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总体经营情况
2024年上半年,中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延续回升向好态势,新动能新优势加快培育,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GDP同比增长5.0%;外部环境错综复杂,国内有效需求依然不足,经济回升向好基础仍需巩固。2024年是公司新五年战略的开局之年,也是公司「十四五」发展的关键一年。报告期内,面对严监管、防风险、降费率的形势,公司主动求变、积极应对,开拓收入、推动变革、降本增效,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取得了新五年战略的良好开局。一是经营业绩跑赢大市。2024年上半年实现收入、其他收入及收益总额人民币143.62亿元,同比下降8.25%,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人民币47.48亿元、同比增长0.44%。二是转型变革扎实推进,成效持续显现。财富管理及机构业务转型进入新阶段,现代投行建设持续向纵深推进,数字化发展步伐进一步加快,协同水平持续提升,一系列事关公司长远发展大局的重大变革事项取得了显着进展;继2022年度后,再次荣膺2023年度国资委「双百企业」专项考核「标桿」企业称号。三是风险防控精准有效,保持稳健经营。报告期内未出现重大风险合规事件,各类风险损失保持在较低水平,风险总体可控、可测、可承受,资产质量保持优良,各项业务正常稳定运行。
(二)主营业务情况分析
公司以客户为中心,向个人、机构及企业客户提供多元、全方位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并从事投资与交易,主要业务板块包含财富管理和机构业务、投资银行业务、投资管理业务、投资及交易业务。
1、财富管理和机构业务
(1)经纪与财富管理
2024年上半年,资本市场多项政策出台,合力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A股市场股票基金单边交易量为人民币116万亿元,同比下降7.07%。
报告期内,公司以客户为中心,不断深化财富管理业务转型。统筹做好增量客户开拓与存量客户挖掘,积极开展线上线下一体化经营,通过服务内容、服务过程、管理机制数字化,不断提升服务效率和客户体验;同时持续加强财富顾问团队专业能力建设,优化财富顾问赋能体系,全面提升客户服务质效。截至2024年6月末,公司正常交易客户数1,843.06万户,同比增长7.53%;托管客户资产规模人民币3.60万亿元,较2023年末下降3.23%。根据易观千帆统计,2024年上半年,招商证券APP月均活跃用户数(MAU)同比增长6.25%,排名证券行业第5,APP用户人均单日使用时长位居证券行业第1。
公司持续发挥券商研究优势,构建以「私募50」和「公募优选」为核心的优选产品体系;搭建完善的「资产-策略-产品」研究链条,优化产品的研究、配置到销售的传导,做大金融产品保有量,致力于客户财富保值增值。买方投顾业务方面,公司深化投研能力、丰富产品谱系,全面推动「e招投」及「智远私行」服务体系升级。基金投顾业务「e招投」坚持管理型与非管理型投顾双轮驱动,根据市场变化和客户需求,适时新增同业存单、养老基金优选组合、场内ETF组合;通过定制模式,着力推进机构客户基金投顾业务,持续拓宽买方投顾应用场景。截至报告期末,「e招投」金融产品保有规模人民币63.14亿元,较2023年末增长35.61%;累计签约客户数7.08万户,较2023年末增长20.82%。在企业客户经营方面,公司持续提升「招证企航」品牌影响力,施行「一企一策」服务模式;通过深入推动企业理财、员工激励、交易服务等企业综合金融服务,实现企业客户数、企业托管资产规模稳步增长,截至2024年6月末,公司企业客户数、企业客户托管资产规模较2023年末分别增长4.99%、6.39%。期货经纪业务方面,2024年上半年,期货市场新品种上市稳步推进,国内各大商品期货交易所调整手续费政策,期货行业持续提升专业能力,助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报告期内,中国期货市场累计成交量为34.60亿手,同比下降12.43%,累计成交额为人民币281.51万亿元,同比增长7.40%。截至2024年6月末,全市场客户权益人民币1.39万亿元,较2023年末下降2.09%,2024年上半年全行业手续费收入人民币103.55亿元,同比下降2.53%。报告期内,招商期货积极应对挑战,强化营销服务能力建设,加大交易型客户拓展力度;持续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积极拓展产业客户,稳步推进风险管理业务发展;完善资管产品体系,打造CTA+期货资管品牌,不断提升财富管理能力。截至报告期末,招商期货客户权益人民币272.80亿元。境外市场方面,招证国际积极佈局转型,主动应对港股市场的疲弱,提升其他市场及品种创收能力。
