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总体经营状况
2023年上半年,面对市场的诸多挑战,公司上下全面促进生产经营、持续激发动力活力,稳步有序推进各项工作开展。公司聚焦主责主业,锚定「百亿」目标,迎难而上、砥砺前行,用好「A+H」上市公司平台优势,积极探寻「换道超车」的发展路径,公司发展质量稳步提升。本集团从事期货行业。期货公司经营业绩与证券期货市场的行情走势存在相关性,期货行业的营业收入和利润水平受到宏观经济影响具有较强的週期性。本公司的期货业务也依赖并受益于我国的经济增长及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及表现,受经济环境、监管政策、投资者的风险偏好以及国际市场等多方面因素影响。
截至2023年6月30日,本集团资产总额为人民币96.17亿元,归属于本集团净资产为人民币18.50亿元,实现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1%,日均客户权益同比增长7.03%。公司获得「江苏社会责任杰出企业」以及交易所「优秀会员奖」「市场成长优秀会员」等荣誉。
二、主营业务情况分析
本公司的经营范围为:商品期货经纪、金融期货经纪、期货投资咨询、资产管理、基金销售。此外,本公司还从事金融资产投资业务。公司全资子公司弘业资本主要从事大宗商品交易及风险管理业务,全资子公司弘业国际金融主要从事境外证券及期货交易服务。
随着资本市场全面深化改革的持续推进、金融市场双向开放新格局的不断扩大、金融科技对期货行业的加速渗透、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期货公司传统盈利模式及经营方式面临挑战。公司持续促进业务创新活动,推动新业务、新产品、服务及管理模式创新,不断提高创新能力。创新业务的开展是对现有产品线和业务范围的补充,能够有效释放业务空间,扩大客户资源和收入来源,增强盈利能力,也有利于改善客户结构和业务经营模式,满足客户全方位、多元化的业务需求,进一步提升品牌影响力。
(一)期货经纪业务
本公司期货经纪业务包括为中国所有期货交易所上市的商品期货以及金融期货提供经纪业务服务,并向客户收取一定比例的手续费。截至2023年6月30日,公司营业网点及分公司共45家,主要分佈在中国各直辖市、江苏省内和其他经济发达地区。
2023年上半年,本公司期货经纪业务市场规模保持相对稳定水平。截至2023年6月30日,本公司客户权益为人民币71.69亿元,公司代理成交额(双边统计,下同)人民币24,933.44亿元,公司代理成交量为3,933.1万手。
(二)资产管理业务
截至2023年6月30日,公司资产管理规模达人民币168.42亿元,较2022年年末的人民币201.84亿元减少16.56%,行业排名为前三名。资产管理业务实现手续费收入人民币288.02万元,较去年同期的人民币444万元下降35%。公司作为管理人新设产品4个(其中集合产品2个,单一专户2个),作为其他资产管理产品的投资顾问新设产品1个,高于行业平均水平。合计在运行资产管理产品31个。
在2023年市场波动较大的情况下,公司加强债券投研,稳定管理规模。在立足存续产品精细化管理的基础上,新增备案产品类型涉及纯固收类、固收+套利类、混合类和FOF类,助推资管业务在转型中寻求发展机遇。一是以客户需求为出发点,推出申赎灵活的弘稳系列产品。二是创新产品设计,推出高评级债券+FOF类策略产品。
三是利用股指期货场内交易的灵活性,发行对标中证500指数的混合类产品。四是优势互补,继续探讨和加深与集团内企业的合作。
(三)大宗商品交易及风险管理业务
2023年上半年,在优化业务结构和人员配置后,弘业资本经营业绩显着上升。1至6月实现营业收入人民币7.93亿元,同比增长31%,利润总额人民币2,113万元,同比增长104%。
上半年持续开展「保险+期货」项目,涉及项目115个,总承保货值人民币7.75亿元,覆盖全国8个省份及4种农产品,成效显着。与江苏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人保财险、中华财险、太平洋产险、国寿财险等江苏分公司以及江苏省畜牧业协会签署「期货+保险+银行」服务乡村振兴合作协议。继续助力江苏省政策性生猪「保险+期货」试点,在省内7个城市开展项目,保障生猪货值达人民币5.74亿元。获得上海期货交易所云南省猛腊县和海南省白沙县两个橡胶「保险+期货」项目立项。获得郑州商品交易所陕西延川苹果「保险+期货」新农项目立项。在全国多个乡村振兴地开展特色农产品「保险+期货」项目,为农业产业「保价护航」。如在青海省开展了全省首单奶牛饲料成本「保险+期货」项目,在广西博白开展首单以纸浆为标的的「保险+期货」项目,为当地林木种植户超700吨纸浆及提供人民币460余万元价格风险保障,赔付率达215%,是农户自缴保费的6倍以上。
(四)金融资产投资业务
为优化公司资金运作,公司进行了证券、基金、银行委托理财产品、信托及资产管理计划等多渠道的金融资产投资,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有效配置资金,促进主业发展,提高资金盈利水平。
2023年上半年,本集团金融资产投资业务实现处置与分红收益人民币-173万元,公允价值变动收益人民币2,640万元,主要是因为2023年上半年公司优化了金融资产投资策略,同时金融市场有所回暖,金融资产投资业务产生一定的盈利。
(五)境外金融服务业务
2023年上半年,弘业国际金融不断优化传统业务,拓展创新业务。期货业务权益同比增长10.26%,证券业务权益同比增长40.14%;基金管理规模同比降低49.40%。
