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二零二四年全年,全球生物医药行业投融资逐步回升,新药研发企业的管线推进及研发投入亦逐步好转,对应CRO行业性的收入回暖逐季度开始显现。客观来看,中短期而言,CRO行业的增长会直接受益于全球投融资的回暖;从更长期的发展视角来看,国际生物医药的原创性开发依然保持稳健的增长态势,依然是未来的主要趋势。本集团以创新药研发为基础的CRO和CDMO业务,立足创新,深入整合资源,持续为客户提供从早期基于结构的药物研发到商业化药物生产的一站式综合服务。
于报告期内,本集团累计服务客户数量增加至2,465家。报告期内,集团收入由去年同期人民币2,155.6百万元下降至人民币1,986.7百万元,较去年同期降幅约为7.8%,毛利由去年人民币738.5百万元下降至人民币687.4百万元,较去年同期降幅约为6.9%。二零二四年,本集团的净利润为人民币222.0百万元,相较于去年同期净亏损人民币99.8百万元大幅扭亏为盈,主要得益于因可转债的全额偿还而带来相关财务调整项的消除;经调整非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净利润由去年同期人民币208.8百万元提升至经调整非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净利润人民币314.6百万元,较去年同期增长近50.6%。主要归因于CRO业务于本年度下半年恢复增长、营运效率提升令经营利润率提升以及本集团于本年度内收到里程碑付款确认投资收益。
此外,集团控股子公司维亚上海已于二零二四年九月二十七日成功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目前集团持有相当其全部已发行股本的约72.9%。本报告期内,本集团管理层和集团的战略投资人以充分互信展开多项合作,充分发挥战略投资人在全球视野、资本市场和战略资源方面的优势,赋能集团在公司治理、业务运营、投融资及战略规划方面的持续提升。
CRO收入增速下半年显著改善,未来有望持续回暖
二零二四年,公司CRO业务收入由去年同期人民币844.9百万元下降至人民币810.9百万元,降幅约为4.0%;对应经调整毛利由去年同期人民币363.8百万元下降至人民币357.1百万元,降幅约为1.9%。二零二四年CRO的收入较往年有所下降,主要归因于二零二三年全球生物医药投融资承压对二零二四上半年创新药研发投入所造成的短期影响。但随著二零二四年以来全球生物医药投融资的逐步回升,公司二零二四下半年CRO收入相较于去年同期及二零二四上半年均已实现了同比、环比正增长。此外,目前CRO在手订单金额已实现同比正增长,且每月新签订单金额仍维持在较高水平,这将推动公司CRO收入在二零二五年进一步保持回暖的趋势。与此同时,公司亦通过一系列提升运营效率的有效举措,将CRO的盈利水平维持在较高的水平上。
截至二零二四年末,公司累计向客户交付超过82,716例蛋白结构,其中二零二四年新增交付约17,681例蛋白结构。研究累计超过2,098个独立药物靶标,其中二零二四年新增交付112个。目前,公司在蛋白结构解析领域仍然保持全世界范围内行业龙头的地位。在市场推广和商业拓展方面,一方面,公司会通过生物、化学的协同发展以获取一体化服务的订单;另一方面,公司会不断加强线上数字营销和线下BD的充分融合,并同步推动全球BD团队的扩张。本报告期内,维亚集团不仅加强了对欧洲市场的佈局,同时成立了美国波士顿分公司。这标誌著公司全球化佈局迈入新的里程碑,同时也将进一步拓展和深化国际合作网络。除此之外,公司亦重视AI对药物研发的重要作用,立足于提升效率及成功率的基础之上,通过乾湿实验结合的方式,拉动新项目数量及规模的不断增长。
