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业格局和趋势
1.宏观政策方面
2024年,国内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顺利完成。新质生产力稳步发展,改革开放持续深化,重点领域风险化解有序有效,民生保障扎实有力,中国式现代化迈出新的坚实步伐。但是,当前外部环境复杂多变,我国经济运行仍面临困难和挑战。综合来看,我国经济基础稳、优势多、韧性强、潜能大,长期向好的支撑条件和基本趋势没有变。2025年,我国将继续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扩大国内需求,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稳住楼市股市,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和外部衝击,稳定预期、激发活力,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保持社会和谐稳定,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为实现「十五五」良好开局打牢基础。综合研判,中国中车发展仍然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
在2021年3月公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提出,要加快推进制造强国、质量强国建设,促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强化基础设施支撑引领作用,构建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立足产业规模优势、配套优势和部分领域先发优势,巩固提升高铁等领域全产业链竞争力,从符合未来产业变革方向的整机产品入手打造战略性全局性产业链;实施领航企业培育工程,培育一批具有生态主导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推动先进轨道交通装备等产业创新发展。推进CR450高速度等级中国标准动车组、谱系化中国标准地铁列车等研发应用。要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建设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推进各种运输方式一体化融合发展,提高网络效应和运营效率;完善综合运输大通道,加强出疆入藏、中西部地区、沿江沿海沿边战略骨干通道建设,有序推进能力紧张通道升级扩容,加强与週边国家互联互通;构建快速网,基本贯通「八纵八横」高速铁路;完善干线网,加快普速铁路建设和既有铁路电气化改造,优化铁路客货佈局;推进城市群都市圈交通一体化,加快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建设,有序推进城市轨道交通发展;提高交通通达深度,推动区域性铁路建设;构建多层级、一体化综合交通枢纽体系,优化枢纽场站佈局、促进集约综合开发,完善集疏运系统,发展旅客联程运输和货物多式联运。
在2022年12月公佈的《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中提出,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加强需求侧管理,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著力畅通国内经济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良性互动。要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以铁路为主干的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推进「6轴7廊8通道」主骨架建设,加快国家铁路网建设,贯通「八纵八横」高速铁路主通道,有序推进区域连接线建设,加快普速铁路建设和既有铁路改造升级,支持重点城市群率先建成城际铁路网,推进重点都市圈市域(郊)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发展,并与干线铁路融合发展。要加强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大幅提高清洁能源利用水平,建设多能互补的清洁能源基地,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加快建设大型风电、光伏基地,推动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提升清洁能源消纳和存储能力。要围绕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建设制造强国,引导各类优质资源要素向制造业集聚。要倡导节约集约的绿色生活方式,按照绿色低碳循环理念规划建设城乡基础设施,倡导绿色低碳出行,发展城市公共交通。
