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零二四年本集团主动承接国家战略,积极打造新质生产力,重点谋划战略性新兴产业佈局、优化研发创新策略、强化外延发展和专业化整合、深化国企改革提升行动,积极拥抱集采、不断提升数字化和绿色发展水平,在医药行业整体面临较大压力的环境下,实现业绩稳步增长,经营韧性不断提升,高质量发展动力持续增强。
本集团在中国医药行业综合实力稳定,是领先的综合医药公司,整体规模位列行业第三位,医药制造业务位列医药工业百强第二位,医药流通业务规模位列行业第三位。报告期内,本集团在品牌建设方面表现卓越,旗下华润三九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华润三九」)入选凯度「二零二四年最具价值中国品牌百强」,是榜单中仅有三家医药品牌之一;华润江中制药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华润江中」)位列二零二四年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榜医药行业第6位;东阿阿胶股份有限公司(「东阿阿胶」)品牌营销和产品创新案例成功入选「二零二四世界品牌年鉴」,连续十年位居健康产业品牌价值榜榜首;华润紫竹药业有限公司(「华润紫竹」)获批工信部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1.财务表现
报告期内,本集团录得总收益达人民币257,673.3百万元,较上年同期总收益人民币244,703.9百万元增长5.3%。二零二四年制药、医药分销、药品零售及其他三个主要业务分部的收益占比分别为16.1%、80.0%以及3.9%。
报告期内本集团实现毛利人民币40,688.9百万元,较二零二三年的毛利人民币38,337.5百万元增长6.1%。整体毛利率为15.8%,与二零二三年毛利率15.7%相比提高0.1个百分点,主要受益于报告期内制药业务毛利率水平提升拉动。
报告期内,本集团实现净利润人民币8,403.2百万元,较二零二三年的净利润人民币7,775.0百万元增长8.1%;实现本公司拥有人应占溢利人民币3,350.9百万元,较二零二三年本公司拥有人应占溢利人民币3,854.2百万元减少13.1%。剔除联营公司减值等一次性项目影响,报告期间内本集团净利润同比稳健增长13.1%;本公司拥有人应占溢利同比增长0.5%。报告期间内每股基本盈利为人民币0.53元(二零二三年为人民币0.61元)。如剔除少数股东权益增加以及非经常性损益的影响,2024年本公司拥有人应占溢利同比实现双位数增长。董事会建议派付截至二零二四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年度之末期股息每股人民币0.052元。
2.制药业务
二零二四年本集团制药业务及细分板块均实现增长,毛利率进一步提升,充分体现了高质量发展的良好态势。报告期内本集团著力加强中药、化药、生物制品全产业链建设,进一步发挥中药产业链融通带动作用;坚定推动创新转型,通过自研+合作方式,获得多项成果,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打造卓越运营体系,主动开展降本增效,大力提升数字化和绿色低碳水平,获得多项荣誉;加快外延发展,实现3个併购项目落地,引进多个产品,不断丰富产品组合,推动对昆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昆药集团」)、绿十字(中国)生物制品有限公司(「绿十字」)的併购整合取得实效;主动应对集采,14个品种中选国家第十批集采。
(1)财务表现
报告期内,本集团制药业务实现分部收益人民币46,323.7百万元,同比增长6.6%,中药、化学药及生物药业务板块收入实现增长。制药业务毛利率为59.4%,较上年同期上升0.3个百分点,主要因为产品结构优化,以及工艺改进、生产环节效率提升。
(2)业务情况
本集团拥有丰富的医药产品组合且涵盖广泛的治疗领域,产品包括化学药、生物药、中药和营养保健品,涵盖具有良好增长潜力的主要治疗领域,包括心脑血管、消化道、内分泌、呼吸科、骨科、肾科、风湿免疫、医学营养、儿科、泌尿及生殖系统、皮肤科、血液制品、治疗性输液、抗肿瘤、感冒止咳、抗感染、精神神经等。报告期末共有75个生产基地,507条产线,共生产840种产品,其中439种产品进入了国家医保目录,205个产品在基药目录内。本集团旗下的各制药公司具有专业化销售推广团队,覆盖十余万家医疗机构,报告期内,共销售过亿产品73个。
