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上半年,本集团聚焦香港、粤港澳大湾区、东南亚三个市场,以强化区域化建设、深化数字化赋能、优化综合化服务为主要发展动能。全面拓展企业、金融机构、零售客户群,优化跨境、跨行业联动,进一步提升综合竞争优势;全力支持提升香港作为国际财富管理中心的地位,争取成为具竞争力的家族办公室业务中心;助力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强化香港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地位,支持中国银行集团在全球扩大人民币业务竞争优势;抓紧粤港澳大湾区及东南亚区域重点市场机遇,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和互联互通机制建设。厚植企业文化、培育人才队伍、推动智能营运及强化全面风险控制,推动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同时,处理好业务发展与风险管控的平衡,稳步为持份者增创价值。
个人银行
财务业绩
2024年上半年,个人银行除税前溢利为港币66.99亿元,按年减少港币10.71亿元或13.8%,主要由于净利息收入下降及经营支出增加。净利息收入下降8.9%,主要是贷款利差收窄。净服务费及佣金收入上升1.4%,主要是基金分销佣金收入增长,但大部分增幅被证券经纪佣金收入下降抵销。经营支出上升3.0%,主要是人事费用增长。
业务经营情况
深耕绿色金融领域,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
积极把握绿色金融业务发展机遇,围绕市场及客户低碳转型趋势,丰富绿色及低碳金融产品和服务配套。引入中国净零排放相关的股票基金,协助客户把握绿色投资机会。进一步延伸中银分期「易达钱」绿色私人贷款用途至绿色和可持续金融课程,2024年上半年,绿色私人贷款申请笔数按年增加129%。推动银行数字绿色转型,手机银行「碳生活」专区内推出全港首个碳足迹追踪功能,利用人工智能整合及分类各个账户的交易数据,以便客户掌握其理财习惯对环境的影响,引导客户迈向绿色低碳生活。
深化数字化转型,提供优质高效数字化银行服务
加速数字化银行发展,利用创新科技提升线上服务能力,保障各项业务持续有效运作。截至2024年6月末,使用数字服务渠道的客户数量和相关交易量稳步扩大,其中手机银行客户数目,以及基金、「中银快汇」及外汇买卖等交易量增长良好。优化手机银行服务,包括推出手机银行存入实体支票服务及开立贵金属账户功能,方便客户足不出户享受便利银行服务。迎合与日俱增的线上保险产品需求,优化手机银行保险产品种类,以及扩大手机银行及网上银行旅游保险产品的保障范围,提升客户线上投保体验。2024年第一季度,中银香港线上新造标准保费市场排名第一。运用区块链技术优化物业估价流程,提升营运效率。完善「置业专家」手机应用程式功能,为客户提供全面置业规划及线上按揭服务,并推出「来港人才」专区,以便来港高端人才客户了解本地置业流程。截至2024年6月末,「置业专家」手机应用程式累计下载量逾18万次,上半年经线上申请按揭贷款的笔数占整体按揭申请笔数按年增长29.3个百分点至80.7%。为迎合香港市民北上消费和境外旅游趋势,「中银CheersCard」聚焦跨境及海外大额签账,叠加「20X狂赏派」积分奖赏,推动境外交易金额按年达双位数增长。期内,联动银联国际及超过1,000家商户推出「玩转大湾区-狂赏派」「澳门GO」、「香港GO」和「北上GO」等推广活动,丰富客户在粤港澳大湾区的消费体验。2024年上半年本集团的香港零售签账量及收单量按年分别增长9.8%及7.0%。期内,中银香港荣获《亚洲银行家》颁发「香港卓越零售金融服务和科技创新奖项2024」中的「最佳置业按揭服务」殊荣。
丰富客层专属服务体验,全方位满足客户需求
强化高端客层品牌「私人财富」专属产品和服务配套,迎合高资产净值客户对财富管理服务的需求,包括拓展「私人财富」服务网络,于中银大厦内增设本集团第六家「私人财富」中心,并设有一站式财富管理和商业理财增值服务配套,以及商事登记服务,方便客户同时处理日常业务营运及个人理财需要。截至2024年6月末,「私人财富」客户数较2023年末增长近1成。持续打造年轻品牌「理财TrendyToo」,开拓创新服务渠道及产品,加强社交媒体推广,推出不同场景及崭新品牌活动。自推出「理财TrendyToo」以来,年轻客户人数稳步提升,2024年上半年,开户量按年上升近5成。期内,中银香港荣获《亚洲银行家》颁发「香港卓越零售金融服务和科技创新奖项2024」中的「最佳财富管理银行」殊荣。
本集团私人银行业务稳健发展,全方位迎合高资产净值客户高层次需要。透过与集团内各个单位、东南亚机构及中国银行紧密联动,完善高端客户服务链,致力为高端客户及家族办公室提供专业和多元化的服务。积极将绿色金融及ESG元素融入产品及服务设计,推动私人银行业务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举办一系列私人银行客户专属活动,增强客户关係和黏性。积极推动数字化进程,推进业务流程电子化和智能化,同时优化私人银行服务及交易平台。积极创新服务模式,为客户提供专属产品和专业财富管理服务,持续提升客户服务体验。私人银行经营收入和管理资产总值均保持稳健发展。
把握跨境业务机遇,扎实推进人民币业务发展
本集团持续发挥跨境金融服务优势,推出「中银跨境理财通2.0」服务,积极投放更多合资格投资产品,协助客户把握跨境理财机遇。截至2024年6月末,中银香港跨境客户数较2023年末稳步上升,「南向通」及「北向通」开户量及资金汇划总量持续增长,并保持香港市场领先地位。积极配合政策机遇,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中小企金融服务,期内增设第九家商业理财中心,提供一系列商业理财方案,以满足客户创业营商需求。成为首家推出「新资本投资者入境计划」相关服务的银行,为有意来港的合资格人士提供丰富的投资产品,涵盖基金、债券、股票、存款证等投资种类,协助客户捕捉更多投资机遇,满足资产配置需求。配合落实香港金管局与中国人民银行公佈在大湾区实施的港澳居民内地购房跨境支付便利化措施,优化大湾区「置业易」支付及融资方案,推出直汇支付服务,方便在大湾区置业的香港居民直接由香港汇出港币、人民币或其他外币至内地银行户口以支付物业款项。引入中国定息基金,为零售投资者提供中国在岸债券市场投资机遇。2024年上半年,人民币基金销售金额按年上升逾两成;人民币保险业务领先优势进一步巩固,2024年第一季度人民币新造标准保费按年增长约5成,连续12年市场排名第一。加速推动数字化建设及功能优化,进一步扩展本地实时支付、跨境支付、二维码互联互通等功能,提升手机银行客户体验。发挥区域品牌优势,中银香港与中国银行内地指定省市分行及新加坡分行实现理财客户权益互认,并透过推出不同的理财产品深耕东南亚市场,满足客户不同的金融服务需要。