不断完善机构客户全球交易能力,机构交易服务已覆盖21个国家和地区;聚焦ETF全链条服务能力建设,着力发掘ETF业务潜力;同时进一步强化信息技术、运营保障能力建设。2024年上半年,招证国际港股交易量739.28亿港元,美股交易量859.53亿港元,美股、债券交易佣金收入同比增长显着。截至2024年6月末,招证国际托管客户资产规模1,878.31亿港元,较2023年末增长10.53%。
(2)资本中介业务
2024年上半年,中国证监会进一步加强融券业务逆週期调节功能,阶段性收紧融券和转融通业务。暂停新增转融券规模并要求证券公司加强对客户交易行为的管理,持续加大对利用融券交易实施不当套利等违法违规行为的监管执法力度。截至2024年6月末,A股市场转融券规模人民币303.22亿元,较2023年末下降72.54%;融资融券余额人民币1.48万亿元,较2023年末下降10.3%,其中融资余额为人民币1.45万亿元、融券余额为人民币315.71亿元,分别较2023年末下降8.23%、55.9%。
报告期内,公司紧跟市场变化,强化内部协同,积极开展产品和服务创新,快速响应客户需求,加快客户服务体系建设,持续做好客户的开发及储备。公司稳健开展股票质押业务,有效平衡风险和收益,持续优化业务结构,资产质量优良。截至2024年6月末,公司融资融券余额人民币749.23亿元,维持担保比例为264.87%;股票质押式回购业务(含资管计划出资业务)待购回余额人民币213.52亿元,整体履约保障比例为194.17%,其中,自有资金出资余额人民币169.42亿元,整体履约保障比例为239.37%。
境外市场方面,截至2024年6月末,招证国际孖展融资规模33.54亿港元,维持担保比例为360.41%。
(3)机构客户综合服务
公司致力于为公募基金、私募基金、银行、信托、保险资管等专业机构投资者提供研究、交易服务、托管外包、场外衍生品、转融通、大宗交易、投行产品销售等全方位的一揽子综合金融服务。
机构综合服务
2024年上半年,新「国九条」强调要大力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持续壮大长期投资力量,机构业务发展空间有望进一步打开;此外,《证券市场程序化交易监管规定(试行)》《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证券交易费用管理规定》等新规陆续出台,对证券公司机构业务向更专业化和市场化的方向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截至2024年6月末,全市场公募基金管理规模人民币31.08万亿元,较2023年末增长12.61%;私募证券投资基金存量规模人民币5.20万亿元,较2023年末下降9.09%。报告期内,公司全面推进机构客户业务高质量发展,优化提升营销服务,加速机构客户经理制落地实施和机构业务数字化建设,构建一站式机构客户服务体系。机构客户经理制实施方面,深化总分联动、协同一体的业务管理机制,完善机构客户经理考核体系,通过优化业务流程,提升团队服务质量。机构客群营销服务方面,聚焦公募、保险等核心客群服务,积极落实研究服务一体化,提升客户触达效率;同时着力做大ETF、券商结算业务规模,培育机构业务新的增长点。私募业务稳存量,拓增量,完善「总部-分公司-营业部」立体营销体系,进一步提升私募客户综合服务优势。公司持续加大机构业务数字化建设投入,加强机构业务的数字化运营管理,深度赋能业务发展,推出「招证机智」机构服务平台,通过打造统一品牌、统一运营以及一体化服务模式,提升机构客户一站式服务体验。截至2024年6月末,公司对管理规模人民币50亿元以上重点私募基金管理人交易覆盖率达80%,私募客户交易资产规模较2023年末下降7.95%。
研究
截至2024年6月末,公司股票研究覆盖境内外2,607家上市公司,研究覆盖沪深300指数成份股总市值的93%、创业板成分股总市值的94%、科创板成分股总市值的79%。
