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集团的投资银行业务包括股权融资、债务融资和财务顾问业务。本集团在中国及全球为各类企业及其他机构客户提供融资及财务顾问服务。
本集团的财富管理业务主要从事证券及期货经纪业务、代销金融产品、投资顾问服务。
本集团的机构股票经纪业务服务于境内外的专业机构投资者客户群,为其投资交易中国股票市场以及亚太、美国等海外股票市场,提供包括研究销售、交易执行、股票融资和交易项目推介等各类专业增值服务。
本集团的金融市场业务主要从事权益产品、固定收益产品及衍生品的交易及做市、外汇交易业务、融资融券业务、另类投资和大宗商品业务。
本集团在中国及全球范围内为客户提供资产管理服务及产品。本集团已经开展的资产管理业务包括:集合资产管理、单一资产管理、专项资产管理、基金管理及其他投资账户管理。
本集团的投资业务主要包括另类投资、私募股权投资。
本集团提供托管及研究等服务。
(1)股权融资业务
市场环境
2021年,随着注册制改革推进,A股IPO发行单数及发行规模创历史新高,全市场共计524家企业完成IPO发行上市,同比增长32.66%,合计发行规模人民币5,426.75亿元,同比增长15.80%。IPO项目累计过会率88.22%,发行审核通过率维持较高水平,IPO维持常态化发行。随着2020年推出的再融资新政逐步落地,2021年再融资发行持续快速增长,现金类定向增发项目合计发行人民币7,224.69亿元,同比增长49.28%;可转债合计发行人民币2,743.85亿元,同比增长10.85%。
2021年,A股(现金类)发行规模人民币16,320.17亿元,同比增长23.76%;A股(现金类及资产类)发行规模人民币18,178.06亿元,同比增长9.09%。A股承销金额(现金类)前十位证券公司的市场份额合计为71.98%,集中度较高。
2021年,港股IPO发行规模424.53亿美元,同比下降17.78%;港股再融资发行规模804.70亿美元,同比增长68.05%;按承销金额在所有承销商中平均分配的口径计算,港股股权融资前十大投行的市场份额合计75.83%。
经营举措及业绩
2021年,境内股权融资方面,公司完成A股主承销项目194单,主承销金额人民币3,319.17亿元(现金类及资产类),同比增长5.84%,市场份额18.26%,排名市场第一。随着注册制改革推进,公司继续加大科创板、创业板等IPO客户覆盖力度,完成IPO项目68单,合计发行人民币859.22亿元,市场份额15.83%,排名市场第一。公司完成再融资主承销项目126单,主承销金额人民币2,459.95亿元,市场份额19.29%,排名市场第一。随着现金类定向增发市场供需显着提升,公司重点佈局现金类定向增发业务,完成86单现金类定向增发项目,合计承销金额人民币1,475.81亿元,市场份额20.43%,排名市场第一。同时,公司积极拓展可转债、资产类定增、配股等业务机会,不断加强股权融资项目全流程质量管理和风险控制,巩固提升综合竞争优势。
2021年全年,境外股权融资方面,公司进一步加强境内外一体化管理,继续重点佈局信息传媒、消费、医疗健康等新经济行业。按照账簿管理人口径,公司完成53单境外股权项目,承销金额合计79.35亿美元。其中,香港市场IPO项目22单,承销金额22.82亿美元;再融资项目14单,承销金额41.55亿美元,香港市场股权融资业务排名中资证券公司第二。同时,公司完成美国、澳大利亚和东南亚等海外市场股权融资项目17单,承销金额14.98亿美元。
(2)债务融资业务
市场环境
境内市场方面,2021年央行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房地产及城投融资规模收缩,债券市场呈现优质资产荒格局,债券市场收益率全年震盪下行。2021年债券发行总规模人民币61.75万亿元,同比增长8.54%;净融资额人民币16.36万亿元,同比减少人民币0.92万亿元;信用债券(不含同业存单)发行总规模人民币20.06万亿元,同比增长5.06%。财政政策回归疫情前常态化,国债发行规模较2020年略有下降,地方债发行节奏偏慢;非金融企业债券受地产和城投信用收缩影响,总体发行量较2020年基本持平;资产证券化市场持续活跃,交易商协会资产支持票据发行规模较2020年增幅明显。