提升东南亚数字驱动力,完善区域业务佈局
加快完善东南亚个人金融产品和服务体系,个人业务遍佈东南亚8个国家,进一步拓展「中银理财」品牌,致力发展符合当地市场需求的全功能财富管理业务及综合理财服务。利用数字化创新及多元化手机银行功能,稳步拓展当地个人金融生态场景,优化当地客户线上支付体验。期内,支持东南亚机构参与银联国际全球支付互联互通计划,继中银马来西亚和金边分行,万象分行成功投产手机银行银联二维码支付服务;金边分行成为柬埔寨首家推出兼容Cambodian Shared Switch(CSS)标准和银联标准的双标借记卡的银行;中银马来西亚推出手机银行中国境内聚合码支付功能及银联二维码互联互通项目。
企业银行
财务业绩
企业银行除税前溢利为港币85.57亿元,按年减少港币12.86亿元或13.1%,主要由于贷款平均余额下降及存款利差收窄,令净利息收入下降,以及贷款及汇票佣金收入下降;若干公司客户贷款评级下降,令减值准备净拨备按年增加港币7.30亿元。
业务经营情况
提升全方位服务质效,持续巩固竞争优势
本集团坚持以客户为中心,着力提升综合金融服务能力,满足香港、跨境、东南亚及海外企业客户业务需求。2024年上半年,完成多笔具市场影响力的债券承销项目,继续保持港澳地区银团贷款市场安排行首位。助力企业客户境外司库建设,巩固资金池业务领先地位。加强与贸易生态伙伴的科技创新合作,提升贸易产品竞争力。发挥人民币业务优势,推出以电商贸易、大宗商品行业、「中国制造品牌」出海行业及「一带一路」为主题的「元动力」人民币贸易服务方案,助力企业客户把握全球经济及贸易复甦机遇。凭藉卓越的专业实力,中银香港荣获《亚洲银行家》10度颁发「香港最佳现金管理银行」及6度获颁「香港最佳交易银行」奖项。
整合区域资源配置,推进区域业务协同发展
跨境业务方面,强化与中国银行境内机构的业务联动,把握大湾区深度融合下的业务机会,为客户提供「一点接入,全球响应」的金融服务。密切关注香港特区政府「北部都会区」发展规划,主动把握业务发展先机。着力提高科技金融服务水平,加强与数码港及科学园等重点园区合作,以多元化产品及服务支持科创企业发展。截至2024年6月末,科创企业客户数较2023年末实现稳步增长。丰富「湾区商赢」跨境金融服务系列方案,推出有关科创、数码化转型等新方案,致力为企业跨境经营提供综合化、定制化服务,助力客户捕捉大湾区发展机遇。
东南亚业务方面,紧抓国家新发展格局及产业链转移带来的业务机遇,持续聚焦「一带一路」、「走出去」项目及区域大型客户业务。积极牵头或参与区域银团项目,推进东南亚结构化融资贷款业务。期内,积极协同中国银行集团内各机构共同参与亚太区优质银团贷款,中银泰国参与首笔当地汽车金融企业银团贷款项目;雅加达分行联动中国银行新加坡分行成功中标印度尼西亚一家银行的3年期美元银团贷款,成为9家主牵头行之一。扩大区域人民币清算网络,期内雅加达分行、金边分行及仰光分行相继为多家同业开立人民币清算户。持续优化区域产品配套,提升环球交易银行平台(iGTB)区域服务水平,夯实东南亚机构多元服务能力。深化东南亚绿色金融业务,为泰国一家大型地产开发公司敍做可持续发展表现挂钩贷款,鼓励客户通过多种方式减少旗下物业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推动区域绿色发展。
深化与工商及中小企客户合作,推动普惠金融发展
全力支持工商及中小企客户业务发展,运用行业专业化及数字化服务能力,为客户制定专属服务方案。积极参与香港特区政府各项融资计划,并配合香港金管局联同「银行业中小企贷款协调机制」宣佈9项支持中小企措施,为中小企客户提供多元化融资产品和其他金融服务。中银香港作为首批通过香港金管局「商业数据通」对接商业信贷资料库的金融机构,善用平台获取替代数据优化贷款审批,提升服务效率。中银香港为中小企长期提供优质服务广获认同,连续17年荣获香港中小型企业总商会颁发「中小企业最佳拍档奖」,以及连续3年荣获《经济通》颁发「金融科技大奖-企业银行」的「杰出创新中小企银行服务」奖项。
完善绿色产品服务,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
紧跟国家双碳战略,积极为企业提供专业绿色金融服务,致力成为客户低碳转型的坚实伙伴。期内,为本港一家大型专营巴士公司提供可持续发展表现挂钩贷款,助力公共运输业绿色转型。支持香港特区政府绿色金融发展,中银香港再次以联席全球协调行身份,成功协助政府发行其全球多币种数码绿色债券。截至2024年6月末,企业银行绿色及可持续发展表现挂钩贷款较上年末增长20%。中银香港在推进可持续发展方面获得市场认可,荣获由新城财经台举辨《香港企业领袖品牌2024》的「卓越绿色及可持续发展企业银行服务品牌」殊荣。
提供优质信托及托管服务,业务稳健发展
本集团加强与中国银行境内外机构的联动营销,深化重点客户合作,争取多个新资产组合转托至本集团,着力扩大业务覆盖范围。期内,担任香港机场管理局首次零售债券发行的信托人及代理人,并连续第二年获香港特区政府委任为其数码绿色债券发行的托管行。紧抓互联互通业务机会,债券通托管资产总值实现稳步增长。截至2024年6月末,托管客户数较上年末增加2.5%,企业及机构托管资产总值较上年末增长44%。
中银国际英国保诚信托有限公司(「中银保诚信托」)业务发展稳健,截至2024年6月末,强积金资产规模较去年末增长7.7%,稳居强积金市场前列。推动业务升级转型,深化基金行政管理服务及托管业务的发展,拓展多元化收入来源。期内,获委任为15只新基金的托管人及基金行政管理人,其中6只为现货比特币和以太币ETF。凭藉卓越的服务,中银保诚信托荣获多个奖项,包括由《信报财经新闻》与伦敦证券交易所集团联合主办的「理柏基金香港年奖2024」多个奖项,以及《财资》颁发「2024年度3A-可持续投资大奖(机构投资者、ETF及资产服务提供商)」的「最佳基金行政管理服务-高度推荐奖」奖项。
财资业务
财务业绩
财资业务除税前溢利为港币69.20亿元,按年增加港币51.35亿元或287.7%,主要是市场利率上升带动净利息收入增加,以及把握市场利率变动机遇,净交易性收益上升,加上其他金融工具之净亏损减少。
业务经营情况
强化产品和服务综合能力建设,稳步推进全球市场业务发展