期货业务方面,弘业国际金融致力于提高投研能力、风控能力和客服能力;证券业务方面,通过引进优质业务团队,全面提升证券业务的权益及手续费收入指标;资管业务和创新业务方面,对QFII和收益互换进行开拓探索,不断储备客户资源;自营业务方面,结合市场情况,缩减金融资产投资规模,清理风险较大的投资项目,提高自营业务收益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六)基金销售业务
2023年1-6月,公司新增代销基金产品120只,代销基金产品总数增至2,020只,基金销售规模为人民币6,307.87万元。公司筛选优质私募基金管理人,在充分评估风险和收益的前提下,挖掘潜在投资机遇,扩大销售规模。
公司于2023年上半年已完成弘业私募基金「高端理财」销售模块的开发与测试,拟于下半年正式开启私募代销业务。
公司的总体发展战略是:力争成为「混合所有制更加完善、体制机制更加灵活、风险管控更加有效、上市平台优势更加突出」的综合衍生品服务商。
在管控好风险的前提下,公司将围绕经纪业务、风险管理、财富管理、资产管理、国际业务五个「中心」,继续拓展线上和线下两个「平台」,充分发挥公司风险管理、资产管理、国际业务等牌照优势,加快创新发展,探索开展期货衍生品投行业务。持续拓展公司「五位一体」服务实体经济模式的广度和深度,充分运用好合作共赢的「赛马」机制,着力构建适应期货期权、场内场外、期货现货、境内境外需求的综合衍生品特色服务体系,推动公司实现从平台服务提供商向综合型专业投行业务提供商的转型。
公司将突出深化改革与转型升级两条主线,以改革释放红利,推动企业健康发展,以转型寻找机遇,促进企业持续发展。以提升核心竞争力为目标,深化改革、转型升级,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和保障公司高质量发展。
本公司将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任务。
(一)坚持稳中求进,持续提升经营质效
1.稳住经纪业务「基本盘」。坚持以客户为中心,紧跟客户需求,拼市场、抢业务,全面提升「五位一体」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不断增强客户黏性。整合好公司资产管理、风险管理、国际业务等各类资源,形成公司自有的特色拳头产品,通过一手抓创新业务培育发展「做大增量」,一手抓传统经纪业务改造升级「做优存量」,实现业务部门收入的多元化,打造业务收入新的增长点。实施差异化管理,引导分支机构根据区域产业特点、品种优势等属性进行细分和定位,因地制宜调整重点工作方向,提升分支机构规模与利润贡献能力。充分发挥「A+H」名片效应,不断提升市场竞争力,提高市场占有率,力争客户权益突破人民币100亿元。
2.实现资管业务稳中求质。资产管理在稳定规模的同时,丰富产品体系,强化主动管理能力,提升资管业务收入。加强与优质私募机构合作,强化对私募机构的尽调,增强投研能力;打造自有投资团队,提高自主管理产品收益率,扩大自有产品规模。贯彻「固收+」「保本+」策略,建立以控制最大回撤为主要风险管理目标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实现既定风险偏好和收益预期要求下的资产价值可持续增长。
3.大力拓展国际业务。弘业国际金融持续培育主营业务发展的「有生力量」,用好弘业国际金融平台,拓展跨境收益互换业务,尽快完成业务架构体系建设,打通境内外服务平台。调整自营投资结构,控制风险投资,增加稳健性投资比重,加强风险管控。
4.做优做强风险管理业务。弘业资本期现、场外及做市商「三大业务」持续发力、齐头并进。期现业务方面,引进相关品种基差业务团队或核心负责人,扩大期现品种覆盖率,稳步推进基差贸易、含权贸易,拓展终端企业服务深度和广度,在控制好风险的前提下做大营收、增加利润。场外业务方面,加强与期货公司业务部门互动,优化场外期权报价。做市业务方面,进一步优化做市策略,提高整体盈利水平。优化完善「保险+期货」模式,不断探索利用期货和场外期权为各类农业经营主体提供高质量的风险管理服务,助力乡村振兴。持续研发高速交易系统,更新迭代交易策略,打造持仓业务新增长点。
(二)深化改革创新,转型佈局开闢新赛道
1.深化改革创新。做好市值管理,增进市场认同和价值实现。按照「对标市场、以岗定薪、按绩取酬」的原则,进一步改善员工薪酬福利。采取「关、停、并、转」等举措,推进分支机构从粗放式发展模式逐渐向「提水平」「上台阶」的高质量发展模式转变,进一步优化分支机构佈局。着力打造「美丽营业部」,针对各分支机构探索制定「经营创新效益美、党建引领形象美、标准规范管理美、文化厚植人文美、整洁有序环境美」的「五美」创建目标。聚力打造「赋能型」「智慧型」总部,加强对分支机构的赋能服务,形成公司高质量发展的合力。
2.做好业务佈局。随着《期货和衍生品法》的颁佈实施,以及《期货公司监督管理办法(徵求意见稿)》的发佈,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模式悄然发生变化,迎来「多轮驱动」发展。期货公司及风险管理子公司可以在多项业务上深耕细作,形成「9+4」的业务方向,即期货公司可以从事经纪业务、交易咨询业务、做市商业务、衍生品交易、资产管理、IB业务、代销业务、期货自营、期货保证金融资业务,风险管理公司可以从事基差贸易业务、合作套保业务、仓储物流业务、仓单服务业务。公司将加速转型,探索期货与现货结合、大宗商品与金融结合、场内与场外结合、境内与境外结合的商业模式。加强对新业务新模式的论证研究,做好做市和衍生品业务逐步回归期货公司的准备工作。