境外市场方面,2021年海外经济逐步修复,通胀预期升温,欧美央行货币政策逐步正常化,美债利率明显上行。根据Bloomberg数据统计,2021年中资企业发行的中资美元债券共416只,总融资规模1,767.95亿美元。
经营举措及业绩
2021年,公司债务融资业务继续保持行业领先地位,承销金额合计人民币15,640.54亿元,同比增长20.02%。承销金额占证券公司承销总金额的13.74%,排名同业第一;占包含商业银行等承销机构在内的全市场承销总金额的5.84%,排名全市场第三,共承销债券3,318只,排名同业第一。
境外中资美元债券业务方面,公司共完成项目121单,总承销规模40.16亿美元,市场份额2.44%,排名中资证券公司第四;同时,在债券承销的基础上,公司为客户提供结构化及槓桿融资、风险解决方案、流动性管理等多元化服务。
(3)财务顾问业务
市场环境
根据Dealogic统计,2021年全球已公告的併购交易金额5.90万亿美元,交易数量34,128单。行业方面,以电子与计算机行业最为活跃,2021年公告的併购交易金额15,128.41亿美元,占已公告併购交易金额的25.64%;其次是医疗健康行业,2021年公告的併购交易金额5,934.70亿美元,占已公告併购交易金额的10.06%。
2021年,市场已公告涉及中国企业的併购交易5,128单,交易规模6,315.56亿美元。其中跨境交易585单,交易规模1,024.04亿美元
经营举措及业绩
2021年,公司完成A股重大资产重组交易金额人民币959.15亿元,排名行业第一。公司坚持以客户为中心,围绕国家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及核心竞争力的发展要求,深度服务央企集团、国有企业及民营企业,完成了多单具有市场影响力的併购重组交易,包括中国建材水泥业务板块重组、中国能建吸收合併葛洲坝、大连港和营口港换股合併、华东科技收购冠捷科技、冀东水泥重大资产重组等,不断巩固提升公司在併购领域的市场地位与竞争力。
2021年,公司完成涉及中国企业全球併购交易金额1,053.15亿美元,排名行业第一。公司持续加强境内外併购业务覆盖,积极协助客户整合全球优质资源。在跨境併购领域,公司协助迈瑞医疗收购HyTest,助力提升其体外诊断业务实力;协助伊利私有化中地乳业及收购澳优,助力其完成牧业资源整合及产业结构优化;协助格兰仕完成对惠而浦(中国)的控制权收购,推动双方合作关係全面升级;协助金杯汽车收购安道拓50%股权,增强其核心竞争力及持续盈利能力。在债务重组领域,公司协助珠海华发、中国平安等投资者参与重整北大方正集团,协助海南发控参与重整海航基础,通过市场化手段成功化解企业风险。在央企国企重组领域,协助投资者完成增资入股中国华融,协助组建中国稀土集团,以践行国家战略为己任,助力客户不断提升业务实力及核心竞争力。
(4)新三板业务
市场环境
2021年,新三板改革持续推进,北交所于2021年11月15日正式开市,开创了北交所与新三板有机联动、一体发展的良好局面。北交所开市以来,新三板市场运行整体平稳,生态发生积极变化。截至2021年末,新三板市场挂牌企业共6,932家,总股本4,596.60亿股,总市值人民币22,845.40亿元;北交所上市企业共82家,总股本122.69亿股,总市值人民币2,722.75亿元。2021年全年,新三板市场总成交金额人民币2,148.16亿元,完成股票发行募集资金总额人民币259.67亿元;北交所开市至2021年末,市场总成交金额人民币667.17亿元,完成公开发行募集资金总额人民币75.22亿元。截至2021年末,新三板成指收于1,138.22点,较2020年末上升12.61%,新三板做市指数收于1,455.68点,较2020年末上升35.64%。
经营举措及业绩
2021年,公司新三板业务继续坚持以客户拓展覆盖为基础,以价值发现和价值实现为核心。在积极开展北交所保荐承销业务,坚持优化做市持仓结构,加大对优质企业覆盖力度的同时,高度重视质量控制工作,有效控制业务风险。
截至报告期末,公司作为新三板主办券商,持续督导的挂牌公司共12家,其中7家进入了创新层。2021年,公司作为保荐券商助力2家公司完成精选层公开发行并平移至北交所上市,公司为31家挂牌公司提供了做市服务,其中1家公司已成为北交所上市公司,23家公司进入了创新层。
市场环境