按产品类别划分,报告期内本集团制药业务板块中药业务录得收益人民币24,233.0百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2.2%,其中:中药非处方药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3.7%,阿胶系列、感冒领域产品收入显著增长;中药处方药业务收入同比增长9.4%,主要受配方颗粒产品收入大幅增长带动。化药业务录得收益人民币17,510.1百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8%,其中:化药非处方药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0.5%,主要因为皮肤领域收入增长拉动;化药处方药业务收入同比增长2.1%,主要受益于抗感染领域收入增长;受原料药价格波动及国际市场竞争加剧影响,原料药业务收入同比下降12.6%。报告期内,生物药业务实现收益人民币2,206.6百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3.3%,血液制品及胃肠领域收入实现增长;营养保健品及其他业务实现收益人民币2,384.0百万元,较上年同期下降11.8%,主要因主动优化产品结构,减少贴牌类营养食品产品销售。自我诊疗业务的市场龙头地位与份额进一步提升,报告期内,实现收入人民币214.9亿元,同比增长12.4%。
a.优化产业佈局,聚焦战新领域发展
本集团将投资併购和专业整合作为加快佈局战略性新兴产业重要抓手,在中药、化药、生物制品、医疗器械等核心领域加大优质资源整合力度。
推动股权併购,整合产业资源:报告期内重点推动3个併购项目。旗下华润三九拟收购天士力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8%股权,将进一步巩固本集团在中药行业的领先地位,提升创新能力。在生物制品领域,旗下华润博雅生物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华润博雅生物」)收购绿十字香港控股有限公司100%股权,实现对其中国境内主体绿十字的间接收购,使本集团新增1家全资控股血液制品生产企业、1张生产牌照、4个在营单采血浆站,以及进口白蛋白和重组VIII因子商业化权益,将进一步增强在血制品领域的核心竞争力。在医疗装备和器械领域,本集团完成对四川南格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南格尔」)的收购,交易后持有南格尔约72%投票权,实现对南格尔併表,南格尔为全系统提供输采血设备、耗材和药品的制造商,位列国内采浆设备与耗材龙头,将进一步增强血液制品领域的核心竞争力,实现对医疗器械产业、血制品产业两大重点领域的「补链」、「延链」。
重视投后融合,实现投资价值:本集团高度重视投后管理,报告期内重点推动与昆药集团、绿十字的投后融合。集团在二零二三年战略性併购昆药集团后,围绕四个重塑形成战略规划,明确昆药集团成为「银发健康产业的引领者」的战略愿景,正式推出「777」全新品牌。围绕「昆中药1381」的企业品牌,通过强化市场营销与品牌声量的紧密结合,多渠道齐头并进,加快实现终端转化、快速提升渠道覆盖,梳理精品国药、三七产业链、非三七业务,拓展慢病管理领域,釐清组织管控,推动昆药集团经营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同时集团积极推进与绿十字的投后融合,全面对接采浆、生产、质量、信息化、营销等业务,系统导入华润管理体系。完成关键岗位干部委派和任命,开展管理制度梳理,组织架构优化等工作,实现绿十字与华润体系的稳步融合。
