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勘测设计及咨询业务
公司勘测设计及咨询业务主要包括能源及基础设施领域规划研究、咨询、评估、工程勘察、设计、监理、项目管理、行业标准规范编制等业务。公司致力于建设「行业领先、世界一流」的能源一体化方案解决商,在能源电力勘察设计技术上处于引领地位。在能源电力领域产业政策和发展规划研究,百万千瓦级超超临界机组、三代核电常规岛、清洁燃煤发电、特高压交直流和GIL综合管廊输变电、柔性交直流输电、海上风电、太阳能热发电等勘察设计技术领域具有国际领先优势。公司不断拓展提升跨行业综合设计能力,积极进军水利、生态环保、综合交通、市政、房建、化工等非电业务,大力拓展数能融合、交能融合、建能融合项目,强化设计咨询牵引作用,以全过程、高品质的设计咨询服务模式为客户创造更高价值。2024年,公司勘测设计及咨询业务新签合同额为人民币197.2亿元,同比下降8.1%。
(二)工程建设业务
公司工程建设业务主要包括境内外新能源及综合智慧能源、传统能源、城市建设、综合交通和其他工程建设业务。致力于建设世界一流工程承包商,具有以能源工程建设为先导的一体化、全领域工程建设能力。2024年,公司工程建设业务新签合同额人民币12,750.8亿元,同比增长6.4%。
1.新能源及综合智慧能源
公司将新能源开发作为市场开发第一要务,积极抢占新能源市场,大力发展新能源和综合智慧能源工程业务。境内签订广东汕尾红海湾四海上风电示范项目、青海共和100万千瓦源网荷储项目、京源天津绿电集储枢纽示范项目等一大批新能源项目。加快氢能业务佈局,签订了吉林白城通榆绿色氢氨醇一体化项目、新疆阿勒泰地区、塔城地区新能源产业项目等一批代表项目。积极拓展抽水蓄能业务,签订了四川成都市大邑抽水蓄能电站、湖北长阳清江抽水蓄能电站等一批代表项目;境外签订了老挝北部新能源光伏项目、乌兹别克斯坦安集延州洛奇150MW/300MWh储能电站等一批新能源项目。2024年,新能源及综合智慧能源工程建设业务新签合同额人民币5,553.5亿元,同比增长5.0%,占比达43.6%。
2.传统能源
公司积极抢抓传统能源升级改造重大机遇,充分发挥总部统筹协调、规划引领、市场佈局优势,在火电、水电、核电、输变电等传统市场取得优异成绩。境内签订中煤鄂州电厂四期(2×1000MW)扩建项目、新疆和田地区于田县吐米亚水利枢纽工程、甘肃景泰上沙沃330千伏汇集站等一批传统能源代表项目。境外成功签订摩洛哥艾勒瓦达2X450MW燃气轮机项目、印尼特里帕梯级水电站项目、埃塞俄比亚亚的斯亚贝巴西北区域中压配电网项目等一批传统能源代表项目。2024年,传统能源工程建设业务新签合同额人民币3,129.7亿元,同比增长57.6%,占比达24.5%。
3.城市建设
公司积极参与城市综合开发、城市更新、新型城镇化、产业园区开发,开拓市政、房屋建筑市场,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坚持战略性、一体化、重特大项目集团化营销,不断创新商业模式,加大投融资牵引力度,城市建设领域增长迅速。境内签订了河南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国际陆港片区综合开发项目、山东省临沂市河东区滨河智慧生态城片区城市更新项目、嘉兴运河湾新城项目、陕西西安市西北科创中心项目住宅东地块施工总承包工程等一批城市建设项目;境外成功签订了安哥拉北宽扎省市政改造项目、南非罗格巴伊酒店大楼、埃及北部湾哈仙达沃特斯新城2标项目等一批城市建设项目。2024年,城市建设业务新签合同额人民币2,248.7亿元,同比下降19.2%。
4.综合交通
公司成功入选交通运输部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工作单位,积极开展高速公路交能融合试点工作,形成具有能建特色的一体化解决方案和核心技术,创新提出并积极推动交能融合的能建方案,聚焦公路行业加快形成绿色低碳运输方式的发展需求,促进能源、设施、信息、产业等多维度融合。统筹资源,精心组织、科学策划,成功签订沪渝高速公路武汉至宜昌段改扩建工程、肇庆至高明高速公路端州连接线工程、陕西宝鸡市关中环线眉县经岐山至凤翔公路和麟游至法门寺高速公路项目。
