。

      在收入结构方面,与上月类似地,7 月财政收入的主要拉动项依然依赖于非税收入的高增,7 月非税收入同比增速36.3%(前值33.4%),拉高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4 个百分点(前值6.5 个百分点),而税收收入则拖累公共财政收入7.5 个百分点(前值17.1 个百分点,因6 月仍有部分留抵退税)。

      非税收入较快增长主要是地方多渠道盘活闲置资产带动1,也与中央特殊因素收入入库有关。增量近四分之三体现在地方上,主要是地方多渠道盘活闲置资产,以及与矿产资源有关的收入增加。其中,1-7 月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增长30%,国有资本经营收入增长54%,两项合计拉高地方非税收入增幅12 个百分点。另外,地方罚没收入增长10.4%,主要是涉案财物罚没收入和部分沿海城市围填海罚没收入增加;地方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增长0.2%。中央非税收入增长73.3%,增幅高主要是原油价格上涨带动石油特别收益金专项收入增加、按规定恢复征收的银行保险业监管费收入入库等特殊因素拉高77 个百分点。

      税收收入值得关注的是结构,它是微观状况的映射。表现较好的一是国内增值税,可比口径下由连续三个月的负增转为正增(2.8%),反映了尽管6-7 月经济表现仍然中 性,但已走出3-5 月的低迷期间;二是外贸企业退税增速、关税增速均呈明显上行趋势,反映了同期的出口表现较强,而进口环节增值税和消费税则与前期基本持平。而表现偏弱的是地产与土地相关税收,6 月的回升趋势未能延续,五项税种均呈显著下行趋势,充分反映了6-7 月地产链条的承压情况;车辆购置税与前期基本持平,仍录得-35.5%的两位数高增长,一方面是受减税政策影响,另一方面也与同期汽车零售放缓有关。包括国内消费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的其他税种表现中性。

      四大主要税种中,7 月表现较好的主要是国内增值税。可比口径下的国内增值税同比增速2.8%,在经历了4-6月连续三月的负增(-3.8%、-14.8%、-1.9%)后,终于转入正增区间。反映了尽管6-7 月经济表现仍然中性,但已走出3-5 月的低迷期间。

      其他三项税种基本与上月持平或小幅波动,表现较为中性,国内消费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同比增速分别录得3.3%(前值6.2%)、0.1%(前值-0.2%)、10.3%(前值10.5%),分别拉高7 月财政收入0.2、0.03、0.6 个百分点,即7 月三项税收对财政收入增速的拉动基本接近于0 值左右。

      7 月外贸环节税收表现较强,主要来自出口环节的支撑。外贸企业出口退税同比19.7%(前值9.4%)、关税同比-3.7%(前值-9.8%),进口环节增值税和消费税同比4.5%(前值5.7%)。反映了同期的出口表现较强。

      表现较差的主要是地产与土地相关税收。由于5 月地产系指标初步企稳,6 月土地与地产相关五项税种合并增速进一步回升13.1 个百分点至-4.5%,较前期明显收窄。而我们在上篇报告中也指出:“考虑到6 月当月的地产系指标仍然承压,预计7 月土地与地产相关税收大概率会继续下行。”目前来看7 月土地与地产税种确受到6 月-7 月地产数据承压的影响,五项税种合并增速回落了12.7 个百分点至-17.2%。而这一回落趋势预计仍将延续至8 月财政数据中。

      此外,尽管7 月车辆购置税较前期波动不大,同比增速-35.5%(前值-39.6%),但仍需注意今年开年以来车辆购置税始终位于负两位数的较高负增区间,一方面受减税政策影响,另一方面也与同期的汽车零售额持续放缓有关。

      支出方面,7 月财政支出同比增速较前值进一步上行3.9 个百分点至9.9%,收支两端的背离仍在继续。7 月支出的回升主要来自社保就业(同比24.2%,拉动3.1 个百分点)、科技(同比48.5%,拉动1.3 个百分点)、教育(同比8.7%,拉动1.3 个百分点)、卫生健康(同比16.7%,拉动1.2 个百分点),抗疫支出和公共事业支出特征明显。基建类支出三项合并后支出同比回落了5.2 个百分点至4.2%,这一点应与专项债发行规模下降、其他支出分流等因素有关。