报告期内,为应对行业变革和激烈市场竞争,公司聚焦「研究业务成为行业标桿,有效支撑公司核心业务战略转型」的目标,紧紧围绕「三条曲线」发展路径推动研究业务转型,全面提升对内对外服务水平。一是强化专业能力建设,提升更加优质的研究和投资服务,通过组织上市公司交流会、春季策略会、智能制造论坛、低空经济专题论坛等多场特色研究活动,积极拓展第一曲线收入。报告期内公司对重点机构客户研究的综合排名提升;二是积极践行「研究+」模式,加强产业链研究和一级市场研究,坚持价值创造,加强对公司重点业务的研究赋能;三是以树立「招证智库」品牌为目标,围绕政策、产业链、央国企改革等开展特色主题研究,全方位提升研究品牌影响力。公司致力于研究服务支持体系的数智化转型升级,积极佈局AI研究所,打造研究服务品牌「招商智研」,建设一站式智能研究生产与服务平台,实现对研究的全生命週期的数智化覆盖。
托管外包
2024年上半年,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发佈了《私募证券投资基金运作指引》,私募行业生态圈持续优化。
报告期内,公司积极应对市场风格和客户结构的变化,及时调整客户营销和服务策略,秉持「服务立业、专业致胜、创新引领、科技驱动」的业务方针,夯实传统核心大客户优势,大力拓展成长期新管理人;并且积极探索新运营模式,拓展新业务机会。公司抓住跨境行政管理人业务的契机,推出「Partner+」境外基金行政外包服务品牌,加快业务国际化步伐。公司打造数智化优势,创新推出运营中控台、超级FOF、「风声」风控服务以及连接私募机构上下游的「渠道+」私募圈等服务;积极运用AI大模型推出托管GPT超级助手,赋能机构业务发展,提升客户满意度。在行业首家推出私募T0估值的基础上,持续升级T0运营模式和服务体系,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继续保持行业领先优势。
截至2024年6月末,公司托管外包产品数量4.15万只,较2023年末下降3.49%,规模人民币3.28万亿元,较2023年末下降5.48%。根据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和Wind统计,报告期末公司私募基金托管产品数量市场份额达21.82%,自展业以来连续十年保持行业第1,公募基金产品托管规模位居证券行业第3。
2、投资银行
公司投资银行业务包括股权融资、债务融资、财务顾问等业务。
(1)股权融资
2024年上半年,受新股发行逆週期调节机制影响,A股股权融资市场发行节奏放缓,融资规模及数量均大幅下降。根据Wind统计,A股市场股票发行数量135家,股权融资总规模(不含发行股票购买资产类增发,下同)为人民币1,008.27亿元,同比分别下降66.75%和81.18%。A股IPO发行数量43家,募集资金金额为人民币302.72亿元,同比下降86.16%。再融资募集资金金额为人民币705.55亿元,同比下降77.74%。报告期内,受全球IPO活动放缓影响,香港市场股票和IPO募资总额均同比下降。根据彭博统计,港股市场IPO发行数量31家,募资总额18.73亿美元,同比下降19.38%;港股市场股权融资金额为63.50亿美元,同比下降45.22%。
报告期内,公司股权业务承销金额同比下降,但因公司积极把握发行时间窗口,股权承销金额及家数排名均同比提升。根据Wind统计,2024年上半年,公司A股股权主承销金额、主承销家数分别排名行业第7、第10,其中,公司IPO、再融资承销金额分别排名行业第8、第7。根据彭博统计,公司共完成2单港股IPO项目,承销金额为4,889万美元。公司继续大力发展科技金融、绿色金融,共助力3家相关行业企业完成A股股权融资,承销金额为人民币47.82亿元。
2024年上半年,公司完成了多单具有市场影响力的项目,包括「国产数据库第一股」-达梦数据A股IPO、两单港股IPO募资金额前十大项目-茶百道(港股「加盟制茶饮第一股」)和米高集团、汽车零部件领域领先企业-拓普集团非公开发行、电声产品制造领域领先企业-佳禾智能可转债项目等。报告期内,公司大力推进优质IPO项目储备,股权项目储备总体保持平稳。根据Wind和交易所数据统计,截至2024年6月末,公司A股IPO在审项目数量17家(含已过审未注册项目),排名行业第9,其中北交所IPO在审项目数量4家。公司持续服务成长型科创企业,积极推动「羚跃计划」入库企业业务转化。截至报告期末,公司「羚跃计划」累计入库企业数达480家,共有48家企业已实现投行业务转化。
(2)债务融资
2024年上半年,受宏观经济与政策影响,债券发行成本呈下降趋势,境内债券市场融资规模保持稳定增长。根据Wind统计,境内债券(不含央行票据、同业存单,下同)发行总规模达人民币21.96万亿元,同比增长1.13%。其中,信用债券发行总规模人民币9.72万亿元(不含国债、地方政府债、央行票据、同业存单和政策银行债,下同),同比增长4.59%。公司债发行总规模人民币1.87万亿元,同比下降1.77%,金融债发行总规模人民币4.95万亿元,同比下降7.04%,ABS发行总规模为人民币7,667.81亿元,同比下降11.01%。
