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览
自2000年至今,我们始终如一地坚持高品质办学,聚焦内涵式增长,并在「致力于成为中国数字化人才教育服务引领者」的愿景指引下,专注于IT产业的人才培养,逐渐成长为中国领先的依托高等教育对外输出教育资源与产品的教育科技集团。凭藉过去22年在IT高等教育领域积累的办学经验和优质资源,我们构建了以全日制学历高等教育服务为基础业务,以继续教育服务、教育资源与数字工场为两大战略业务的生态体系。下表列示了报告期内三个板块业务的收入分佈情况:
1.2全日制学历高等教育服务
本集团现运营三所大学,分别是位于辽宁省的大连学院、位于四川省的成都学院及位于广东省的广东学院,三所大学均可提供本科、专科及专升本(即专科起点升本科)课程。
1.2.1三所大学卓越的办学成果
学校 报告期内主要办学成果
10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1.2.2在校学生人数
截至2022年6月30日,我们的三所大学共有45,492名在校学生,较2021年6月30日在校学生人数增长16.4%。预计2022/2023学年新生报到完成后,三校学生人数会实现进一步增长。
附注:
(1)广东学院自2021年9月起开始招收专升本学生。
1.2.3学额情况
2022/2023学年,本集团的学额实现了稳步增长,相较于上一学年增加了近千个学额。我们相信,坚持优异的办学质量与维护良好的品牌声誉将有利于我们维持并进一步提升三所大学的学额。
附注:
(1)广东学院于2022/2023学年不招收专科学生。
1.2.4新生录取分数
伴随三所大学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以及品牌声誉的提升,我们能吸引、招收和录取更多的优质生源。下表列示了三所大学2022/2023学年新生录取分高出各自省内本科控制线的分数。
1.2.5学费与住宿费
我们坚持适时优化定价并调整学费与住宿费标准的策略,以确保费用标准与我们所提供的优质的学习与生活条件相适配。因此,在已连续两年持续优化定价标准的前提下,2022/2023学年我们选择维持现行标准。我们相信,在良好的教育条件与生活环境加持下,我们三所大学的定价在性价比上更具有竞争力。下表列示了所列学年适用于新录取学生的学费及住宿标准费。
附注:
(1)此外,广东学院与西英格兰大学的合作项目(本科)学费为人民币68,000元╱年。
(2)2022/2023学年,广东学院不招收专科学生。
1.2.6学校容量和利用率
随着校园扩建工程的进展,我们的三所大学的校园容量日渐提升。报告期内,三所大学共新增7,000多个床位。相应的,截至2022年6月30日,三所大学校园容量已超过5.8万张床位,创历史新高。伴随2022/2023学年新生入住校园后,三校利用率将进一步优化。
附注:
(1)每所学校的容量代表学校学生宿舍的床位总数。
(2)每所学校的利用率计算为截至相应年份6月30日╱12月31日就读我们全日制学历高等教育课程的学生总人数除以当时学校容量。
(3)因学历继续教育业务发展,大连学院另有部分床位用于学历继续教育学生。
(4)由于校外实习或实训,广东学院于2021年12月31日有848名应届毕业生住在校外。
1.3继续教育服务
凭藉三所大学的教学资源,于全国运营的8所培训学校以及已获得的50余项培训基地资质,我们积极为各类学员与机构提供学历继续教育与技能培训服务,以满足社会与就业市场日益提升的学历需求及技能要求。同时,我们积极为个体学员提供就业咨询、就业推荐、安排实习等多元化就业支持服务,并帮助学员成功就职。
1.3.1学历继续教育
于2022年6月30日,学历继续教育在校生人数达10,083人,与去年同期在校生人数基本持平,并实现收入约人民币3,800万元。未来我们将在三所大学可复用资源基础上继续维持高水平的学历继续教育人数,满足更多群体的学历及技能需求。
1.3.2面向个体客户的技能培训(2C培训)2022年我们对2C培训课程进行了全景规划,结合4S体系 — 即平台即服务、软件即服务、内容即服务与数据即服务进行产品升级,并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为主要交付手段。此外,我们目前正在开发的「东软IT云学堂」(http://study.neutech.cn)已经可以支持付费学习,并已于近期发佈。