(三)工业制造业务
公司工业制造业务主要包括建材、民用爆破及装备制造等业务。公司坚持绿色发展,大力推进工业节能减排,致力于建设一流的绿色建材、工业产品及装备提供商。
1.建材
公司建材业务具有研发制造、新型建材、环境工程、砂石骨料、商砼服务、物流配送、技术咨询等完整产业链条。所属水泥公司是国家重点支持的60家大型水泥企业(集团)之一,全国首批两化融合促进节能减排试点示范企业,曾荣获「中国绿色发展优秀示范企业」称号;所属绿色建材公司入选国资委首批「启航企业」,组建绿色先进材料研究院,积极进军绿色新材料产业;成立了绿色建筑设计研究专业化公司,专注于绿色低碳、建能融合和智慧建筑等多个领域,以推动装配式建筑的转型升级。辽宁朝阳膨润土、河南南阳钙钛矿、山西大同煤矸石等新材料业务加快推进。2024年,水泥产量2,414万吨,同比增长5.1%;熟料产量1,913万吨,同比增长5.8%;商品混凝土产销257万方,同比增长31.3%;砂石骨料产量278.8万吨,同比下降9.76%。
2.民用爆破
公司民用爆破业务具有集民爆物品研发、生产、销售,爆破服务,矿山开采施工总承包完整产业链于一体的强大实力,在大型水利水电、核电、火电等国家重点能源工程,港口码头、机场等国家重点基础建设工程和大型矿山开采等工程项目持续推广民爆一体化服务模式,在工艺技术、装备技术、爆破技术、施工管理、经营模式等方面具有领先优势,拥有引领行业的现场混装炸药一体化应用技术。公司设立绿色民爆研究院,建有国内首条工业炸药科研试验平台,围绕混装炸药、电子雷管、智能爆破、绿色矿山构筑核心技术集群。2024年,公司充分利用民爆业务分拆单独上市平台优势,积极推进智慧矿山、绿色矿山建设,促进民爆产业向智慧化、清洁低碳化发展,发展规模保持行业领先,行业地位持续巩固,完成营业收入人民币85.8亿元,同比增长2.1%。
3.装备制造
公司装备制造业务依托全产业链技术背景,以高端专业产品制造与专有技术研发为方向,培育高端专业产品设计研发、系统集成和加工制造能力,研发的特高压干式平波电抗器、海水过滤与阴极保护、核级电动执行机构、第四代太阳能热发电关键装备等核心产品具有技术领先及市场优势。积极响应国家能源转型战略,佈局氢能等新产业新领域,推动企业在高端装备制造领域的持续发展。2024年,装备制造新签合同额人民币144亿元,与上年同期基本持平。
(四)投资运营业务
公司投资运营业务主要包括传统能源、新能源及综合智慧能源、水利水务、生态环保、综合交通、市政、房地产(新型城镇化)、资本与金融服务等业务,致力于打造一流的能源一体化方案解决商、一流的基础设施投资商、一流的城市综合开发运营商。
1.新能源及综合智慧能源
公司紧紧围绕「30·60」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加大新能源投资业务的市场开发和资源投入力度,大力推进「投建营」一体化,做优做强新能源产业板块,2024年,获取新能源投资指标2,020.9万千瓦。推进辽宁本溪太子河、山西垣曲二期、甘肃平川、湖北蕲春花园、河南逢石河、辽宁岫巖、四川大邑、广西崇左、运城新绛等项目的投资建设。截至2024年末,新能源控股并网项目装机容量1,519.55万千瓦,其中:风电341.19万千瓦、太阳能发电1,109.26万千瓦,生物质发电22.4万千瓦,新型储能46.7万千瓦。
2.传统能源
公司充分发挥电力规划设计、投资、建设、运营全产业链优势,在国内外精心选择开发优质传统能源项目,截至2024年末,传统能源业务控股装机容量293.98万千瓦,其中:火电130.42万千瓦,水电163.56万千瓦。
3.环保水务
公司积极践行五大发展理念,聚焦供水、污水处理、水环境治理等业务领域,掌握了污水深度处理、水环境修复、智慧水务等一批关键技术,具备提供生态环境治理综合解决方案和一站式服务能力,2024年,公司积极开拓新业务,中标岳阳临湘高标准农田项目;加快创建绿色低碳、数智化水厂,运营国内十多个省市自治区近百座水厂,水处理设计规模450万吨/日,水处理量160万吨/日。
