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目标是成为中国及世界专注发展医学影像能力的领先医疗集团。我们旨在建立一个具有产业生态组织能力的医学影像解决方案服务平台,能够有效地整合跨产业价值链资源,赋能医学影像产业,持续巩固行业领先地位。为实现此目标,我们计划实行以下战略:
1.持续扩大医学影像中心网络,扩大影像解决方案服务范围,巩固我们在行业的领先地位
公司积极采取多元化举措,推动与优质社会资本医疗机构的合作探索,通过收购併购、产业基金孵化等多种方式扩展影像中心的佈局和落地,实现医学影像中心网络的持续扩展和佈局,巩固了我们在行业的龙头地位。
区域共享影像中心。我们计划持续发展区域共享影像中心,有意策略性地选择医疗资源相对不平衡的地区进行资源整合及优先投资。具体而言,我们将重点选择在现时获得政府政策及合作伙伴支持且发展潜力显著的地区;我们将探索多种投资合作策略,例如与当地国资平台合资建设区域共享影像中心并提供区域内医学影像检查诊断服务、影像运营管理服务等业务,实现区域内医学影像的设备共用、医生共用、数据互联互通,以在降低政府资金投入前提下实现当地医学影像诊断水平整体提升,得以惠民利民。
专科医联体影像中心及运营管理型影像中心。我们计划在已投资建设的影像中心的区域进一步发展专科医联体影像中心及运营管理型影像中心,以积极落实国家分级诊疗及强基层的发展方针,实现影像服务能力的延伸和下沉,并进一步在这些地区延伸和拓展我们的医学影像服务能力,并提高市场的渗透率,实现市场拓展。
旗舰型影像中心。我们将持续巩固在人口众多、消费水平高且需求差异化极大的高线城市的服务能力,聚焦旗舰型影像中心的精细化运营及服务能级提升,并根据业务佈局,通过多元灵活的方式持续优化旗舰型影像中心资源配置。同时,我们积极探索互联网医院战略合作(如京东健康)实现线上开单,一脉阳光影像中心线下检查交付的模式以拓宽影像中心接诊渠道,并在互联网医院需求导引下考虑旗舰型影像中心的佈局落点。我们将进一步深化旗舰型影像中心的医联体业务布局,将更多区域内的中小型医疗机构纳入旗舰型影像中心服务体系网络,形成更多的H端医疗机构覆盖,提供更多差异化的影像诊断以及影像解决方案服务。此外,我们还在进一步探索包括科研型旗舰中心在内的其他特色旗舰型中心模式探索。
影像解决方案服务。我们亦计划构建多层次、全周期的医学影像生态服务体系,我们有意为潜在客户打造精准影像赋能解决方案。具体而言,我们计划锚定不同客户的差异化需求,通过远程诊断支持、信息化流程重构、影像技术中心标准化建设等轻量化影像服务包(「钩子产品」),通过钩子产品持续的技术迭代和服务渗透深化客户黏性;依托产业链资源协同优势,为客户提供包含影像设备维保、基础设施建设、影像设备采购、质控赋能在内的全链条解决方案。通过灵活的服务订购模式实现精准触达,并通过持续的技术迭代和服务深化客户黏性,以实现我们影像解决方案服务的价值传导和毛利率提升,拓宽影像解决方案服务的业务发展渠道。
国际化战略推进。我们计划进一步拓展海外业务,巩固与本土化战略合作伙伴的合作关係,依托中国制造全产业链的成本优势,精准佈局具有医疗资源结构性机遇的战略性市场。我们计划实施差异化的区域推进路径:于港澳地区,我们将著重依托当地优质的影像技术资源,在跨境影像技术协同、耗材供应链、设备管理服务等方面进行影像技术和服务能力孵化和迭代,依托中国制造的性价比优势,拓展区域性供应链平台的建设;于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市场,我们计划积极开展与当地大型医疗机构的战略合作,通过合资等模式赋能当地医疗机构;针对中东及「一带一路」新兴市场,我们计划持续探索潜在战略合作机会,打造精准匹配区域市场需求特徵的影像合作方案,并依托强运营服务能力优势,联合各中国制造品牌共同打造中国医疗服务解决方案在海外市场形成联营联运。
2.加强与产业上下游的生态协同,深度整合产业链资源,构建开放协同的医学影像产业生态系统
我们计划深化与医学影像产业上下游公司(包括设备提供商及设备维修企业、医学影像AI服务供应商、医疗供应链服务商、行业协会等)的生态协同,开展战略生态孵化,以深度整合产业价值链资源,构建开放协同的医学影像产业生态系统。预期此举可进一步帮助我们提升专业能力及运营效率,巩固我们的行业地位。
产业生态孵化。我们积极追踪与医学影像产业链有关的收购或投资机遇,搭建产业生态赋能平台,以整合产业链资源并赋能影像产业链,成为影像产业生态组织者。具体而言,我们计划通过成立「专项产业孵化基金」等方式,深度挖掘健康管理、云服务、AI及大数据应用等业务场景的垂直延伸机会,强化核心影像中心业务的「产业纵深」,同时围绕心电、病理等横向业务领域,通过战略投资佈局关键节点企业,获取「产业宽度」的战略资源,构建跨领域协同的生态矩阵。