      今年以来,尽管一般公共预算的支出端受收入端下行的掣肘而增速受限,但由于专项债发行大幅前置而需要狭义财政资金配合、卫生健康与社保就业等抗疫相关支出较为刚性等因素存在,上半年收支两端出现较为明显的背离。7 月这一现象仍在延续,7 月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同比增速继续上行3.9 个百分点至9.9%。

      分结构来看,7 月支出分项中同比增速由高至低依次有:科技(48.5%,低基数,与预算报告目标占比相较仍有一定距离)、交通运输(24.8%,低基数,已超出预算报告目标占比)、社保就业(24.2%,已超出预算报告目标占比)、卫生健康(16.7%,已超出预算报告目标占比)、教育(8.7%,与预算报告目标占比相较仍有一定距离)、城乡社区事务(7.4%,与预算报告中目标占比基本持平)、文旅体育与传媒(-1.6%)、环境保护(-2.2%,与预算报告目标占比相较仍有一定距离)、农林水(-4.4%,与预算报告目标占比相较仍有一定距离)、债务付息(-10.9%)。

      因此我们可知,7 月财政支出韧性仍在甚至小幅回升的原因一方面来自卫生健康、社保就业的抗疫相关支出,另一方面来自科技、教育等公共服务分项的支撑,这些分项距离预算报告中计划的占比仍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因此预计未来数月上述支出分项增速仍将保持靠前水平,直 至完成预算报告计划。而同样距离预算目标有差距的环保支出增速预计也将有所上行。而7 月的基建类支出合并后增速则表现较弱,三项合并增速较前期回落了5.2 个百分点至4.2%。这一点应与专项债发行规模的下降、其他支出分流等因素有关。

      广义财政方面,7 月数据基本符合此前预期。一方面是收入降幅没有继续扩大,但仍在负两位数的高负增区间徘徊,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同比-31.4%(前值-35.8%),其中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25.5%(前值-10.9%);从7 月地产端数据仍在低位徘徊的特征来看,这一部分短期内或将维持低位。另一方面是支出增速回落,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同比20.5%(前值28.2%),7 月第二本账的收支矛盾有所减缓。6 月专项债发行高峰期已过,对支出端的支撑逐渐递减。新增专项债在7-8 月可以继续形成支出,支撑支出端增速不出现大幅回落;但9 月后的支出增速是否仍有支撑,依赖土地出让收入的降幅能否回升,以及增量财政政策是否落地,而这两点恰是下半年财政政策最值得关注的两个关键点。

      7 月政府性基金收入小幅止跌,没有延续6 月的大幅下行趋势,同比回升4.4 个百分点至-31.4%。其中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25.5%(前值-10.9%)。反映了7 月收入端的回升主要来自非土地相关科目的拉高,从7 月地产端数据仍在低位徘徊的特征来看,这一部分短期内或变化不大。

      7 月政府性基金支出降幅小幅回落,同比下降7.8 个百分点至20.5%。其中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金收入安排的支出-25.5%(前值-10.9%)。这是由于6 月专项债发行高峰期已过对支出端的支撑逐渐递减,5-6 月新增专项债发行规模高达约2 万亿元,而这部分资金仍将在7-8 月形成支出,对7-8 月的政府性基金支出端形成小幅支撑,使其不至于大幅回落。

      而9 月后的支出增速是否仍有支撑,依赖土地出让收入的降幅能否回升,以及增量财政政策是否落地。

      对于增量政策工具这一关键点,目前来看财政部曾提及的“增量政策”除了已明确落地的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外,主要集中于地方专项债的余额限额空间。李克强总理近日提到“当前地方专项债余额尚未达到债务限额,要依法盘活债务限额空间”。而在前期市场普遍讨论的“调增2022 年限额”、“提前使用2023 年额度”和“使用余额限额空间三条路径”中,第三项确是操作流程相对简便快捷的一种。具体规模方面,截至去年末这一空间约为1.5 万亿元。考虑到空间限额主要集中于北京、上海、河南、江苏、福建、山东等相对发达地区,占全部空间比重达45%,因此剩余额度全部发行完毕的概率不大,如果参照上述地区分布比例,那么可能发行的规模约在0.5-1 万亿元之间。

      8 月16 日,李克强总理在深圳主持召开经济大省政府主要负责人座谈会2,提出“当前地方专项债余额尚未达到债务限额,要依法盘活债务限额空间,并用好已发行的地方专项债和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符合条件项目越多的地方得到的资金要越多。各地要加快成熟项目建设,在三季度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带动有效投资和相应消费。”

      核心假设风险。余额空间使用低于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