报告期内,公司严控债券业务风险,深耕央企和地方优质国企信用债业务,加强金融债、互联网金融ABS、公募REITs、熊猫债等业务开拓力度,加大绿色债券以及科技创新公司债承销力度,债券业务市场竞争力稳中有进。根据Wind统计,2024年上半年,公司境内主承销债券金额为人民币1,714.44亿元,同比增长18.41%。其中,信用债、金融债承销金额分别排名行业第7、第8。受益于互联网金融ABS业务拓展较好,公司ABS业务竞争力逐步提升。ABS业务承销金额同比增长57.97%,排名行业第3,同比上升4名;信贷ABS、交易商协会ABN、企业ABS业务承销金额分别排名行业第1、第1、第6。公司积极践行绿色金融、科技金融发展理念,助力发行多单绿色债券和科技创新公司债券项目,承销金额共计划人民币149.38亿元,同比增长71.75%;着力提升普惠金融服务水平,深入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助力发行多单「乡村振兴」「三农」主题债券项目以及普惠金融主题产品,承销金额为人民币177.91亿元。
2024年上半年,公司完成多个具有市场代表性的项目,包括境内首单AAA国际评级交易所ABS-华能信托-三六零小贷第1期资产支持专项计划、全国首单租赁公司乡村振兴公司债券-中交租赁2024年面向专业投资者公开发行乡村振兴公司债券(第一期)、电力行业首单绿色乡村振兴供应链ABS项目-京能国际供应链金融第1期绿色资产支持专项计划(乡村振兴)、香格里拉首单熊猫债券-香格里拉(亚洲)有限公司2024年度第一期中期票据(债券通)、京能国际可持续挂钩熊猫永续债-京能国际2024年度第二期中期票据(可持续挂钩)、厦门国贸2024年面向专业投资者公开发行「一带一路」可续期公司债券(第一期)等。
(3)财务顾问
2024年上半年,全球併购活动呈现复甦态势,併购交易金额同比有所回升。根据彭博统计,全球併购市场共发佈2.63万笔交易,交易总金额为1.94万亿美元,同比增长15%。中国併购市场交易活动有所放缓,根据Wind统计,中国併购市场(不含境外併购)公告的交易数量为3,728个,交易金额为人民币7,171.37亿元,同比下降23.52%,完成的交易数量为1,875个,交易金额人民币3,311.59亿元,同比下降50.57%。根据Wind和交易所数据统计,报告期内,公司完成重庆百货吸收合併、运机集团出售自贡银行股权2单A股市场併购重组项目,交易金额为人民币49亿元,交易金额、交易家数分别排名行业第4、第7。截至2024年6月末,公司併购重组在审项目数量1家,排名行业第3。
3、投资管理
公司通过旗下招商证券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招商致远资本投资有限公司分别开展证券资产管理业务和私募股权基金管理业务;通过联营公司博时基金(公司持有49%的股权)和招商基金(公司持有45%的股权)从事公募基金管理业务。
(1)证券公司资产管理业务
2024年上半年,证券资管行业公募化进程加速,证券公司纷纷发力主动管理,但受市场环境影响,备案固收产品数量同比增长而权益类产品数量同比下降,证券公司加快资管子公司成立及申请公募牌照的步伐,行业竞争更加激烈。根据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统计,截至2024年6月末,证券公司及其资管子公司私募资管产品规模人民币5.80万亿元,较2023年末增长9.30%。
报告期内,招商资管持续打造主动管理能力,强化投研体系建设,驱动多只产品业绩稳中有升;围绕客户需求推动产品营销和发行工作,资产管理规模实现稳步增长。公司于2024年4月份正式获准开展公募基金管理业务,以获取公募牌照为契机,积极推动首批公募产品的申报和发行准备工作,有序推进存量大集合产品变更注册为公募基金,做好产品佈局,加速渠道拓展,推动公募业务稳步开展,报告期内完成5只公募产品的申报;同时深挖机构业务潜力,深耕银行以及企业客户理财需求,提升公司创收能力。截至2024年6月末,招商资管资产管理总规模为人民币3,021.59亿元,较2023年末增长2.48%。
(2)私募股权基金管理