4.综合交通
公司综合交通业务涵盖国内高速公路及其他收费公路等交通基础设施投融资、建设、运营和资本运作业务,以及国内高速公路能源、商超、物流、旅游、广告等路衍经济业务。2024年,公司综合交通板块持续开源增收深度挖潜,深入推进交能融合,成功获批交通运输部交通强国试点单位,构建国内首个高速公路交能融合标准体系和安全环境评估体系,形成交能融合「供能、用能、受能」新技术示范应用。报告期末,公司运营的高速公路运营里程1,320.7公里。
5.房地产
公司致力于推动现代城镇高质量建设与发展,开发业态包括精品住宅、城市综合体、旅游地产、高端写字楼、产业园等。在国家碳达峰碳中和「30·60」战略目标引领下,积极佈局绿色建筑、智慧智能等领域研发优势,实行科技创新、绿色发展,著力开启行业市场「绿色、健康、智慧」新空间。依托公司全产业链优势,坚持「价值投资、全生命週期投资、理性投资、高质量投资」的原则,明确一体化发展方向,聚焦产业新城、城市综合开发、新型城镇化业务,有力推动产城融合。
6.资本与金融服务
资本与金融服务业务包括财务公司服务、金融租赁、基金及其他非货币银行服务等业务,公司充分发挥金融资本「聚资金、助营销、保投资、促清欠、减负债、降成本、增效益」的功能作用,有效提升资金和融资效率,为主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五)其他业务
本公司其他业务包括软件与信息化服务、物流贸易、租赁和商务服务等业务。公司软件与信息化服务是支撑公司科技发展和全面数字化转型的主要载体,为公司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有力支持。公司物流贸易业务经营发展取得积极成效;公司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务,聚焦主业,持续推进业务模式转型,保持了平稳发展。
(一) 行业格局和趋势
展望 2025 年,我国经济基础稳、优势多、韧性强、潜能大,长期向好的支撑条件和基本趋势没有变。
1.能源行业
2025 年,国家将深入推进能源革命,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持续深化能源领域体制机制改革,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未来较长一段时期,在「 30·60」 战略目标大背景下,我国在能源电力领域最大的市场机遇仍然是新能源,未来两年年均新增装机容量均将超过 2 亿千瓦,且预计还将保持较长时间的快速发展势头。预计到 2030 年,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的西北风电光伏基地装机容量达到 4.5 亿千瓦左右,西南水电基地装机容量达到 2.6 亿千瓦左右,全国核电装机容量达到 1.1 亿千瓦左右,建成抽水蓄能电站装机容量达到 1.2 亿千瓦左右。预计 2025 年中国海上风电累计装机容量将达到 0.8 亿千瓦至 1 亿千瓦,煤电装机规模达 12.5 亿千瓦至 13.3 亿千瓦。预计 2025 年电网投资将超过人民币 5,000 亿元,再创历史新高。根据国家发改委及国家能源局《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 2025 年国内新型储能将实现从商业化初期向规模化发展转变,新型储能的市场空间广阔。目前超过十个省份正在开展新型储能试点示范,带动锂离子电池、液流电池、压缩空气储能等多种技术路线快速发展。据中国氢能联盟预计 2025 年,国内氢能产业产值将达到人民币 1 万亿元, 2030 年氢气年均需求约为 3,500 万吨,国内将加快氢能全产业链佈局,氢能未来发展空间巨大。
