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集团的资产组合包括位于中国及韩国电力市场的风电、太阳能、燃气、燃煤、燃油、水电、热电联产、燃料电池及生物质发电项目,在中国的业务分佈19个省份、两个自治区及一个直辖市,地理分佈广泛,业务范围多元。截至2022年6月30日,中国及韩国分别约占本集团权益装机容量8,515.6兆瓦的74.6%及25.4%。清洁及可再生能源项目(即风电、太阳能、燃气、水电、燃料电池及生物质项目)占我们权益装机容量的81.7%;传统能源项目(即燃煤、燃油和热电联产项目)占我们权益装机容量的18.3%。
韩国项目
期内溢利由19.2百万美元增加至28.9百万美元,主要归因于电价大幅上升及源自于2021年4月开始商业营运的109.5兆瓦大山生物质项目的贡献。
中国燃煤、热电联产及燃气项目
期内溢利由21.7百万美元减少至11.6百万美元,乃主要归因于市场煤价及天然气价格急升及位于湖北省的一个燃气项目有机组进行检修所致。
中国风电项目
自2021年下半年起,本集团新增风电项目权益装机容量为825.4兆瓦。收入增加乃主要归因于风电项目发电量增加的贡献。整体而言,经营溢利增加至235.0百万美元。
中国太阳能项目
自2021年下半年起,本集团新增的权益装机容量为10.4兆瓦。收入增加主要由于新增太阳能项目的贡献。由于2022年上半年的太阳能资源不稳定,太阳能项目的平均利用小时较2021年上半年减少。整体而言,经营溢利轻微减少至41.5百万美元。
装机容量
截至2022年6月30日,本集团权益装机容量达8,515.6兆瓦,同比增加792.6兆瓦或10.3%,其中风电、太阳能占本集团权益装机容量的59.9%。风电权益装机容量3,960.4兆瓦,同比增长825.4兆瓦或26.3%;太阳能权益装机容量1,136.8兆瓦,同比增长10.4兆瓦或0.9%。截至2022年6月30日,本集团发电厂的控股装机容量达到7,856.3兆瓦。2022年,新增投产容量预计保持稳定增长。
风电业务发展方面,2021年下半年及2022年上半年,本集团新增风电权益装机容量分别为714.4兆瓦及111.0兆瓦。2022年上半年,本集团新增风电权益装机容量按地区分佈,包括(1)青海省61.8兆瓦;(2)甘肃省32.4兆瓦;及(3)河南省16.8兆瓦。
太阳能业务发展方面,2021年下半年本集团新增太阳能权益装机容量为10.4兆瓦。
2021年下半年,本集团水电的权益装机容量减少43.2兆瓦,是因为本集团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左江水电项目与当地合作方合作届满,水电站已正式移交当地合作方运营管理所致。
前期项目开发
2022年上半年,国家正式发佈「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与新能源相关的新业态和新模式不断涌现。面对竞争激烈的外部市场形势,本公司将继续保持战略定力,以高质量开发保障高质量发展。聚焦合作发展,夯实「战略、产业、技术」三大联盟;聚焦提升发展,做好项目精益化管理;聚焦重点发展,打好「重大项目」攻坚战;聚焦协调发展,积极佈局新型储能等新业态。
安全管理
2022年上半年,本公司安全生产与疫情防控形势稳定,安全生产氛围良好。
本公司在发展中始终坚持以习近平主席关于安全生产工作重要论述和生态文明思想为根本遵循,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充分认识安全高于一切,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安全第一、质量第一、追求卓越」的基本原则,践行「严慎细实」的工作作风,整体安质环管控成效稳中有进,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可控在控。
电力生产
2022年上半年,本公司坚持稳中求进,强化精益管理,突出提质增效,截至2022年6月30日止六个月,本集团综合发电项目的发电量达9,517.0吉瓦时,较截至2021年6月30日止六个月的9,233.5吉瓦时增加3.1%。发电量增加主要由于来自新增风电及太阳能项目的贡献所致。其中中国风电项目及中国太阳能项目发电量分别为4,800.1吉瓦时及841.8吉瓦时,增长率分别为26.4%及4.8%。
中国热电联产及燃气项目发电量为148.6吉瓦时,比2021年同期减少36.6%,主要由于位于湖北省的一个燃气项目2022年有机组进行检修;以及位于江苏省的一个热电联产项目减少了发电量,乃由于当地需求下降所致。
中国水电项目发电量为284.9吉瓦时,同比减少19.3%,主要由于本集团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左江水电项目与当地合作方合作届满,于2021年10月份,水电站已正式移交当地合作方运营管理,导致中国水电项目2022年发电量减少。
韩国项目的发电量为3,441.6吉瓦时,主要是来自燃气及生物质项目,比2021年同期减少14.9%。其发电量减少主要是2022年上半年的电网调度负荷减少及有机组进行检修,令栗村一期电力项目及栗村二期电力项目的发电量下降所致。
本集团出售的蒸汽总量为1,629,000吨,较截至2021年6月30日止六个月减少9.8%。
科技创新
