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主要业务、主要产品或服务情况
公司作为我国轨道交通行业具有领导地位的牵引变流系统供应商,具备研发、设计、制造、销售及服务的综合能力,致力于成为全球轨道交通装备全面解决方案的首选供应商。
公司以技术研发为核心,秉持「高质量经营,高效率运营」理念,坚持「同心多元化」战略,在夯实提升轨道交通业务的基础上,逐步拓展轨道交通外市场,打造新的增长点。
公司主要从事轨道交通装备产品的研发、设计、制造、销售并提供相关服务,具有「器件+系统+整机」的产业结构,产品主要包括以轨道交通牵引变流系统为主的轨道交通电气装备、轨道工程机械、通信信号系统等。同时,公司还积极佈局轨道交通以外的产业,在基础器件、新能源汽车电驱系统、新能源发电、海工装备和工业变流等领域开展业务。经过多年的研发积淀和技术积累,公司已经具备完整的自主知识产权体系,成为在电气系统技术、变流及控制技术、工业变流技术、列车控制与诊断技术、轨道工程机械技术、功率半导体技术、通信信号技术、数据与智能应用技术、牵引供电技术、检验测试技术、深海机器人技术、新能源汽车电驱系统技术和传感器技术等领域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企业。
自设立以来,公司主营业务未发生重大变化。
(二)主要经营模式
就采购模式而言,公司采用「统一管理、专业归口、采购分离」的模式,建立了统一的采购制度、采购方式和采购程序,实施集中采购和推进统一的采购平台,从而保证采购质量,实现降本增效。
就生产模式而言,公司采取以销定产的计划管理模式,根据销售订单以及以往销售情况制定销售计划,基于日常需求评估和产供销协调准备一定数量安全库存,确定生产计划。公司以「精益高效、动态管理、综合平衡」为理念,搭建起适合公司发展的集成化、动态柔性化、高效化、智能化生产计划体系。
就服务模式而言,公司建立了覆盖重点客户、重点区域、重点产品的全球售后服务网络,通过「服务本部-服务办事处-服务站」三级服务管理模式,切实履行第一时间响应,保证客户能随时获得售后服务、技术支持、质量反馈和投诉咨询。
就销售模式而言,公司通过市场化公开投标、竞争性谈判、客户单一来源采购、客户询比价等方式获取订单,并根据客户需求进行生产销售。公司目前主要采取直销模式实现销售。
就研发模式而言,公司坚持「战略牵引」和「市场导向」双轮驱动,从战略角度和市场角度确定科研项目,开展具体科研工作。通过引入IPD及项目铁三角理念,将技术创新的前端扩充到市场研究和产品规划,后端扩充到量产产品生命週期的管理,实现产品从战略规划、科研开发到市场退出的全过程管理。
(三)所处行业情况
1.行业的发展阶段、基本特点、主要技术门槛
公司主要从事轨道交通装备产品的研发、设计制造、销售并提供相关服务。根据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7),公司所属行业为「C37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根据国家统计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2018)》(国家统计局令第23号),公司所属行业为「2.高端装备制造产业-2.4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公司轨道交通装备主要包括轨道交通电气装备、轨道工程机械和通信信号系统,其各自所属《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2018)》中「2.高端装备制造产业-2.4轨道交通装备产业」下的具体细分领域。
公司新兴装备包括基础器件、新能源汽车电驱系统、新能源发电、海工装备和工业变流等产品,其中有部分产品用于轨道交通领域。
公司以技术研发为核心,坚持「同心多元化」战略,在夯实提升轨道交通业务的基础上,积极佈局轨道交通以外的产业,打造新的增长点。工业变流领域,公司在矿卡电驱、空调变频器等细分领域处于行业领先地位。新能源发电领域,公司在光伏逆变器、储能变流器、风电变流器及IGBT制氢电源领域持续发力,光储风氢业务再创佳绩,其中光伏逆变器市场份额和新签实现持续增长,年度中标超20GW,国内排名行业前列;风储变流器业务快速进步,积极拓展新客户;IGBT制氢电源国内市场份额持续第一,保存领先优势。据NE时代统计,新能源汽车电驱动系统全年装机超25.1万套,较去年稳步增长,国内市场排名居行业前列。传感器件稳居轨道交通领域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在新能源汽车、风电、光伏领域位居行业前列。公司将始终围绕客户需求,不断提升用户体验,做强差异化竞争优势。通过持续商业、技术和管理创新,为社会提供智能、安全、绿色、舒适的高端装备,成为交通与能源领域电气系统全面解决方案的首选供应商。