在2C培训中,除了课堂教学与训练外,我们还为学员提供在真实企业环境中实习见习的机会,以确保学员学有所用、能力得到全面提升。经系统培训后绝大多数的学员成功受推荐就业,许多优秀学员就职于神州信息(股票代码:000555.SZ)、宇信科技(股票代码:300674.SZ)、汉得信息(股票代码:300170.SZ)、中盈盛达融资担保(1543.HK)等多家知名企业,就业年薪最高可达近人民币20万元。
报告期内本集团2C培训业务共招收7,570名学员,实现收入约人民币2,200万元。
报告期内,本集团位于渖阳、大连、南京、广州的培训学校曾因区域性爆发的新冠疫情阶段性关闭,业务开展受到一定影响。未来我们计划继续以4S体系为支撑,加强线上培训,开设更多不同方向、不同类型的培训课程,满足各种群体的IT技能提升需求,为IT产业持续输送人才。
1.3.3面向机构客户的短期培训(2B培训)报告期内,我们面向四川省、山西省、河北省等7个省自治区的18家机构客户,开展了教师素质提升培训、「1+X」证书培训及公司岗位员工技能培训等多样化培训项目,收费项目数量增至39个,比去年同期增加4个,培训服务覆盖2,315名学员,实现收入约人民币500万元。
1.4教育资源与数字工场
结合过去22年在IT领域的办学经验和积淀、TOPCARES特色教育方法学以及IT产业实践经验,我们研发形成优质教育资源和教学产品,为合作院校提供包括专业共建、智慧教育平台与教学内容、实训室解决方案等综合产品与服务,同时依托数字工场,使合作院校学生能够在企业环境中获得真实项目的强化实践训练。
近年来,我们以「大赛」、「认证」为抓手,积极扩大东软教育的品牌影响力和产品知名度。我们成功举办支持了数十场IT类省市赛、行业赛,数百所院校组队参赛;同时,东软JavaWeb应用开发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入选教育部第四批1+X证书,已有140余所院校申报试点;我们的明星产品「软件项目开发实训系统V1.0」也获得了辽宁省软件行业协会颁发的「辽宁省优秀软件产品」。一系列的活动和荣誉,为我们迅速打开了市场,为业务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1.4.1产业学院与专业共建
我们以22年优质办学积淀为基础,以研发优化的17大热门专业的教育资源为核心,以181门标准化专业课程与1,152个1–5级体系化实训项目的综合教育教学资源体系为重点,以TOPCARES教育方法学为特色,以实践实训数字工场为亮点,与全国多所高等院校开展了产业学院与专业共建合作,以更轻资产的、更快速拓展的新型教育模式,将「教育创造学生价值」的理念更深入更广泛地应用于教学活动中。我们与大连理工大学、东北大学及中国石油大学合作建设的软件学院获批全国首批特色化示范软件学院,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共建的「人工智能产业学院」、与广州大学共建的「智能软件学院」均被评为国家级现代产业学院;此外,还有与多所高校共建的产业学院被评为省级现代产业学院、辽宁省职业教育兴辽产业学院等。
报告期内,我们的「双元育人产教融合共建东软现代产业学院」入选教育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典型案例;我们与云南技师学院共建的东软信息产业学院入选CIE2021第五届中国IT教育博鳌论坛产教融合优秀案例;我们积极组织共建产业学院的学生参与各项大赛,共获得32项国家级、省级与市级奖项。
报告期内,本集团同65所高校展开产业学院与专业共建合作,其中3/4以上为公办院校,专业共建项目超250个,覆盖17,960名学生,学生数量比去年同期增长35%,实现收入约人民币3,600万元。此外,本集团在报告期内另与8所新院校签订了专业共建或产业学院共建合作协议,将在新学年开展合作。
1.4.2智慧平台、教学内容与实训室
我们高度关注前沿科技革命给未来教育发展方向带来的颠覆性、指引性作用,并聚焦教育智能化、教育数字化、教育融合化和教育终身化,自主研发了一系列数字校园、智能教学管理平台与实训室产品。
报告期内,我们推出并升级了三款平台系统产品 —「东软IT云学堂」、东软云实践平台和东软智慧教育平台,从智能教育、终身教育、云端教育、实践教育等多方面优化教学与学习体验。同时,我们新研发了两个实训室 — 医学影像实训室及智慧监控实训室,并预计于2022年下半年正式发佈。报告期内,本集团智慧平台、教学内容与实训室共实现收入约人民币2,900万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264.3%。