2021年,国内证券市场整体活跃度较2020年明显提升,上证综指涨幅4.80%,中小板综指涨幅14.17%,创业板综指涨幅17.93%。
经营举措及业绩
2021年,公司持续深化财富管理转型,实现经纪业务高质量发展。公司搭建标准化、平台化、精细化的客户经营体系,推动传统营销模式向内容营销新模式、数字化智能营销新模式转变,助力提高客户开发和服务效率,实现客户服务体验提升;完善多层次、个性化、全资产的产品与服务体系,强化核心财富配置能力与投资顾问能力,在市场波动下财富配置的风险控制优势凸显,帮助客户实现财富管理目标的能力持续提升;推出企业家办公室整体解决方案,承接公司机构客户服务优势,从现金服务拓展到股份服务、资产服务和风险管理服务,初步形成面向超高净值客户的综合化的财富管理服务生态,目前拥有人民币5,000万以上资产企业家办公室客户3,000户、资产超过万亿;将原中信证券经纪(香港)品牌更名为中信证券财富管理(香港),致力于建立为境内外高净值客户提供全球资产配置和交易服务的全方位财富管理平台,更好地满足客户财富的保值、增值、传承需求。
2021年,公司坚持以客户为中心的财富管理转型取得了显着成果,客户规模较2018年末财富管理全面转型前实现了跨越式提升。截至报告期末,客户数量累计超过1,200万户,托管客户资产规模合计人民币11万亿元、较2020年末增长29%。人民币200万元以上资产财富客户数量15.8万户、资产规模人民币1.8万亿元,分别较2020年末增长25%、21%;人民币600万元以上资产高净值客户数量3.5万户、资产规模人民币1.5万亿元,分别较2020年末增长29%、19%;上述财富客户及高净值客户的数量及资产规模均较2018年末实现翻倍增长。公募及私募基金保有规模超过人民币3,800亿元,较2020年末增长26%,较2018年末增长2.6倍。自2021年11月1日公募基金投资顾问业务上线以来,两个月内累计签约客户超过9万户,签约客户资产超过人民币70亿元。
财富管理已成为公司更加重要的收入来源。2021年,公司财富管理收入在财富管理板块收入中的占比已提升至三成,而代理买卖证券业务收入等传统通道类收入仍保持市场占比增长。财富管理的收入来源更加多元化,进一步增强了财富管理在公司经营中的稳定器作用。
在深化财富管理发展,贯彻全球一体化发展要求的同时,公司坚持经纪业务本源,经纪业务综合竞争力提升。2021年,公司及中信证券(山东)、中信证券华南代理股票基金交易总额人民币38.4万亿元,较上一年度增长34%。
市场环境(请参见本业绩公告「4.2.2财富管理」一节)
经营举措及业绩
公司机构股票经纪业务2021年实现了较好的业绩增长,进一步加强了跨境一体化管理和协同展业,在跨境联合覆盖服务客户以及产品交叉销售方面取得持续进展,境外研究也由传统的单一业务模式转型为支持全公司业务发展的多产品模式。
境内机构股票经纪业务主要覆盖服务公募基金、保险公司、私募基金、银行理财子公司、QFI、WFOE等境内外专业机构投资者。2021年,公司保持了在境内机构经纪业务中的整体领先地位。同时,增加覆盖了一级市场股权投资机构、银行、信托等财富管理机构的展业,并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境外机构股票经纪业务表现突出,业务收入和净利润均同比大幅提升,现金股票业务市场份额在亚太地区继续保持领先,全球一体化交易平台为全球客户提供综合性交易解决方案。在传统股票业务稳步增长的基础上,持续拓展新的客户群体和业务类型,协同资本市场部、衍生品、固定收益等多个业务部门为全球客户提供更多样化、差异化和专业化的一站式服务。
金融市场
市场环境
2021年国内宏观经济延续新冠疫情后恢复的态势,同时也出现供需两端衝击和市场预期转弱等多重挑战,股票市场因此震盪分化,窄幅波动。各行业大市值龙头公司年初估值较高,在盈利增速平淡,社融增长放缓的背景下,股价波动较大,表现普遍不佳;中小型公司则由于业绩显着改善,起点估值较低,资金配置更为积极。2021年沪深300指数下跌5.20%,中证500指数上涨15.58%。两市2021年日均成交额过万亿,同比增长超过20%,市场结构分化加剧,板块轮动较快,高景气高增长主题方向相对强势,新能源产业涨幅领跑全年。