2024年上半年,中国股权投资行业面临多重挑战。市场持续放缓,监管机构出台多项政策引导创业投资与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以更好地支持科技创业企业发展。根据清科研究数据,中国股权市场新募集基金1,817只,新募基金总规模人民币6,229.39亿元人民币,同比分别下降49.2%、22.6%。投资案例数3,033起,投资总金额人民币1,967.03亿元,分别同比下降37.6%、38.7%,其中投资的科技类企业占比过半。退出案例数746笔,同比下降63.5%,被投企业IPO持续收缩,其他各类退出交易案例数也有所减少。报告期内,招商致远资本持续落实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聚焦重点领域,努力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基金、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积极支持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助力培育新质生产力。2024年上半年,招商致远资本积极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区域经济发展,完成新募基金备案人民币17亿元。投资方面,深耕科技创新、绿色低碳等重点赛道,完成3家企业投资,投资金额人民币2.17亿元。项目退出金额人民币2.71亿元。投后管理方面,充分利用招商局集团的平台和渠道优势,发挥产融结合效能,赋能被投企业。根据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统计,招商致远资本私募基金月均管理规模(2024年第二季度)为人民币208.96亿元,排名证券行业第8。
(3)基金管理
2024年上半年,国内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房地产持续调整,经济复甦面临多重挑战。新「国九条」锚定金融强国奋斗目标,指引资本市场更好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培育新质生产力、护航经济高质量发展,开启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金融监管体系改革提速、资管产品降费让利、ETF迅速扩容、部分存款转向银行表外等,公募基金行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存。根据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数据,截至2024年6月末,全市场公募基金规模达人民币31.08万亿元,较2023年末增长12.61%,规模创历史新高。
博时基金
报告期内,博时基金贯彻中央精神,严格落实新国九条「1+N」监管体系要求,大力推进改革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坚持金融的政治性和人民性,以服务人民、服务新质生产力、服务养老为导向,着力做好「五篇大文章」,着力提升客户服务能力、数智化能力、风险管控能力,加快新业务佈局,向财富管理链条上下游延伸,全力提质增效。在战略上坚持科技引领、创新驱动,经营上坚持对标管理,聚焦提升核心竞争力,全力提升「固收+」以及年金的投资能力,全力做大ETF和指数产品规模,全力巩固提升权益投资业绩和固收投资优势,建设高质量发展的数智化资管行业标桿企业。
截至报告期末,博时基金资产管理规模(含子公司管理规模)人民币16,987亿元,较2023年末增长8.55%,其中公募基金管理规模(剔除联接基金)人民币10,773亿元,较2023年末增长13.44%;非货币公募基金管理规模人民币5,713亿元,较2023年末增长7.46%。根据Wind统计,2024年6月末博时基金非货币公募基金规模排名第6,债券型公募基金规模排名第2。
招商基金
报告期内,招商基金坚持公募基金的普惠金融定位,围绕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要求,持续提质增效、夯实基础,守正创新、严格管理,总体保持质效提升、稳中向好发展势头。在投研端,深入践行「本分、专注、开放」投研价值观,持续强化投研融合机制,推进投研平台化建设;在客户端,继续做深做细投资者陪伴,积极推动降费让利,稳步开展投顾业务,践行金融为民理念,努力提升客户获得感;在产品端,进一步丰富产品佈局,完善产品结构,加快推进国际化佈局,获批招商基金首单公募REITs业务;在风险管理上,完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稳步推进风控合规和运营保障工作,较好控制业务风险,报告期内未发生重大合规风险事件。