积极开展产品引进,不断丰富产品组合:本集团高度重视国内外先进技术和产品引进,不断丰富产品,提升技术能力。报告期内与中天(上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合一生技股份有限公司签订独家销售代理合约,获得1.1类创新药「速必一」中国大陆地区20年独家代理权,本次交易有利于增强本集团在内分泌领域资源优势,推动糖尿病业务的创新与服务升级,为中国糖足患者带来更好的健康管理方案;完成对浙江百代乳果糖口服溶液的引进,填补在肠道品类便秘治疗领域的佈局空白;与山东达因海洋生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签署维生素D滴剂(胶囊型)产品战略合作协议,成为该产品的国内独家代理商,全面负责市场推广与全渠道营销工作,推动维生素D补充在更广泛人群中的应用。
b.聚力研发创新,打造新质生产力
聚焦资源打造高质量研发管线。本集团视研发创新为长期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报告期间内,研发总支出为人民币24.37亿元。以行业技术发展趋势、未满足临床和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自主研发、外部合作等方式,提升创新研发能力。本集团持续推进管线梳理和动态优化,集中优势资源,聚焦核心领域,著力提升研发效率和管线质量,截至报告期末,本集团在研项目417个,其中创新药67个,中药经典名方50余首,并在化学药、生物制品、中药、健康保健品领域取得多项重要研发成果。
—化学药:报告期内本集团获得格列吡嗪控释片、阿呱沙班片、左乙拉西坦缓释片等27个化药注册批件,进一步丰富了在高血压、抗感染、消化道等治疗领域的产品组合;氯氮平口腔崩解片、注射用更昔洛韦等14个产品通过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用于治疗慢性自发性蕁麻疹NIP046项目获批II期临床试验。
—生物制品:本集团不断完善原创生物药、改良型创新药以及血液制品的布局。报告期内第三代溶栓药注射用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霉原激霉衍生物(商品名:瑞通立)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适应症获批上市,III期临床试验结果发表在国际权威期刊《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IF:158.5);静注人免疫球蛋白(10%)、破伤风人免疫球蛋白上市申请获得受理;20%皮下注射人免疫球蛋白提交临床试验注册资料。
—中药:秉承「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研究思路,重点关注中药经典名方、中药配方颗粒标准及药材资源的研究。报告期内三首经典名方苓桂术甘汤颗粒、温经汤颗粒、芍药甘草颗粒成功获批;用于治疗癌因性疲乏的复方阿胶浆改良型新药获批II期临床,相关研究成果斩获二零二四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特别优异奖」及美国整合肿瘤学会年会「最佳研究奖」;用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中药1类新药处于II期临床研究阶段。
积极申报国家科技项目,大力构筑知识产权护城河。报告期内,本集团荣获21项国家及省部级奖励,其中《中药材生态种植理论和技术体系的构建及示范应用》项目、《优良乳酸菌种质资源挖掘与产业化关键技术创制及应用》项目分别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荣获两项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本集团获批国家及省部级项目10项,其中获批《药食同源食品加工关键技术及产业化示范》国家重点课题1项,参与「食品制造与农产品物流科技支撑」国家重点专项1项。本集团积极落实知识产权强国战略,不断完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构筑核心技术竞争壁垒,报告期内新增发明专利129项。
