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资银行对比系列之二:中资银行存贷结构更具优势

类别:行业 机构:海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研究员:孙婷/林加力/解巍巍 日期:2021-01-12

投资要点:中资银行居民贷款占比在过去 10 年大幅度提升。面对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经济转型靠消费拉动,鼓励小微企业发展,我们认为高收益、低不良的居民贷款占比有望继续提升。中资银行存款占比高,结合正常货币政策带来的较高利率,有助于中资银行从负债端稳定净息差。这些都将提升中资银行的盈利水平和资产质量。

    中国居民贷款占比过去10 年提升幅度最大,但仍有提升空间。中国居民贷款组成部分包括消费类贷款和经营类贷款, 其中消费类贷款包含个人房贷。

    2009-2019 年,中国居民贷款占比从19.2%上升到35.8%,提升了16.5pct,提升幅度最大。英国、印度、德国、日本也依次有不同幅度的上升。美国居民贷款中不含小微企业,占比则下降了7.1pct 至38.9%。过去10 年,中国居民贷款占比的上升,所有组成部分均正向贡献了增量。2019 年贡献增量比例依次为个人房贷59.2%,消费贷款23.9%,经营贷款16.9%。与西方国家英美德相比,中国居民贷款占比仍有提升空间。

    中资银行居民贷款占比有望继续提升,进而推升盈利水平。中国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经济增长更多靠消费拉动。国家积极鼓励精准滴灌,向小微企业发放贷款。对房地产坚持“房住不炒”,有助于稳定房地产价格,便于对住房有刚需的居民实现购房需求。我们认为,这些都将促使中资银行居民贷款占比进一步提升。从有数据披露的中国上市银行来看,大多数情况下,居民贷款收益率高于对公贷款收益率,且居民贷款不良率低于对公贷款。因此,居民贷款占比的提升,将进一步推升中资银行的盈利水平。

    中国纯消费贷款在居民贷款中地位越来越重要。2009-2019 年,中国纯消费贷款在居民贷款占比提升超过了15 个百分点。2019 年占比高达24.9%,仅次于美国的41.3%。日本在过去10 年期间,消费贷款占居民贷款比例几乎没有发生变化。德国、英国、印度均出现了占比的下降。我们认为,这一方面源自中国自身经济的增长越来越倚重消费拉动;另一方面,也源于国家政策对消费信贷和金融科技的积极扶持。纯消费贷款占居民贷款比例的上升,除了能够提升银行的盈利水平,还有助于提高客户粘性,使银行可以更好的进行交叉销售,并借助消费场景积累的数据提高风控水平。中资银行与美英印类似,大型银行纯消费类贷款占比在行业中未见明显优势。

    中国房贷占居民贷款比例2016 年以来较为稳定,不再上升。受到消费类贷款的迅速增长,以及个人经营贷增长的影响,2009-2019 年中国房贷占比下降3.6个百分点至54.6%,低于日本、英国、德国和美国。日本和英国房贷占居民贷款比例在各区域中最高且较为稳定,2009-2019 年均占比超过85%。虽然日本和英国的房贷增速均低于5%,但依然优于消费类贷款。中资头部大型银行房贷占居民贷款比例显著高于整体行业,也处于各区域高位。

    中资银行对公贷款以基建为主。各国前四大银行,对公贷款中占比排在前5 的行业中,大部分都包含制造业和房地产业,主要因为这些行业自身“重资本”的属性,对资金需求较高用以购买设备、原材料等。中国的四大行,对公贷款中均以基建为主,且2019 年前5 大行业占比均在65%以上,同质化较强。其他国家银行的前5 大行业占比各不相同。与中国不同,欧洲、美国、日本的银行对金融行业的贷款占比,大部分都排在前5 名。

    中资银行存款占比高,有助于从负债端稳定净息差。当利率水平较高时,银行负债端可以通过低于无风险利率的存款获得超额收益,相当于提供支付结算服务而获得的溢价回报。而无风险利率为零时,则无法收到这样的溢价。因此,存款占比高,结合正常货币政策带来的较高利率,有助于中资银行从负债端稳定净息差。

    风险提示:企业偿债能力下降,资产质量大幅恶化;金融监管政策重大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