在2023年12月公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实施中期评估报告中提出,要著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把发展经济著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加快建设制造强国。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深入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推动钢铁、有色、石化化工、建材、轻工、纺织、中药等传统行业加快改造升级,提升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地位和竞争力。巩固轨道交通装备、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电力装备、新能源汽车、太阳能光伏、通信设备、动力电池等优势产业领先地位。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网联)汽车、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航空航天、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装备、安全应急装备等一批新的增长引擎,加快推进北斗规模应用。前瞻谋划佈局一批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制定实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1+N」行动方案,深入实施智能制造工程,加快工业「智改数转」,培育发展数字产业集群。深入实施绿色制造工程。
2.行业政策方面
2019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提出,到2035年,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基本形成,基本形成「全国123出行交通圈」(都市区1小时通勤、城市群2小时通道、全国主要城市3小时覆盖)和「全球123快货物流圈」(国内1天送达、週边国家2天送达、全球主要城市3天送达),交通科技创新体系基本建成,交通关键装备先进安全,交通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显著提升;交通装备先进适用、完备可控,加强新型载运工具研发;推广新能源、清洁能源、智能化、轻量化、环保型交通装备及成套技术装备,广泛应用智能高铁等新兴装备设施。
在2021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中提出,到2035年,基本建成便捷顺畅、经济高效、绿色集约、智能先进、安全可靠的现代化高质量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实现国际国内互联互通、全国主要城市立体畅达、县级节点有效覆盖,有力支撑「全国123出行交通圈」和「全球123快货物流圈」。构建以铁路为主干,以公路为基础,水运、民航比较优势充分发挥的综合交通立体网,到2035年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实体线网总规模合计70万公里左右。国家铁路网规模达到20万公里左右,其中高速铁路7万公里(含部分城际铁路)、普速铁路13万公里(含部分市域铁路);形成由「八纵八横」高速铁路主通道为骨架、区域性高速铁路衔接的高速铁路网,由若干条纵横普速铁路主通道为骨架、区域性普速铁路衔接的普速铁路网,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重点城市群率先建成城际铁路网,其他城市群城际铁路逐步成网;研究推进超大城市间高速磁浮通道佈局和试验线路建设。将加强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4极,长江中游、山东半岛、海峡西岸、中原地区、哈长、辽中南、北部湾和关中平原8个组群,呼包鄂榆、黔中、滇中、山西中部、天山北坡、兰西、宁夏沿黄、拉萨和喀什9个组团之间的交通联繫强度,构建6条主轴、7条走廊、8条通道组成的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
在2021年12月9日印发的《「十四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中提出,要推动先进交通装备应用,推广先进适用运输装备,开展CR450高速度等级中国标准动车组、谱系化中国标准地铁列车研发应用,推广铁路重载运输技术装备;推进水下机器人、深潜水装备等新型装备研发;推进智能仓储配送设施设备发展;巩固提升高铁等领域全产业链竞争力,在轨道交通等技术装备领域创建中国标准、中国品牌。要夯实创新发展基础,推动交通科技自立自强,强化交通运输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加快研发轴承、基础技术平台及软硬件系统等关键部件,推动实现自主可控和产业化;加强交通运输领域前瞻性、战略性技术研究储备,开展高速磁悬浮技术研究论证。要全面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生态优先,全面推动交通运输规划、设计、建设、运营、养护全生命週期绿色低碳转型,协同推进减污降碳,形成绿色低碳发展长效机制,让交通更加环保、出行更加低碳。
在2022年7月公佈的《「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中提出,要有序培育现代化都市圈,提高都市圈交通运输连通性便利性,统筹利用既有线与新线因地制宜发展城际铁路和市域(郊)铁路,有序发展城市轨道交通,推动市内市外交通有效衔接和轨道交通「四网融合」。要强化综合交通运输网络支撑,基本贯通综合运输大通道,提高铁路和高速公路城市覆盖率,建设城市群一体化交通网,加快推进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城际铁路和市域(郊)铁路建设,有序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其他重点城市群多层次轨道交通建设,到2025年新增城际铁路和市域(郊)铁路运营里程3000公里,基本实现主要城市间2小时通达。