依托集团内各级研发平台,著力打造高潜赛道技术能力。报告期末,本集团拥有一个全国重点实验室、三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四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以及90余个省市级研发平台,并设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本集团以各级研发平台为载体,加快创新转型,聚焦高成长、高潜力细分领域,持续加强中药、化药、生物制品创新技术能力建设,积极布局合成生物学等领域。
—中药:依托全国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工程研究技术中心等国家级研究平台,聚焦中药创新药、中药经典名方、中药配方颗粒标准、现代中药开发及药材资源研究。
—化学创新药:聚焦抗肿瘤、抗感染、自身免疫等重大疾病,打造集靶点发现、AIDD/CADD(AI辅助药物研发╱计算器辅助药物研发)、化合物合成及药物筛选与优化、化学成分生产和控制(CMC)、临床研究、生物学评价等功能于一体的完整高效的创研发链条。
—生物创新药:致力于单抗、双抗、纳米抗体、多肽药物的新药设计,分子构建和酵母表达体系品种CMC开发,临床研究,打造产品差异化竞争优势。
—合成生物学领域:引进首席科学家,组建研发队伍,构建中试发展平台,实现规模化生产,持续构建和完善研发—中试—产业化三级产业体系,实现合成生物领域产品的全链条产业化。
本集团积极拓展外部创新与合作,持续打造创新生态。建立协同机制,以创新医药项目和技术为载体,全力推进与国家医学中心等国家级创新机构的战略合作,目前合作进展顺利,同时积极拓展与高校和研发机构的新合作,在获取项目和技术的同时,对接外部顶级专家资源,丰富和优化创新研发管线。报告期间内,本集团与超10个一流科研机构开展科研合作。如与香港大学生物医药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合作项目签署战略协议;与横琴澳门大学高等研究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实现四个项目签约落地;与中国医学科学院输血研究所签署战略协议,合作建立「血液与细胞治疗联合创新中心」,聚焦血液与细胞等领域的关键技术研究与转化应用合作,共同探索产学研和成果转化的创新模式;与香港浸会大学围绕创新中药研发开展全面战略合作,联合申报「消化道中药新药开发」产学研1+计划项目获批,获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3,600万港元资助;与江南大学共建「联合创新实验室」;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共建「鹿产业创新研究院」;与中国海洋大学青岛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共建「胶类药物联合创新中心」;与中国农业大学共建「中国农大—东阿阿胶产业创新研究院」;与渖阳药科大学共建「新药研发联合实验室」;与四川大学石碧院士团队合作共建院士工作站等。
高度注重科技人才引进培养,打造高素质科研队伍。本集团建立了完善的人才引进与培养机制,通过加强各层次人才引育力度,拥有一支约3,000名、硕博占比43.06%的研发人才队伍。本集团持续完善外部专家聘任制度,积极拓展外聘专家团队,助力本集团创新转型和可持续发展。
c.强化产业链建设,提升产业韧性
本集团高度重视产业链自主可控和高质量发展。积极佈局上游药材种植基地,累计种植面积达30万亩,13个品种通过新版GAP延伸检查,建设中药全产业链溯源体系,100个以上中药重点品种实现全过程可溯源。开展30多项毛驴资源保护与繁育技术研究,通过国家中药材联盟优质药材「三无一全」认证,填补国内动物类中药材核定空白。积极落实化学原料制剂一体化战略,立足产业配套,通过提升原料研发与工艺优化水平,构建原料药市场竞争机制下的低成本优势,报告期内实现重点原料染菌率显著下降,单位成本下降,基础管理得到显著提升。高度重视血液制品原料供应安全,通过不断优化属地献浆环境、提升浆站服务质量等措施,成功实现原料血浆采集较好增长,报告期内累计采集原料血浆522吨,同比增长11.7%,2个新建单采血浆站正式投入运营。
d.深化卓越运营,推动提质降本增效