本报告期内,就技术平台的佈局和拓展方面,维亚经过多年积累和发展的人工智能技术正在赋能整个药物发现平台,目前的AI能力已经覆盖FIC药物发现的全工作流程,并通过端到端的能力整合逐步改变药物发现的逻辑范式,围绕新靶点(New target)、新机理(Novel MOA)及新分子形式(New Modality)开发出维亚独具特色AI能力,推动公司的一站式原创新药物研发服务平台从「AI辅助」向「AI驱动」发展。公司累计CRO客户数量增加至1,568家,包括全球前十大制药公司(根据二零二四年报总营收计),前十大客户收入占比24.4%。CRO业务客户分佈地区多元化,来自海外地区收入占比约达87.3%,海外收入同比下降约近3.9%。来自中国内地客户收入占比约为12.7%,中国内地收入同比下降约5.1%。
报告期内,同步辐射光源使用情况达1,867小时,为公司与全球13家同步辐射光源中心保持长期合作,分佈在中国上海、美国、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英国、法国、德国、瑞士以及中国台湾十个国家及地区,可确保全年无间断的收集数据。值得一提的是,截止二零二四年年末,AIDD已累计参与项目数达157个,采购CADD/AIDD的累计客户数为51家,AI参与赋能的项目实现收入逾千万美元,并已在某些细分领域达成整套AI发现解决方案的知名合作。
CDMO新商业化项目上市在即,产能扩张持续推进
集团致力于打造全球创新药从研发到生产一站式服务平台,通过实现对浙江朗华制药有限公司(「朗华制药」)的全资收购,以完善生产端的佈局。报告期内,一方面,不断推进对CDMO的产能建设以为未来商业化阶段的新分子做准备;另一方面,完成了对CMC业务的优化与调整。
朗华制药二零二四年全年收入总计人民币1,175.7百万元,较去年同期下降约近10.3%,经调整毛利总计人民币344.5百万元,较去年同期下降约近11.4%。收入下降的主要原因如下,其一、对现有的主要品种所涉及的原料药车间进行了升级改造,以更好的满足客户FDA审计需求;其二、少部分CDMO订单延迟发货至二零二五年第一季度。
截至二零二四年十二月三十一日,朗华制药累计服务客户达897家,前十大客户收入占比66.8%,前十大客户留存率100%。目前,朗华制药CDMO业务除了现有商业化项目能保持自然增长以外,另有两个重要的新商业化项目已处于工艺性能确认(「PPQ」)阶段,预计分别在二零二五年、二零二六年将实现商业化上市,这将成为未来CDMO业务新的增长驱动力。报告期内,产能建设方面,目前可使用的总产能为860立方米。此外,朗华计划于二零二四年至二零二五年之间新建400立方米的产能以服务于新分子的商业化生产,目前土建工程已经结束,且内部消防工程已经完成,设备采购正在选型的过程中,部分设备已经开始采购。未来,随著新产品的落地和储备产能的释放,这将为公司收入的增长提供充足保障。朗华制药在质量管理上继续秉承客户至上,法规符合性优先原则,加强和优质客户的合作,不断完善与提升质量体系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报告期内,再次通过WHO和FDA的现场检查,这充分说明朗华的质量体系进一步与国际体系标准的良好接轨,可以保障为国际一流的医药企业提供优质、安全和可靠的CDMO服务。
CMC业务的优化与调整已基本完成,未来盈利水平将迎来改善
本报告期内,集团对CMC业务进行了业务结构的调整,更为聚焦合成与分析业务,不断加强对海外客户的BD,通过降本增效及客户结构优化的方式以推动盈利水平的不断提升。CMC从成立至今,已完成及正在推进的新药项目数为255个,CMC研发人员数量达到105人,CMC实现收入近人民币43.0百万元。此外,集团导流的项目推进顺利,已有一项管线进入临床三期且进展迅速,显示集团一体化战略的成功。未来,集团会进一步加强对高质量CMC项目的BD及导流,在充分挖潜内部项目资源及降本增效的基础之上,以推动CMC业务收入的增长及盈利能力的改善。本报告期内,从客户订单数方面来看,CMC外部BD的占比近74.0%,维亚导流的占比近26.0%;从客户金额方面来看,CMC外部BD的占比为38.0%,维亚导流的占比为62.0%。由此可见,在CMC的持续发展过程当中,集团内部的导流能力及外部BD的能力共同发挥了重要作用。
