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汽集团(601238):日系表现强劲 自主同比转正

类别:公司 机构:华西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研究员:崔琰 日期:2020-08-09

  事件概述

      公司发布2020 年7 月产销快报:公司单月汽车总产量20.2 万辆,同比增长21.6%,环比增长2.3%;批发总销量18.4万辆,同比增长16.4%,环比下滑1.4%。其中,广汽本田销量7.2 万辆,同比增长35.1%;广汽丰田销量7.5 万辆,同比增长20.3%;广汽乘用车销量2.8 万辆,同比增长6.4%;广汽菲克销量3,035 辆,同比下滑41.4%;广汽三菱销量6,006 辆,同比减少45.5%。公司2020 年1~7 月累计销量100.9 万辆,同比下滑12.9%,累计销量下滑幅度收窄。

      分析判断:

      7 月产销量延续复苏 广本广丰表现强劲

      国内新冠肺炎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后,4 月以来公司产销量规模明显提升,4~7 月批发总销量均达到16 万辆以上,其中7 月总销量同比+16.4%,恢复正增长,明显好于行业平均水平(根据乘联会数据,7 月行业批发销量同比+4%)。分主体来看:1)广汽丰田销量同比维持快速增长,环比继续提升,主力车型凯美瑞、雷凌、汉兰达销量平稳,增量主要由新车型威兰达贡献;2)广汽本田销量同比恢复快速增长,传统主力车型雅阁、凌派、缤智销量均实现同比正增长,新车型皓影仍是最重要的增量来源;3)广汽乘用车、广汽三菱和广汽菲克销量环比基本持平,逐步趋于稳定。

      产品大周期+换购需求释放 一线日系竞争优势显著从产品周期来看,2020 年广汽丰田、广汽本田均处于新产品大年,东风本田CRV、一汽丰田RAV4 的姊妹车型广汽本田皓影、广汽丰田威兰达分别于2019 年末、2020Q1 上市,成为今年重要的增量车型。2020 版双积分政策新增“低油耗乘用车”概念,利好HEV 技术路线发展,皓影、威兰达的HEV 版上市便受到市场青睐,同时HEV 技术有望向凌派等车型渗透,提升存量车型的竞争力。广汽本田全新一代飞度将于8 月底上市,此前受排放升级影响老款飞度销量下滑明显,预计换代后月销量有望恢复至1 万辆以上。

      从市场需求来看,中国市场增换购比例提升,用户平均年龄增加,日系品牌受益于低耗油、售后低成本、高保值率等特性,契合未来主流汽车消费偏好,广汽丰田、广汽本田凭借品牌及产品优势,将在持续向好的日系品牌扩张中脱颖而出。

      强化平台化造车理念 加码新能源维持竞争力广汽传祺主力车型GS4 自2019 年底完成换代后销量显著提升,目前月销量稳定在1 万辆以上,预计仍有提升空间。2020 年6 月,第二款基于GPMA 架构打造的GA8 换代车型上市,GMPA 平台兼容轿车、SUV、MPV 等车型,动力系统兼容燃油车、PHEV、HEV 等,除了外观、内饰升级外,新一代车型的燃油经济性(第四代发动机热效率超过42%)、智能化水平(搭载ADiGo 3.0 智驾互联生态系统)提升明显,预计随着其他车型基于GPMA 架构陆续完成换代,传祺品牌综合竞争力有望进一步提升。

      Aion 系列车型上市以来广汽新能源强势崛起,7 月广汽新能源销量6,585 辆,同比大幅增长46%。基于GEP 2.0 平台推出的Aion S 在上市后维持热销,2019 年12 月销量已达8,460 辆;第二款车型Aion LX、第三款车型Aion V 分别于2019 年10 月、2020 年6 月上市,Aion 系列车型谱系逐步完善。公司在7 月举办的科技日发布了首款氢燃料电池车Aion LX Fuel Cell,及可应用于快充锂离子电池、超级电容、锂硫电池和轻量化车身材料等的3DG 石墨烯制备技术,公司拥有大量超前技术储备,有望成为智能电动汽车的引领者。

      投资建议

      乘用车行业在“刺激政策+首购释放”双重逻辑下需求回暖。公司受疫情影响2020Q1 产销及业绩承压,但4 月以来产销量规模快速回升,连续4 个月批发销量突破16 万辆。我们预计公司作为日系合资龙头,将持续受益于广汽丰田、广汽本田新车型投放;自主品牌和广汽菲克、广汽三菱销量企稳,有望迎来边际改善;新能源长期贡献增量。

      维持盈利预测: 预计2020-2022 年归母净利

      84.5/102.8/118.2 亿元,EPS 0.82/1.00/1.15 元,当前A 股股价对应PE 12.5/10.3/8.9 倍,H 股股价对应PE 8.5/6.9/6.0倍。鉴于公司日系占比高且品牌结构占优,继续给予公司A 股/H 股2020 年目标PE 15/12 倍,A 股目标价维持12.30 元,H股目标价维持11.16 港元,均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

      车市下行风险;老车型销量下滑;新车型上市不达预期;汽车消费刺激政策落地时间及效果不达预期;海外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核心零部件供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