本集团坚持以质促效,打造卓越运营体系,深入推进智能制造、绿色制造融合发展。一是大力提升质量管理水平,全系统启动质量管理体系(QMS)建设,实现效率与质量双提升。华润三九立项标准化质量体系对标国际标准提升项目,完成QMS一期项目验收;华润双鹤获得「二零二四年制药企业优秀质量奖」;华润江中完成QMS调研,《中药大品种生产全过程在线检测质量管控体系》入选国家药监局「2024年智联共治典型案例」;东阿阿胶引入了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LIMS),构建健康消费品柔性生产质量保证体系。二是落实生产线自动化升级改造。持续开展输液产线自动化升级,推进海斯金匠园项目建设及贝飞达产能提升,完成安贝特口服液整线自动化生产。三是创新工艺与技术,锚定重点领域开展精益项目,提升中药滋补领域多个核心产品成品率,实现人民币千万元成本节降;优化血液制品核心产品生产工艺,收得率稳中有增,保持行业前列。
e.主动应对药品集采,积极优化营销策略。
积极主动参与集采。自国家实施药品集采政策以来,本集团已有49个品种中选国家组织药品集采。药械集采对于本集团挑战与机遇并存,本集团积极拥抱集采,采取一系列措施应对,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虽然集采导致价格下降利润造成一定衝击,但是集采也为本集团开闢了更多的潜在市场,并推动销售模式变革,通过以价换量,把对产品收入和利润的影响降到最低,同时持续推动全价值链低成本运营,不断提升规模化生产水平,降低生产成本和销售费率,确保在行业中保持领先的竞争力,同时积极研发产品不断获批,通过集采实现直接进院销售,获得集采红利。报告期内本集团14个产品中选第十批国家组织药品集采采购。
持续推进营销模式转型。在医疗端通过仿制药快速获批和参与集采,迅速进入核心医疗端市场,同时基于市场基础,深耕慢病用药、基层用药及专科用药市场,不断提升专业化学术推广和服务能力。针对院外市场,打造院内院外、线上线下的立体化营销体系,通过战略合作提升产品在零售市场的覆盖,保障处方药院内院外多渠道可及性。建立以消费者为导向的零售模式,进一步带动OTC品牌建设。加快推进数字化营销,搭建在国内主流电商平台的营销体系。
3.医药分销及零售业务
二零二四年本集团药品分销和零售业务稳步增长。报告期内著力打造全国药品采购营销一体化体系,统筹多方资源,深度挖掘客户需求,不断提升业务发展质效。推动战略转型,建立全渠道深度营销能力,获得外资企业多个产品商业化权益。通过外延发展进一步丰富网络佈局,拓展体外诊断(IVD)和血制品分销业务。医疗供应链管理(SPD)和器械业务稳步推进,巩固骨科市场领先地位。围绕互联网和商业保险不断探索新业务新模式。深化零售发展战略,加强专业药事服务。截至报告期末,本集团医药分销网络已覆盖全国28个省份,客户数量约27万家。共有708家自营零售药房,其中DTP药店(直接面向病人的专业药房)总数已达270家(其中「双通道」药店182家,新增29家)。
(1)财务表现
报告期内,本集团医药分销业务实现分部收益人民币213,237.3百万元,同比增长5.5%。分销业务毛利率为5.9%,与上年同期持平。
报告期内,本集团医药零售业务录得收益人民币10,104.2百万元,同比增长5.5%,主要因为高值药品直送(DTP)业务收入增速较快。报告期内,本集团的DTP业务实现收益约人民币69亿元,同比增长约17%。零售业务毛利率为6.2%,较上年同期下降1.4个百分点,主要因为利润率水平较低的DTP业务收入比重增加。
(2)业务情况
a.构建采销一体化组织,提升业务一体化统筹能力。
本集团报告期内成立华润医药商业集团有限公司(「华润医药商业」)采销管理事业部,负责建设全国药品采购、营销、运营一体化体系。构建总部与区域采销一体化能力,同时建立并维护良好的中央层面相关机构KOL智库关係。深度挖掘供应商需求,提供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买断、统谈统采、统谈分采、总经销、三方物流等多种工商战略合作模式,并联合、调动区域优质工业资源实现全国渠道的统筹归拢,同时探索打造以供应链为基础的高价值工业服务体系,助力基本盘业务高质量发展。
b.推进战略转型,建立全渠道深度营销能力。
