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总体经营情况
2024年,本集团坚持以客户为中心,聚焦「业务竞争力提高、全面数字化提速、管理精细化提效」等重点任务,扎实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和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主动服务国家和上海重大发展战略,加快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及与海通证券的合併重组,全力推动各项业务经营发展,巩固提升核心竞争优势,经营业绩快速增长,建设一流投资银行稳步推进。其中,财富管理业务强化客户拓展,提升买方资产配置能力,证券经纪保持领先、产品销售和基金投顾业务规模大幅增长;投资银行业务深化协同协作机制,全面延伸业务链条,主要业务排名和市场份额持续提升;机构与交易业务强化客群经营,优化交易投资策略,客户服务能力和交易定价能力不断增强;投资管理业务加强投研能力建设,推动产品创新和多元化发展,管理资产规模保持增长;国际业务优化顶层架构,持续推进跨境一体化和海外佈局,业绩表现优异。
报告期内,公司强化顶层设计,制定并落实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工作方案;全面推进零售、机构、企业三大客户服务体系建设,推进投顾队伍体系化和分支机构标准化,深化机构客群分类经营策略,明确企业客户全产品服务清单,客户基础不断夯实;加快推进全面数字化转型,深入推动重点业务和管理流程线上化,将大模型能力全面融入客户服务体系;提升绿色金融服务能力,MSCIESG评级提升至AAA级;深入实施「集约降本、提质增效」,全面落地集中营运2.0,推动财务共享中心和采购管理中心建设,提升精细化管理能力;持续完善组织架构,优化人力资源管理机制,激发员工队伍活力;坚持高质量扩表,优化资产配置,提高资产负债运用效率;完善合规风控管理体系,全面筑牢业务单元、合规风控、稽核审计三道防线,加强重点领域的风险管控,合规风控管理机制健全有效。公司已连续17年获得中国证监会A类AA级分类评价,持续入选证券公司「白名单」,连续4年获得行业文化建设实践评估最高评级,保持标普BBB+和穆迪Baa1的国际信用评级,评级展望均为稳定。
(二)主营业务经营情况分析
1、财富管理业务
(1)零售经纪及财富管理
根据沪深证券交易所等统计,2024年,沪深两市股票基金交易额292.87万亿元、同比增长22.0%;公募基金新发行份额11,871.18亿份、同比增长4.7%。
2024年,集团财富管理业务深化分客群经营模式,夯实买方资产配置能力,全面推进财富管理转型。报告期内,集团完善分类分层的零售客户服务体系,优化渠道拓客模式、坚定高质量拓客,通过一站式投顾展业平台输出智能化场景和数字化工具、强化专业赋能,深化协同展业,夯实零售客户基础;加强智能交易推广,精细化量价管理,强化ETF策略交易,股基交易份额持续提升,经纪业务保持领先;优化ETF生态圈和私募综合服务,加强与优质管理人的深度合作,推进以优质产品配置为核心的资产端能力建设,夯实优质底层资产库,代销产品业务快速增长;推进总部资产配置中心建设,推出标准化君理财资配服务模式,加强私人订制和企业家办公室综合服务的推广,提升买方资产配置能力,基金投顾业务规模快速增长;搭建统一的管理体系、培训体系、服务内容体系和数字平台体系,推进投顾队伍体系化建设,着力提升投顾专业能力和客户满意度;加快推进分支机构标准化建设,优化网点布局,加强营业部分类分级管理,持续提升区域竞争力;互联网创新定位的上海青浦分公司正式投入运营、打造集约化的互联网运营模式;优化君弘百事通全连接平台、企业级财富管理数据中台、互联网数智经营中台和客户端平台功能,推出君弘灵犀大模型,提升智能化服务边界和效能。
报告期末,君弘APP用户4,163.97万户、较上年末增长3.0%,平均月活884.71万户1、同比增长11.1%。个人资金账户数1,931.94万户、较上年末增长8.3%,其中,富裕客户及高净值客户数较上年末增长17.9%。「君享投」投顾业务客户资产保有规模264.16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07.5%。报告期内,境内股基交易份额5.17%、较上年提升0.41个百分点;金融产品销售额9,505亿元、同比增长27.7%,金融产品月均保有量2,589亿元、同比增长6.9%。
(2)期货经纪
根据中国期货业协会统计,以单边计算,2024年,期货市场累计成交额619.26万亿元、同比增长8.9%,其中,商品期货累计成交额428.33万亿元、同比下降1.6%;金融期货累计成交额190.93万亿元、同比增长43.4%。截至2024年末,期货公司客户权益规模15,386.80亿元、较上年末增长8.1%。