2021年境外主要市场多数上涨,标普500指数和纳斯达克100指数均上涨26.63%,欧洲STOXX600指数上涨22.25%,而恒生指数下跌14.08%,恒生科技指数下跌超过32.70%。
2021年中国债券市场表现平稳,回报稳健,中债综合财富指数上涨5.09%。国债中长期关键期限利率温和下行,短端利率相对稳定,银行间流动性整体仍然较为宽松。
经营举措及业绩
公司场外衍生品业务和柜枱产品持续发展,产品结构、应用场景进一步丰富;做市交易业务持续排名市场前列。衍生品业务保持客户群体广泛、产品供给丰富、交易能力突出、收益相对稳定的业务形态。境外股权衍生品业务持续发展创新,交易覆盖国际主流市场,为客户提供跨时区的全球市场衍生品交易服务。
公司固定收益业务充分发挥客户资源优势,提升产品设计及服务客户的综合能力,不断丰富盈利模式,各项业务稳步发展。2021年,公司利率产品销售规模保持同业第一。
公司股票自营业务坚持聚焦上市公司基本面,加大了对新兴科技行业的投资力度,同时注重整合公司资源优势,以产业链研究为切入点,加强跨行业比较研究,整体保持了稳健的业绩。在量化分析和多元策略的探索和实践上稳步推进,增强了对市场风格与行业轮动的适应和调整能力。
公司积极佈局境内外资金融通、证券借贷业务,推进不同客群生态互动、平衡发展,服务企业、专业投资者和长尾零售客群,实现QFI等新型客群落地。各项业务优化发展,两融融资市场份额保持领先,客户结构优化、产能提升;两融融券业务大幅增长,实现券源客群全覆盖并新增保险等出借参与人,加强平台建设,促进融券策略研发和用券需求;股票质押优化展业模式,提高资产质量;孖展业务稳定发展,加强境内外资源整合和国际化业务佈局,提升海外市场交易和产品服务能力。
另类投资业务加强投研和交易平台的基础设施建设,从标的、数据、模型、优化方式等方面持续研发新策略,广泛应用人工智能技术,上线的策略和产品日益丰富,在有效分散风险的同时获取更多的超额收益。同时,海外业务也取得突破。
公司大宗商品业务践行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理念,加强综合服务能力,在大宗商品市场价格剧烈波动的过程中,持续增强对产业客户的拓展和服务力度,及时满足产业客户套期保值的需求,为各类产业和机构客户提供大宗商品领域个性化、专业化的金融服务。
资产管理
市场环境
2021年,资管新规过渡期迈入最后一年,行业监管向常态化发展,资管机构的商业模式正在变革。与此同时,随着我国金融改革和对外开放不断深化,外资机构进入国内资管市场的步伐正在加快,行业竞争态势更加激烈,新的行业格局逐步形成。未来,资产管理行业全面进入净值化管理阶段,资产管理机构将顺应行业新生态,制定差异化发展战略,持续塑造核心竞争力、提升专业水平,把握我国经济动能转换和居民财富增长的契机,以服务实体经济需求为根本,为实现经济和金融的良性循环提供有力支持。
(1)本公司资产管理业务
经营举措及业绩
2021年,面临资管新规整改期限临近所带来的持续性行业转型发展环境,公司资产管理业务持续秉持「为人民谋幸福、服务实体经济、防范金融风险」的初心使命,加强产品创新、打造公司策略产品化平台。提升投研专业化水平、有效实现投研转化。做精做细做大做强社保及基本养老、企业年金、职业年金等养老业务,抓住银行理财业务发展新机遇,与银行理财子公司、银行私行合作取得新进展,不断夯实机构业务领先地位。快速发展财富管理业务,为高净值个人提供多元化的财富管理产品。抓住大集合公募化改造契机,补齐零售业务短板,做大零售客群,加大互联网渠道客户开发力度。开拓香港资管平台业务,佈局海外业务,实现规模落地。
截至报告期末,公司资产管理规模合计人民币16,257.35亿元,包括集合资产管理计划、单一资产管理计划,规模分别为人民币6,604.85亿元、9,652.50亿元,资管新规下公司私募资产管理业务(不包括养老业务、公募大集合产品以及资产证券化产品)市场份额约15.87%,排名行业第一。
(2)华夏基金
经营举措及业绩
2021年,华夏基金加强战略性资产配置,主动权益业绩持续提升;全力开展重点ETF产品营销,基金发行数量再创新高;稳步推进养老战略业务,改善主动管理专户结构;建立跨行业ESG分析指标框架,加大力度推进数字化转型,提高风险防范能力,完善人才引进和培养体系,整体资产管理规模进一步提升。截至报告期末,华夏基金本部管理资产规模人民币16,616.07亿元。其中,公募基金管理规模人民币10,383.75亿元;机构及国际业务资产管理规模人民币6,232.32亿元。