公司将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围绕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培育发展新动能。推动绿色化转型,大力发展新能源(低碳环保)产业;推动数智化转型,大力发展数字化产业;推动融合化转型,大力发展新基建产业。同时,突出示范牵引,建立战略性项目常态化遴选、孵化和推动机制;突出务实有效,研究推动资源向战新产业倾斜集中的政策措施;突出组织效能,建立适应战新产业快速发展的管理体系和机制。
2.水利、环保行业
2025 年,国家将持续推进水网工程、重点水源工程及大型灌区建设,水利工程投资规模将稳步增长。具备大规模梯级开发条件的集中在金沙江上中游、澜沧江上游、黄河上游、雅鲁藏佈江下游等,总装机规模约 1.5 亿千瓦。国家印发《国家水网建设规划纲要》,积极推进国家水网重大工程,实施一批重大引水调水工程,新(扩)建一批骨干泄洪通道和控制性水库工程,以及抗旱备用水源、水生态修复等工程,加快大中型灌区建设和现代化改造和水网数字化建设, 强化蓄滞洪区建设管理、中小河流治理、山洪灾害防治。
公司将充分发挥工程建设优势,聚焦国家大型水利基建、防洪安全、生态修复等重点任务,加快水利现代化和数字化建设,大力推进区域水能融合发展,跟进支撑重大水利工程建设。2025 年,国家将落实生态文明体制改革重要举措,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积极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推进生态环境科技创新与监测体系建设。水环境治理方面,水环境、市政污水及农村污水处理市场需求加速释放,水利、厂网一体化、管网提质增效、乡镇污水治理和水环境整治等项目成为市场热点。土壤修复方面,外资、民企在土壤修复、固废处置及资源化服务方面形成了激烈的竞争格局。国内土壤修复市场仍处于发展早期,污染场地修复具有相对清晰的商业模式和市场增量空间。
公司将大力补齐生态环保领域技术、资质等短板,聚焦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做好重点项目开发。
3.交通运输业
根据《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到 2035 年,国家高速公路网 16 万公里左右、普通国道网 30 万公里左右。预计东部以路网加密、中部以长江和黄河沿线通道、西部以山区公路和沿边公路建设为主。早期修建的骨干公路将陆续进入大修养护阶段,同时新增改扩建建设需求。国务院印发《 2030 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提出,将交通运输绿色低碳行动纳入「 碳达峰十大行动」 。
《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提出,推进交通基础设施网与能源网融合发展,将交通基础设施与能源设施统筹佈局规划建设, 强化共建共管、共享共营,提高设施与资源综合利用效率, 减少能源资源消耗,促进交通基础设施网、智能电网及其他网络的融合。随著国内首个全路域交能融合示范项目 -山东枣菏高速公路交能融合(源网荷储一体化)示范工程投产运营,交能融合成为了一种新发展趋势,为综合交通领域转型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公司将积极开拓公路业务、参与铁路和机场投资建设,加快「 四大转型」 ,全力开创高质量发展「 四新」 能建崭新局面,推动交通与能源绿色融合发展。
4.建筑业
2025 年,国家将持续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大力实施城市更新,打造「 中国建造」 升级版,促进建筑业转型升级。 2025 年实现新建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的目标,推进建筑领域节能降碳,开展建筑光伏高质量发展试点。建筑业将全面推广节能减排技术,如装配式建筑、低碳建材应用,以及建筑垃圾循环利用体系。光伏建筑一体化、氢能储能系统等技术加速落地,与建筑能源需求结合。根据《「 十四五」 建筑业发展规划》,到 2025 年底,中国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 30%以上。 AI 与大数据将驱动效率提升,建筑设计、施工管理将全面引入 AI 算法优化方案,如 BIM 结合 AI 生成设计草图和施工模拟。公司将积极践行区域发展战略,把握城镇化发展机遇,聚焦细分潜力市场和重要民生工程,充分发挥全产业链一体化优势,大力开拓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市场。