2024年,国泰君安期货全面融入集团一体化平台,升级协同展业模式,积极服务实体经济和产业客户,交易及客户权益的市场份额大幅增长;聚焦境内外客户需求,加强跨境协同,跨境业务规模快速增长。报告期内,国泰君安期货期货成交金额129.94万亿元、同比增长53.7%,市场份额10.49%、较上年提升3.06个百分点。在上海期货交易所、大连商品交易所、郑州商品交易所、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和广州期货交易所的成交份额分别排名第2位、第3位、第3位、第2位和第3位。期末客户权益规模1,344亿元、较上年末增长33.9%,继续排名行业第2位。
(3)融资融券业务
根据Wind资讯统计,截至2024年末,市场融资融券余额18,645.83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2.9%,其中,融资余额18,541.45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7.4%,融券余额104.38亿元、较上年末下降85.4%。
2024年,集团融资融券业务全面融入三大客户服务体系,围绕客户需求,挖掘业务场景,优化业务策略;深化协同协作,强化总分一体化营销,新开户数显著增长;加强精细化运营,优化业务机制,持续提升专业服务能力。报告期内,净新增融资融券客户数3.05万户、同比增长96.1%。报告期末,本集团融资融券余额1,006.19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3.1%,市场份额5.40%。
(4)股票质押业务
2024年,集团股票质押业务积极引入市场优质资源,加强对核心客户的综合服务,融资标的覆盖多个支柱性产业、多为产业龙头或细分龙头;坚持「低槓桿、高流动性」的发展策略,推动资产结构不断优化;加强合规及风险管控,完善风险处置化解机制,持续提升资产质量。报告期末,股票质押及约定购回业务待购回余额229.23亿元、较上年末下降19.1%。
2、投资银行业务
根据Wind资讯统计,2024年,全市场证券公司承销证券金额103,538.13亿元2、同比下降1.3%,其中,股权融资总额2,475.96亿元、同比下降72.8%;债券融资总额101,062.17亿元、同比增长5.5%。经交易所审核通过的併购交易金额751.19亿元、同比下降36.8%。
2024年,集团投资银行业务积极应对市场形势变化,深化拓展业务策略,强化内部综合管理,主要业务排名和市场份额持续提升,债券业务收入快速增长;深化协同协作机制,加快建设企业客户服务体系,推动投行、投资、投研联动和境内外投行一体化,综合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全面延伸业务链条,加大挖掘併购重组、财务顾问(FA)和ESG咨询等业务机会。报告期内,本集团证券主承销额9,967.14亿元、同比增长16.9%,市场份额9.63%、较上年提升1.51个百分点,排名稳固行业第3位。具体来看,股权主承销额163.27亿元、同比下降71.2%,市场份额6.59%、较上年提升0.38个百分点,其中,IPO主承销家数9家,排名稳固行业第3位;IPO主承销额45.76亿元、同比下降85.6%,市场份额6.90%、较上年下降1.93个百分点,排名提升至行业第4位。债券主承销额9,803.86亿元、同比增长23.2%,市场份额9.70%、较上年提升1.40个百分点,排名稳固行业第3位。其中,公司债主承销额3,719.86亿元、同比增长17.0%,市场份额9.42%、较上年提升1.17个百分点,排名行业第3位;金融债主承销额2,655.56亿元、同比增长34.9%,市场份额8.81%、较上年提升2.06个百分点,排名提升至第4位。全年完成併购重组项目8个、财务顾问(FA)项目26个。积极服务上海及国家重点区域战略,在长三角、京津冀和大湾区的证券承销额排名分别位居第2位、第4位和第2位。积极服务科技创新和绿色发展,科创类债券主承销额635.33亿元、同比增长36.3%,排名行业第3位;绿色债券主承销额296.36亿元、同比下降35.29%,下降幅度与市场持平,排名行业第3位。
3、机构与交易业务
(1)研究业务
2024年,公司研究业务优化研究团队、强化研究能力、完善研究体系,重点客户研究排名大幅提升,市场影响力不断增强;持续推进跨境研究一体化,共享境内外研究资源,推动海外新兴市场研究,加强对海外机构客户的研究服务力度。报告期内,公司研究所共完成研究报告9,066篇,开展对机构客户路演51,235人次,其中,对核心客户路演33,900人次、同比增长26.2%。
(2)机构经纪业务