1.4.3数字工场
数字工场是学生在真实企业环境中获得实战训练的平台,也是我们与高校进行合作的重要环节。报告期内,由于受各地的阶段性反覆的新冠疫情及当地防疫政策影响,我们在全国设立的14个校外数字工场实训基地(其中9个为共建基地)中,实际仅有8个数字工场开展了学生实项目。同时,我们正逐步推进数字工场模式转型:以与政府共建数字工场实训基地,逐步替代自建数字工场;以自主研发的线上实训项目资源,逐步替代工程师直接参与的项目开发与实训。
1.5在线教育业务
面对新形势下教育模式的变更,我们积极响应国家政策,顺应市场需求,高效复用东软教育资源,于2021年推出了个性化的、应用性强的、全阶段的手机端在线学习平台 —「东软教育在线」APP。「东软教育在线」自推出以来,已获评工信部教育与考试中心的线上平台合作单位,成为工信部工信领域网上学习平台发展委员会副理事长单位,入驻人社部就创平台、新职业平台,入选人社部推荐的100家优质线上职业技能平台,与人社部「技能中国」平台开展合作。
截至2022年6月30日,「东软教育在线」注册账户已突破70万人。报告期内,课程累计学习时长约3.7万小时,其中近六成为付费课程。较多学员选择通过「东软教育在线」学习办公软件、Python及网页制作教程。另外,已累计超过1.7万名学生通过「东软教育在线」参与人力资源测评,并有许多学生通过该APP投递简历寻求满意岗位。
2022年上半年,继「东软教育在线」之后,我们又推出了「东软IT云学堂」,一款IT类互联网终身教育学习平台。该平台整合了东软教育优质教学资源,为用户提供Java、前端、Python等主流方向的学习资源,满足用户实现能力提升、面试就业、岗位提升等多方面的需求。「东软IT云学堂」为用户提供PC端和手机服务号的两种终端模式,真正实现了跨平台跨系统服务。「东软教育在线」与「东软IT云学堂」的相继推出,初步构建了本集团在线教育业务的框架雏形,也进一步展现了我们在该领域发展的实力与信心。
1.6新冠肺炎疫情影响
鉴于COVID-19疫情,为确保师生安全,本集团采取了必要的健康预防措施。报告期内本集团的三所大学均已恢复现场教学,校园进行封闭管理,同时通过线上方式开展部分招生就业工作。报告期内,本集团位于渖阳、大连、南京、广州的培训学校以及多地的数字工场交付中心在曾因区域性爆发的新冠疫情而阶段性关闭,该期间通过自主研发的线上智慧教育平台提供线上教育与培训实训服务。
管理层已评估并得出结论,于截至2022年6月30日止六个月期间,新冠疫情概无对本集团的财务状况造成重大影响。本集团将继续关注COVID-19疫情的发展情况,致力将疫情对本集团的负面影响减至最低。倘出现重大不利财务影响,本集团将及时刊发公告并于本集团2022年度财务报表内呈报。
4.1 发展环境
4.1.1 聚焦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2022年4月 20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发佈,自 2022年5月 1 日起正式施行,其中进一步明确,要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面向市场、促进就业,坚持面向实践、强化能力;推进多元办学,推动企业深度参与职业教育,鼓励企业举办高质量职业教育。在此之前,教育部发佈的 2022年职业教育重点工作也明确指出,要聚焦「提高质量」和「提升形象」两大任务,推动职业本科教育稳中有进,推动职业教育数字化升级,打造职业教育内涵建设工作闭环,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在这一大背景下,我们的应用型教学体系、继续教育及教育资源业务将得到进一步加强。
4.1.2保障就业需求,打通就业路径
