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回顾
本集团主要从事广泛用于清洁能源、化工环境及液态食品行业的各类型运输、储存及加工装备的设计、开发、制造、工程、销售及运作,并提供有关技术保养及一体化服务。
按业务分部回顾清洁能源
陆上清洁能源领域
中集安瑞科是中国唯一一家围绕清洁能源实现全产业链佈局的综合服务商,提供包括LNG、LPG、CNG和工业气体等一站式系统解决方案。在各细分领域,我们市场份额名列前茅,广受客户认可。2024年,受益于中国天然气表观消费、LNG进口量双增,LNG价格平稳等利好因素,陆上清洁能源业务实现亮眼增速。
在关键装备领域,集团于期内维持了行业领先优势,LNG罐箱、LNG槽车等装备销量大幅增长。此外,集团实现气体储能装备大规模、标准化、模块化生产,为客户提供环保高效的气体储能解决方案,向三峡集团批量交付了4,500立方米压缩空气储能标准储气单元。此外,LNG重卡市场在期内维持高景气度,销量创历史新高,集团LNG车用瓶的销售收入也随之增长。2024年,集团LNG车用瓶产品实现销售收入人民币11亿元,同比增长31%。
清洁能源海外市场拓展亦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集团聚焦非洲、中东、东南亚等天然气资源丰富或需求增长快速的国家与地区持续拓展业务佈局,为岛屿发电等新兴业务场景提供综合解决方案。2024年,集团签订海外批量LNG罐箱、LNG储罐与LNG槽车订单,中标了气化站、液化工厂等多个海外项目,陆上清洁能源海外新签订单同比大增25.1%至人民币25亿元,期内,陆上清洁能源海外收入人民币22亿元,创历史新高。
核心工艺领域,2024年,集团参与建设的鞍钢中集焦炉气制氢联产LNG项目顺利投产。集团进一步吸收了工程设计专家北京众联盛的核心团队,增强焦炉气综合利用制氢、LNG、甲醇、合成氨等工艺设计和技术能力,目前已经具备了天然气、氢氨醇等制取的核心工艺和工程能力,为后续复制焦炉气制氢项目的EPC以及该领域新项目拓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综合服务领域,集团业务链向上游资源端和下游应用端持续延展,实现「端到端」产业生态,向综合服务商转型。集团与鞍钢股份合作的鞍钢中集焦炉气制氢制LNG项目顺利投产,实现高纯氢气与LNG的稳定供应,并向周边销售,在投产首年即实现盈利。该业务模式也进一步复制推广,凌钢项目、首钢水钢项目亦顺利开建。上游资源端业务能力的增强,也让集团从「装备+工程」向「综合服务商」转型的核心竞争力不断加码。围绕鞍钢中集项目制、储、运、加、用全场景,集团自主研发并上线了能源「端到端」数字化示范应用平台,在国内首次实现数智技术与能源制、储、运、加、用业务场景相融合,为传统行业注入新质生产力,显著提升项目运营效率。
集团亦向低碳综合能源系统解决方案延展,围绕工业节能、建筑节能、农业节能及移动供能四大领域,重点研发打造SL蓝天系列、AM紫晶系列模块化智慧低碳能源站产品,并以中集数智能源系统平台为支撑,向客户提供零碳、安全、智慧的综合能源系统解决方案。期内,集团与申能股份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在低碳化综合供能、用能保障和绿色电力等领域深化合作,打造「零碳工厂」。
水上清洁能源领域
集团拥有自主LNG船用液货舱、燃料罐及整船设计、建造与项目管理能力,是世界中小型液化气船细分市场的领导者,产品链覆盖能装载LPG、乙烷、LEG、LNG、液氨等各种液化气的全压式和半冷半压式系列运输船、LNG加注船,全球市场占有率名列前茅。在内河内江船舶建造更新上,集团已经具备LNG水岸加注、LNG换罐、LNG╱甲醇燃料动力包等一体化解决方案能力。
回顾期内,全球航运市场维持高景气度,集团造船及船用燃料罐相关业务订单大幅增长,2024年,累计新签订单超人民币100亿元,再创新高,截至2024年底的在手订单超人民币160亿元。