2024年,本集团机构业务推进开放联结的机构客户服务体系建设,持续构建客户分类分层的差异化服务模式,打造「1+N」综合金融服务体系,致力于实现机构客户服务的专业化、综合化和平台化,加强「机构+」协同,对公募基金、保险、银行理财子公司、信托、私募基金和海外机构的综合服务能力不断增强,机构客户覆盖率稳步提升。报告期内,机构客户股基交易份额及席位佣金份额持续增长,QFII及券商交易结算等业务快速发展,托管与基金服务业务继续保持行业领先。
报告期内,机构客户股基交易额14.89万亿元、同比增长34.8%,市场份额2.54%、较上年提升0.24个百分点,其中,QFII股基交易额6.28万亿元、同比增长88.5%。机构客户综合服务平台——道合平台活跃度显著增强,报告期末,道合销售通保有规模766.38亿元、较上年末增长75.0%。PB(主经纪商)交易系统客户资产规模8,095.50亿元、较上年末增长32.9%。托管与基金服务业务规模32,249亿元、较上年末增长5.5%,其中,托管私募基金产品数量继续排名证券行业第2位、2024年新增证券类私募基金产品托管数量市场份额排名行业第1位,托管公募基金规模2,077.58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8.5%,继续排名证券行业第1位。
(3)交易投资业务
根据Wind资讯统计,2024年,上证指数上涨12.67%,中债总全价(总值)指数上涨5.43%,美元兑人民币上涨2.92%,南华商品指数下跌1.26%。
本集团交易投资业务继续围绕打造「卓越的金融资产交易商」,坚定向客需驱动的低风险、非方向性业务转型,夯实一流的交易定价能力和客户服务能力。报告期内,公司场外衍生品业务累计新增名义本金12,383.45亿元、同比增长40.1%;期末存续名义本金2,853.77亿元、较上年末下降12.4%。
权益业务方面,权益投资把握市场机遇,积极调整投资策略,加大优质资产配置力度,加强做市和量化交易能力,取得良好投资回报,首批获得互换便利业务资格。做市业务功能性持续提升,场内期权做市规模保持行业领先,保持交易所AA评级;ETF做市交易规模2,200亿元,做市品种和规模显著增加;科创板做市标的股票88只,做市标的数量继续排名行业第3位。场外衍生品业务发挥创新引领,不断丰富产品标的覆盖和结构类型,着力提升客盘交易能力和风险对冲能力;完善跨境交易业务模式,推进全球配置系列产品供给,南向跨境业务规模快速增长。
FICC业务方面,固定收益投资加强市场研判,优化资产配置,准确把握境内外市场趋势及波动性交易机会,提升多资产、多策略交易能力,取得良好投资业绩。做市业务加强精细化管理,交易能力持续提升。报告期内,公司在银行间债券市场现券交易量6.80万亿元,交易所债券做市规模超7,000亿元,债券净额清算交易量排名行业第1位,为13只公募REI Ts提供做市服务,获得国债期货主做市商资格。客需业务把握各类重点客群资产配置和风险管理需求,创设FICC策略指数、「国泰君安避险」等多元化产品系列,加强对三类客户的综合服务,业务规模快速增长。外汇业务稳健开展人民币外汇和外币对自营交易,交易活跃度增强;对客重点推进港股通、QFII等外汇衍生品业务。商品业务有效挖掘跨期、跨品种、跨市场套利机会,收入大幅提升;拓展对客服务范围,实体企业客户数量及交易规模稳步增长。碳金融业务搭建对客服务体系,碳撮合交易规模同比增长超过四倍,绿色金融服务能力快速提升。
(4)另类投资业务
2024年,国泰君安证裕重点推进战略投资、助力上海科创中心建设,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稳健开展产业投资,优化退出管理、多样化实现项目退出。报告期内,新增投资项目11个、新增投资金额3.91亿元,完成11个项目退出、退出项目投资成本10.50亿元。报告期末存续投资项目73个、投资金额51.46亿元,其中,存续跟投项目13个、跟投投资金额10.48亿元。
4、投资管理业务
(1)基金管理
根据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统计,截至2024年末,公募基金管理机构管理公募基金规模32.83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8.9%,其中,非货公募基金管理规模19.22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7.7%。
