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本集团积极调整多晶硅生产计划,多措并举促进提质降本,加大光伏、风能资源开发建设及运营规模,努力提升新能源核心装备制造业的盈利能力,积极佈局新的利润贡献单元,提高在行业阵痛期的经营韧性和抗风险能力。报告期内,受多晶硅产品市场价格大幅下降的影响,本集团实现营业收入人民币21,212.98百万元,实现净亏损人民币4,043.74百万元,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亏损人民币3,904.88百万元,与上年同期相比经营业绩大幅下滑。
1、多晶硅生产
2024年,本集团多晶硅平均销售价格人民币3.84万元╱吨(不含税),较上年同期下降约60%。2024年上半年,本集团多晶硅产能充分释放,产销量较上年同期实现大幅增长,但受光伏产业链供需关係失衡的影响,自2024年4月起多晶硅价格非理性下跌,多晶硅市场价格已跌破多晶硅生产企业的成本且持续低位运行,为应对多晶硅价格持续低迷的市场状况,本集团结合经济性测算和检修、技术改造计划,自2024年中期起,本集团逐步对部分生产线检修改造和有序减产控产,在检修改造期间对相关产线各项生产设备进行全面系统性排查、检修,开展针对设备、工艺技术、数字化控制等方面的节能、提质、降本技术改造,使复产后产品成本更低、质量更优。2024年,本集团实现多晶硅产量19.88万吨,实现多晶硅销量19.92万吨。
报告期内,本集团通过精细化工艺控制、加强分离及催化等新材料研发,不断提升生产稳定性及系统除杂能力;通过优化招采策略、严控原材料入厂检测及产品全过程质量监测,促进降本提质增效。
2、光伏、风电资源开发、建设及运营
2024年,本集团紧跟国家政策导向,加大风光资源获取力度,聚焦江苏、甘肃、新疆、黑龙江、辽宁等重点区域开拓佈局,深入区县开展市场洞察,重点推动资源开发标准化管理变革,年度资源开发立项转化率、开发人均效能等均取得明显提升。同时,本集团在新能源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通过优化光伏支架结构设计、风机基础及吊装平台佈置等,集成技术标准化与创新取得成效,工程技术设计实现降本增效。报告期内,本集团加快推动新疆巴州及准东地区等超过5GW新能源大基地项目开工建设,其中准东3GW新能源项目建成后,可通过市场化交易的方式将项目所生产的部分绿色电力用于本集团多晶硅生产,充分发挥新能源循环经济产业链优势。报告期内,本集团完成并确认收入的光伏及风电建设项目装机约3GW。
报告期内,本集团根据市场及电价交易政策变化,基于效益测算不断调优运营电站资产结构,重点推动运营电站数字化转型升级和电力交易增收创效工作,聚焦智能运维优化升级、无人及少人值守效率提升、专业检测维护提高设备可靠性等手段,实现人均运维效能、故障预警准确度进一步提高,非限电损失同比降低16%。同时,本集团通过优化电力交易策略,扩大电力交易品种参与范围,开发中长期交易合作资源,有效提升结算电量及度电交易均价,实现运营电站业务增收创效。截至2024年底,本集团已实现併网发电的运营电站项目约3.5GW。
3、逆变器、SVG、柔性直流换流阀等关键设备制造
2024年,本集团紧抓新能源行业发展契机,大力发展逆变器、SVG、柔性直流换流阀等关键设备制造业务。为扩大逆变器等电力电子产品产能,本集团于2024年初开始投资建设西安数字化工厂项目新增逆变器自动生产线及仓储物流系统等,于2024年末,已实现部分自动生产线联调投产,剩余生产线及配套设施预计将于2025年上半年建成投产。
报告期内,本集团通过强化生产过程精益化管控、信息化管理、模块化生产等措施提高电力电子产品与场景匹配的灵活性及标准化程度,不断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产品品质;同时,本集团聚焦客户需求及海内外增量市场,持续优化营销体系建设,通过技术创新、科研合作等方式聚焦及深耕重点客户。2024年,本集团逆变器产品实现大型央企、国企的30余个标段中标入围,中标率和中标容量位居前列。报告期内,本集团逆变器产品全年出货量超过20GW,其中海外市场出货量超过7GW,较上年同期增长超过120%;成功签约海上风电柔性低频输电项目,是「柔性低频输电关键技术」在海上风电项目的行业首次应用,实现了柔性直流换流技术商业化应用的新突破。