本集团积极应对市场变化,研判并严控风险;主动捕捉市场机会,丰富财资产品组合;夯实系统基建以提升线上服务能力,交易业务稳健发展,巩固在港元和人民币市场的主要做市商地位,参与香港交易所、新加坡交易所及马来西亚衍生产品交易所的离岸人民币外汇期货做市。积极通过跨单位联动合作,深挖市场机遇和客户需求,构建及强化多元化产品和综合服务体系。通过精细化管理,以专业服务支持不同客群的需求,包括协助东南亚机构聚焦目标客群的跨境贸易及投资所涉及的外汇兑换、风险对冲,以及投融资服务需求,提升产品服务和风险管理水平,代客业务发展良好。全面提升人民币业务能力,加强培育离岸人民币市场,继续在离岸债券市场发挥积极作用。深度参与离岸人民币各类互联互通等基础建设业务,与中国银行亚太区域机构开展多方面合作,积极投入债券通、内地银行间债券市场(CIBM)等项下的外汇交易,以及互联互通项下的清算服务,同时,建立稳定可靠的集团现钞供应网络,并开展多样化的现钞业务合作。中银香港于《财资》杂誌举办的「Triple A Treasurise Awards 2024」评选中,荣获香港「最佳人民币银行」殊荣。
稳健审慎管理投资,平衡银行盘风险与回报
审慎管理银行投资盘,密切关注环球市场利率变化,提早部署并主动管控风险,同时寻找固定收益的投资机会提升回报。期内,配合香港金管局有关「扩大人民币流动资金安排合资格抵押品」的措施,完成香港市场首笔以债券通「北向通」项下在岸人民币债券为抵押品的回购交易。
积极推动产品多元化发展,资产管理规模持续增长
中银香港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中银香港资产管理」)继续推动资产管理业务稳步发展。凭藉专业的投资服务能力,积极为客户捕捉市场投资机会,以多元化的资产管理产品满足客户的多样化投资需求。2024年上半年,「中银香港全天候港元货币市场基金」和「中银香港全天候美元货币市场基金」的规模录得较快增长,并新推出了「中银香港全天候人民币货币市场基金」,丰富离岸市场人民币投资产品;同时新成立了一系列崭新私募基金,投资范围覆盖全球主要资产类别,为不同类型投资者提供多元化投资选择。中银香港资产管理专业能力获市场认可,荣获《亚洲资产管理》颁发「2024年最佳资产管理大奖-香港区」的「最佳人民币基金经理」奖项和「2024年最佳表现大奖」的「最佳亚洲绝对收益基金(3年)」奖项,其「中银香港全天候环球投资基金」亦获《Asian Investor》颁发「资产管理奖2024」的「最佳多元资产策略」奖项。
保险业务
财务业绩
2024年上半年,本集团保险业务积极优化产品结构及服务配套,新造标准保费按年上升78.8%至港币111.00亿元,保持市场前列地位。新造业务价值按年上升52.4%至港币16.00亿元。除税前溢利按年上升27.5%至港币8.49亿元,增长主要由业务及投资所带动。
业务经营情况
推动数字化发展及生态圈建设,全面发挥多渠道优势
积极拓展销售渠道和丰富产品种类,为客户提供优质专业的服务。销售渠道方面,发挥本集团一脉互动的独特优势,中银人寿持续与本集团内各单位联动合作,针对不同渠道和客层,优化产品策略和举办推广活动。同时,深化与经纪公司、私人银行及大型独立理财顾问的策略性合作,并扩充及强化专属代理团队,聚焦高新造业务价值产品销售,吸纳「高端人才通行证计划」和「新资本投资者入境计划」的客户及其他优质客群。产品研发方面,优化业务结构及旗下产品,包括为受欢迎产品「薪火传承环球终身寿险计划」提供额外五种保单货币选择(包括英镑、欧罗、加拿大元、澳元及新加坡元)等,满足不同客户需要。
致力加强线上销售、优化线上客户服务平台功能,提升客户体验及推动数字化营运。同时,打造更具场景整合能力的线上线下渠道,积极构建健康及养老生态圈。健康生态圈方面,围绕「大家减龄」健康应用程式,深化与跨行业伙伴合作,推出涵盖不同日常生活场景的客制化服务优惠,并联动集团内各单位举办客户活动。期内,「大家减龄」伙拍「中银理财」FamilyMAX家庭理财规划方案冠名举办全港首次以人气动画「奶龙」为主题的跑步活动,以大众喜爱的运动为切入点,增加与用户互动。「大家减龄」至今已与85家第三方机构合作,并累积逾11万名用户。养老生态圈方面,以宏观角度规划发展蓝图、粤港澳大湾区为试点,与业务伙伴合作构建银发生态场景,推动跨境及旅居养老服务场景建设。期内,中银人寿策动多项聚焦青少年发展及以体育为主题的企业公益项目,包括「中银人寿图出山野定向慈善赛」、「中银人寿维港马拉松2024」、「中银人寿第六届弹网亚洲锦标赛」,以及「中银人寿企业可持续发展讲座系列」中的26场多元化ESG主题讲座,务求透过跨界别协作,多维度推动香港的可持续发展。
中银人寿优质专业的服务及创新多元化的产品备受认可,期内屡获殊荣,共有八项产品于「10Life5星保险大奖2024」中获得5星评级,并荣获「年度财富保险公司大奖」。同时,致力透过跨界别合作推动可持续发展,为社会创造价值达至共赢,期内再度获《明报》「卓越财经大奖2024:品牌价值-卓越社会公益企业大奖」。
东南亚业务
发挥东南亚区域协同效应,推动全球化业务联动发展
本集团贯彻区域一体化经营和「一行一策」差异化管理相结合,深化区域管理模式,稳健推进规划实施,完善区域机构管理。稳步推动区域营运集中,逐步加快拓展广西南宁区域营运中心规模,进一步提升区域营运水平。本集团的区域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马尼拉分行、雅加达分行及金边分行于《财资》杂誌举办的「Triple A Treasurise Awards 2024」评选中,分别荣获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及柬埔寨「最佳人民币银行」奖项。同时,中银泰国在当地权威杂誌《商业杂誌》与泰国商会大学联合举办的「泰国卓越企业奖」评选中,荣获「最佳跨境业务解决方案奖」。
本集团东南亚机构业务稳健增长,截至2024年6月末,客户存款余额为港币847.20亿元,客户贷款余额为港币564.83亿元,较上年末(不含汇率变动)分别增长17.4%及8.6%。提取减值准备前之净经营收入为港币25.08亿元,不含汇率变动的按年增长为30.8%。2024年6月末,不良贷款比率为3.14%,较2023年末上升0.28个百分点。
严守风险底线,不断强化区域风险管控能力
本集团持续做好区域风险管理,以「三道防线」管控机制对东南亚机构作出监督及提供专业指导。密切关注区域经济及市场变化,时刻调整及优化策略,抢抓市场机遇的同时,确保守住风险底线及监管合规。持续发挥系统和技术优势,提升合规、防洗钱、反欺诈等风险的管控能力。
数字化发展
2024年上半年,本集团继续落实《2021-2025年数字化转型子规划》,践行数字化转型工作,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和流程,促进业务与科技融合,夯实科技基础,推动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以客户为中心,持续通过数据驱动、智能驱动和生态驱动,深化数字化转型,推动生态开放场景化、产品服务综合化、流程体验无缝化,同时聚焦三大市场、深化科技赋能、厚植企业及创新文化,大力培养数字人才,为客户及员工提供优质数字化服务及体验,为长远发展奠定稳固基础。
生态开放场景化