2024年,华安基金持续加强投研核心能力建设,着力打造「中心化研究平台+多元化投资团队」,主动权益类基金中长期投资业绩表现良好;坚持多元化业务佈局,总资产管理规模再创新高,主动权益、被动指数、固定收益、专户、公募REI Ts等各类业务实力显著增强;持续打造特色化优势,黄金ETF、创业板50ETF等产品保持市场领先;强化产品前瞻性佈局,全年新发行32只公募基金、合计募集规模218亿元;坚持创新驱动,发行上海首单消费类REIT、首批A500场外指数基金等产品。报告期末,华安基金管理资产规模7,724.05亿元3、较上年末增长14.4%。公募基金管理规模6,931.69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4.7%,其中,非货公募基金管理规模4,135.38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7.5%。专户资产管理规模792.36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1.3%。
(2)资产管理
根据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统计,截至2024年末,证券公司及其资管子公司私募资管产品规模5.47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3.0%。
2024年,国泰君安资管深化投研核心能力建设,打造泛权益、泛固收及融资业务核心竞争力,公募量化指数增强、中短债等重点产品业绩表现良好,管理资产规模保持增长。报告期内,搭建「企业嘉」服务平台、深化公私募产品销售合作,全面融入集团三大客户服务体系;持续完善产品佈局,加大对固收产品线期限和策略的覆盖、首批发行A500指数增强型公募产品、加快打造「君理财」、「君享投」私募产品;积极推进REI Ts生态圈建设,提升行业影响力。报告期末,国泰君安资管管理资产规模5,884.30亿元、较上年末增长6.5%,其中,集合资产管理规模2,393.24亿元、较上年末增长9.1%,单一资产管理规模1,295.38亿元、较上年末下降2.6%,专项资产管理规模1,404.01亿元、较上年末下降4.1%。报告期内,新发公募产品10只,首发规模合计61.39亿元;期末存续公募产品57只,管理规模791.67亿元、较上年末增长47.3%。
(3)私募股权基金管理
根据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统计,截至2024年末,已登记私募股权╱创业投资基金管理人12,083家、较上年末减少6.3%,管理私募股权投资基金30,282只,规模10.94万亿元、较上年末下降1.6%。
2024年,国泰君安创投坚持投行、投资、投研协同联动,深耕科技创新、深化与产业龙头合作,加强母基金产业龙头CVC(企业风险投资)佈局,推进产业直投基金、併购基金以及城市更新与新基建基金业务开展,优化投后和退出管理,持续提升「募投管退」核心能力。报告期内,新成立产业直投基金2只、合计规模23亿元,新成立併购基金3只、合计规模23亿元,成立国内首单商业Pre REIT基金—-百联国泰一号基金。
5、国际业务
根据香港联交所统计,2024年,恒生指数上涨17.67%,港股市场成交金额32.43万亿港元、同比增长27.08%,首次上市募集资金总额874.78亿港元、同比增长88.9%。本集团国际业务涵盖经纪、企业融资、资产管理、贷款及融资和金融产品、做市及投资业务等,并积极在美国、欧洲及东南亚等地进行佈局。
2024年,集团国际业务完善顶层架构设计,加强跨境一体化管理,优化海外资产负债结构,业绩表现优异。报告期内,财富管理业务挖掘本地客群跨境需求,完善产品佈局,首批入选跨境理财通试点券商并展业;投行业务跨境一体化合作效应显现,全年完成3个IPO和10个配售项目;跨境衍生品业务丰富产品品类,加大拓客力度,业务规模持续增长;海外佈局取得积极进展,越南子公司增资获得越南证监会批覆,英国子公司实现E-FICC大类资产全覆盖,澳门子公司正式投入运营。2024年,客户资产期末托管金额较上年末增长16.7%,资产管理期末规模117.7亿港元、较上年末增长178%,投行业务承销债券规模3,890.83亿港元、同比增长85.2%;跨境衍生品累计新增名义本金6,127.86亿元、同比增长35.5%,期末余额1,172.37亿元、较上年末下降28.1%。
(一)行业格局和趋势
2024年以来,新「国九条」及资本市场「1+N」系列政策陆续出台,突出强监管、防风险、促高质量发展的主线,强调「强本强基」、「严监严管」,对推动证券行业回归本源、加快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此背景下,证券行业强化履行功能性职责使命,不断提升专业服务能力和国际化水平,证券业进一步呈现服务综合化、竞争差异化、发展国际化和运营数智化的发展态势。
1、服务综合化