设备提供商及设备维修企业。我们计划持续加强与设备提供商的合作,利用我们对于设备使用方面的经验和知识,将其转化为知识产权,并与制造商合作打造定制设备;我们计划与设备维修企业持续开展战略合作,以构建能匹配我们医学影像中心网络又能持续降低我们成本的维修体系。
医学影像AI服务提供商。我们计划吸引更多的医学影像AI服务提供商将其产品加入我们的AI集成平台,借此丰富我们的AI产品及提升我们的服务能力。此外,我们计划利用我们的专业资源,与AI服务供应商合作,将AI的算法纳入医生的日常医疗活动中,以满足他们的需求,同时亦协助这些算法自行学习及演进。
医疗供应链服务商。我们计划加强与医疗供应链服务商的合作,充分利用服务商的创新金融服务解决方案及医疗器械制造商及平台商的资源网络,深度链接医疗器械制造商和服务商,进一步扩大对医疗产业链参与者的触达和覆盖,以获得更多潜在的业务机会。
健康管理与体检业务。我们提倡影像赋能「疾病预防」,发挥医学影像在健康管理及早筛预防领域的应用价值,例如发挥影像在「预防猝死、肿瘤早筛、老年痴呆、心脑血管健康等领域」的作用价值,有利于提高国民健康和良好的生活质量。通过本公司投资孵化的专注于健康管理与体检业务的汉吉健康管理(上海)有限公司,实现与公立医院体检预防领域的价值输入,共赢发展。
互联网医院线下交付场景。我们在全国构建的影像服务网络正成为互联网医疗生态的关键基础设施,通过覆盖全国16个省、市、行政区的标准化影像中心节点与医疗级别的医学影像诊断能力,为互联网医院提供「线上问诊+线下精准影像验证」的闭环解决方案。我们的「云端协同、属地交付」模式能有效帮助头部互联网医疗平台,实现日均联合服务量突破,既保障互联网医疗的诊断精准度,又通过规模化网络佈局将单次影像服务成本降低,形成「专业赋能+效率变现」的双重竞争壁垒。
行业协会。我们计划在人才培育、医学影像专业能力评估与建设、运营及管理体系以及医学影像数据标准等领域加强与行业协会的合作,强化我们的多维度专业能力。
3.强化我们的运营管理能力,培育及吸纳高技能的医学影像和管理人才,持续提升专业水平和品牌能力
我们锐意持续强化运营管理能力,通过专业水平、运营管理机制、人才培育体系的提升,从「影像医生、技师、管理者、临床医生」全影像流程中实现「影像服务能力」的提升。
提升专业水平。我们计划通过多种方式持续提升专业水平。我们聚焦专病,发挥医学影像在疾病针对领域的作用,以影像为纽带,帮助购买我们医学影像服务的公立医院建设和打造专病门诊,例如心脑血管专病门诊、癫痫专病门诊;我们同样计划加强专家委员会及亚专业学组的建设,逐步构建神经头颈学组、心胸部学组、腹部学组和肌骨学组等学组,并同步培养核医学医师团队;我们亦注重医技护专业能力提升计划的推进,派遣医师和技师到具备开展该项技术的国内外医疗机构进修学习,鼓励其参加各种高层次国内外学术会议,并积极组织包含「医学影像高峰论坛」在内的多个学术交流活动。
优化运营管理体系。我们将继续贯彻执行运营导师制,导师制能够深入贯彻本集团运营理念,促进运营理念和经验传承给新的影像中心,确保新中心能够快速学习和应用本集团的最佳运营实践,从而普遍提升我们体系内的运营管理能力。我们将进一步优化运营SOP,根据不同业务类型和性质制定完善不同SOP要求,合理配置审核人员,提升各节点审批的精准性;优化系统操作页面,提高使用者操作便捷性,方便管理者查看项目开展情况。
建立有效人才培养机制。我们预期会持续强化一脉影像学院的人才培养能力,搭建及维护人才培养体系。我们计划继续聚焦于以下方面策略:我们计划持续投资及提升我们现有的影像管理业务(RMBA)培训体系,培育更多具有医疗背景兼企业管理能力的全能型专业人才;我们预期将打造结合业务运营及市场开发的人才发展路径,拣选具有影像中心运营经验的优秀人员投身市场开发工作。我们相信此举措将更有助于拓展以价值为导向的投资;我们有意继续与高校合作共建医学影像实习基地,并设立专业人才培育计划,为我们的业务发展提供长期稳定的人才资源。
借助以上措施,我们旨在持续巩固医学影像服务领域的领先地位,协助我们快速扩展影像中心、提供专业质量保证以及提升运营能力及营运表现。
4.深挖影像数据价值及其AI应用,打造「数据+服务模式」的创新生态,提供区域智慧影像综合解决方案