本集团围绕不同客群及生态打造数字化服务,并积极扩展BoC Pay支付业务,致力提升中小企智慧化营商环境。本地业务上,在香港特区政府举办盛事活动期间,与官方机构及协会联手提振本地消费,2024年上半年Bo CPay于商户交易量按年上升7.9%;跨境业务上,推出「玩转大湾区-狂赏派」系列营销活动,协同策略伙伴推出跨境交通的优惠活动,优化大湾区「一小时生活圈」支付便利性,2024年上半年港人利用BoC Pay到内地消费交易金额为去年同期的3.2倍。与此同时,推进数字人民币的普及,积极参与数字人民币的生态环境建设,于Bo CPay推出「数字人民币专区」,客户可直接绑定中国银行数字人民币钱包,使用二维码支付、增值、查询和领取推广消费红包,并与本地大型商户合作,扩展数字人民币在本地的收款服务,为内地来港旅客提供更多数字人民币的支付场景。截至2024年6月末,Bo CPay客户量较上年末上升8.7%,2024年上半年交易量按年稳步上升。同时,推进BoCBill的收款生态发展,夯实「交通」、「餐饮零售」、「慈善」及「教育」4大领域的竞争优势,BoCBill的收单结算量按年增长7.0%。此外,中银香港正式成为由香港金管局成立的Ensemble架构工作小组创始成员,为推动香港代币化市场发展共同制定行业标准及策略。
产品服务综合化
深化「移动优先」策略,优化手机银行及「置业专家」手机应用程式功能,方便客户足不出户享受便利银行服务。支持中小企加快数字化转型,持续推动「中银收单商户贷款计划」,以及与指定支付平台合作以数据为本的融资计划,利用商户的电子交易数据作为替代数据,优化贷款审批流程,协助中小企应对资金週转挑战,加速数字化转型及开拓市场。优化区域产品配套,iGTB区域功能进一步提升。
流程体验无缝化
以客户体验为中心,为客户提供全渠道、无缝化服务。优化企业网上银行前端版面,支援客户按需要选择不同类型版面展示方式,优化客户旅程。积极推进东南亚业务数字化转型,巩固胡志明市分行、金边分行及万象分行一体化资金系统的建设,提升了前、中、后台业务操作流程和管理流程的自动化水平。持续丰富东南亚金融生态场景,胡志明市分行加入越南当地清算网络,成为越南首家推出NAPAS柜枱服务的中资银行,企业及个人客户可透过胡志明市分行网点办理越南盾小额即时转账,提升了越南境内跨行转账的效率。
深化科技赋能,大力推进智慧营运
本集团持续推进智慧营运工作,从源头实施全流程数码化、内部运作自动化及营运集约化,降低人手处理操作风险,提升营运效率及产能,实现更具成本效益的营运模式。扩大智慧办公、协同工具、自动化测试工具的应用及推广,持续通过科技赋能智慧营运流程,支持快速应对市场变化。推出企业财务数据辨识服务,利用人工智能自动辨识客户文件内容、公司客户财务报表数据,提升营运效率,严控操作风险。结合人工智能模型及自动化流程,进一步深化智能防欺诈平台的应用,利用科技提升电子渠道防欺诈工作的管理及监控水平。期内,中银香港荣获由香港警务处、政府电脑保安事故协调中心和香港电脑保安事故协调中心合办的「网络安全精英嘉许计划2023」下的「网络安全优质企业大奖」殊荣。
优化创新机制,培育人才队伍
完善支持数字化转型的配套机制,优化敏捷机制,深化科技赋能,培养数字人才,培育创新文化,为战略实施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在人才引进方面,结合战略需要,综合运用市场、校园招聘等方式,以及通过加强跨行业跨境引进、参与香港特区政府「大湾区青年就业计划」和香港金管局「金融科技人才培育计划」、与外间机构和院校合作开展各类专项实习计划、举办科创竞赛活动等途径,积极吸纳数字化、资讯科技等重点领域人才。在人才培养方面,积极扩充数字化人才库规模,通过岗位实践、科创项目及跨单位交流开展针对性培养,同时依托「创新科技学院」网上学习平台提供规范化及连贯性的系列培训,包括举办数字化主题讲座、共创式研讨营、数字化专业资格认证课程和全员数字化办公技能竞赛,旨在通过融合学、练、赛、访、研等多元方式,提升数字化人才队伍的质量。同时,为具潜质的员工申请加入香港金管局推出的「金融科技从业员培训资助先导计划」,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并安排人员到中国银行创新研发基地(粤港澳大湾区)参观交流,了解粤港澳的科技融合及发展走势。
风险管理
集团银行业务
总览
本集团深信良好的风险管理是企业成功的重要元素。在日常经营中,本集团高度重视风险管理,并强调风险控制与业务发展之间必须取得平衡。本集团业务的主要内在风险包括信贷风险、市场风险、利率风险、流动资金风险、操作风险、信誉风险、法律及合规风险及策略风险。本集团的风险管理目标是在提高股东价值的同时,确保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水平之内。本集团设有经董事会审批的风险偏好陈述,表达本集团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所愿意承担的风险类型与程度,以实现业务发展目标和达到持份者的期望。
风险管理管治架构
本集团风险管理管治架构覆盖业务发展的全部过程,以保证在业务经营中的各类风险都能得到有效管理及控制。本集团拥有完善的风险管理架构,并有一套全面的风险管理政策及程序,用以识别、量度、监察及控制可能出现的各类风险。本集团亦定期重检及更新风险管理政策及程序,以配合市场及业务策略的转变。不同层面的风险承担者分别负责与其相关的风险管理责任。
董事会代表着股东的利益,是本集团风险管理的最高决策机构,并对风险管理负最终责任。董事会在其属下委员会的协助下,负责确定本集团的风险管理策略、风险偏好和风险文化,并确保本集团具备有效的风险管理系统以落实执行有关策略。
风险委员会是董事会成立的常设委员会,负责监察本集团的全面及各类风险;审批第一层风险管理政策,并监督其执行;审批重大的或高风险的风险承担或交易。审计委员会协助董事会履行内部监控系统的监控职责。
高层管理人员承担全面风险管理和各类风险管理的实施责任。总裁负责管理本集团的全面风险及各类风险,在董事会授权范围内审批重大风险承担或交易。副总裁负责协助总裁履行日常管理各类风险的职责,在总裁授权范围内审批重大风险承担或交易。风险总监协助总裁履行日常管理各类风险以及内控的职责,负责提出新的风险管理策略、项目和措施以配合监管要求的变化,从而更好地监察及管理新业务、产品及营运环境转变而引致的风险;并在授权范围内负责审核重大风险承担或交易。各高层管理人员在董事会批准的风险管理政策分层原则下,负责审批其主管业务范围的风险管理办法。
本集团的不同单位都有其相应的风险管理责任。业务单位是风险管理的第一道防线,而风险管理单位则是风险管理的第二道防线,独立于业务单位,负责各类风险的日常管理,以及草拟、检查和更新各类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