年内,集团共计新签21艘新造船,其中15艘为液化气运输船、LNG加注船等船型,包括与CapitalGas签署的4艘40,000立方米MGC船,与国内船东签署的4艘20,000立方米LNG运输船,与AvenirLNGLimited签署的4艘20,000立方米LNG运输加注船,与VitolInternationalShippingPteLtd签署1艘12,500立方米LNG加注船、1艘20,000立方米LNG运输加注船,以及与EMF签署的1艘20,000立方米LNG运输加注船。2024年,集团在全球LNG加注船的市场份额名列前茅。集团拥有长江岸线码头、船台、船坞等造船相关核心资产,期内造船产能亦得以释放,交付了14艘船舶,包括为中海油建造的国内首艘江海全域LNG运输加注船「海洋石油302」。
受益于替代燃料船舶需求的持续增长,集团船用液货舱、燃料罐产品亦有亮眼增速,并在技术研发上持续引领行业。2024年,集团交付了国内首台套高锰钢LNG船用燃料罐,标誌著自主研发的新一代低成本、超低温高锰钢材料成功开启商业化进程,此外交付了3×4,650立方米全球首制立式LNG双耳船用燃料罐、全球首制7,500立方米堆叠式双耳船用LNG燃料罐,并成功接获用于全球首制液氨动力散货船的液氨船用燃料罐订单,展现了在船用燃料罐市场的国际影响力与雄厚实力。
在中国内河内江航运清洁能源业务领域,集团已经在京杭大运河、长江、西江、九江等重要水域佈局,提供内河船舶LNG加注、LNG╱甲醇燃料动力系统、船舶改造等一体化解决方案,并通过智能互联产品,打造「水上一张网」。期内,集团以「制造+装备+智能+服务」全产业链助力京杭大运河首艘90米LNG动力船舶」济宁港航9001」首次LNG充装。2024年8月,交通运输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发佈了《交通运输老旧营运船舶报废更新补贴实施细则》,推动内河内江清洁能源船舶建造更新产业进入快速增长期,政策落地后的三个月内,集团快速获得了累计100艘清洁能源船舶动力包订单。
氢能业务领域集团是国内领先的氢能储运装备及工程服务提供商,自2006年起开展氢能业务,产品涵盖了氢能「制储运加用」等各细分领域。作为国际领先的氢能装备及解决方案供应商,集团于年内持续加大在氢能行业的佈局和拓展,不断提升一体化解决方案能力。
制氢方面,集团与鞍钢股份携手落地的首个焦炉气制氢联产LNG项目,即鞍钢中集项目于2024年9月顺利投产,打造了从资源端到应用端的「端到端」示范性绿色产业生态。在资源端,该项目通过分离提纯钢铁企业副产的焦炉气,制取高纯度氢气和LNG,能将焦炉气「变废为宝」,实现高附加值利用,项目每年预计减排47万吨二氧化碳、174吨二氧化硫及1,344吨氮氧化物。项目因地制宜生产「蓝氢」,具备满产1.5万吨氢气的年产能。
储运业务方面,高压氢储运装备持续引领行业发展趋势,市场占有率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提升,「30MPa碳纤维缠绕氢气瓶及管束集装箱」产品获得国家能源局「能源领域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认定,在多位重要客户实现了批量化应用,持续助力降低氢气运输成本;参与起草的国家标准GB/T44457-2024《加氢站用储氢压力容器》以及主持起草的行业标准NB/T11661-2024《压缩氢气铝内胆碳纤维全缠绕瓶式集装箱》获批准并正式发佈。中压氨氢球罐方面,2024年集团中压氢气球罐、液氨球罐业绩持续增长,集团参建的内蒙古首批绿氢示范项目华电达茂旗风光制氢项目投产,承建的储氢球罐及相关附属设施运转良好,受益于此重大示范项目带来的品牌效应,集团于2024年8月中标中能建松原氢能产业园项目储氢装备标的,将为客户提供15台氢气球罐以及8套压缩机缓衝罐设备,该项目入选了国家发改委首批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示范项目名单,是全国在建规模最大的绿氢合成绿氨、绿醇创新示范项目,也是目前国内在建存储绿氢总罐容最大、球罐数量最多的氢气球罐订单。此外,集团首个海外氢气球罐项目于2024年9月成功签约,将为客户在中东阿曼的绿氢绿氨项目建造12台2,953立方米氢气球罐,总金额逾千万美元。液氢储运装备方面,集团持续进行液氢储运系列化装备的开发与试验,液氢贮罐和罐车全国首家完成液氢测试,并取得型式试验证书;参与编写的行业标准《移动式真空绝热液氢压力容器》已于2024年12月25日正式发佈。市场方面,商业化液氢储运装备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顺利交付了国内首台20立方加氢站液氢储罐、国内首台400立方液氢球罐,为河北一项大规模绿氢项目提供的2台100立方液氢储罐亦在建造中。