5.国际市场
从国际形势看, 2025 年将是政治风险、金融风险、技术进步风险、人口结构风险、极端气候自然灾害风险等多重风险增加的一年。世界经济将维持温和滞胀,全球通胀仍显著高于全球经济增长,全球保护主义加剧,地缘政治衝突变数增加。同时, 「 一带一路」 八大行动加快落地,双边多边合作机制持续发力,全球能源转型步伐加快,绿色发展、循环经济、新能源技术将成为国家竞争核心领域。
(二) 公司发展战略
作为科技创新型、一体化能源型、综合基建型、融合发展型「 四型」 企业,公司贯彻落实新时代新征程下的国资央企新使命新定位,大力践行《若干意见》、 「 1466」 和「 四新」 能建战略,围绕提升科技创新力、产业控制力、工程新基建力、价值创造力、企业领导力「 五大能力」 ,全面增强核心功能,聚焦大党建引领、科技图强、改革图强、管理图强、国际化图强「 一引领五图强」 ,全力打造核心竞争力,提升「 五个价值」 ,发挥「 三大作用」 ,争当「 三个排头兵」 。公司将紧密围绕「 四个革命、一个合作」 能源安全新战略,立足「 30·60」 系统解决方案「 一个中心」 和综合储能、一体化氢能「 两个支撑点」 ,加快推进创新、绿色、数智、融合「 四大转型」 ,系统打造以新能源、新基建、新产业、新材料为核心的「 四新」 能建,聚焦能源、交通、数字、水利、生态、产业、健康、文化「 八网」 深度融合,坚定实施「 1466」 战略,即秉承行业领先、世界一流,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的战略愿景,力争在践行国家战略、能源革命、高质量发展及建设美好生活上走在前列,努力打造一流的能源一体化方案解决商、一流的工程总承包商、一流的基础设施投资商、一流的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商、一流的城市综合开发运营商、一流的建材、工业产品和装备提供商,在推动能源革命和能源转型、加快高质量发展、深化系统改革、全面加强科学管理、全面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与组织能力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践行以「 十八八」 为核心的战略体系: 「 十」 是以「 十个三」 为内核的战略发展体系,即率先全面持续开展解放思想、解放人、解放生产力「 三大解放」 ,围绕高质量发展、一体化发展、融合发展「 三大发展趋势」 充分研判、精准发力、系统出招,围绕绿色低碳经济、数字智慧经济、共享融合经济「 三大经济形态」 找准结合点、创新点、价值点,围绕产业、产品、技术、管理、服务「 五大纬度」 加快推动以创新为引领的绿色化、数智化、融合化「 三化发展」 ,推动建设顶层牵引「 脑子灵」 、中层支撑「 腰桿硬」 、底层管理「 脚跟稳」「 三大适应性组织」 ,优化产业与生产力系统优化佈局、全球市场与区域系统优化佈局、资本与资源系统优化佈局「 三大佈局」 ,推进产融、产技、产信「 三大融合」 ,穿透式一体化与平台化推进全面预算、全成本核算、全面绩效考核「 三全」 管理,持续围绕专业化、标准化、数字化、精细化「 四化」 重构基础管理、基层管理、基本功管理「 三基管理」 ,全面持续构建打造以前瞻性、先进性、科学性「 三性」 为特徵的「 四新」 能建。第一个「 八」 是以「 八力管理模型」 为内核的卓越企业管理体系,即全面升级与充分发挥战略的牵引力、体制的活力、机制的动力、创新的驱动力、文化的合力、资本的放大力、数字的加速力、领导的推动力。第二个「 八」 是以「 八大管理目标」 为内核的世界一流企业价值创造体系,即始终坚持高效率、高质量、高效益,低成本、低风险, 强党的领导(治理能力)、强创新驱动、 强文化引领「 三高两低三强」「 八大管理目标」 。