本集团的主要附属银行亦采用与本集团一致的风险管理政策。本集团的非银行附属公司,如中银人寿,须按照本集团风险管理的总体要求。这些附属公司须结合自身行业的特点,制订风险管理政策,履行日常风险管理职责,并定期向中银香港汇报。中银香港风险管理单位按照各自分工,监督附属公司的相关风险管理情况。
信贷风险管理
信贷风险指因客户或交易对手未能或不愿意履行偿债责任而造成损失的风险。本集团的交易账和银行账、以及资产负债表内和表外之交易均存在这种风险。信贷风险主要来自借贷、贸易融资及资金业务。信贷风险总监负责主持各类信贷风险管理工作,直接向风险总监汇报,并在与本集团制定的信贷风险管理原则及要求一致前提下管控附属机构的信贷风险承担。
对于贷款,不同客户、交易对手或交易会根据其风险程度采用不同的信贷审批及监控程序。信贷评审委员会由信贷和其他业务专家组成,负责对副总裁级或以上人员审批的重大信贷申请进行独立评审。非零售风险承担信贷申请由风险管理单位进行独立审核、客观评估,并确定债务人评级(按照违约概率程度)和授信等级(按照违约损失率程度)以支持信贷审批。零售信贷交易包括零售风险承担下的小企业贷款、住宅按揭贷款、私人贷款及信用卡等利用零售内部评级系统进行信贷风险评估。本集团会应用贷款分类级别、债务人评级、授信等级和损失预测结果(如适用)于支持信贷审批。
本集团亦会应用贷款分类级别、债务人评级和损失预测结果(如适用)于支持信贷监控、信贷风险报告及分析。对于非零售风险承担,本集团会对较高风险的客户采取更频密的评级重检及更密切的监控;对于零售风险承担则会在组合层面应用每月更新的内部评级及损失预测结果进行监察,对识别为高风险组别客户,会进行更全面检讨。本集团参照金管局贷款分类制度的指引,实施信贷资产的五级分类。风险管理部定期提供信贷风险管理报告,并按管理委员会、风险委员会及董事会的特别要求,提供专题报告,以供其持续监控信贷风险。同时,本集团也会按照行业、地区、客户或交易对手等维度识别信贷风险集中度,并监察每一交易对手信贷风险、信贷资产组合质素、信贷风险集中度的变化,定期向本集团管理层汇报。
本集团使用的内部评级总尺度表能与标准普尔(Standard&Poor’s)外部信用评级相对应。该内部评级总尺度表结构符合香港《银行业条例》项下《银行业(资本)规则》的要求。
如经评估金融资产的收回机会渺茫,或无合理预期可全额收回,本集团对相关金融资产进行全部或部分撇销。有抵押金融资产的抵押品已出售变现后的余额,如已无法收回时也进行撇销。
对于债务证券的投资,本集团会应用债务人评级或外部信用评级及设定客户及证券发行人信贷限额,以管理投资的信贷风险。对于衍生产品,本集团会采用客户限额及采用与贷款一致的审批及监控程序管理信贷风险,并制定持续监控及止损程序。
对于减值评估,根据香港财务报告准则第9号引入减值模型,其要求对按摊余成本计量及以公平值变化计入其他全面收益计量的金融工具,确认其预期信用损失(ECL)。在香港财务报告准则第9号下,预期信用损失分类为三个阶段进行评估,而金融资产、贷款承诺及财务担保需在三个阶段中归类为其中一个阶段。
第一阶段:如果金融工具在初始日起不属信贷减值资产,以及在初始确认后信贷风险没有出现显着增加的情况,减值准备为12个月内的预期信用损失;
第二阶段:如果金融工具在初始日起不属信贷减值资产,但在初始确认后信贷风险出现显着增加的情况,减值准备为整个存续期的预期信用损失;
第三阶段:如果金融工具为信贷减值资产,且未来现金流量已受到一项或多项事件的不良影响,减值准备为整个存续期的预期信用损失。
本集团已建立重大信贷风险恶化条件框架来判断各金融工具的所属阶段,此框架包括定量及定性的评估,考虑因素例如逾期天数、内部评级变化、低信贷风险门槛及监察名单等。
内部评级模型的客户信贷评级分为27级,最低的信贷评级(即第27级)属违约客户,而其他的信贷评级则为非违约客户。判断重大信贷风险恶化的定量标准及定性评估包括:
定量标准
未能在合同到期日后三十日内支付本金或利息;
于报告日,当剩余存续期的违约概率较初始确认时违约概率已上升超过一定幅度,反映于客户的信贷评级自初始确认后下跌至相应水平,将视为信贷风险显着增加。大多数情况下,当客户的信贷评级下降5个等级时,信贷风险已显着增加。
定性评估
债务人经营或财务状况发生显着不利变化;
出现信贷风险转差徵兆的客户会被列入观察名单以重检其预期信用损失阶段。
本集团利用巴塞尔资本协定二的内部评级(IRB)模型及其他可行和可用内部模型的参数来评估预期信用损失。对于没有模型的组合,本集团则使用所有合理及有理据支持的资料,例如历史资料、相关损失经验或替代方法。而预期信用损失的计量是金融工具违约概率(PD)、违约损失率(LGD)和违约风险承担(EAD)于报告日以实际利率折现后的计算结果。
预期信用损失是透过无偏颇及概率加权计算的金额,而此金额是以一系列可能的结果、金额的时间价值,以及过去事件、当前状况和未来经济状况预测的合理及有理据支持的资料进行评估。本集团在预期信用损失计量采用四个经济情景包括「良好」、「基础」、「低迷」及「另类」情景以满足香港财务报告准则第9号的要求。「基础」情景代表最可能的结果。「良好」和「低迷」情景则代表「基础」情景的估算偏差分佈,与「基础」情景相比,此两个情景的结果较为乐观或悲观。而「另类」情景表示经济情况较「低迷」情景更为差,此情景反映管理层对严重下行风险的观点,以捕捉对管理层认为无法从预测和历史资料衍生的三个情景中(即「良好」、「基础」及「低迷」情景)得出,而又可能会严重影响信贷组合表现及资产质素的特殊事件。
基础」及「另类」情景由本集团发展规划部提供。为确保情景合理和有理据支持,本集团亦使用历史数据、经济趋势、官方和非官方组织的外部经济预测等资料作为「基础」情景参考。至于「良好」情景和「低迷」情景,本集团参考历史宏观经济数据设定估算偏差。「另类」情景反映管理层对经济分佈范围尾端的审查,其中包含一系列风险事件,包括地缘政治加剧,叠加其他不确定性因素,全球供应链失衡,推高全球的通胀率,各国央行持续货币收紧政策及加息最终引致经济显着受压。
本集团在设定经济情景时,采用主要经营国家╱地区的关键宏观经济因素,如本地生产总值增长,以及其他主要的宏观经济因素,如消费者物价指数、物业价格指数和失业率。这些宏观经济因素在预期信用损失统计分析和业务意见上,均具有相当重要意义。
每个情景所分配的概率加权反映本集团对经济环境的观点,贯彻本集团审慎及一贯的信贷策略,以确保减值准备的充足性。「基础」情景获分配较高的概率加权以反映最可能的结果,而「良好」、「低迷」和「另类」情景获分配较低的概率加权以反映较低可能的结果。于2024年6月,本集团「基础」情景的概率加权高于「良好」、「低迷」及「另类」情景之总和。
预期信用损失的计算受宏观经济因素及经济情景所影响。原则上,若模型以较悲观的宏观经济因素进行评估或增加概率加权至「低迷」情景,将会导致预期信用损失上升。本集团根据既定机制每季度对预期信用损失模型所使用的宏观经济因素及经济情景的概率加权进行重检。