3.报告期内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情况和未来发展趋势
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开启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徵程。「二十大」报告描绘了新能源产业发展宏伟蓝图,《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双碳」等国家顶层战略的持续实施,为公司轨道交通和新能源装备产业的发展带来重要机遇。
《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明确指出要推广智能化、数字化交通装备,大力发展智慧交通;倡导绿色发展节约集约、低碳环保。研发新一代绿色智能、高速重载轨道交通装备系统,围绕系统全寿命週期,向用户提供整体解决方案,建立世界领先的现代轨道交通产业体系是我国先进轨道交通装备的发展方向。同时,「双碳」背景下,国家大力开展「公转铁」实施铁路运能提升,重载货运机车仍有较大潜力;城际高速铁路作为「新基建」核心工程,城际╱市域领域发展迎来良好契机;智慧赋能、融合创新成为城轨产业发展主方向,市场机遇众多;轨道交通检修后市场容量巨大,产业增长趋势明显。
中国「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的提出,是立足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做出的重大决策,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引领全球气候治理、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具有重大意义。在「双碳」背景下,国内新能源发电产业「风-光-储-氢」市场多点耦合爆发,市场前景巨大,蕴含无限商机。联合生态伙伴构建一个风、光、储、氢与电控技术深度融合的端到端技术生态体系是产业发展的关键。此外,在「双碳」政策推动下,能源低碳转型将带动新能源汽车电驱动系统、半导体器件和传感器等产业的快速发展。
轨道交通装备行业的基本特点是核心技术门槛高,客户对所提供的产品及服务的安全性、可靠性、可持续性均有极高的要求,要求企业具备极强的抗风险能力。公司将以核心技术为驱动,不断创新,围绕铁路、城轨、新能源、矿山、港口、冶金等应用场景,打造更加智慧、更加绿色的高端装备。公司长期积累的自主核心技术、从器件到系统到整机的多领域专业能力,是轨道交通及工业高端装备行业的主要门槛。
2.公司所处的行业地位分析及其变化情况
公司是我国轨道交通行业具有领导地位的牵引变流系统供应商,可生产覆盖机车、动车、城轨领域多种车型的牵引变流系统。公司牵引变流系统产品型谱完整,市场占有率居优势地位,以城轨领域为例,根据城轨牵引变流系统市场招投标等公开信息统计,公司2012年至2024年连续十三年在国内市场占有率稳居第一。
在轨道工程机械领域,公司下属子公司宝鸡中车时代是国铁集团三大养路机械定点生产企业之一,共拥有约79项行政许可,可生产重型轨道车、接触网作业车、大型养路机械、城市轨道交通工程车等多个系列共计50余种产品,并且不断向客运专线、城轨市场开拓。
在功率半导体领域,公司建有6英吋双极器件、8英吋IGBT和6英吋碳化硅的产业化基地,拥有芯片、模块、组件及应用的全套自主技术。公司生产的全系列高可靠性IGBT产品打破了轨道交通和特高压输电核心器件由国外企业垄断的局面,目前正在解决我国新能源汽车、新能源发电装备的核心器件自主化问题。据NE时代统计,2024年公司在乘用车功率模块装机量排名行业第二,市场占有率达13.7%。
展望未来,公司有信心发挥产业优势,巩固行业地位,努力发展业务,为股东创造更大价值。
(一)行业格局和趋势
铁路作为现代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大民生工程,在推动经济复甦和便利人民出行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铁路客运与货运市场进入复甦週期。根据《新时代交通强国铁路先行规划纲要》,到2035年,全国铁路网规模达到20万公里左右,其中高铁达到7万公里左右,20万人口以上城市实现铁路覆盖,其中50万人口以上城市高铁通达;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进一步深入实施,国家部署「新基建」、加快城市群和都市圈轨道交通网络化、推动都市圈市域(郊)铁路加快发展等重大战略,城际、市域(郊)铁路发展将迎来增长。轨道交通装备存量不断增长,设备持续进入维修期,检修维保市场预计将进一步增长。就竞争格局而言,铁科院旗下北京纵横机电科技有限公司凭藉著较为丰富的产品研发、生产及装车运用经验,在动车牵引变流系统市场保持著较强劲的竞争力。此外,中国中车下属子公司中车青岛四方车辆研究所有限公司、中车永济电机有限公司、中车大连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中车大连电力牵引研发中心有限公司亦从事轨道交通牵引变流系统相关业务,与公司部分业务存在一定竞争关係。