本集团从深刻理解客户需求为出发点,建立深度营销服务体系,开展产品和项目的市场策略制定、优化、执行,强化渠道合作商和数字化医疗创新业务的管理,提升资源的有效整合和精准配置。聚焦国内外具有较高品牌和处方带动作用的产品,提升医疗市场深度营销、零售市场有序营销能力,打造「润耀域」深度营销品牌。目前已为辉瑞、阿斯利康、施贵宝、晖致、卫材等60余家上游知名药企提供多元解决方案,以终端营销和品牌运营为核心竞争能力,为广大患者提供更多健康服务。报告期内与辉瑞投资有限公司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共同推动针对肺癌与乳腺癌四种优质的成熟药物的商业化运营,开展深度营销,是行业内规模较大的肿瘤产品营销项目。
c.持续夯实业务基础,提升器械项目运营能力。
本集团持续强化医疗器械业务,报告期内实现医疗器械收入人民币334亿元,同比增长5%。新增25个SPD终端服务项目,SPD集配收入同比增长20%,进一步提升了器械业务院内物流精益管理能力。积极开展产品引进,报告期间内统谈引进9个总代理产品。加强骨科、介入、IVD诊断试剂等专业能力打造,加快优化专业线业务佈局,骨科业务实现行业领先,同时已建立全国供应链及服务一体化平台,在各省设立骨科专业分仓超过100个,打造华润医疗器械智慧骨科运营平台,进一步提升智能化专业服务能力;与多家国内外知名厂家建立合作,承接美国爱尔康产品多省业务。
d.探索新模式新业务,提升新动能打造能力。
探索新模式:本集团顺应渠道下沉及处方外流趋势,为医院提供处方平台服务,报告期内获取北京市首张中西医结合互联网医院三类牌照,依托北京市健宫医院建设的自有互联网医疗平台—「北京润小医互联网医院」正式运营;大力建设在线业务平台「润药商城」、「润E采」等,拓展院外广阔市场,包括药店、诊所、村卫生室等终端客户,报告期内线上平台实现交易额约人民币311亿元;积极对接商业保险支付,与熠保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在湖南、山东等省份合作推出普惠门诊险,参保人数已达90万,报告期内累计履约金额人民币474万元,订单约4万笔。
拓展新业务:加快动物保健领域业务佈局,陆续获取深圳威图等厂商宠物数字X线摄影术(DR)、计算机断层扫描(CT),超声刀、智能穿戴心电监护仪产品的全国总代理,取得浙江海正动物保健品有限公司南中国区的总经销权益;以整合重组广东复大医药有限公司为契机,丰富血液制品产品资源,整合拓展血液制品流通业务;在医疗客户端全面推进科研增值服务,提供整体供应链解决方案,重塑传统医疗渠道价值,深度运营COE(专病卓越诊疗)中心;开展2个肿瘤领域科研项目;在江苏、山东、河南合作落地「数字疗法项目」(数字疗法是由软件驱动,基于循证医学证据的干预方案,用于预防、治疗或管理疾病,改善疾病预后)。
e.加强专业药房建设,提升患者服务能力。
本集团持续加强专业药房建设,优化经营品类,提升运营质量和服务能力,并不断推动线上线下业务一体化融合发展,打造零售业务专业化、规范化和数字化的竞争优势。持续优化专业服务能力和药品供应体系,加强药店一体化、标准化、规范化运营管理,统筹推动旗下药店获取「双通道」、「门诊统筹」资质,积极承接处方外流。报告期间内,以自主知识产权药学服务平台「润关爱」为依托,持续打造「药学服务+互联网」服务生态圈,助推药学服务转型升级。强化患者管理及随访服务,进一步打通上下游,为患者和厂商提供专业药学服务和管理,为患者提供全病程数字化管理。
4.推进数字化赋能,激活发展新动能
本集团将数智化作为创新转型发展的新引擎,全面拥抱数字化转型。在「研发、制造、质量、运营、营销、商业」等场景提升数智化覆盖水平,探索数字技术与业务融合增长的新模式。报告期内,华润三九、东阿阿胶、华润江中成功入选工业和信息化部第一批卓越级智能工厂名单。东阿阿胶通过工业和信息化部二零二四年度「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四级评估」,至此本集团先后3家企业获得此项认证。华润江中数字化转型荣获工业和信息化部制药行业全国首家数字化转型成熟度3星评定企业、两化融合AAA和DCMM数据管理能力成熟度稳健级(3级)等多个最高级别认证。本集团聚焦「数字医商、站B向C」数字化发展战略,利用数字化赋能商业流通,激活数据价值,赋能精益运营;加快业务数字化发展,丰富线上平台类型,满足多类终端客户多场景采购需求,提高交易成功率和效率;三是加速推进供应链整合。医药商业数字化关键应用能力稳步提升,关键环节数字化覆盖率提升至71%。
5.深耕绿色低碳,践行社会责任