2022年高校应届毕业生数量达到历史新高,首次突破千万体量,达到1,076万人之规模。与此同时,企业面临新冠疫情环境中持续增长的经济下行压力,就业市场供求矛盾日益加剧。在这种背景下,以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锻炼及个人职业素养的全面提升打通从业者职业成长路径将成为就业市场微观层面上的核心需求。 2022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强调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开展多种形式的模拟实训、职业体验等实践教学。」同时,李克强总理表示,「就业不仅是民生问题,也是发展问题。就业优先也是宏观政策。」本集团 22年来持续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并通过数字工场持续提高学生应用实践能力,使学生更好适应于竞争日渐激烈的就业市场环境,相关政策的出台为本集团业务的拓展提供了政策利好环境。
4.2 发展策略
4.2.1 坚持卓越办学品质,建设一流本科专业
我们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秉持「教育创造学生价值」理念,围绕国家重大战略与区域数字经济产业发展需求,以学生价值创造为核心,以TOPCARES教育方法学为引领,纵深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持续更新教学内容,不断积淀数字化教学资源;同时,我们将以 25个国家级、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为支撑点,加速发展建设新专业,促进专业间「群内共生、群间协同」,打造优势专业集群,以数字技术推动教育的数字化转型,夯实我们在民办IT高等教育中的竞争优势。此外,我们也将继续加大办学投入,推动三所大学稳步提升的招生学额与持续扩大的校园容量及不断优化的校园环境相互匹配,打造关键利益相关者「共生、共享、共赢」的教育新生态。
4.2.2以就业创业需求为导向,引领应用型教育发展
我们将继续聚焦于具有广泛、稳定且持续增长的人才需求的「 IT+健康医疗科技」高尖端专业赛道,直接、精准对接行业市场与企业需求,以应用型人才需求为基点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真正实现学生「为用而学、学有所用」,推进「见实习派遣」、「定制培养」等校企合作模式的优化升级,积极与行业大中型企业建立广泛而深入的长期合作,构建「从教育到应用,从校园到企业」的应用型教育新生态。
4.2.3加强产品研发,探索前沿科技
《「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指出,要大力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增强关键技术创新能力、提升核心产业竞争力。在中国教育持续数字化、智能化的创新背景下,伴随教育行业的知识密度、资源厚度与技术强度的持续加强,科技赋能教育变革将是未来教育发展的坚定方向。我们将继续以加强线上教育资源的研发为抓手,严把课程质量关; 持续加强平台运营维护和用户行为管理,进一步研发优质教育资源、优化教育公共服务。纵深推进智慧校园一体化平台的研究,支持培养方案、课程、项目、考试、活动、毕设等功能的纵向一体化整合;继续完善交互式教学资源,持续补充前沿知识及重点资源,加强实训室的实践模块,优化升级各类教育产品的使用体验;积极探索人工智能、云计算、元宇宙等高精尖端前沿技术在所有教学资源中的融合应用与发展。
4.2.4夯实「3+N」轻资产交付模式,优化「两翼」高速发展引擎
我们将以继续教育服务、教育资源与数字工场两大战略业务为驱动,继续优化轻资产、线上+线下、可复制、高增长的合作交付模式,充分利用合作共建输出一流的教育产品与服务,实现教育规模的有效扩张。同时,我们将利用合作共建中获得的海量学生数据,为教育产品更新与迭代升级奠定坚实的开发基础,持续加强产品的普适性与不可替代性,从而维持并提升公司良好的品牌声誉。
4.2.5大力发展在线教育,有效拓展教学市场
我们将继续以我们三所大学22年的教育积淀为轴心,以自主研发的教育资源产品为半径,以自研线上平台为立足点,以客户需求为主导,绘就在线教育发展蓝图,持续佈局「技能提升课程+实践实训方案+就业创业辅导」的平台生态;持续采集学生学习行为数据,通过综合分析,生成个性化诊断报告,辅助学生及时掌握学习进度并查缺补漏;完善从业人员能力评价体系,推广技能提升类课程认证的认可范围,打通「测、学、练、考、证、就」的认证渠道,形成有效的从业人员自我提升的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