在2022年5月公佈的《关于促进新时代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中提出,要创新新能源开发利用模式,加快推进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加大力度规划建设以大型风光电基地为基础、以其週边清洁高效先进节能的煤电为支撑、以稳定安全可靠的特高压输变电线路为载体的新能源供给消纳体系。要支持引导新能源产业健康有序发展,推动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等针对新能源占比逐渐提高的电力系统安全稳定可靠等问题开展系统性研究,提出解决方案,推进高效太阳能电池、先进风电设备等关键技术突破,加快推动关键基础材料、设备、零部件等技术升级。
2024年1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行动方案》提出,要处理好调整结构与深化改革、建强网络与畅通末梢、打造枢纽与优化佈局的关係,促进全社会物流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提高物流组织化程度和效率,促进物流与产业融合创新,加强协同衔接和要素保障,解决物流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统筹推动物流成本实质性下降,有效降低运输成本、仓储成本、管理成本。要推进铁路重点领域改革。制定实施铁路货运市场改革方案,促进铁路货运向铁路物流转型,支持铁路货运场站依法依规有序开展物流服务经营活动。改革铁路运输与调度生产组织方式,加强跨路局运输组织协调,创新系列物流产品,大力发展高效稳定、市场化的直达货运班列,探索用好高铁快运功能。
3.产业投资方面根据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2024年统计公报,全国铁路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506亿元、同比增长11.3%,投产新线3,113公里,其中高铁2,457公里,服务保障国家重大战略成效显著。货物运输量稳中有增,旅客运输量持续增长,全国铁路货物运输总量51.7亿吨,比上年增长2.8%,全国铁路完成旅客运输总量43.1亿人次,比上年增长11.9%。根据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发佈的2024年城轨快报,2024年北京、上海等25个城市有城轨交通新线、新段或延长线开通运营,共计新增城轨交通运营线路953.04公里,新增运营线路25条,新开后通段或既有线路的延伸段26段。2024年新增大运能系统(地铁)738.26公里,占比77.46%;中运能系统(市域快轨)171.82公里,占比18.03%;低运能系统(含有轨电车、电子导向胶轮系统、导轨式胶轮系统)42.96公里,占比4.51%。
根据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工作会议,2025年国家铁路目标完成旅客发送量42.8亿人、同比增长4.9%,完成货物发送量40.3亿吨、同比增长1.1%;全面完成国家铁路投资任务,高质量推进国家重点工程,力争完成基建投资5,900亿元,投产新线2,600公里;完成运输总收入10,160亿元,同比增收258亿元、增长2.6%;坚持绿色发展,务实稳妥推进铁路碳达峰、碳中和。
中国中车持续关注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与动态、行业发展趋势,研判市场需求。按照以销定产的模式满足既有市场的需求,确保主要产品按时交付和安全运行。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抢抓「一带一路」、国家铁路网建设、城际和市域(市郊)铁路建设、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运输结构调整等战略机遇,持续强化创新驱动,持续优化资源配置,持续优化产品结构,持续创新商业模式,为客户提供更加智能、高效、环保、可靠的轨道交通装备和全寿命週期系统解决方案,实现与利益相关方的多赢共赢。
(二)公司发展战略
十四五」战略规划: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践行科技强国、制造强国、交通强国、质量强国战略,打造创新引领的「六化」(即数智化、高端化、绿色化、国际化、协同化、品牌化)业务发展体系、高效合规的「五力」(即战略引领力、战新引领力、组织变革力、价值创造力、风险防控力)经营管理体系、坚强有力的「五大保障」(即政治保障、思想保障、组织保障、人才保障、纪律保障)党建引领体系,建设发展前景好、经营绩效优、社会形象美、幸福指数高、党建引领强的新中车,成为以轨道交通装备为核心、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高端装备制造商和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
1.铁路装备业务
突出全球竞争力、创新力、影响力和控制力,树立全要素市场经营理念,保持国内市场份额,稳固全球行业规模第一位。深化与国铁集团等大客户的跟随合作战略,主动适应高速化、重载化、服务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趋势,持续增强干线铁路市场响应、产品开发和品质保证能力,为我国铁路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力支撑。构建协同一体化售后服务体系,深化配件中心建设,形成一体化售后服务解决方案,深入开展产品维护、检修技术研究,大力拓展维保业务,做强做优检修业务,增强产品全生命週期服务能力,搭建产品全生命週期技术和成本框架体系,建设全生命週期管理大数据平台,加快由制造向「产品+」转变。