终端应用方面,中集安瑞科参编的国家标准《车用压缩氢气塑料内胆碳纤维全缠绕气瓶》、《车用压缩氢气纤维全缠绕气瓶定期检验与评定》于2024年6月1日起正式实施,同年10月发佈了最新研发的国内首个450LⅢ型超大容积车载储氢瓶,成为目前市场上产品型号最全的供应商之一,市占率居行业前列。加氢站方面,受益于氢能高速带来的发展契机,集团为河北、广东、陕西等地氢能高速提供了多套加氢站成套装备,园区小型撬装式加氢装置也成功实现了产品迭代与持续出货。集团为鞍钢中集项目建设的配套加氢站,成功保障了鞍钢氢能物流场景的加氢需求,为整体解决方案的复制奠定基础。
此外,集团与香港中华煤气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就氢能项目在香港特别行政区的进一步开发利用达成合作意向,双方将围绕氢气的提纯、储存及利用场景开展全面合作。该战略合作的首个落地项目已确定,双方将共同推进香港科技园氢燃料电池应用与电动车充电系统项目。
化工环境
业务回顾
此分部的经营主体为中集安瑞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集环科」,股份于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上市的本公司附属公司(股票代码:301559.SZ)),专注于罐式集装箱设计研发、生产、制造和销售,是全球领先的液体、液化气体(常温)集装箱化物流装备制造企业和全生命週期服务商。主要产品包括全系列罐式集装箱,涵盖标准不銹钢液体罐箱、特种不銹钢液体罐箱、碳钢气体罐箱、碳钢粉末罐箱等,同时为罐式集装箱提供清洗、维修、定检、堆存等后市场服务,并基于物联网技术提供定制化的罐箱信息服务。基于强大的制造能力和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此分部衍生出医疗设备部件业务。
2024年,国际环境错综复杂,全球化工行业承压,叠加美元利率高企,罐箱租赁商融资成本增加,罐式集装箱市场需求同比有所下降。但从长远来看,罐式集装箱是国际公认的液体、液化气体(常温)集装箱化运输理想选择,伴随环保政策日益趋严、社会公众安全意识不断增强,罐式集装箱凭借其高效、安全、环保的特点,在化工、食品、新能源电池等行业的应用场景不断拓展,未来行业发展空间广阔。
面对挑战,本分部坚持高质量发展主线,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通过推进智能制造和数字化升级等举措,实现稳中求进,在新形势下夯实长期竞争力。
本分部一直以来向客户提供物美价廉的全系列罐式集装箱新箱,同时坚持「制造+服务+智能」的业务方向,为罐式集装箱全产业链及其週边邻近领域提供高质量可信赖的产品及服务,赢得客户广泛好评,带来良好经济和社会效益。本分部在荷兰、浙江、江苏等区域向客户提供罐式集装箱后市场服务。
与此同时,经过十余年的辛勤耕耘、持续改善,本分部高端医疗影像设备关键零部件产品获得越来越多业界巨头的高度认可,并逐渐成为其战略合作伙伴。伴随品牌形象逐步提升,国内新客户逐步增多,产品范围不断扩大。2024年,本分部高端医疗核磁业务紧跟龙头企业的技术进步和市场发展,通过不断的创新及管理升级,与行业同步发展,业绩持续增长。