风险委员会负责审批预期信用损失方法论,管理层负责预期信用损失模型的应用。信贷风险管理负责维护预期信用损失方法论,包括常规性的模型重检及参数更新。独立模型验证团队负责每年的预期信用损失模型验证。如预期信用损失方法论有任何变更,本集团将按既定的程序进行审批。
于2024年6月30日,若5%的概率加权从「基础」情景转移至「低迷」情景,预期信用损失将会增加1.33%(2023年12月31日:1.21%);若5%的概率加权从「基础」情景转移至「良好」情景,则将会减少0.65%(2023年12月31日:0.59%)。
市场风险管理
市场风险是指因金融市场价格(汇率、利率、信贷利差、股票价格、商品价格)波动导致银行外汇、利率、股票和商品持仓值出现变化而可能给本集团带来损失的风险。本集团采取适中的市场风险偏好,实现风险与收益的平衡。市场风险管理的目标,是根据本集团的风险偏好和资金业务发展策略,依靠完善的风险管理制度和相关管理手段,有效管理本集团业务中可能产生的市场风险,促进资金业务健康发展。
本集团按照风险管理公司治理原则管理市场风险,董事会及风险委员会、高层管理人员和职能部门╱单位,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风险管理部负责本集团市场风险管理,协助高层管理人员履行日常管理职责,独立监控本集团及中银香港的市场风险状况以及管理政策和限额执行情况,并确保整体和个别的市场风险均控制在可接受水平内。
本集团市场风险管理的范围,包括中银香港及附属机构。本集团制订市场风险管理政策,规范中银香港及附属机构的市场风险管理,同时,设置集团风险值及压力测试限额,并根据业务需求和风险承受能力统一配置和监督使用。在符合集团政策规定的前提下,附属机构制订具体的政策及程序,承担其日常市场风险管理责任。
本集团设有市场风险指标及限额,用于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市场风险。主要风险指标和限额包括但不限于风险值、止损额、敞口额、压力测试以及敏感性分析(基点价值、期权敏感度)等。主要风险指标和限额视管理需要划分为三个层级,分别由风险委员会、高层管理人员或业务单位主管批准,中银香港资金业务单位及附属机构(就集团限额而言)必须在批核的市场风险指标和限额范围内开展业务。
本集团采用风险值计量一般市场风险,并定期向风险委员会和高层管理人员报告。本集团采用统一的风险值计量模型,运用历史模拟法,以过去2年历史市场数据为参照,计算99%置信水平下及1天持有期内集团层面及各附属机构的风险值,并设定本集团和各附属机构的风险值限额。
本集团采用回顾测试衡量风险值模型计量结果的准确性。回顾测试是将每一交易日市场风险持仓的风险值数字与下一个交易日从这些持仓得到的实际及假设损益作出比较。一般而言,在99%置信水平下,在连续12个月内的回顾测试例外情况应该不超过4次。
利率风险管理
利率风险是指因利率水平、资产负债期限结构等要素发生变动而可能导致银行整体收益和经济价值承受损失的风险。本集团的利率风险承担主要来自结构性持仓。结构性持仓的主要利率风险类别为:
利率重订风险:资产与负债的到期日或重订价格期限可能错配,进而影响净利息收入及经济价值;
利率基准风险:不同交易的定价基准不同,令资产的收益率和负债的成本可能会在同一重订价格期间以不同的幅度变化;及
期权风险:由于资产、负债或表外项目附设有期权,当期权行使时会改变相关资产或负债的现金流。
本集团风险管理架构同样适用于利率风险管理。根据风险委员会批准的《中银香港集团银行账利率风险管理政策》,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ALCO)具体履行管理集团利率风险的职责。风险管理部负责本集团利率风险管理,在财务管理部及投资管理等的配合下,协助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开展日常的利率风险管理工作,包括但不限于起草管理政策,选定管理方法,设立风险指标和限额,评估目标资产负债表,监督利率风险管理政策与限额执行情况,向高层管理人员以及风险委员会提交利率风险管理报告等。
本集团设定利率风险指标及限额,每日用于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利率风险。主要风险指标和限额包括但不限于重订价缺口、利率基准风险、久期、基点现值(PVBP)、净利息收入波动比率(NII)、经济价值波动比率(EVE)等。主要风险指标和限额划分不同层级,按不同层级分别由财务总监、风险总监、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及风险委员会批准。承担利率风险的各业务单位必须在利率风险指标限额范围内开展相关业务。本集团推出银行账新产品或新业务前,相关单位须先执行风险评估程序,包括评估潜在的利率风险,并考虑现行的风险监控机制是否足够。如在风险评估程序中发现对银行利率风险造成重大影响,须上报风险委员会审批。
净利息收入波动比率(NII)和经济价值波动比率(EVE)反映利率变动对集团净利息收入和资本基础的影响,是本集团管理利率风险的重要风险指标。前者衡量利率变动导致的净利息收入变动占当年预期净利息收入的比率;后者衡量利率变化对银行经济价值(即按市场利率折算的资产、负债及表外业务预测现金流的净现值)的影响占最新一级资本的比率。风险委员会为这两项指标设定限额,用来监测和控制本集团银行账利率风险。
本集团采用情景分析和压力测试方法,评估不利市况下银行账可能承受的利率风险。情景分析和压力测试同时用于测试无期限存款客户择权、按揭客户提早还款、以及内含期权债务证券提前还款等对银行净利息收入和经济价值的影响。
流动资金风险管理
流动资金风险是指银行无法以合理成本及时获得充足资金,履行到期义务的风险。本集团遵循稳健的流动资金风险偏好,确保在正常情况及压力情景下均有能力提供稳定、可靠和足够的现金来源,满足流动资金需求。
本集团按照风险管理公司治理原则管理流动资金风险,董事会及风险委员会、高层管理人员和职能部门╱单位,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风险委员会是流动资金风险管理决策机构,并对流动资金风险承担最终管理责任。风险委员会授权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管理日常的流动资金风险,确保本集团的业务经营符合风险委员会设定的流动资金风险偏好和政策规定。风险管理部负责本集团流动资金风险管理,它与财务管理部及投资管理等合作,根据各自的职责分工协助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履行具体的流动资金管理职能。