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总体趋势放缓,财政政策收缩明显,城轨建设投资逐年下降。地方政府严控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投资,已有地铁城市推迟或停止目前投资不到一半的项目建设。在地铁建设总体放缓的趋势下,市域、中低运量及检修维保或将迎来发展机会。同时,在碳达峰碳中和国家战略背景下,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发佈《中国城市轨道交通绿色城轨建设行动方案》,明确提出建设绿色城轨要求,未来城市轨道交通智能和低碳综合解决方案产品越来越受到用户青睐。就竞争格局而言,依托在部分区域与业主深度合作,2024年新誉庞巴迪牵引系统有限公司获取了北京、上海、武汉等地近600辆地铁车辆的牵引,保持较大的市场竞争力。此外,2024年江苏经纬轨道交通设备有限公司获取杭州、广州批量永磁牵引订单,技术储备丰厚,在市场竞争中表现积极。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随著国家「双碳」战略的深入推进,催生了极具增长潜力的数千亿级新能源市场。风光储氢设备及光伏工程、汽车电驱动、半导体和传感器等与国家「双碳战略」高度契合的新兴产业,目前正快速发展,亦为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就竞争格局而言,光伏逆变器市场寡头效应依旧明显,据索比光伏网统计,2024年华为技术有限公司、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中车时代电气股份有限公司、上能电气股份有限公司、特变电工股份有限公司在公开企业中标份额的中标容量均在20GW以上。风电变流器市场,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深圳禾望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新疆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作为行业头部,依然占据重要份额。据NE时代统计,2024年排名前三的乘用车电驱系统企业占据超43%市场份额。其中华为数字能源技术有限公司的电驱动技术得到市场认可,迅速崛起;整车厂自制(比亚迪、特斯拉)及独立供应商(苏州汇川联合动力系统股份有限公司、联合汽车电子有限公司)等竞争依旧激烈。功率半导体市场,在汽车、新能源、工业等领域,随著国产化替代进一步推进,杭州士兰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发挥IDM模式优势,规模保持较快增长势头;此外,以英飞凌科技公司为代表的国际龙头企业经过长期积累,持续保持技术和市场领先。传感器市场,LEM公司电量传感器全球排名第一,一直是行业标桿;此外国内的希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近几年在电量传感器细分市场快速发展,成为公司另一主要竞争对手。
(二)公司发展战略
公司秉持「高质量经营,高效率运营」理念,坚持「同心多元化」战略,以「智慧赋能」,深耕细作轨道交通领域,乘「双碳」之势,创新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公司始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产业链垂直整合能力强以及跨专业的技术优势,推动多系统协同互补和创新融合;通过数字化转型进一步深化精细管理,持续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效率效益,为股东创造可持续价值,全面实现公司的稳健发展,加速成为交通与能源领域电气系统全面解决方案的全球首选供应商。
(三)经营计划
2025年,公司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紧扣高质量发展主线,强化责权利对等。紧抓「智慧」与「双碳」战略机遇,做强做透变流与控制两大技术底座,坚持数智化精细管理,优化资源配置,进阶建设社会尊敬度更高、股东认可度更高、客户满意度更高、员工幸福度更高的「四个更高」电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