多家孵化公司已实现部分退出,持续兑现投资收益以增厚集团利润
报告期内,公司通过实现了对多家孵化公司(Focus-X, Saverna, Dogma, Riparian, DTX和Nerio)的部分退出,成功兑现了相应的投资收益,累计获得近人民币162.5百万元回款。截止二零二四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共累计投资孵化93家初创公司。投资孵化企业主要来自于美国,加拿大,欧洲以及中国,其中67.7%来自北美地区,25.8%来自中国。
二零二四年全年,公司已孵化的公司当中已有11家完成或者接近完成新一轮融资,融资总额约292.7百万元美金。各孵化公司研发进展顺利,累计在研管线总数近227条,其中186条管线处于临床前阶段,41条管线已经处于临床阶段。目前,孵化项目已有15家公司实现全部或部分退出。此外,还存在数个有潜在退出可能性的项目,预计在未来3年内将迎来退出高峰期。
于本报告期末,维亚的投资孵化企业当中已佈局了例如:Haya,Mediar,Nerio,Full-Life,Absci,Dogma,Arthrosi,Basking,Cybrexa和FuseBio等一系列优质资产。未来,随著孵化企业的顺利发展、持续融资及退出,前期的投资将逐渐进入收穫期并为集团持续带来现金回报及投资收益。
技术亮点及研发突破
SBDD(Structure-based Drug Discovery)即基于结构的药物发现技术,是现代药物发现的主流技术,也是现代理性药物设计策略的核心原理。这一技术的基础是从分子水平了解药物与靶标的相互作用,通过解析药物分子与靶标蛋白的复合物结构,观察两者的作用关係,从而进行理性的药物设计,随之进行化合物合成与多种生物学测试与评价,最终找到临床候选药物分子。SBDD技术为药物设计提供了理论指导,使得合成化合物的数量大幅减少,大大加速了创新药研发的效率,其在药物的研发过程中的应用已成功将多款药物推动至上市。近年来,随著人工智能(AI)技术的快速发展,维亚在SBDD技术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引入了人工智能技术,围绕新靶点(New Target)、新机理(Novel MOA)及新分子形式(New Modality)开发了独具特色的AI赋能SBDD一站式原创新药物研发服务平台。
其一,从新靶点研究的现状来看,新靶标是原始创新最重要的来源。报告期内,维亚研究累计超过2,098个独立药物靶标,其中二零二四全年新增交付112个。截止目前,公司已向客户交付了一系列在PDB蛋白结构数据库未有报道的靶标蛋白结构,阐明了这类蛋白行使功能的结构原理,为后续药物分子设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例如:在癌症治疗领域,业内在传统的靶标蛋白,诸如激酶、原癌基因╱抑癌基因、免疫检查点等之外,仍在寻找新的靶标作为突破口。本公司在细胞分裂控制、mRNA稳定性相关的新肿瘤靶标蛋白方面,成功解析了诸多此前未被报道的蛋白结构以及蛋白和药物待选分子的复合体结构,解释了靶标蛋白和化合物相互作用的结构细节,为设计更有效的化合物提供了明确的指导,推动了一批新候选药物分子的出现。此外,公司亦在分子胶蛋白复合体的结构解析领域,贡献了较多新结构,进而为理性设计和改良分子胶药物提供了有效线索。
其二,以新机理研究的建设现状来看,公司CRO业务已成功建立了一站式新机理药物发现与研究的平台,打造了蛋白生产制备与结构研究、冷冻电镜技术、膜蛋白研究技术、药物筛选技术、Bioassay等相关技术平台。并且,立足于对苗头化合物的验证测试,公司还可以依托强大的药物化学团队和计算团队帮助客户进一步优化苗头化合物,直至达到候选化合物里程碑。同时,公司的药理及药代平台亦能为客户新机理化合物的开发提供系统的化合物成药性评价服务。