作为科技创新型、一体化能源型、综合基建型、融合发展型「 四型」 企业,公司贯彻落实新时代新征程下的国资央企新使命新定位,大力践行《若干意见》、 「 1466」 和「 四新」 能建战略,围绕提升科技创新力、产业控制力、工程新基建力、价值创造力、企业领导力「 五大能力」 ,全面增强核心功能,聚焦大党建引领、科技图强、改革图强、管理图强、国际化图强「 一引领五图强」 ,全力打造核心竞争力,提升「 五个价值」 ,发挥「 三大作用」 ,争当「 三个排头兵」 。公司将紧密围绕「 四个革命、一个合作」 能源安全新战略,立足「 30·60」 系统解决方案「 一个中心」 和综合储能、一体化氢能「 两个支撑点」 ,加快推进创新、绿色、数智、融合「 四大转型」 ,系统打造以新能源、新基建、新产业、新材料为核心的「 四新」 能建,聚焦能源、交通、数字、水利、生态、产业、健康、文化「 八网」 深度融合,坚定实施「 1466」 战略,即秉承行业领先、世界一流,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的战略愿景,力争在践行国家战略、能源革命、高质量发展及建设美好生活上走在前列,努力打造一流的能源一体化方案解决商、一流的工程总承包商、一流的基础设施投资商、一流的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商、一流的城市综合开发运营商、一流的建材、工业产品和装备提供商,在推动能源革命和能源转型、加快高质量发展、深化系统改革、全面加强科学管理、全面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与组织能力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践行以「 十八八」 为核心的战略体系: 「 十」 是以「 十个三」 为内核的战略发展体系,即率先全面持续开展解放思想、解放人、解放生产力「 三大解放」 ,围绕高质量发展、一体化发展、融合发展「 三大发展趋势」 充分研判、精准发力、系统出招,围绕绿色低碳经济、数字智慧经济、共享融合经济「 三大经济形态」 找准结合点、创新点、价值点,围绕产业、产品、技术、管理、服务「 五大纬度」 加快推动以创新为引领的绿色化、数智化、融合化「 三化发展」 ,推动建设顶层牵引「 脑子灵」 、中层支撑「 腰桿硬」 、底层管理「 脚跟稳」「 三大适应性组织」 ,优化产业与生产力系统优化佈局、全球市场与区域系统优化佈局、资本与资源系统优化佈局「 三大佈局」 ,推进产融、产技、产信「 三大融合」 ,穿透式一体化与平台化推进全面预算、全成本核算、全面绩效考核「 三全」 管理,持续围绕专业化、标准化、数字化、精细化「 四化」 重构基础管理、基层管理、基本功管理「 三基管理」 ,全面持续构建打造以前瞻性、先进性、科学性「 三性」 为特徵的「 四新」 能建。第一个「 八」 是以「 八力管理模型」 为内核的卓越企业管理体系,即全面升级与充分发挥战略的牵引力、体制的活力、机制的动力、创新的驱动力、文化的合力、资本的放大力、数字的加速力、领导的推动力。第二个「 八」 是以「 八大管理目标」 为内核的世界一流企业价值创造体系,即始终坚持高效率、高质量、高效益,低成本、低风险, 强党的领导(治理能力)、强创新驱动、 强文化引领「 三高两低三强」「 八大管理目标」 。
(三) 经营计划
2025 年,公司新签合同额计划人民币 15,000 亿元,营业收入计划人民币 4,585 亿元,投资计划人民币 1,354 亿元。
该经营计划并不构成公司对投资者的业绩承诺,敬请投资者对此保持足够的风险意识, 并且应当理解经营计划与业绩承诺之间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