随著AI与大数据技术的深度融合,更高效、更公平的智慧医疗生态正加速到来。我们计划持续探索数据与医疗服务的深度融合,深化一脉阳光在AI医疗端的战略佈局,并提升一脉阳光在区域智慧影像综合解决方案交付能力。我们计划通过加强自身能力或与第三方合作的方式持续佈局智慧医疗生态,不断扩展我们的服务能力和范围。具体而言,我们有意在以下几方面加大投入:
深挖数据价值。深挖我们将积极挖掘数据服务与数据资产的价值,聚焦数据资产管理,推动数据资产在数据交易所上架,做好影像检查方案流程标准化、影像大数据管理、精准医疗质量控制等数据应用平台建设。我们计划持续强化数据标准化能力。我们有意对现有影像数据进行标准化工作,以提升其价值。我们预计在不断积累数据的过程中建立我们的数据核心竞争力,为后续的工作流标准化、大数据的分析应用和与医学影像AI服务供应商合作建立基础。
打造生产高质量数据方法定式。我们构建业界领先的医疗影像数据生产体系,凭藉日均新增超2万例的数据生产能力稳居行业首位。我们通过「影像专家深度参与+AI智能协同」的驱动,形成独有的高质量数据及高质量数据生产方式的护城河,由我们体係内医师团队主导数据清洗与标注,结合研发的智能标注平台实现「从诊断结论逆向构建图像标注路径」的创新技术。
推动医学影像全流程运营与服务升级。我们将围绕影像服务全流程的应用,提升研发能力,确保影像中心高效运作与医学影像全流程服务的赋能。我们计划持续投资于促进影像中心运营的管理系统,例如智能SOP系统、精细化运营管理系统及全流程质量控制系统;我们计划与行业云服务平台深化合作,基于云服务平台建立个人云影像健康管理库、搭建医生自主科研平台,并提供影像中心智慧云服务。
打造智慧影像综合解决方案。我们计划透过持续开发基于自然语言处理及知识图谱的AI工具,将AI技术扩大应用于患者就诊、影像诊断、质量控制、业务数据分析等不同环节上,打造智慧影像综合解决方案。具体而言,我们孵化的企业影禾医脉将基于大规模标准数据集,持续进行多模态╱部位组合的自监督训练,以为下游任务提供坚实支持,针对不同模态不同部位的医学影像进行有效分析,为后续的诊断、治疗等任务提供重要依据;我们亦有意推进AI技术的多元化落地,例如打造可提升客户使用体验、拓宽服务设定的智慧健康管理服务平台及远程会诊平台,或联合第三方构建医学影像知识库与知识图谱,推动AI在智能问诊、报告解读、质控管理等环节的深度应用,形成覆盖「诊前-诊中-诊后」的智慧服务网络。
我们认为上述在研发方面的投资有助加强我们提供智慧化影像解决方案服务的能力。此举可进一步提升我们整体的盈利能力,扩大我们的业务,并提升品牌影响力。
5.持续完善内部控制体系,健全风险管控与企业管治体系我们高度重视内控体系建设,持续建立科学规范、有效制衡的治理架构,不断提高风险管理机制以及风险应对策略。
合规管理与培训。我们将持续把合法合规性审查贯穿于制度管理的各个环节,例如重要商业决策、合同签订、合同执行等环节均需经过合规性审查;我们将坚持常态化的违规追责机制,并在工作中严格落实,具体由内审合规中心进行审计,由总经办、人力资源部门进行追责处罚,发现问题及时督促整改;我们计划积极培育合规文化,增强全员守法诚信、依规办事的合规意识,将合规管理作为企业学习、业务交流、新员工入职培训的重要内容。
应收账款风险管理体系。我们计划通过宏观与微观双维度管理机制,构建科学化、精细化的风险管理体系。例如,我们将根据账期差异实施分级管理策略:对常规账期项目纳入常规管理范畴,对于长账期项目,通过指标管控和运营团队考核双重机制压缩回款周期,并由管理层实施专项管理。在运营层面,我们计划将应收账款指标深度嵌入绩效考核体系。助力绿色医疗。我们致力于打造企业发展的绿色生态体系,通过内部机制优化及外部机构协同,共同推动可持续发展。例如,我们将通过云胶片技术持续减少实体胶片的使用,从而减少能源消耗;我们将持续关注日常业务运营当中产生的废气、废水、废弃物及温室气体的处理,例如针对医疗废物的运输,我们将严格按照规程处理并配备密封式垃圾转运车辆,以确保废物的安全运输。
政府利好政策的支持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旨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优化医疗服务、促进医疗行业健康发展的利好政策,从2013年的《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到2016年国家卫计委印发《医学影像诊断中心基本标准和管理规范(试行)》,正式在全国范围内明确第三方影像诊断中心具有「独立法人」地位。过去十年间,政策始终围绕著「强基层、分级诊疗、紧密医联体(共享机制)及结果互认」的大目标改革创新。本集团的业务发展模式与国家的发展战略以及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大政方针高度融合,这为本集团的高速、优质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