在智能业务领域,本分部不仅深化罐箱配套产品的智能化升级,还积极响应市场需求,成功将业务横向扩展至吨桶行业。为提高压力容器操作的安全性和效率,通过融合物联网与传感技术,智能监控系统能够实时采集并分析关键数据,提供预警服务。此外,针对铁路罐定制的液位传感器已成功打入海外市场。2024年,本分部在智能化升级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通过智能预警功能及时发现潜在的安全隐患,为用户提供全方位的监控服务和品质保障,实现交付应用于吨桶的智能监控系统数量超过8000套。
2024年,本分部著力于智能、绿色发展主题,以卓越运营为抓手,持续推行数字化转型升级、罐箱柔性绿色智能工厂建设,入选工信部首批卓越级智能工厂;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企业发展的各个环节,响应客户环保关切,推动制造业绿色转型,被工信部评为「国家级绿色工厂」;凭借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稳健的财务状况、良好的守法记录以及高效的安全管理措施,顺利通过海关AEO高级认证覆审;建立了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凭借产品质量管理和企业信誉上的高水平表现,被评为江苏省「质量信用AAA级企业」。
此外,本分部也在积极探索与高校的产学研合作,与多家高校建立合作关係,推进本分部在光电领域、智能化控制、自动化焊接等方面的研发创新能力,为未来业务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液态食品
此分部的业务实体为中集安瑞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集醇科」,股份于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挂牌的本公司附属公司(股票代码:872914.NEEQ))。此分部专注于生物发酵智能装备及生产线领域,为生物医药、蒸馏、酿造等行业主要客户提供工艺设计、装备制造及安装和集成系统的「交钥匙工程」解决方案。该分部拥有享誉全球的领先品牌,如ZiemannHolvrieka、Briggs、DME、Künzel及McMillan,主要制造厂位于欧洲及中国。
液态食品分部于2024年充满挑战,全球液态食品及饮料市场受到了宏观经济压力及地缘政治因素的双重影响。利率波动(尤其是美国),加上政治不稳定,使北美主要客户采取更为审慎的态度,导致资本性支出延迟。墨西哥的一个啤酒厂项目及美国的一个饮料项目等重大项目均被推迟,从而影响了我们年内的预期收入。
儘管遭遇该等挫折,该分部仍表现出韧性,净利润仅略微下降,而这最大归功于该分部于中国业务运营的强劲表现。酿酒及蒸馏行业重点项目的完成有助于保持成长势头。
于酿酒及蒸馏酒领域,原材料及能源成本上升等全球性挑战,加上消费者行为变化,使客户在资本性支出上更加保守,而这导致在建及新项目(尤其是于海外市场)均被推迟。然而,该分部仍保持灵活应变,重新将重点转向国内市场,在不断成长的固态发酵、威士忌及啤酒领域中发掘大量机会。该分部持续发挥其于采购及安装施工(EPC)项目交付的专长,著重于可持续发展目标并提升自动化及智能化水平,进而巩固其作为行业值得信赖合作伙伴的地位。除核心市场以外,制药及生物制药领域多元化亦取得了重要进展。该等行业全球化的成长使得前景乐观。该分部持续著重于卓越运营,继续巩固其于各市场的地位,包括精进流程以确保更高品质及更具盈利能力的项目交付,以及优化内部系统以提高效率及降低长期成本。
于2024年8月,中集醇科成功于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挂牌。期内,中集醇科获评为中国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展望未来,儘管2024年充满挑战,液态食品业务分部仍处于有利地位,可以应对持续的市场不确定性。透过著重于多元化、卓越运营、可持续发展及创新,该分部对于把握新兴机遇并推动长期增长的能力持乐观态度。
未来计划与策略
清洁能源