本集团始终坚持绿色低碳发展理念,积极以节能降碳行动践行企业社会责任,持续完善环境保护和环境治理能力,加快节能环保项目建设和新技术应用,持续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提高可持续发展竞争优势。
在节能环保项目建设方面,本集团积极部署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提升绿色低碳能源占比。二零二四年,本集团旗下12家子公司合计完成装机容量为14.19兆瓦的屋顶分佈式光伏发电项目实现并网发电,每年可提供清洁电能超过1,747.98万千瓦时,并可减少碳排放量约14,688吨。
报告期间内,本集团在绿色发展方面获得多个奖项和权威认证,六家附属公司获评二零二四年度国家级绿色工厂。江中药谷获评三星零碳工厂(最高星级),是「零碳中国」首个三星零碳工厂。华润山东医药实现了碳排放数据在线监测与分析管理,成为医药流通行业第一个智慧低碳物流园区;华润山东医药、华润科伦医药、华润江苏医药和华润天津医药的物流仓库获得一级绿色仓库认证(三星)。
6.著力专业化整合,提升核心竞争力
本集团积极开展系内业务专业化整合,进一步提升在细分领域的专业化能力。旗下华润双鹤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华润双鹤」)完成对本集团全资附属公司华润紫竹100%股权收购,通过将优质资产注入上市公司,加强在研发创新、营销渠道、国际化等方面的双向赋能。助力华润紫竹销售渠道管理更加精细化,同时,进一步带动华润双鹤品牌建设和OTC平台建设,拉动整体院外市场销售。华润紫竹二零二四年收入、利润实现双增长。二零二三年华润双鹤併购华润博雅生物旗下贵州天安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天安药业」),通过开展原料集中采购、产品整合、成本节降,报告期内推动天安药业实现收入、净利润双增长。华润医药商业併购华润博雅生物旗下广东复大医药有限公司,有效扩大了在血液制品的上游厂家资源,强化血液制品营销核心竞争力。华润三九将昆明华润圣火药业有限公司51%股权转让至昆药集团,在解决同业竞争问题的同时,充分利用华润圣火「理洫王」和昆药集团「络泰」血塞通软胶囊的资源优势,提升康复慢病领域及三七产业链建设核心竞争力。
7.深化国企改革提升,激发组织长效活力。
本集团积极落实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的各项部署要求,围绕提高核心竞争力、增强核心功能,以更好服务国家战略为导向,推动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充分发挥科技创新、产业控制、安全支撑三个作用,改革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华润三九连续两年在国资委「科改示范企业」年度专项考核中获评最高评级「标桿」;华润江中、华润生物医药有限公司连续两年在国资委「科改示范企业」年度专项考核中获评「优秀」。
积极推动资本结构优化,华润医药商业完成引入战略投资者,交易对价共计人民币62.6亿元,此次交易有利提高了商业板块资源分配及运营效率。
完善市场化机制,全面落实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加强年轻干部培养和储备,强化市场化选聘机制,以及不胜任退出机制,激发组织活力。探索形成人才「双栖优聘」模式,打破身份、编制、社保等壁垒,并入选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典型案例微案例。完善正向激励机制,适时推出稳步推进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有效激发员工创新动能。
深化公司治理,强化董事会建设,进一步完善了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公司治理机制,完善科学高效的授权机制,保障公司的规范运作,切实维护公司利益和全体股东的合法权益。
华润医药集团致力于成为大众信赖、创新驱动发展的医药健康产业引领者,以做强做优做大核心业务,加快创新转型步伐,创建具有综合竞争力的世界一流医药企业为目标,持续强化战新领域佈局、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加大外延拓展力度、不断提升管理效能、加强区域拓展深耕、深化数智赋能助力、践行绿色低碳发展等重点举措,著力提升核心竞争力,打造新质生产力,稳固国内医药行业领先地位,为大众健康做出积极贡献。