我国资本市场已进入建设中国特色现代资本市场的新阶段,随着资本市场改革的持续深化、我国居民财富的不断积累,证券公司传统的业务模式亟待转型创新。与此同时,以银行和保险为代表的其他金融机构,也凭藉自身优势向证券业务渗透,对证券公司的综合化服务能力提出挑战。未来,为适应客户需求和竞争环境变化,证券公司将加快创新业务推进力度,不断拓展业务和服务的深度与广度,从业务、产品、渠道、支持服务体系等方面进行整合,向具有完整业务链、产业链和服务链的全方位综合金融服务商转变,由原来被动的通道提供者,转变为市场的组织者、企业的陪伴者、产品的创设者、风险的管理者和价值的发掘者。
2、竞争差异化
欧美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差异化和集中化是证券行业发展的必由之路。近年来,随着市场化程度提高、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我国证券行业已逐步由同质化、分散化和通道化向差异化、集中化和专业化转型,资本、利润和主营业务份额向头部证券公司集中。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创新业务的迅猛发展,对证券公司的资本实力、人才队伍和风险管理能力等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也为证券公司开拓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推动证券行业日益呈现出业务差异化以及优质项目资源向头部证券公司集中的态势。中国证监会提出「到2035年形成2-3家具备国际竞争力与市场引领力的投资银行和投资机构」,头部证券公司将通过内生增长和外延发展持续扩大规模、增强实力,在全市场、全业务领域加速增强竞争优势,实现全面领先。与此同时,综合实力不具备优势的中小型证券公司将集中优势资源和其他有利条件,在某些细分业务领域或区域市场形成竞争优势,与头部证券公司形成差异化、多层次的竞争格局。
3、发展国际化
随着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和对外开放制度的持续优化,我国资本市场和证券行业继续扩大高水平制度型开放,加快推出并落实各项开放举措,企业境外上市融资制度不断完善,互联互通标的不断扩容,国际化产品体系日益丰富,境内外市场合作持续深化。在这一过程中,我国证券行业的国际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国内证券公司越来越多地通过机构设立、业务合作和收购兼併等方式加大海外市场开拓力度,特别是在「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完善机构设置和团队佈局,为全球机构投资者、境内外产业客户提供跨境投融资综合服务。未来,资本市场高水平双向开放进一步深化、跨境投融资便利度进一步提升,将带来更加丰富的跨境业务场景和服务工具,为证券公司的国际化发展带来更多机遇,同时也要求证券公司在牌照资质、系统搭建、客户获取、产品储备、能力建设等多个方面做好前瞻性佈局,加强跨境一体化风险管控与业务协同。这其中,领先的证券公司通过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服务客户、管理风险,更有潜力成长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投资银行。
4、运营数智化
先进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深刻地改变了证券行业的运营环境和竞争格局,为应对互联网的渗透和大模型引发的新一轮革命,证券公司纷纷加大对信息技术的投入,运用先进的数字科技改善客户体验、优化业务流程、提升经营效率、降低风险成本,日益推动我国证券公司的业务从传统的收费型模式向注重专业服务、深化客户关係和利用网络服务等多元化模式转化。近年来,我国数字经济的顶层佈局规划持续完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的「科技金融」、「数字金融」也对证券行业金融科技数字化转型提出明确的要求,为增强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提升自身发展质量,证券公司必须进一步强化数智化经营思维,将数智科技作为变革的重要力量,充分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领先技术,推动组织变革、流程创新和商业模式升级,不断提升整体运营效率,自上而下形成数字科技驱动的战略合力,为投资者提供更加智能化、个性化、精准化的产品与服务,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
(二)公司发展战略