4、佈局新的利润贡献单元
为保障本集团多晶硅生产电力供应,提升产品综合竞争力,同时佈局新的利润贡献单元,改善利润结构,减少因多晶硅市场价格波动对本集团业绩的不利影响,2024年6月及2025年1月,本集团通过增资和受让股权的方式成为新疆准能投资有限公司(「准能投资」)及新疆准东特变能源有限责任公司(「准东能源」)的股东,分别持有上述公司49%的股权。
准能投资投资建设了新疆准东五彩湾2×660MW火电项目,于2025年1月正式投产发电,可发挥坑口电厂的优势保障当地电力供应;准东能源投资建设了新疆准东五彩湾北一电厂2×660MW坑口火力发电站项目,已于2019年建成投运,是特高压外送通道配套电源,可贡献长期、稳定的收益。本集团将按照权益法对上述公司进行核算,可实现较好的投资收益,有利于进一步提升本集团经营韧性和抗风险能力,促进长期健康可持续发展。
5、科技及研发
多晶硅生产方面,报告期内本集团聚焦生产平稳性控制、节能降本降耗及产品质量提升等瓶颈问题,围绕多晶硅生长模式及精馏提纯过程优化、冷氢化转化率及渣浆工序效率提升、循环物料及尾气回收利用、设备运行在线监测等内容,在冷氢化、精馏提纯、还原及尾气处理、产品整理等关键环节开展了多项科技创新及核心技术攻关工作,有效降低了生产成本,提升产品质量,进一步提高电子二级以上产品占比。
风、光资源开发、建设及运营方面,本集团紧跟国家政策导向,积极探索新业务模式,围绕新材料、新技术、新场景及数字化,持续加大技术和产品创新投入力度,为新能源项目提供更好的产品及技术解决方案。在产品技术创新方面,本集团参与研制的柔性多电平直流链变换器攻克了中压直流併网技术,将运用于中压直流、光伏直流汇集以及海上风电送出,可显著提高新能源发电量和转换效率;功率模块及阀段的替代产品开发解决了关键元器件供应难的问题,通过中国机械工业协会新产品鉴定,性能达到行业领先水平;组串式逆变器电网适应性提升研究成功通过部分地区高渗透率环境下对弱电网适应性、故障穿越能力要求的验证,产品性能及电网适应性不断提升。在工程技术创新方面,本集团聚焦工商业储能、零碳园区等应用场景完成15项创新解决方案研究及发佈,完成储能规划设计仿真平台及智能管理系统上线及推广,实现工商业储能规划设计报告自动生成及用能在线管理、储能规划等。
2024年,本集团共获得授权专利126件。截至2024年12月31日,本集团累计拥有国内授权专利880件、国际专利7件;累计参加已发佈的标准编制172项,其中国际标准6项,国家标准58项,行业标准49项。
报告期内,本集团围绕新型储能技术、逆变器关键技术研发、数智化水平提升、电站智能运维等开展技术创新,致力于为客户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解决方案,获得的主要成果如下:
参与的《大容量电池储能系统数智化测试与控制关键技术及产业化》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研发的《适应弱网环境的光伏逆变器关键技术研究及系列产品》荣获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参与的《面向硅基制造业5G全连接创新技术研发与应用》项目荣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成功获得《创新管理知识产权管理指南(ISO56005)》国际标准3级认证;
研发的TB-eCloud光伏智能运维平台获批国家工信部2024年智能光伏试点示范项目。
6、安全生产
本集团始终贯彻「以人为本,安全为天」的安全管理方针,强抓HSSE(健康、安全、安保、环保)体系及标准化建设、现场管理及安全信息化,强化安全管理培训,不断夯实安全发展保障体系。2024年,本集团未发生重大安全生产和环保事故及事件。