托管
市场环境
2021年,新冠疫情对全球主要经济体的影响逐步消退,国内经济运行逐渐恢复常态,大资管行业持续转型发展,基础设施公募REITs项目正式诞生,基金投资顾问业务试点扩容,「资管新规」过渡期平稳收官。据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数据统计,截至2021年11月底,公募基金管理规模为人民币25.32万亿元,私募基金管理规模为人民币19.72万亿元,分别较去年同期上涨27%和16%。
经营举措及业绩
2021年,公司紧跟行业发展趋势,实现资产托管与基金运营外包服务业务的跨越式发展,进一步拓宽全方位、多领域的托管外包综合业务佈局,引领多项业务创新。公司在券商同业中首家设立境外基金服务子公司,为境外资产管理机构提供离岸基金行政管理服务;公司为WFOE发行的首只PFM-ESG主题基金提供运营服务解决方案,与欧洲最大资产管理公司合作落地首只QDLP基金。公司不断深化金融科技战略,坚持科技赋能,助力客户数字化转型,在同业内首家推出集基金募集、投资人服务和合规管理于一体的「信e+」管理人业务平台,推出自主研发的私募基金电子合同签约系统,上线多批次清算运营平台,全面升级了移动端管理人服务平台,服务效率获得大幅提升。
截至报告期末,由公司提供资产托管服务的产品数量为11,302只,提供基金运营外包服务的产品数量为12,307只,分别较上一年度增长51%和53%。
.股权投资
市场环境
2021年由于我国对疫情实现了有效控制,经济整体呈现良好恢复态势。募资方面,2021年募资形式呈现持续回暖态势。据投中数据显示,2021年1–11月我国私募股权新成立基金数量为7,358只,同比增长37%,经济形势转好背景下,募资呈现全面提速。投资方面,市场规模同比走高。近期IT及信息化、能源、汽车等领域由于国家政策持续落地,相关领域投资火热。退出方面,私募股权项目退出账面回报率回升,部分科创板和创业板公司上市估值较高,贡献了较高的退出回报率。
总体来看,私募股权行业的募集、投资、退出在2021年维持高景气态势。由于前期私募股权投资高收益率逐步兑现,募资端逐步发力持续猛增。投资端来看,除了传统的热门领域医药、芯片外,新的热点领域聚焦在「碳中和」、「元宇宙」相关行业。
(1)中信证券投资
经营举措和业绩
作为公司另类投资子公司,2021年,中信证券投资紧密围绕资本市场和国内外宏观形势的发展,继续在先进智造、信息技术、现代服务、医疗健康、新材料及工业品等行业深入挖掘投资机会,探索投资阶段适当前移,继续发挥中信证券的综合优势,加大投资力度,在消费、半导体、医疗健康、新材料、信息技术等领域投资了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
(2)金石投资
经营举措和业绩
作为公司发起并管理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平台,2021年,金石投资继续深化与大型产业集团的合作,发起设立多支新基金,包括无锡上汽金石创新产业基金,规模人民币60亿元;安徽交控金石股权投资基金,规模人民币15亿元;深石智慧物流基础设施私募基金,规模人民币11亿元。截至报告期末,金石投资在管私募股权投资基金超过20支。金石投资作为基金管理人,通过股权投资方式,支持符合国家战略新兴产业佈局、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发展,2021年完成投资约人民币80亿元,涉及新材料、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航空航天、医疗健康等多个领域。
金石投资全资子公司中信金石基金自2014年设立中国境内首只类REITs基金起至报告期末,累计设立类REITs基金及不动产私募基金共计人民币275.76亿元,排名国内类REITs基金累计管理规模最大的私募基金管理人前列。截至报告期末,中信金石基金及下属子公司存量基金管理规模约人民币43.3087亿元。
研究