3.挖掘利润增长点。公司将抓住控股股东重组整合的新机遇,发挥期货功能,找准发展方向,为新的集团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发挥应有的作用。利用高层对接+市场链接+服务连接,多层次、多渠道服务实体企业。强化主动管理能力,提高资管产品收益率,提升资管业务盈利能力。用好弘业资本、弘业国际金融平台,深入学习证券公司跨境衍生品业务的展业经验,拓展跨境收益互换业务,制胜新赛道。
(三)聚焦科技赋能,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
1.聚焦「科技弘业」。公司将以数据要素为核心资源、金融科技为核心引擎、金融服务为核心场景,打造平台型公司和金融科技公司双重属性。重点为以下4个方面:一是着力提升信息技术治理能力,加大信息技术投入,重视信息科技人员队伍建设,完善智能化的软硬件建设;二是积极培育自主研发能力,推进数字化转型,加快自有APP建设,强化对公司发展的技术支撑;三是进一步夯实数据基础,完善数据治理体系,统筹推进数据资产管理,让公司大量的沉淀数据发挥出价值;四是重点打造综合型的直播平台,利用公司直播间专业的软硬件平台,提升直播效果;通过专业的新媒体制作团队,优化直播质量。
2.强化「投研创新」。提升投研能力,重点强化行业投研能力、产品投研能力和交易投研能力的建设,培养更多优秀投研人才。刚性引才与柔性引智并重,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借智创新、共同发展。深化、提炼、总结、提升投研框架,树立公司「专业」品牌形象。充分利用合作研究、智能量化、实地调研、高端闭门会议等方式,提升专业化服务能力,深化产业研究体系,实现全视角研究。
3.重视「人才建设」。按照领军型、复合型、专业型、服务型等要求,加快储备一支面向未来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完善多层次人才结构。加大校企合作力度,提前锁定优质生源,提升校园招聘的转化率;加快博士后工作站的科研人才补给,真正用好博士后工作站这一平台;健全「服务战略、贴近业务、提高能力」的内部人才培养体系,加大公司本部与分支机构、子公司之间的人才交流力度,进一步促进人才队伍的优化配置。营造好担当作为的干事氛围,为真正干事者撑腰、为担当者担当、为负责者负责。
4.构建「文化强企」。大力培育「团结、卓越、感恩、快乐」企业文化氛围。团结是宗旨,卓越是核心,感恩是源泉,快乐是目标。践行「诚信、卓越、创新、共赢」的核心价值观。诚信是公司经营和员工行为的准则;卓越是动力,管理追求卓越,服务追求卓越;创新是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过程,坚持以战略创新为方向、以组织创新为保障、以技术创新为手段、以市场创新为目标;共赢是目的,实现与客户共赢、社会共赢。
(四)引领绿色金融,助力实体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大力发展绿色金融是推动中国经济社会高质量低碳发展的时代召唤和必然选择,也是实现从「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的重要桥樑。期货及衍生品市场作为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串联产业链、服务链、生态链,引导实体企业合理配置资源,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期货公司是「绿色」期货品种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媒介,紧跟市场风险管理的需求,积极促进期货核心功能发挥,支持节能环保、新能源等绿色产业高质量发展,扎实推动传统能源、工业、交通等高碳领域降碳减排,为绿色低碳发展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撑。
公司成功举办「2023绿色金融服务实体、期货主力乡村振兴大会」,并与中研绿色金融研究院联合发起成立了全国首个专业化碳期货研究中心,践行绿色发展战略,推动绿色金融体系的建设。下一步,公司将依托国家现有金融市场体系,聚焦绿色低碳发展,加快推进绿色低碳衍生品的研发和佈局,构建多元化、系列化的绿色衍生品体系。促进衍生产品创新,探索包括碳远期、碳期权、碳债券、碳保险等产品。聚焦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体系建设和基础设施绿色升级等领域,加强与化工、钢铁、纺织、光伏、能源等产业的产融协同,服务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协助新型绿色产业风险管理。努力探索绿色金融赋能社会治理的路径和方法,加强乡村实地考察和调研,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满足乡村地区的金融需求,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不断完善「保险+期货」的模式,发挥绿色金融的功能和优势,培育新型农业、绿色农业等领域的金融业务,为农业产业提供更加便捷和可持续的金融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