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系列专题报告:“碳中和”如何改变全球产业配置格局?

类别:宏观 机构:国金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研究员:段小乐 日期:2021-04-09

引言:当前地球生态和气候系统已经达到了临界点,与此同时,世界正处于第六次科技革命和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初期,将推动第三次世界能源的转型—能源主体的要素将发生根本性的转变(从石化能源转变成为新能源、从有碳转变至无碳、从资源主导型发展至技术为主导型)。《联合国应对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要求,各缔约方在 2020 年底之前,均要向联合国更新提高力度的 2030 年减排目标的报告;我国政府也明确提出将在2030 年前实现碳达峰,在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从相对减排到绝对减排。在此背景下,碳中和作为全球共同努力的“主线”,是否会对全球产业结构发生根本影响是我们需要深入分析的问题。

    一、不同经济体的碳中和进程存在差异。从全球视角的碳排放路径来看,由于不同国家能源结构和煤炭使用部门不同,所以碳排放路径也不尽然相同,存在的潜在问题也不同。从欧盟来看,欧盟宣布将在2050 年前实现碳中和,主攻交运部门电动汽车以及清洁燃料的发展。客观看,欧盟其实也希望通过回击特朗普政府“去气候化”,重新掌握全球气候治理的领导权,促进欧盟经济转型来获取更多的投资回报。欧盟虽然是一体化的组织,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成员之间“可参与度”分化较大,尤其是疫情过后,成员国之间的恢复弹性和经济内在动能更是分化,在保证好公平性之外,对部分成员国进行额外的投入补足的必要性上行。从美国来看,拜登重返《巴黎协定》,为实现2050 年碳中和,将大力发展以风电和光伏为代表的清洁能源发电。未来美国在推进碳中和中最可能遇到的问题就是两党对碳排放态度不一,政府的交替更换,对减碳的可持续性形成了挑战。从日本来看,日本《战略能源目标》表示预计到2050 年,日本能源结构中可再生能源比重将高达50%-60%,大力开发清洁能源以及绿色燃料。

    二、我国不同区域实现碳中和的主要目标和途径有所不同。从国际金融机构应对碳中和的策略来看,金融机构资产配置比例可能随经济脱碳进程逐步优化。整体来看,在“新能源”+“智能源”的总基调下,我国将稳步推进能源资源向能源技术型转型。从实现路径来看,和欧美国家不同,我国需要“制度+市场+群众”

    三管齐下,才能实现“弯道超车”。另外,对于我国这样的大型经济体来讲,能源转型必然带有区域特征,所以不同区域需要因地制宜,发挥各自的资源环境优势,探索各自的减排路径,才能够更有效实现能源转型。长三角地区由于能源装备制造业实力较强,大力发展光伏、风电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粤港澳大湾区积极顺应制造业绿色转型升级趋势,提高制造业绿色竞争力。对于中西部高能耗产业占比大的省份,将重点加大减排力度,但实现碳中和的时间点或较其他省份后推。

    三、“碳中和”风口下,产业结构也将重置。从产业供给端领域来看,主要实现电力脱碳,减少化石能源,推动非化石能源,落实到的主要细分行业包括:特高压输配、电网信息化、储能和光伏发电。从产业需求端来看,通过提高交通行业的电气化率,助力于新能源汽车发展。对于高碳工业和建筑业来看,随着废钢资源的加速释放,在上中游的拆解回收处理和中游加工环节将进一步改善,另外钢铁供给侧改革,将驱动钢铁行业改善生产流程、更新生产设备和使用低碳能源,最终使得落后产能出清,行业加速集中,龙头企业的“马太效应”将有所体现。

    从深度绿色环保来看,塑料回收、生物降解塑料、CCUS 产业链将受益于碳中和带来的边际变化。

    风险提示:

    1、疫情疫苗的不确定性上行;2、政府应对措施和方法不当,恐慌性情绪蔓延;3、货币政策收紧超预期,风险资产波动加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