2021年,研究业务全面战略转型成效显着。研究深度和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A股、港股、美股的覆盖范围不断扩大,中英文研究报告数量保持增长,境内外研究一体化进展顺利,全球客户认可度不断提升;研究活动线上线下转型加速,以资本市场年会、股权投资论坛等为代表的大型会议参会人数屡创新高,并组织了多次极具特色的产业专题论坛和助力区域业务推进的会议活动;专业财经媒体的报道和引用不断增加,提升了公司的社会声誉度和市场影响力。研究综合服务与业务协同相结合,为政府机构提供多类课题服务,与校企合作交流硕果累累;与公司各业务线加强研究协同合作,创造了显着的业务价值。
伴随转型全面落地,公司研究业务将继续专注于做客户驱动型和业务驱动型的研究服务,进一步扩大研究影响力,为公司提升声誉和价值。机构服务方面,公司将继续全力服务二级市场重点机构客户,同时加大对外资机构、银行理财子等重要增量客户的服务和拓展力度。一二级联动方面,从二级市场机构客户服务进一步拓展到一级市场,挖掘客户价值,研究范围从二级市场拓展到产业趋势、产业整合、併购重组,以及未上市企业的战略咨询等。业务协同方面,与各业务线紧密配合促进价值转化,进一步拓展各类会议活动的区域覆盖。保持对政府部委、监管机构、高校等高质量的智力支持与合作。境内外协同方面,公司将利用境内外团队的差异化定位和覆盖,共同服务客户,形成互补,举行更多联合路演活动。
2022年,公司将进一步扩大境内外客户覆盖,增加项目储备;加强新兴行业、重要客户及创新产品研究,根据市场发展与客户需求主动优化业务结构,获取重要客户关键交易,进一步提升全球市场影响力;紧密跟进政策变化,就注册制全面稳步推进、沪╱深伦通、A、H股两地上市及境外公司回归A股上市、北交所IPO及再融资等业务持续进行佈局;加强股权承销业务能力,严格项目质量管理,发挥公司平台优势,为客户提供综合投行服务。
2022年,债务融资业务机遇与挑战并存。债券市场继续推动改革、开放、创新,将进一步带来业务机会;企业违约风险进一步暴露、压实中介机构责任等也对债券承销业务提出了更高要求和挑战。公司将积极把握市场机遇、整合资源,继续做大客户市场,提高公司市场份额,加强尽职调查、风险管理和质量管控,降低项目风险。业务策略方面,巩固公司在债务融资业务领域的领先优势,继续加大对非金融企业债券的投入,为客户提供综合化服务和一揽子融资解决方案;加大力度开拓地方企业与区域客户的债务融资机会,形成区域优势和竞争力;继续加强推进基础设施公募REITs业务投入,加大市场影响力项目落单,提升在该业务领域领先优势;全面落实公司境内外一体化战略,加强境内外客户与业务协同,大力拓展中资美元债券市场,提高公司境外债券业务承销能力及市场份额。
2022年,公司将继续坚持以客户为中心,围绕国家发展战略及要求,持续巩固市场份额,在大型企业併购重组、上市公司控制权转让、企业债务重组及破产重整等方面积极佈局,坚持服务实体经济,不断提升公司併购综合服务能力。公司还将继续深化境内外协同合作,发挥全球网络佈局优势,加强跨境併购、併购融资、境外上市公司併购及私有化业务的开拓力度,持续提升公司全球业务覆盖能力及市场竞争力。
公司将根据新三板深化改革进程不断完善业务管理体系和市场开发体系,继续以价值发现和价值实现为核心,带动其他相关业务发展,为客户提供高质量的北交所和新三板综合资本市场服务,选择优质企业,深度挖掘企业价值,力争创造良好效益。
2022年,公司将继续助力发挥资本市场在服务国家共同富裕发展目标中的作用,全面贯彻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和帮助客户实现资产保值增值的经营宗旨,立足财富管理市场巨大的发展空间,借力中信集团「中信幸福财富」统一财富管理体系,依托公司的综合金融服务优势,以公募基金投资顾问业务快速发展为契机,以企业家办公室整体解决方案为旗舰品牌,以首批账户管理功能优化试点创新财富管理服务模式,实现财富管理服务生态的多层次、综合化升级,推动客户及其资产规模稳定增长。公司将继续充实专业队伍、提升专业能力、深化专业赋能,更好地服务公司区域经营战略,促进财富管理与综合金融的联动发展,实现专业价值。坚持经纪业务本源,构建机构经纪服务生态,保持并扩大经纪业务收入领先优势的同时,优化业务收入结构,进一步提升财富管理收入占比,助力公司经营稳定性的提升。