本集团管理流动资金风险的目标,是按照流动资金风险偏好,以合理的成本有效管理资产负债表内及表外业务的流动性,实现稳健经营和持续盈利。本集团以客户存款为主要的资金来源,积极吸纳和稳定核心存款,并辅以同业市场拆入款项及在资本市场发行票据,确保稳定和充足的资金来源。本集团根据不同期限及压力情景下的流动资金需求,调整资产组合的结构(包括贷款、债券投资及拆放同业等),保持充足的流动资产,以便提供足够的流动资金支持正常业务需要,及在紧急情况下有能力以合理的成本及时筹集到资金,保证对外支付。本集团致力实现融资渠道及期限和资金运用的多样化,以避免资产负债过于集中,防止因资金来源或运用过于集中在某个方面,当其出现问题时,导致整个资金供应链断裂,触发流动资金风险。为了管理此类风险,集团对抵押品和资金来源设置了管理集中度的限额,如第一类流动资产占总流动资产比率、首十大存户比率和大存户比率等。必要时,本集团可采取缓释措施改善流动性状况,措施包括但不限于通过银行同业拆借或在货币市场进行回购获得资金,在二手市场出售债券或挽留现有及吸纳新的客户存款。除了增加资金外,集团还将与交易对手、母行和监管机构保持良好沟通,以加强相互信任。
本集团制订了集团内部流动资金风险管理指引,管理集团内各成员之间的流动资金,避免相互间在资金上过度依赖。本集团亦注重管理表外业务可能产生的流动资金风险,如贷款承诺、衍生工具、期权及其他复杂的结构性产品。本集团的流动资金风险管理策略涵盖了外币资产负债流动性管理、抵押品、即日流动性、集团内流动性以及其他风险引致的流动资金风险等,并针对流动资金风险制订了应急计划。
本集团设定流动资金风险指标和限额,每日用来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流动资金风险,包括但不限于流动性覆盖比率、稳定资金净额比率、贷存比率、最大累计现金流出、以及流动资金缓衝等。本集团采用现金流量分析以评估本集团于正常情况下的流动资金状况,并最少每月进行流动资金风险压力测试(包括自身危机、市场危机及合併危机)和其他方法,评估本集团抵御各种严峻流动资金危机的能力。本集团亦建立了相关管理资讯系统如资产负债管理系统及巴塞尔流动比率管理系统,提供数据及协助编制常规管理报表,以管理好流动资金风险。
本集团根据金管局颁佈之监管政策手册LM-2《稳健的流动资金风险管理系统及管控措施》中的要求,落实对现金流分析及压力测试当中所采用的习性模型及假设,以强化本集团于日常及压力情景下的现金流分析。在日常情况下的现金流分析,本集团对各项应用于表内项目(如客户存款)及表外项目(如贷款承诺)作出假设。因应不同资产、负债及表外项目的特性,根据合约到期日、客户习性假设及资产负债规模变化假设,以预测本集团的未来现金流量状况。本集团设定「最大累计现金流出」指标,根据以上假设预测在日常情况下的未来30日之最大累计现金净流出,以评估本集团的融资能力是否足以应付该现金流缺口,以达到持续经营的目的。
在流动资金风险压力测试中,本集团设立了自身危机、市场危机及合併危机情景,合併危机情景结合自身危机及市场危机,并采用一套更严谨的假设,以评估本集团于更严峻的流动资金危机情况下的抵御能力。压力测试的假设包括零售存款、批发存款及同业存款之流失率,贷款承诺及与贸易相关的或然负债之提取率,贷款逾期比率及滚动发放比率,同业拆出及有价证券的折扣率等。于2024年6月30日,本集团在以上三种压力情景下都能维持现金净流入,表示本集团有能力应付压力情景下的融资需要。此外,本集团的管理政策要求本集团维持流动资金缓衝,当中包括的高质素或质素相若有价证券为由官方实体、中央银行、公营单位或多边发展银行发行或担保,而其风险权重为0%或20%,或由非金融企业发行的有价证券,其外部信用评级相等于A-或以上,以确保在压力情况下的资金需求。应急计划明确了需根据压力测试结果和预警指标结果为启动方案的条件,并详述了相关行动计划、程序以及各相关部门的职责。
金管局指定本集团为第一类认可机构,并需要根据《银行业(流动性)规则》以综合基础计算流动性覆盖比率及稳定资金净额比率。本集团须维持流动性覆盖比率及稳定资金净额比率不少于100%。
在部分衍生工具合约中,交易对手有权基于对本集团的信用状况的关注而向本集团收取额外的抵押品。
本集团对流动资金风险的管理,同时适用于新产品或新业务。在新产品或业务推出前,相关单位必须先履行风险评估程序,包括评估潜在的流动资金风险,并考虑现行的风险监控机制是否足够。如在风险评估程序中发现对银行流动资金风险造成重大影响,须上报风险委员会审批。
本集团制订统一的流动资金风险管理政策,规范和指导所有集团成员的流动资金风险管理;各附属机构根据集团的统一政策,结合自身特点制订具体的管理办法,并各自承担管理本管机构流动资金风险的责任。各附属机构须定期向中银香港风险管理部报告流动资金风险管理信息及相关流动资金比率,中银香港风险管理部汇总各附属机构的信息,对整个集团的流动资金风险状况进行评估,确保满足相关要求。
操作风险管理
操作风险是指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人员、系统,以及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操作风险隐藏于所有银行产品、活动、流程及系统,是本集团在日常操作活动中面对的风险。
本集团实施操作风险管理「三道防线」体系:所有部门为第一道防线,是操作风险管理的第一责任人,通过自我评估、自我检查、自我整改与自我培训来履行业务经营过程中的风险管理。法律合规与操作风险管理部连同一些与操作风险管理相关的专门职能单位包括人力资源部、公司服务部、防范金融犯罪部、财务管理部、司库与会计部(统称为「专门职能单位」)为第二道防线,负责评估和监控第一道防线操作风险状况,对其工作提供指导。独立于业务单位的法律合规与操作风险管理部,负责协助管理层管理本集团的操作风险,包括制定和重检操作风险管理政策和框架、设计操作风险的管理工具和汇报机制、检视、监控及向管理层和风险委员会汇报总体操作风险状况;专门职能单位对操作风险的一些特定的范畴或与其相关事项,履行第二道防线的牵头管理责任,除负责本单位操作风险管理外,亦须就指定的操作风险管理范畴向其他单位提供专业意见╱培训并履行集团整体的操作风险牵头管理。集团审计为第三道防线,对操作风险管理框架的有效性与充足性作独立评估,按风险为本原则检查本集团各部门操作风险管理工作的合规性和有效性,并提出整改意见。
本集团建立了有效的内部控制程序,对所有重大活动订下政策及监控措施。设置适当的职责分工和授权乃本集团紧守的基本原则。本集团采用关键风险指标、自我评估、操作风险事件汇报及检查等不同的操作风险管理工具或方法来识别、评估、监察及控制潜在于业务活动及产品内的风险,同时透过购买保险等途径将未能预见的操作风险减低。此外,每项新产品╱服务及外判安排均须进行风险评估及通过相关管治流程,按风险为本原则,先由业务单位对风险进行识别和评估,再由相关第二道防线进行审查和质询。现有产品、服务和外判安排的后续变更亦需经过类似的流程。对支援紧急或灾难事件时的业务运作备有持续业务运作计划,并维持充足的后备设施及定期进行演练。