1、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从外部环境来看,资本市场改革持续深入推进,基础制度进一步完善,投融资功能不断协调,内生稳定性提升,为证券公司的长期持续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外部条件;同时,证监会支持头部证券公司通过併购重组、组织创新等方式提升核心竞争力,为头部券商做优做强、加快推进建设一流投资银行指明了发展方向。从内部条件看,集团坚定深化改革、加快推进与海通证券的合併重组,优化组织架构及配套运营机制、完善激励约束机制,为集团的进一步创新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但宏观环境挑战与机遇併存,资本市场开放日益加快、证券行业降费让利持续推进,竞争日趋激烈,对集团的未来发展带来诸多挑战。
2、公司的行业优势和不足
本集团的行业优势主要包括:综合服务平台、领先数字科技、稳健合规文化(具体请参见本节「五、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本集团将推进外延式发展与内生性增长并举,进一步提升主营业务核心竞争能力以及中后台管理支持能力、优化集团一体化协同机制,逐步缩小与国际领先投资银行之间的差距。
3、发展战略
2020年,结合国家与区域发展战略,以公司愿景为总目标,公司提出分阶段、分步骤实施「三个三年三步走」的中长期战略发展构想。第一个三年(2020-2022年),重在打基础、补短板,巩固头部券商市场地位。第二个三年(2023-2025年),重在提能力、强长项,核心指标处于行业领先地位。第三个三年(2026-2028年),重在综合化、国际化,成为受人尊敬、全面领先、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投资银行。
2025年3月,公司已完成与海通证券的合併重组。立足新起点,公司将在传承上述战略体系的基础上,锚定具备国际竞争力与市场引领力的一流投资银行战略愿景,以新战略、新文化和新架构绘就发展的新蓝图。公司将依托更强大、更稳固的客户基础,通过更强健、更高效的资本运用,更专业、更综合的服务能力,更集约、更坚实的管理保障,充分释放协同效能,发挥牌照互补效应和客户基础增厚效应,巩固行业领先地位、努力实现综合竞争力迈进全球前列。
(三)经营计划
2025年是公司实施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方案的决胜之年,更是公司与海通证券完成合併重组迈向新徵程的开局之年。公司将坚持「加强学习、依靠研究,提升站位、凝聚共识,尊重规律、求真务实,敬畏市场、崇尚专业」的工作思路,干字当头,奋力一跳,深化改革,稳步提升各项业务的行业地位;平稳有序推进合併整合工作,贯彻市场化、专业化原则,不断推动队伍、制度、经营等方面的全面融合;将合併重组和改革提升结合起来,不断提升公司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朝着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市场引领力的一流投资银行的目标不懈努力。就全年的重点任务来看,首先是要持续打磨三大客户服务体系,深化零售客户服务体系标准化和市场化改革,提升机构客户服务体系重点客户覆盖深度广度和经营质效,加快企业客户服务体系对产业能力提升和企业客户综合服务赋能;其次,全面深化数字化转型,重点建设各对客服务及管理平台,深入实施「Allin AI」策略,深化集团数据治理;第三,推进国际化战略,优化跨境一体化管理机制和发展模式,持续深耕重点区域市场,加强「一带一路」国家的佈局,全面提升公司业务、人员和运营的国际化水平。
具体到各项主营业务,财富管理业务要坚持财富管理和交易服务双轮驱动,推进高质量拓客,加快资产配置能力建设,优化互联网客户经营模式;期货业务要充分发挥客群联动作用,输出交易能力;融资融券业务要分区域、分客户完善业务策略,全面融入三大客户服务体系;股票质押业务要以客户综合服务为导向,提升综合带动效应;投资银行业务要加强产业能力建设,强化投行、投资、投研联动,提高重点客户覆盖率,抢抓併购重组机遇;机构与交易业务要持续推进开放联结的机构客户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客户分类分层综合经营,提升卖方研究市场影响力,推动交易投资业务向客需转型,创设更多产品和解决方案,做好大类资产配置;投资管理业务要明确定位,提升差异化竞争力,加快融入集团财富管理体系;国际业务要深入推进跨境一体化管理,重点提升交易服务能力、融资服务能力、资产配置能力和研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