1.强化战新领域佈局,助力提升核心竞争力
本集团始终以服务国家战略、保障国家安全为核心,持续加强医药战略性新兴产业佈局力度,大力发展血液制品,通过「规模化、专业化、国际化、数智化、创新驱动」,加大行业整合力度,持续提升核心竞争力和行业地位;著力发展生物创新药、特色专科药物、高端医疗器械、合成生物学等领域,聚焦高潜赛道,著力搭建产业平台,推动技术升级;持续强化中药全产业链建设,提升药材标准化和智能制造水平,加强中药创新发展,提升产品力,强化中医药文化宣传,不断巩固提升行业地位。
2.强化创新发展,助力打造新质生产力
围绕「大国民生」「大国重器」两大方向创新发展,不断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在领域选择上,以患者为中心、以临床价值为导向,聚焦肿瘤、自免、心脑血管等重大疾病领域;在资源投入上,持续加大创新研发投入力度,集中资源,持续开展管线优化,加速关键成果转化落地;在能力建设上,强化差异化创新研发平台建设,加快推动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重点等建设;在研发模式上,完善自主研发+外部合作+产品引进等多元化创新策略,不断深化与国家级╱省部级创新中心、科研院所、医疗机构和创新企业的合作,提升研发效率。
3.强化外延拓展,助力完善产业佈局
围绕「双核一力」,继续加大投资併购力度,大力发展生物制品,著力血制品产业链上下游资源整合和延伸,提升血液制品业务整体竞争力;通过多种方式推进高端医疗器械、创新药、滋补中药等领域佈局;充分发挥产业基金探路作用,佈局技术壁垒较高的抗体、细胞与基因治疗等前沿领域;注重外延併购质量,充分发挥产业整合优势,对併购企业系统开展协同赋能,实现发展质量和效益双提升。
4.强化管理提升,助力持续健康发展
以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为引领,以提升发展质量效益效率为主线,按照定性和定量兼顾、核心指标和专项指标相结合等原则,从战略执行、科技创新、经营绩效等多个指标维度与世界一流企业、行业先进企业进行对标;丰富完善经营评价指标体系,发挥经营业绩考核指挥棒的作用;重点提升稳健经营和业务发展能力,开展差异化分类管控,推进精益与业务深度融合,实现质效全面提升。
5.强化区域拓展深耕,助力蓄势促发展
深化落实国家区域战略,优化区域资源配置,挖掘各省市的发展机遇,与各区域发展同频共振,合作共赢发展。积极推动央地合作,强化长三角、大湾区、京津冀以及成渝等区域佈局力度,充分利用地方资源、产业特点、人才力量、发展政策等优势,不断加大合作的深度与广度。依托本集团深厚的产业基础,构建多层级、多维度、灵活的协同机制,促进跨部门、跨领域的深度协同合作,助力区域产业佈局和快速发展,实现整体效益最大化。
6.强化数智化和AI赋能,助力发展质效提升
全面拥抱数字化转型,将其作为推动创新发展、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策略。致力于产业数字化,利用先进科技重塑业务流程;推进治理智能化,以数据驱动决策优化;实施数据要素化,挖掘数据价值,赋能业务创新;构建技术平台化体系,促进资源高效整合。在研发领域,探索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应用,提升药品研发效率;在生产领域,深耕智能制造,优化生产效能;强化供应链管理,推动智能化升级;在营销服务方面,深化新零售佈局,释放数据潜能;拓展「+互联网」在医疗健康行业的应用,构建服务营销新生态。在管理方面,通过数字化手段,加强投后管理与合规监控,全面提升管理质量。
7.强化社会责任,助力紥实推进绿色低碳发展
践行绿色低碳理念,将绿色低碳理念融入企业文化,建立健全内部绿色管理制度体系。在产品设计、材料使用、工艺提升、设备改造、废物回收等全流程实施中充分考虑绿色技术革新。制定实施碳达峰行动方案,创建和改造一批绿色工厂、绿色供应链项目等,不断推动企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