全球能源绿色低碳发展势不可挡,目前已有超过150个国家提出碳中和目标。此前COP28会议呼吁在关键十年加快行动,并要求2050年前后实现净零能源系统。国际海事组织(IMO)设定2030年海运温室气体排放较2008年减少20%-30%,零╱近零排放燃料占比达5%-10%,航运业加速清洁替代燃料应用。
在全球能源转型的大背景下,天然气在能源系统的可靠性和控制排放方面发挥著重要作用,是理想的过渡能源,市场前景广阔。IEA数据显示,全球天然气消费在2024年创新高,并预测将在2025年继续保持增长态势,增量约1,000亿立方米。
壳牌在2025年初发佈了全球能源展望,在其中模拟的所有情景下,全球对LNG的需求至少到2030年都会激增,在乐观情景下,壳牌预期2030年后LNG需求和供应仍将继续增长,到2050年,LNG在全球天然气总需求中的市场份额将从2024年的14%左右上升到25%左右,特别是在亚洲市场。多家机构预计,2025年中国天然气消费量继续增长,将达约4,580亿立方米,同比增长约6.6%,未来天然气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占比还将持续提升。
氢能等可再生能源也在稳步发展,至2024年,已有超过50个国家和地区发佈氢能战略,IEA预测,2050年全球氢能需求量将达5.2亿吨╱年,占全球能源使用总量的13%。2024年,中国出台20多项顶层政策支持氢能的加速发展,并将氢能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将氢能列为国家重点发展的清洁能源之一,支持氢能技术研发和产业化,鼓励氢能在交通、工业、建筑等领域的应用,推动氢能与可再生能源协同发展等。国内绿氢项目也向一体化应用延伸,下游应用以化工、交通为主,同时拓展储能和供能。政策亦支持在合成氨、合成甲醇、石化、钢铁等领域鼓励低碳氢规模化替代高碳氢,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开展生物柴油、生物航煤、生物天然气、绿色氢氨醇等在船舶、航空领域的试点运行。
替代燃料是航运业实现长期减碳目标的关键策略之一,为了达到IMO设定的2040年减排目标,至少占全球三分之一吨位的船舶需要使用可替代燃料,LNG、绿色甲醇动力船舶在新造船订单中占比有望持续提升。作为全球航运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航运业正逐步推进绿色低碳转型。近年来,中国先后发佈了《关于加快内河船舶绿色智能发展的实施意见》、《绿色交通「十四五」发展规划》、《交通运输绿色低碳发展行动计划(2021-2035年)》、《交通运输老旧营运船舶报废更新补贴实施细则》等多部政策文件,从内河到沿海多层次推进绿色航运的目标与措施。根据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院的研究,在能源清洁化、能效提升及货运结构优化的共同作用下,2030年前中国内河航运可减少碳排放近25%。
未来,集团将继续保持在关键装备、核心工艺的领先优势,同时深化清洁能源上游资源端及下游终端应用的业务佈局,从清洁能源「装备+工程」服务商,持续向「综合服务商」转型,以天然气,以及氢能、绿色甲醇、绿氨等可再生能源相关的装备智造、工程服务及一体化解决方案能力,助力产业链各细分领域客户顺利实现低碳转型,并通过持续的技术研发创新,促进清洁能源更快速、更高效、更安全的规模化应用。
在关键装备和核心工艺上,集团将增强研发,继续保持在LNG、高压气氢、液氢、液氨、甲醇储运领域的市场领先地位,并在储能等新兴业务领域积极佈局。在上游资源端,集团将持续推进焦炉气制氢联产LNG、生物质制绿色甲醇等清洁替代燃料战略项目的复制与落地。预期2025年,集团首个年产5万吨绿色甲醇示范项目将会投产,打造行业标杆。同时,集团将增强焦炉气制氢、甲醇、合成氨等工程项目的EPC能力和新项目拓展。在终端应用环节,集团将继续主力交通领域绿色升级,支持LNG重卡、氢燃料电池车等在交通领域的应用,同时加速发展分布式能源综合服务,拓展多元应用场景,切实为工业、建筑、农业等行业客户降碳节能,加速脱碳进程。此外,集团也将推动智慧能源装备研发与平台建设,打造「陆上一张网」和「水上一张网」,链通清洁能源装备,实现数字化、智能化管理,促进能源互联网新业态。