报告期内,本集团通过加大安全管理投入、完善安全绩效激励机制、优化安健环团队人员配置等措施全面加强安全团队机制及体制建设;完善风险分级分色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严抓现场安全生产管理,重点围绕工艺及设备本质安全提升、重大危险源辨识及核销、危险特殊作业管理、相关方一体化管控等开展安全管理工作,从源头管控及时预警及消除事故隐患,有效提高事故防控能力;以「安全网格化+安全信息化」为抓手,通过数字赋能、精益管控等信息化手段促进本集团安全管理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实现安全基础管理数字化、操作控制智能化、风险预警精准化、环保监控集成化、现场巡检少人化,有效提升安全生产管理的可预测、可管控水平,预防及避免安全生产风险隐患;常态化开展安全生产培训,切实提高员工安全专业技能、隐患排查能力及安全管理业务素质水平,报告期开展各类安全培训参与人员超过十万人次,组织各类应急演练,参与人员近五万人次。
7、人才团队建设
报告期内,本集团聚焦研发创新、数字化赋能,以培育创新动能、解决业务战略需求及核心短板问题为目的,强化高质量专业化团队建设,调优人才结构,精准定位研发、技术、生产、三化建设、市场开拓等领域高端人才需求,引入及培养相关专业领军型人才及技术类人才,切实践行人才强企战略;狠抓组织变革转型,优化组织架构,科学搭建管控流程,不断提升组织运行效率及人才团队专业化管理能力;完善人才管理机制,充分汲取优秀企业管理经验,深入分析人才团队建设现状并开展人才测评,优化绩效管理体系及员工技能提升平台建设,有针对性地加强现岗及后备人才培养工作,加大员工关爱力度,构建引、育、用、留全方位人才服务及保障体系,不断提升人才团队质量及员工满意度,激发组织活力,促进本集团高质量发展。
市场展望
根据国际能源署(IEA)发佈的《2024年可再生能源报告》,预计全球可再生能源年新增装机容量将从2024年的666GW持续增长至2030年的近935GW,2024至2030年,预计全球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将新增超过5,520GW。到2030年,光伏和风能的年新增装机容量预计将占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容量的95%。
随著全球对气候变化问题的日益关注,清洁能源技术的不断进步,使得清洁能源在全球能源结构中的占比逐渐上升,未来新能源将在能源消费总量与结构、终端能源利用方式上逐步占据主导地位,广阔的市场前景将为风电、光伏产业发展带来良好的发展机遇。
2025年经营计划
随著全球能源转型加速,各国积极响应双碳战略,坚持绿色低碳转型,持续推动能源结构优化调整,大力推进风电光伏资源开发利用。儘管光伏产业链供需失衡局面短期内难以彻底改善,但新能源产业迈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动能不断积聚,将为本集团新能源事业发展提供广阔空间。2025年,本集团将发挥上下游产业协同优势,面对行业困局主动求变,坚持安全为天和创新引领,强化产品质量及成本管控,坚持数智驱动及人才保障,激发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
1、安全生产计划
本集团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安全为天」理念,坚持问题导向、结果导向、目标导向,落实安全生产相关规定,坚决守牢安全生产底线。一是坚持以安全体系建设作为全年安全管理的核心任务,发挥安全绩效牵引作用,健全安全激励机制,全面推进各业态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体系建设及有效运行。二是聚焦生产制造、工程建设、电站运营等业务,严抓重大危险源管控、重点设备设施维保、特殊作业管控、相关方一体化管理等,强化现场管理,加强源头管控和执行落地,持续开展专项整治活动,实现本集团生产运营安全可控。三是持续推进应急调度指挥中心、HSSE管理信息化及智慧安防建设,以安全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为手段不断提升自身安全内驱动力,促进信息技术(IT)与运营技术(OT)的融合,进一步提升本集团应急指挥能力和智慧安全建设水平。四是持续完善风险分级分色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强抓全员危害辨识、评价、风险分级分色管控和全员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持续常态化开展安全生产培训,狠抓目标措施落地,严控事故风险,切实提升事故预防管控能力。