2022年,公司将结合境内外业务优势和客户资源,持续推进全球机构股票经纪业务一体化整合和业务拓展。境内机构股票经纪业务将继续深耕传统客户市场,提升客户有效覆盖率,开拓财富管理机构业务客户市场,探索新的业务模式。加强境内外一体化覆盖服务,以客户为中心,积极协调对接公司各类业务产品和资源,为客户提供综合金融服务,提升客户业务合作的广度和深度。
股权衍生品业务方面,公司将继续以客户为中心,持续为客户创造价值,完善产品供给和综合服务生态,持续提高交易和风险控制能力,推进数字化经营,打造国际化综合服务平台,为境内外客户提供全球多市场、全天候的一站式投资交易体验和综合金融服务。
固定收益业务方面,公司将进一步深耕客户市场,把握新兴业务机会及客户需求,为客户提供多样的产品和交易服务。继续发展跨境业务,促进境内外业务的共同发展。
股票自营业务方面,公司将继续优化投研体系,深化以产业链研究为切入点的前瞻性研究,继续探索开发多策略投资系统,提升资本运用能力。
资金融通、证券借贷业务方面,公司紧跟资本市场创新发展趋势,围绕提高核心竞争力和专业性,重点推进业务管理体系、产品服务生态、客户市场等方面转型升级,持续完善「以客户为中心」的产品供给和客户服务生态,深耕区域市场;做好创新业务佈局,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数字化经营水平;整合资源优势,加强业务协同,以综合创新服务方案满足境内外客户多元化投融资和资产配置需求。
另类业务方面,策略和产品研发仍然是工作重点,包括但不限于增加投资标的、丰富投研数据、迭代投资模型等,逐步实现对境内外各市场、各类型交易策略的全覆盖。
大宗商品业务方面,公司将继续拓宽客户市场覆盖程度,丰富客群层次,优化客户结构,提高产业客户占比,继续加强实体产业客户的服务力度。同时,不断丰富产品设计,覆盖全球主流商品品种,提供多样化的衍生工具,为境内外客户提供风险对冲的工具和风险转移的渠道,使大宗商品成为公司提供综合性金融服务链条中的重要一环,切实贯彻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经营理念。
2022年,公司资产管理业务将持续坚持「立足机构、做大零售」的客户开发战略,坚持以客户为中心的管理机制,持续提升客户开发能力和综合金融服务水平。注重主动管理、长期限净值型、「固收+」及权益等多资产模式。着力推进投研团队专业化建设和精细化管理。持续做大做强养老业务,夯实机构业务领先地位,围绕客户需求创新业务模式,持续大力发展定制FOF等业务,进一步做大零售客群,注重互联网渠道客户引流。注重协同及境外业务佈局,做好资管子公司设立筹备工作。持续推进资产管理业务数字化建设,确保资管新一代业务平台按计划完成。
2022年,华夏基金将持续加强资产配置研究,提升投资业绩,科学佈局新发基金,加强优势产品营销,全面提升机构业务服务质量,加强「华夏养老」品牌建设,持续完善金融科技生态圈,保持行业综合竞争力。
资管新规过渡期结束,资产管理行业步入全面净值化时代,股票发行制度改革亦将带来资本市场新格局。公司将继续秉承「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以创新为引擎」的理念,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努力打造日臻完善的产品研发、运营管理、客户服务和金融科技体系,成为值得客户依赖的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资产托管及基金运营外包服务机构。
2022年,中信证券投资将继续以国家政策为导向,服务实体经济、践行国家战略,重点投资佈局国家政策鼓励的领域,积极支持绿色、循环和低碳经济发展,提升投研能力,系统化进行产业佈局,适当加强前瞻性投资佈局,开展多样化投资方式,加大投资力度,加强投后管理和风险控制,继续巩固在券商另类投资子公司股权投资领域的领先地位。
金石投资的发展策略是管理规模与投资效益并重;战略目标是发展成为国内领先的私募投资基金管理机构;投资目标是为基金投资人创造优异的回报,为公司实现管理费收入和业绩报酬。金石投资将通过自上而下的研究,以产业升级与整合为核心,挖掘有价值的公司,对其进行投资,并在投后管理中提升公司价值。此外,金石投资也将拓展境外投资,抓住新区域的经济发展机会,作为境内投资的有益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