集团也将进一步加强海外市场的开拓,增强海外销售网点和产品、工程业务矩阵,大力拓展亚太、非洲、中东、欧洲等市场,持续开拓岛屿发电等新应用场景,充分把握全球市场发展机遇。针对全球航运和内河内江绿色升级的发展痛点,集团将不断研发新技术、新工艺,从替代燃料生产、运输、存储、加注等各环节整体推动产业转型与绿色发展,并把握内河内江清洁燃料动力发展的新机遇。集团也会积极抓住船舶行业的高景气週期,继续完善全谱系中小型液化气船与LNG加注船、LNG船用燃料罐等产品佈局,提升全球品牌影响力与竞争优势。
化工环境
未来计划及策略
本分部深入贯彻「精益创新、智改数转、罐通天下、绿色发展」的中长期战略,以卓越运营为抓手,不断提高创新和研发能力,提高罐箱渗透率,拓展新兴市场。饯行低碳、绿色环保的发展理念。
1、夯实主业根基,支撑稳健经营通过持续的迭代与精益创新,在技术、产品、服务、管理和商业模式等多个方面探索并实践渐进式和跨越式改善,不断提升本分部的核心竞争力。在新能源产业蓬勃发展和国家大力扶持高端科技产业的背景下,本分部聚焦多个关键领域,积极应对市场需求变化,不断促进新能源、芯片、半导体产业用户采用罐箱设备进行物流运输。在此基础上,上述产品国际贸易大多使用罐式集装箱,相信未来将延续这一良好趋势。同时,本分部将持续深耕食品运输领域,拓展罐箱在食品运输中的应用,致力于为全球食品提供高效、安全运输的专业可靠装备,助力行业发展。
通过进一步提高现场自动化水平,降低人员操作强度,持续推进智能制造,构建人机协同、作业友好的生产环境。积极探索AI在业务中的实践运用,赋能业务管理升级,建立数据驱动的决策机制,全面提升综合管理水平。在巩固制造业务的基础上,本分部特别注重罐式集装箱全生命週期的服务,持续优化罐箱后市场服务的业务佈局,为客户提供包括清洗、维修、定检、堆存等一系列服务,全面提升客户服务体验,从而进一步提升客户满意度。
2、拓展增长动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聚焦相关多元化是实现可持续增长、增强抗风险能力的关键战略举措。目前,本分部在罐箱制造领域已建立起稳固的市场地位,具备规模优势。为进一步提升竞争力,促进规模、业务范围与高精尖技术实现有效协同,未来本分部将积极探寻相关领域,尤其是高端装备行业的新业务机遇,不断丰富营收来源,持续做大做强业务规模,实现有质增长。
医疗装备业务:本分部将立足中国、放眼全球,围绕医疗核磁设备的前沿发展技术,紧跟行业龙头的发展步伐,实现交付更多先进高端医疗影像装备零部件;持续搭建有色金属精密加工能力,从医疗影像领域拓展至更多行业领域。
智能装备业务:本分部持续搭建「感知、预知、执行」软硬件和服务能力,以可靠的品质、创新的技术,持续助力化工物流及智能制造领域数智化转型。
液态食品
该分部的核心目标是提供全球最好的安全高效及可持续发展的液态加工解决方案。为了维持增长,多项战略举措已被推进,以于整个2024年引领该分部并迈向未来。
2024年的核心重点之一是通过实施多项卓越运营举措来提升现有运营。总体目标是透过升级内部IT系统及精简支援性运营流程来提升全球项目交付的效率及质量。该等举措将持续作为下个期间的核心优先计划。
此外,该分部致力于加强其产品组合并拓展至新市场,尤其是于固态发酵及饮料等非啤酒领域。地理上,该分部于扩展全球版图方面取得进展,包括于墨西哥开发新的制造中心,以更贴近美洲的客户,并于中国扩展制造业务,建设一个多功能设施,为多产业提供存储及加工解决方案。为配合产能扩张,将优先进一步发展中国市场,持续关注国际烈酒市场、固态发酵及其他多元化机会。该分部将瞄准具有增长机遇的行业扩大EPC能力,并扩大产品组合来满足新客户需求。
可持续发展仍然是分部战略的核心,并建立在六大关键支柱的雄心目标上,包括减少碳足迹、遵守国际ESG标准及支持客户实现净零排放。此外,对有才能、多元化且敬业的员工队伍的投资,将推动创新并有助于实现该分部的总体目标。展望未来,该分部将继续增长,成为多个液体食品领域中不銹钢储罐、加工设备及交钥匙项目设计及制造的全球领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