2、多晶硅生产计划
面对光伏行业供需失衡和预期多晶硅价格短期内无法大幅回升的现状,本集团将苦练内功,持续围绕多晶硅生产提质、降本、增效开展工作,实现在行业严冬期破冰远航。一是根据检修计划和市场状况制定合理的生产计划,同时持续加强工艺优化改进及完善日常检修工作,确保多晶硅产品成本更低、质量更优。二是根据客户需求完善质量标准体系,围绕精馏系统提升、渣浆高沸装置优化等开展质量攻关,推动多晶硅产品内外在质量提升。三是围绕多晶硅生产稳定运行,加强管控标准建设,持续优化工艺参数控制,加快数字化战略转型及数字化工厂建设,提升生产控制自动化水平,实现多晶硅生产运行高效稳定。四是加强原材料成本管控,通过供应链采购集约策划及价格趋势研判择机采购,加大供应商质量稽核等,逐步降低多晶硅成本,合理利用工业硅、多晶硅等期货套保手段实现降本增效及保值增值。
3、风、光资源开发、建设、运营以及关键设备制造计划
本集团将以市场和效益为导向,加大光伏、风能资源开发建设及运营规模,努力提升逆变器等关键设备的市场占有率及盈利能力,不断提高经营质量。一是电站资源开发、建设方面,加强行业政策研读及市场洞察,积极探索源网荷储一体化、风光储氢╱氨╱醇╱一体化、工商业储能、低碳园区转型等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业务模式,聚焦战略省份持续深化全业务流程管控,促进风光资源储备高质量、高效率转化落地。二是电站运营方面,以数字化、智能化为驱动力,全面提升数智化资产运营能力,持续推动新能源集控中心建设,优化智能运维平台,建设无人示范电站实现人效提升,开展预测性维护,实现设备效能提升;加强行业政策解读,提高电力交易策略的科学性和及时性,完善电力交易平台功能及规划,提高电价预测精准度,进一步扩大电力交易品种范围,拓展绿电、绿证增收渠道,提升电力交易能力,实现资产保值增值及不断拓展新的利润增长点。三是逆变器等关键设备制造方面,加快推动西安数字化工厂项目建设及联调投产,不断提升逆变器等产品产能、市场竞争力及盈利能力;围绕质量提升及产品创新,规范供应链质量管控标准,细化关键物料监造要求,加快产品性能提升技术研究及新产品开发等,增强核心竞争力;聚焦关键设备战略客户,深入挖掘客户需求,持续推动订单获取及履约交付;加快推动海外重点国家和区域业务突破及抢抓市场份额,不断完善海外供应链及营销体系建设,提升本集团全球品牌影响力及盈利能力。
4、技术创新计划
本集团将围绕提质、降本、增效工作,把握发展机遇坚持变革赋能,不断拓展科技创新的广度和深度,培育新质生产力作为促进本集团高质量发展的核心保障,全面提升核心竞争力。一是多晶硅产品方面,持续针对精馏提纯优化、渣浆高沸杂质高效去除、冷氢化效率提升及样板工厂数字化转型创新等推动科研创新项目成果转化,不断提升产品品质,降低生产成本。二是电站建设方面,坚持以政策和市场为导向,加强与产业链上下游及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力度,围绕源网荷储、构网型储能、零碳园区及区域研发试验中心等方面,研究形成不同场景的技术解决方案和技术创新基地建设方案,创新开发模式促进资源开发持续增长。三是逆变器等关键设备制造方面,立足不同电站应用场景,坚持产品领先、数智牵引,基于低平准化电力成本、高可靠性、电网友好、智能运维的价值主张,加快逆变器、SVG、工商业储能、柔性直流换流阀等新产品机型研发测试和成果转化,不断提升市场竞争力。
5、人力资源计划
本集团将围绕战略目标及业务规划,聚焦核心业务短板、人才团队建设、组织效能优化、专业技能培育等,全面提升本集团人才厚度及组织效率。一是围绕人才发展体系规划,加强员工引、育、用、留全方位人才服务及保障体系建设,强化人才激励及绩效考核管理,不断调优本集团人力资源组织规划及人才策略。二是聚焦各业务板块核心业务,以问题为导向,围绕生产及智能制造、工程施工、研发及质量管理等环节,精准引入和培养细分领域内资深专家人才,提升人才团队综合竞争力,助力本集团各项业务高效开展。三是持续推动人才团队「双通道」机制建设,优化员工选拔及任职资格评价机制,开展员工技能提升工作,持续打造工匠精神,不断提升履职和业务能力,促进企业与员工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