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数据凸显三大失衡:老龄化、少子化、不平衡的城镇化

类别:宏观 机构:上海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有限公司 研究员:秦泰/贾东旭/屠强 日期:2021-05-12

主要内容: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呈现出我国人口结构和经济发展模式、结构之间的相互影响与相互牵制关系。突出体现出三点失衡:其一,老龄化趋势如预期加剧,我国长期的经济发展模式、需求结构可能均受到老龄化的持续、深层次影响。其二,14 岁以下儿童占比小幅反弹但与出生率数据关系不匹配,尚不能得出近年来居民生育意愿提升的乐观结论,而抑制中国生育率的因素可能主要仍是在于较收入水平而言畸高的房价等所导致的过大的生育相伴的经济压力。其三,人口区域之间的分布流动情况、以及城镇化的区域分布情况显示出过去十几年我国城镇化进程存在较为明显的不平衡现象,东部地区城镇化进一步加速,中西部、东北城镇化放缓甚至人口净流出,这种结构可能加剧房价畸高的局面,而进一步抑制我国生育率改善的潜在空间。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转型战略驱动下,我们相信宏观经济政策将对人口结构所呈现的上述三大失衡提出针对性的合理的解决方案。

    人口普查:老龄化如预期加剧,儿童占比提升趋势不明。2020 年我国总人口相对2010 年增长7206 万人,年均增长0.53%,增量仅略低于此前十年,尚未到总人口拐点。结构上来看,过去十年我国老龄化速度明显加快,在中高收入水平阶段就已经开始加速进入老龄化社会,较发达国家类似发展阶段人口老龄化来的更快。0-14 岁儿童占比超预期较10 年前提升1.35 个百分点,这一数据与过去十年人口出生率持续下降的结构并不匹配,且差异较大,无法用统计误差所解释,我们并不倾向于基于儿童占比的小幅反弹而对出生率数据持乐观判断。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和医疗保健水平的提高密不可分。

    老龄化重塑长期供需结构:延迟退休势在必行,老年人也可以消费升级。从供给角度来看,为保证未来我国产出增速不因老龄化加剧而出现明显的抵消效应,在预期寿命提高的过程中,60-69 岁的“低龄”老年人口延迟退休政策可能加快推出。老龄化对需求结构的长期影响往往是服务消费占比的提升,但在我国当前“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转型战略要求下,未来或将催生对老年人较为友好的商品消费升级的产品模式,如果老龄化过程中仍可为商品消费升级——制造业高级化的国内大循环提供重要的供需支撑,避免日本等发达国家在老龄化过程中的经常账户“快速赤字化”,则有望走出与发达国家不同的相对较高的老龄化期间经济总体增长之路。

    疫情影响短期生育率不必过虑,高房价的经济约束更需重视。短期经济危机时期,出于内生性的预防动机,出生率往往会出现“递延”,而非消失。生育意愿可能并非生育率下降的主要原因,二胎放开后,在出生人口中的占比持续提升就是一个很重要的例证,说明有经济能力负担二胎的人群正在持续呈现出较高的生育意愿。更为实际的约束来自房价畸高导致的生育、养育成本的大幅提升,从经济角度约束了本来生育意愿良好的中国居民的真实生育率。房价如果再度飙涨,即使全面放开生育可能也不能有效解决出生率偏低的问题,未来一段时间,我们相信稳房价的长效调控机制将持续发挥更好的作用。

    从不平衡的城镇化到普遍性的城镇化。城镇化水平大幅提升,但强者愈强——人口向高城镇化率的东部地区集中流动,东部地区城镇化人口增长明显更多,人地矛盾更加突出,助长高房价。事实上,“双循环”的重要题中之意就是畅通供给端(生产、就业方面)的国内大循环,未来我们期待以更加广泛和深入的财税体制改革作为重要抓手,驱动更为广阔的初步城镇化地区以更高效率、更低成本承接一些当前集中在东部地区的成本日渐走高的制造业产能,以此促进国内大循环的日渐畅通,并在此过程中真正能够有助于我国居民良好的生育意愿潜力的合理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