截至报告期末,招商基金资产管理规模(含子公司管理规模)人民币16,086亿元,较2023年末增长3.75%,其中公募基金管理规模(剔除联接基金)人民币8,882亿元,较2023年末增长3.20%;非货币公募基金管理规模人民币5,665亿元,较2023年末下降1.57%。根据Wind统计,2024年6月末招商基金非货币公募基金规模排名第7,债券型公募基金规模排名第4。
4、投资及交易
2024年上半年,国内宏观经济平稳运行,新质生产力加快培育,经济对地产链的依赖快速降低,新旧动能加快转化,外需持续向好。积极的财政政策适度加力、提质增效,稳健的货币政策灵活适度、精准有效,金融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A股市场呈现深V走势。在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结构转型持续深化的过程中,实体经济融资成本整体下行,债券市场震盪走强,中债综合财富指数(总值)上涨3.76%。海外主要发达经济体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美国经济从过热走向平衡,通胀压力总体趋于缓和,海外央行开启降息或者进入降息前观察阶段。美债利率震盪上行,中资美元债投资级指数上涨2.21%。
报告期内,公司继续贯彻公司「大而稳」的投资战略,强化大类资产配置,自上而下统筹投资业务资源配置、投资决策和风险管理,根据市场形势变化及时调整优化投资结构,持续完善业务策略,有效提升投资收益和收益稳定性,同时提升交易、风控、研究能力的平台化和数智化水平。截至2024年6月末,公司金融资产规模人民币3,695.11亿元,较2023年末下降1.36%。
股票方向性业务持续完善、健全投研体系,坚持绝对收益理念,大力推进以央国企为主导的高分红投资策略,积极拓展多元化投资策略,同时紧密关注宏观环境与国家政策,坚守产业发展的长期趋势并精选行业龙头。权益类衍生品投资业务方面,公司积极发展客需驱动业务,持续做大场内衍生品做市、证券做市等资本中介型交易业务,同时持续加强量化策略等中性投资业务。场内衍生品做市业务深化AI在做市领域的应用,加强基本面研究,持续提升价格发现和风险管理能力;截至2024年6月末,场内衍生品做市资格数增至94个,位居证券公司首位;报告期内场内衍生品做市业务获奖数量位居证券公司第一。证券做市业务持续拓展做市标的,基金做市项目数、科创板股票做市标的数分别达454个、39个,做市竞争力保持市场领先,获沪深交易所2023年度综合AA评级,同时在基金做市、科创板股票做市领域获多项荣誉。场外衍生品业务严格按照监管政策指引运作,保持业务风险中性,风险整体可控;报告期内不断完善场外衍生品基础设施、充分发挥内部协同优势,机构客户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
固定收益投资方面,方向性策略方面,公司充分发挥投研优势,准确把握国内债券市场配置及波段交易机会。报告期内公司境内固定收益投资收益率显着跑赢中债综合财富指数,同时持续提升信用风险管理能力,未发生负面信用事件。中性策略方面,公司持续丰富并优化策略,加强金融科技赋能,较好地捕捉了债券市场不同品种利差、收益率曲线形态变化等机会,获取稳健收益。做市业务方面,公司全面开展银行间债券、衍生品、中金所国债期货、交易所债券、债券ETF等品种做市业务,竞争优势不断增强。境外债券投资业务方面,公司高度重视境内低利率环境下的境外固定收益市场投资机会,稳健开展波段交易,拓展境外中性策略,业务规模稳步增长,投资收益大幅跑赢市场基准,在美债利率上行、市场偏弱的情况下获得了较好的绝对收益。客需业务方面,公司稳步推进固定收益类收益互换、期权等场外衍生品业务,上半年场外衍生品交易量较2023年全年实现增长。此外,公司持续加强投研系统数字化建设,固收量化研究平台已实现对宏观研究、交易挖掘、组合管理等全面数字化赋能,信用管理系统已实现对投研流程的全週期管理,大幅提升了研究能力和投资效率。
外汇业务方面,2024年上半年公司客需业务正式展业,作为首批机构参与外汇交易中心交易结算直通处理及上海清算所外汇双边代理结算服务,实现自营及客需业务全面发展,市场影响力继续保持券商前列。另类投资方面,招证投资聚焦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数字金融等领域的投资机会,继续围绕绿色双碳、芯片半导体、医疗健康等重点赛道进行深度研究,积极发掘具有核心自主能力、符合国家战略方向的优质潜力企业,坚持高质量投资标准,2024年上半年新增项目投资人民币1.00亿元;高度重视投后管理,切实做好风险项目处置工作,退出金额约人民币3.7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