本公司高度重视科技创新,2022年聚焦信息化、数字化管理转型,科学顶层规划、团结协同推进、优化资源配置,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工作路线,促进成果转化和应用推广,逐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推动实现行业一流的目标。
深入推行精益化管理:开展多维度对标管理,多角度分析偏差原因。开源节流,落实增发抢发电量措施,保障收入稳定,强化成本管控,坚持成本导向,保障年度运维成本持续领先。
强化海风战略:不断优化海上风电智慧化策略,大大提高了海洋气象预报准确性,有效提高了海上运维作业成功率,探索了颱风外围大风区有效利用提升发电量。
持续开展设备健康管理:持续推进全寿命期精益健康管理工作,集中力量在行业中领先探索运维智慧化转型,利用集控平台,进一步做实集控、预警、安全、数字化等功能。
2022年6月,本公司「基于健康状态监测的风电机组精益化管理」项目获得中国电力设备管理协会「2021年全国电力行业设备管理创新成果(管理类)」一等奖。本公司将继续深入推进创新驱动战略工程,重点做好科技创新和信息化支撑,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社会责任
作为中央企业,本公司在谋划企业发展的同时始终积极承担企业社会责任。2022年以来,本公司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各项任务,持续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在项目建设运营过程中不断推进环水保工作,助力「美丽中国」建设,同时积极开展公众活动、爱心活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2022年6月,本公司湖南省株洲轨道交通工业园区太阳能项目开展了「安全宣传咨询日」专项志愿宣传活动,活动围绕新《安全生产法》、应急救援知识、节能减排相关知识进行专题宣传。通过宣传动员,周边群众纷纷到宣传展点咨询了解安全生产的相关知识,主动加入到技能培训中来。
品牌推广:荣誉与奖项
本公司秉持「严慎细实」的工作作风,大力倡导开展质量管理活动小组,提升企业质量管理水平,鼓励员工发挥创新精神,不断提高员工参与创新实践的动力,为公司高质量发展注入科技活力。
2022年4月,中国电力建设企业协会组织的「2021年度电力建设质量管理小组活动成果」发表结果,本公司山东省太平山风电项目共获四项二等奖成果。2022年5月,安徽省定远一期渔光互补光伏项目荣获安徽省电力协会的「2022年安徽省电力行业质量管理成果」三等奖。
本公司严格贯彻「诚信透明、专业规范、有效执行、团队协作」的行为规范,努力营造追求卓越的工作氛围,提升企业的组织活力,积极创建学习型团队,提升核心能力建设,为公司高质量发展贡献技术力量。2022年4月,本公司浙江省嵊泗5#6#海上风电项目获得浙江省总工会颁发的「浙江省工人先锋号」的奖项。
2022年上半年由于疫情、供应链紧张、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等不利因素影响,内外部形势依然严峻。下半年本公司继续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第一要务,集中力量探索和培育增量业务,多措并举精耕细作存量资产,着力通过管理提升、核心能力建设、改革创新等手段化解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风险,不断做优、做强、做大传统风光业务,确保公司保持行业领先水平。
1.强化市场开发龙头作用,提升市场竞争力
一是强化区域属地主体责任,深化「战略、产业、技术」三大联盟建设,建立合作共赢关係,提升市场竞争力。同时聚焦大基地、大项目,积极佈局特高压配套基地项目。二是积极开拓整县屋顶分佈式光伏、分散式风电业务。三是加速推进储能等延伸业务发展,培育公司发展新动能。
2.攻坚克难,加快推进工程建设
受疫情、政策因素影响,行业形势不乐观。下半年本公司要攻坚克难,加快推进项目容量较大、投资评审推进困难的重点区域,积极协调接入系统方案批覆、环水保及林地批覆、投资收益率优化等影响投资评审的关键因素。全面梳理厂家设备生产和运输情况,提前识别潜在供货风险并制定应对预案,确保各项目设备供货与施工进度相匹配。
3.聚焦平价项目现货市场交易应对机制,进一步强化产销协同
一是增强电力市场化竞争意识,加强项目全业务链协同发展。二是提前佈局用户侧市场,加快传统购售电业务与虚拟电厂、需求侧响应等新业务覆盖全国,积极探索新型储能等新型市场主体参与电力市场的路径和模式,推动营销数字化能力和科技项目成果转化成新的生产力。三是强化发售协同能力,通过多品种市场交易减少弃电,争取超额消纳空间,力争综合收益最大化。
4.深化改革,激发高质量发展新活力
切实通过改革激发活力,解决发展中的实际问题。一是强化干部人才队伍改革穿透力。二是全面推进试点分公司改革,提高试点分公司管理效能和核心能力。
5.严抓严管,守牢安全红线底线
一是深入开展安全生产检查工作,系统梳理安质环管理的薄弱项,全面排查存在隐患、风险,消除重大风险,提升安质环管理水平。二是严把工程建设安全,严管安全防护措施,杜绝盲目抢工。三是严格管控新业务管理风险,针对不同业务制定不同的安全防控措施,保障新业务安全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