2.城轨与城市基础设施业务
深入研究、统筹谋划智慧城轨八大体系顶层设计,推广系列化中国标准地铁列车示范应用,积极发展有轨电车、磁浮、单轨、电子导向胶轮系统等新制式中小运量城轨装备,助力新型城镇化发展。大力发展适应多层次、多模式、多制式轨道交通系统融合发展的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城市轨道交通运输装备,满足我国城市群、都市圈发展多样化需求。发挥公司整体优势,加强规划设计咨询、机电集成与总包、建设工程总包与咨询、运营服务与咨询、投融资支撑等体系搭建,逐步形成轨道交通行业全产业链系统解决方案能力。
3.新产业业务
加快核心系统和关键部件的系列化、谱系化、标准化、模块化,提升核心竞争力,拓展全球市场,打造单项冠军、隐形冠军。突出专业化、规模化、成长性和高质量发展,围绕交通、能源、工业领域,发挥「技术同源、产业共链、资源共享、体系融通」优势,强化创新驱动、融合关键资源,推动能源与交通融合发展、集群发展,著力发展以「风光储氢」为核心的清洁能源发电装备,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提供高端装备及系统解决方案,著力发展以新能源汽车部件为核心的低碳零碳交通装备,形成绿色多元发展模式,成为新的产业集群。准确把握中车数智产业和数字化转型的「一体两面」关係,充分利用中车丰富的应用场景,加快开发面向高端装备制造业的「智能装备+智能工厂+智能服务」系统解决方案,形成中车数智化支撑的轨道交通装备和清洁能源装备产业发展新格局,培育自动化、精益化、绿色化、智能化「四化融合」的数智产业。
4.现代服务业务
突出支撑作用、带动作用、协同效应和风险防控,以中车整体利益最大化为原则,聚焦服务主业实业,创新商业模式,优化要素配置,规范内部运作,稳健发展现代服务业务。按照市场化、标准化和共建共享共赢原则,规范发展物资集采与供应链服务,资金集中服务,金融服务,信息化建设及资产管理、运维服务,前瞻性、共性和基础性技术研究服务,建设工程总包等内部支撑业务。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聚焦主责主业,持续推动金融业务优化调整,金融业务佈局更加优化;撬动社会资本,支持产业链链长建设,聚合内外资源,提升专业能力,稳健发展金融服务、产业基金、境外资金管理等平台业务,完善与产业的协同发展机制,为产业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系统解决方案,带动公司「双赛道、双集群」产业发展。
5.国际业务
构建适应国际化经营的组织架构和管控体系,夯实国际化基础建设,促进信息、营销、制造资源协同共享。按照「整机带动部件、制造带动服务、轨道交通带动战略新兴、总包带动产业链」原则,发挥优势企业牵引带动作用,不断扩大海外经营规模和市场份额。建立健全市场营销网络,灵活掌握国际化商业规则,丰富市场开拓方式,充分利用海外机构资源能力,建立符合目标市场需求的系统解决方案提供能力,以轨道交通装备主机企业带动配套企业和全产业链「走出去」。积极参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市场竞争,持续拓展风电装备、新材料等业务领域国际市场空间。努力使国际业务成为中车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业务增长点;持续优化业务结构,提高境外DLS业务和新产业的占比,完成全球区域佈局,形成资源集约、快速响应的全球化管控模式;增强业务协同能力,实现品牌统一及资源有效协同与互补;构建全面系统解决方案和全寿命週期解决方案的完整能力。
(三)经营计划
2024年,是公司砥砺奋进、勇担使命的攻坚突破之年。面对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一年来,公司锚定高质量发展主线,坚决当好服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性力量、带动我国产业体系全面升级的引领性力量、推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性力量,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聚焦「三大主题」,加快打造具有「六化」特徵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以「七立」推进「七个新突破」,抓好「九项重点任务」3,奋楫笃行,踵事增华,全力攻克发展中的关键难题,全力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兴产业增长极,经营业绩符合预期,发展动力更加强劲。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公司将围绕增强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进一步深化价值创造、创新引领、改革赋能,持续擦亮国家名片,坚决树牢国际标桿,采取更加有力有效的措施,积极推动各项战略目标落实落地,努力保持稳定发展态势。主要经营工作思路是: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更加突出价值创造、创新引领、改革赋能三大主题,聚焦新质生产力、「六化」特徵、系统集成、核心功能和核心竞争力,以「七立」推进「七个新突破」,全力抓好「九项重点任务」,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