就蛋白生产制备与结构研究及膜蛋白研究技术而言,公司已建立了成熟多样的重组蛋白表达系统,包括原核表达系统、昆虫桿状病毒表达系统、哺乳动物细胞表达系统、酵母表达系统等,能够满足客户定制生产表达各类重组蛋白的需求。针对特殊的GPCR、离子通道蛋白(Ion Channel Proteins)、转运蛋白(Transport Proteins)等难以制备的膜蛋白,公司已建立了自有的膜蛋白表达专利技术和纳米磷脂盘包装技术,能够实现大量困难膜蛋白靶标蛋白的成功制备。
就维亚的冷冻电镜单颗粒分析(Cryo-EM Single Particle Analysis, SPA)技术而言,冷冻电镜技术能够解析X射线晶体学(X-ray crystallography XRD)或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NMR)等传统方法无法或很难解析的体积庞大或体系复杂的结构如蛋白复合体、膜蛋白等靶点,以(近)原子级分辨率对蛋白复合体、膜蛋白等药物靶蛋白在接近天然的状态下进行结构分析,无需结晶即可高效鉴定靶标并提供重要结构信息从而缩短药物发现的时间。
药物筛选技术是探索新机理分子的核心技术之一,就药物筛选技术而言,公司已成功打造了亲和力优先、高度差异化且极具竞争力的早期药物筛选平台。一方面,V-DEL平台采用新颖的建库策略和创新的DNA兼容反应,并利用维亚化学多年积累的非商购砌块分子构建了涵盖环肽、分子胶、共价片段化合物、片段化合物等高达千亿级别DNA编码化合物库及包括细胞层面相应的筛选策略。另一方面,公司以外部寻购和内部合成相结合的方式,持续优化与扩充其结构多样性高通量筛选、GPCR特选、共价片段、非共价片段等化合物库。其自建的ASMS, SPR,晶体浸泡,Intact质谱等筛选技术平台能够充分利用这些特色化合物库对各种蛋白或核酸等类型靶点进行化合物筛选,这些筛选技术获得的苗头化合物可以通过维亚的计算化学与人工智能平台进一步分析,通过建模挑选和优化甚至预报苗头化合物,并在维亚的各种生物测试平台如bioassay平台、ASMS平台、SPR平台、电镜平台、HDX-MS平台及X-射线晶体学平台进行验证。这些现代新药筛选与验证技术互相补充、相互验证,发挥协同作用,共同为客户提供最优化的新机理化合物发现解决方案,极大地提高了项目的创新性,效率与成功率。
其三,从新分子模式相关的技术平台发展现状来看,报告期内,维亚生物经过多年的项目积累,已将大分子药物╱抗体平台、多肽平台、小分子药物平台,逐步整合形成了覆盖多领域的XDC大平台。公司将计算化学和人工智能技术与XDC技术深度融合,在偶联位点筛选设计、链接子-药物载荷设计、XDC药物的整体疏水性及稳定性改造、新型偶联反应的开发等多个创新领域进行探索,拓展了XDC药物研发的新方向。在此基础上,公司进一步将XDC平台与DNA编码化合物库(DEL)技术整合,利用维亚DEL平台的强大筛选能力助力特殊小分子链接子及药物的筛选,并结合团队在核酸偶联领域的独特经验,建立了抗体-寡核甘酸偶联物(AOC)平台。同时,立足于维亚强大的临床前研究平台,逐渐积累体内、体外的XDC相关毒理、药理等研究案例,为后续开发提供了更全面的数据支撑。目前,基于对现有多个领域技术平台的充分整合,维亚已打造出功能强大且全面的一站式XDC技术服务平台。
另外,从多肽技术平台的建设情况来看,目前本公司已初步建成AI驱动的多肽研发技术平台,在多肽发现端,我们开发了基于AI的全新多肽生成方法以及将DEL╱噬菌体展示筛选数据与AI分析能力结合的多肽筛选策略,通过多角度的多肽研发技术,综合提高客户多肽研发的成功率。计算平台在筛选基础上做基于结构的理性设计,包含引入非天然氨基酸、各类环肽成环设计等方法,同时公司也能够提供各种多肽的合成、生物检测及PK研究等一站式多肽研发及部分生产服务。在多肽合成方面尤其是多肽合成中难度大、技术新的肽链合成技术,在偶联肽、PDC、RDC、单环肽、双环肽、订书肽等复杂肽、生物素标记肽和萤光标记肽方面都有深入的研究和技术经验积累,为客户多肽项目研发成功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此外,平台引进微波辅助的全自动多肽合成仪系统(CEM Liberty Blue 2.0, H12),提供常规多肽的快速合成服务。在偶联肽方面,维亚多肽平台与抗体部门合作,将多肽平台拓展到多肽抗体偶联APC的领域,并已提供了相应的产品。