纵观2024年,从2024年6月3日国家卫健委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健全机制推动城市医疗资源向县级医院和城乡基层下沉的通知》到一个月后2024年7月8日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相关政策陆续提到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佈局,加快建设分级诊疗体系,推进紧密型医联体建设,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提高县级医院管理水平、提升县级医院服务能力、加快培养专业人才梯队以及推进资源下沉。围绕著「医学影像服务」这一核心,我们著力解决当下国内医学影像发展所需的「资源、专业、管理、信息化和智能化」的不同需求。通过三大核心业务的协同,我们把业务网络从一二线城市延伸至县级行政区,积极践行政府医改政策,为基层医疗机构提供了高质量的影像诊断服务,有效提升了基层医疗服务能力。
我们下设的(i)旗舰型影像中心;(ii)区域共享型影像中心的概念作为我们影像中心最具有代表性模式,按照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于2016年发佈的《医学影像诊断中心基本标准(试行)》建立具备独立法人资质的影像中心。这些区域共享影像中心通过分佈式放置影像设备、医生多点执业或聘用方式整合相关区域内专业影像资源,实现数据、设备、专业人员的共享。我们通过资源共享、设备共享、人才共享、数据共享,实现了资源的有效配置,促进了国家分级诊疗制度的落地实施,同时通过走进临床、服务临床、引领临床,促进临床与影像的互动和螺旋式发展,从而带动医疗机构的整体高质量发展,为政府解忧、促医院发展、为百姓造福。同时通过(iii)专科医联体型影像中心;及(iv)运营管理型影像中心,将影像能力传导下基层、覆盖和延伸至更基层影像能力资源不足的区域,最终实现影像专科医联体、医共体的「中国医学影像一张网结构」。
在影像中心服务的基础上,我们持续坚持输出影像的四大核心能力(管理能力、信息化及智能化能力、设计与建设能力,以及由设备能力、技师操作能力、影像医生诊断能力、临床医生认知能力组成的影像专业能力),全方位影响中心乃至医院的专业发展及效益水平,并进一步扩大在自建自营的影像中心内发展出来的「医学影像服务专业能力」对外输出,以影像解决方案服务的形式快速扩大我们影像能力的影响范围。
2024年11月20日,国家医保局发佈印发《放射检查类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立项指南(试行)》,将数字影像处理、上传与云存储纳入放射检查的价格构成。「云影像」的价格新规让医学影像检查结果互相互认迈出重要一步,不仅将有效降低患者负担、提升医院诊断水平,也将有力推动医疗影像产业链及云存储、云计算、AI辅助诊疗等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和应用。在重资产+轻资产并举下,我们敏锐地将数智实力佈局到医学影像服务的全流程中,用数据驱动实体经营、用数据驱动服务产品创新。响应「数字化+智能化(数智技术)深入拓展」的政策号召,我们除了利用互联网特性将上层优势医学影像医疗资源及服务不断扎根基层输送能力养分外,还将影像检查链条环节进行拆解,用AI更深入地赋予至每一个临床医生、诊断医生、影像技师和管理者相应能力,利用数据之力为各级中心运营和产品创新服务双轮驱动。
紧贴国家政策,我们将积极把握新质生产力要素,通过技术创新,利用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不断提升医学影像检查诊断的能力。同时,通过不断创新业务模式,积极参与国有企业改革深化,在资本、产业链、供应链和科技创新上进行协同合作。我们深信,这将为本集团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将迎来更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