信誉风险管理
信誉风险是指因与本集团业务经营有关的负面报道(不论是否属实),可能引致客户基础缩小、成本高昂的诉讼或收入减少等风险。信誉风险隐藏于其他风险及各业务运作环节,涉及层面广泛。
为减低信誉风险,本集团制定并遵循信誉风险管理政策。此政策的目的是当信誉风险事件发生时本集团能够尽早识别和积极防范。鉴于信誉风险往往是由各种可能令公众对本集团信任受损的操作及策略失误所引发,本集团建立关键控制自我评估机制包括相关风险评估工具,以评估各主要风险可能对本集团造成的严重影响,包括对本集团信誉的损害程度。
此外,本集团建立完善机制持续监测金融界所发生的信誉风险事件,以有效管理、控制及减低信誉风险事件的潜在负面影响。本集团亦借助健全有效机制及时向持份者披露信息,由此建立公众信心及树立本集团良好公众形象。
法律及合规风险管理
法律风险是指因不可执行合约、诉讼或不利判决而可能使本集团运作或财务状况出现混乱或负面影响的风险。合规风险是指因未有遵守适用法例及规则,而可能导致本集团需承受遭法律或监管机构制裁、引致财务损失或信誉损失的风险。法律及合规风险由法律合规与操作风险管理部管理,而关于洗钱、恐怖分子资金筹集、欺诈与贪腐风险则由防范金融犯罪部负责作管理及监控。法律合规与操作风险管理部及防范金融犯罪部均直接向风险总监汇报。法律合规风险管理政策,以及防洗钱、反恐怖分子资金筹集及防范金融犯罪合规风险管理政策是集团公司治理架构的组成部分,由董事会属下的风险委员会审批。
策略风险管理
策略风险指本集团在实施各项策略,包括宏观战略与政策,以及为执行战略与政策而制定各项具体的计划、方案和制度时,由于在策略制定、实施及调整过程中失当,从而使本集团的盈利、资本、信誉和市场地位受到影响的风险。董事会检讨和审批策略风险管理政策。重点战略事项均得到高层管理人员与董事会的充分评估与适当的审批。
本集团会因应最新市场情况及发展,定期检讨业务策略。
资本管理
本集团资本管理的主要目标是维持与集团整体风险状况相称的资本充足水平,同时为股东带来最大回报。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定期检讨本集团资本结构,并在需要时进行调整以保持风险、回报与资本充足性的最佳平衡。
为符合金管局监管政策手册「监管审查程序」内的要求,本集团采用内部资本充足评估程序并每年作出重检。按金管局对第二支柱的指引,内部资本充足评估程序主要用以评估在第一支柱下未有涵盖或充分涵盖的重大风险所需的额外资本,从而设定本集团最低普通股权一级资本比率、最低一级资本比率及最低总资本比率。
金管局已将中银香港归类为中国银行处置机制集团的重要附属公司,并要求中银香港由2023年1月1日开始满足《金融机构(处置机制)(吸收亏损能力规定-银行界)规则》(「LAC条例」)下适用之内部吸收亏损能力规定。
压力测试
本集团以压力测试辅助各项风险的分析工作。压力测试是一种风险管理工具,用以评估当市场或宏观经济因素急剧变化并产生极端不利的经营环境时银行风险暴露的情况。本集团内各风险管理单位按金管局监管政策手册「压力测试」内的原则,定期进行压力测试。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根据风险委员会批准的主要风险限额,对压力测试的结果进行监控,财务管理部定期向董事会及风险委员会汇报本集团的综合测试结果。
中银人寿
中银人寿的业务按香港《保险业条例》定义主要为在香港承保长期保险业务如人寿及年金(类别A)、相连长期保险(类别C)、永久健康(类别D)、退休计划管理第I类(类别G)和退休计划管理第III类(类别I)。中银人寿的保险业务引致的主要风险为保险风险、利率风险、流动资金风险、信贷风险、股权及基金价格风险、外汇风险及合规风险。中银人寿严密监控上述风险,并定期向其风险管理委员会汇报。中银人寿亦与本集团保持紧密联繫,以确保与本集团风险管理策略的一致性。保险业务的主要风险及相关的控制程序如下:
保险风险管理
中银人寿的业务为承保投保人的死亡、发病、伤残、危疾、意外及相关风险。中银人寿透过实施承保策略、再保险安排和持续经验监察来管理上述风险。
承保策略旨在釐定合理的保费价格水平,使其符合所承保的风险。中银人寿的承保程序包括筛查过程,如检查投保人的健康状况及家族病史等,以确保与承保策略一致。
由于整体死亡率、发病率及续保率的长期变化难以预计,所以不易准确估测长期保险合约中的未来给付及保费收入。因此,中银人寿定期进行了相关的经验分析及研究以识别新趋势,在产品定价及承保管理中考虑其分析结果。
有关本集团保险风险管理之详细资料,请见中期财务资料附注3.4。
利率风险管理
利率上升可能导致中银人寿的投资资产贬值。相反地,利率下调亦可能导致保单责任增加及因回报下降从而导致客户不满。中银人寿在已建立的资产负债管理框架下管理其资产负债匹配状况,以达致投资回报匹配其保单责任,及管理因利率变化而产生的不利影响。
流动资金风险管理
中银人寿的流动资金风险是指未能履行付款责任的风险。中银人寿的资产负债管理框架包括透过压力测试分析及现金流管理,保持资金流动性以支付不时之保单支出。
信贷风险管理
中银人寿面对的信贷风险主要来自客户、债务人或交易对手未能或不愿意履行承诺的风险。中银人寿保险业务主要面对的信贷风险包括:
金融工具或相关交易对手的违约风险
因信贷评级变更(下调)而引致信贷息差扩大
再保险公司所承担的未支付保险债务
中银人寿已支付赔款但再保险公司欠付应承担的款额
保单持有人所应支付的款项
保险中介人所应支付的款项
中银人寿透过设定单一投资对手或债券发行人额度,以管理信贷风险。管理层就有关额度最少每年进行重检。
再保险安排将保险合约中的保险风险转移至第三方,然而,再保险安排并未免除中银人寿作为原保险人的责任。若再保险公司于任何理由下未能支付赔款,中银人寿仍须履行对投保人赔偿责任。与再保险公司订立任何再保险合约前,需审查其财务实力以釐定其信誉。中银人寿管理层依据评级机构给予的信贷级别及其他公开财务资讯,以订立其再保险分配政策及评估所有再保险公司和中介公司的信誉。中银人寿亦持续监控再保险交易对手的风险暴露。
股权及基金价格风险管理
中银人寿的股权及基金价格风险是指因股票、股票基金及私募股权价格波动导致损失的风险。中银人寿在已建立的资产负债管理框架下,以压力测试及敞口限额来管理因股权价格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
外汇风险管理
中银人寿的外汇风险是指因外币汇率波动导致损失的风险。中银人寿在已建立的资产负债管理框架下,以压力测试、敞口限额及风险限额来管理因外币汇率变化造成的不利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