此外,维亚亦提供PROTAC╱分子胶药物研发方面相关的服务,其收入占比已接近CRO总收入的10.75%,服务内容主要包括:蛋白制备与结构研究、PROTAC╱分子胶筛选、动力学研究、药物代谢、药物化学、Bioassay、CADD/AIDD等。截止二零二四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公司已累计研究E3连接酶50多个,交付PROTAC三元复合物结构150多个,PROTAC业务亦为CRO业务的发展贡献了相应的收入。
最后,就AI赋能SBDD一站式原创新药物研发服务平台的情况来看,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Computer-aided Drug Discovery, CADD)及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Drug Discovery, AIDD)平台使用物理化学模型和人工智能算法,赋能各种分子形式(modality)的研发,帮助快速高效的推进各类药物研发项目,以对结构和机理的深入理解为立足点,真正实践计算驱动的药物研发。结构和机理是维亚AIDD平台特有的技术优势,能够在新靶点、复杂机理和多种药物类型的研究问题中,发挥出巨大优势。本公司计算平台已开发出一系列针对项目研究难点的先进算法来解决药物设计中的实际问题,例如共价和非共价自由能微扰,计算准确度更高、可调参数空间更大。针对传统计算化学方法的空白领域,计算平台引入生成式人工智能算法,用从头生成突破化学空间限制,使得药物设计在计算的帮助下能完成从零到一的突破。此外,平台还著力开发ADME/PK预测模型,实现了药物研发各阶段的全面覆盖和计算工具的系统性整合。计算化学和人工智能平台开发的方法被应用于多种药物形态,如小分子、抗体、多肽、PROTAC及分子胶、靶向RNA小分子药物开发等;在算法开发的过程中,各个平台保持乾湿实验联动,计算结果通过实验验证、计算模型在此过程中迭代优化,最终取得突破。总体而言,维亚的CADD及AIDD平台具备自研算法及平台建设的能力、拥有研发多种药物形态的经验、并且充分发挥了维亚基于结构的药物研发优势,在维亚上海超算集群的算力支持下,能够对早期药物研发的各个环节进行全面赋能。
从人工智能平台的发展阶段来看,维亚正在从以计算方法为各个药物研发阶段赋能为主的阶段迈向以AI驱动药物设计,以AI带动实验,改变药物设计范式的新阶段。目前,人工智能平台已实现全新的乾湿实验联动的设计流程,打破原有研发週期限制,成为创新药设计新的驱动力,并在某些细分领域达成整套AI发现解决方案的知名合作。此外,公司的独立AI算法模型和产品将于二零二五年对外发佈,以充分发挥AI平台的特有能力和技术壁垒,为整个业务平台带来新的增长引擎。
总而言之,公司立足于现有技术平台的基础之上,基于服务更多客户需求的目标,不断加大对新兴技术平台的佈局、扩张、完善及深度融合,以不断打造「新靶点、新机理、新分子形式以及AI赋能SBDD一站式原创新药物研发服务平台」为目标,旨在实现技术平台之间的相互导流并协同并推动CRO收入的持续增长。
公司凭借在基于结构的药物研发(SBDD)领域的独特优势,提升生物和化学业务之间的导流效应,持续加强一站式原创新药物研发平台和生产服务平台的建设,深化CRO与CDMO业务间的协同性,提升前端项目业务能力建设,促使漏斗效应进一步显现,加速为后端业务导流,积极构建面向全球生物医药创新者的开放式合作平台和共赢生态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