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集团主要业务分部包括:(1)不良资产经营业务,包括围绕不良资产开展的债权资产经营、债转股资产经营、其他不良资产经营与受托经营业务等;(2)金融服务业务,包括银行、证券、期货、公募基金、信托和租赁业务等。
不良资产经营业务
本集团的不良资产经营业务包括:(1)收购金融及非金融机构的债权等不良资产,并进行管理和处置;(2)投放、管理和处置债转股资产;(3)通过综合经营方式开展不良资产业务,如对问题机构和问题资产进行重组、特殊机遇投资等;及(4)受托经营业务。
不良资产经营是本集团的核心业务和主要收入来源。2023年及2024年,不良资产经营业务收入占本集团收入总额的比例分别为58.3%和55.3%。
不良债权资产的收购来源
本公司的不良债权资产按照收购来源分类主要包括:(1)来自银行及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不良贷款和其他不良债权等金融类不良资产;(2)来自非金融机构的应收账款等非金融类不良资产。
金融类不良资产
本公司收购的金融类不良资产主要来自于银行出售的不良贷款和其他不良债权资产,这些银行包括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和农村商业银行及政策性银行和外资银行等。同时,非银行金融机构也是本公司收购不良债权资产的来源之一。
非金融类不良资产
本公司收购的非金融类不良资产主要为非金融机构持有的,以及各类金融机构作为中间人受托管理形成的不良资产,主要包括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企业债券、委托贷款及信托贷款等。
不良债权资产的经营模式
本公司不良债权资产的经营模式主要包括:(1)收购经营模式;(2)收购重组模式。
收购经营类不良资产
收购经营类不良资产是指本公司通过参与竞标、竞拍、摘牌或协议收购等方式从金融及非金融机构收购的不良债权资产。本公司根据资产的特点进行分类,制定相应的管理策略,运用多种处置手段,包括债权重组、债转股、资产置换、以股抵债、诉讼追偿和出售等,最大化提升资产价值,实现现金回收。
2024年,本公司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应对不良资产市场新变化,进一步推动收购经营类业务高质量发展。资产收购方面,在坚守银行不良资产业务主阵地,稳固基本盘的同时,主动拓宽银行重组资产、不良资产收益权、个人贷款、非银金融资产、法拍资产等收购渠道,丰富业务模式,加大有效投放力度,巩固市场领先地位,全力参与改革化险重大项目,统一功能性与营利性;资产处置方面,做好资产周转与价值涵养的平衡,把握处置良机,加快现金回收,提升处置效率。
收购重组类不良资产
收购重组类不良资产主要来自非金融企业。收购时,本公司与债权人及债务人三方达成协议,向债权人收购债权,同时与债务人及其关联方达成重组协议,通过确定还款金额、还款方式、还款时间及担保抵押等一系列的重组安排,盘活企业存量资产,实现债权回收并取得目标收益。
2024年,为积极应对外部环境变化,本公司坚持主业稳健经营的总基调,主动调整业务模式和策略,着力加强存量资产盘活处置,切实解决企业经营困难,有序有效化解重点领域风险,履行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服务实体经济的职责使命,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深化。
债转股资产经营
本公司通过债转股、以股抵债和其他不良资产经营相关的交易获取债转股资产。
2024年,本公司继续深耕债转股业务,坚持优化增量投放与加快存量周转并重,保持债转股资产规模总体稳定。一方面持续推进市场化债转股业务,积极把握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新质生产力发展等政策机遇,支持国有企业降槓桿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企业降本增效,进一步巩固本公司的专业品牌形象,助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一方面不断加大存量债转股项目退出力度,重大股权「一企一策」,提升资产处置价值,专项加强上市股权资产减持管理,提升处置专业能力。
其他不良资产业务
本集团的其他不良资产业务主要指除不良债权资产经营业务和债转股业务以外,通过综合经营方式开展的不良资产业务。本集团主要通过本公司、信达香港、信达投资和中润发展开展其他不良资产业务。
本公司的其他不良资产业务
本公司其他不良资产业务是指本公司围绕问题机构救助和问题资产盘活,灵活运用私募基金、信托计划和资管计划等交易结构,将自有或管理的资金投入特定标的,化解投资标的风险,改善企业经营状况,其后适时退出并获取投资收益的业务。主要标的包括非标债权和股权、资管产品、证券化产品和债券等。
本公司其他不良资产业务已初步形成四大特色板块:一是支持能源及基础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二是推动房地产重点领域风险有序化解;三是助力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四是服务央地国企改革化险。
2024年,本公司紧扣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服务实体经济的重点任务,扎实做好金融领域「五篇大文章」,不断提升业务发展质量,提高金融服务供给能力,服务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坚持客户中心理念,持续强化「十省二十城」品牌影响力,加快推进战略客户群和生态圈建设。聚焦实体经济中出现的问题,积极稳妥佈局问题企业纾困和危机救助、存量低效资产盘活、併购重组、破产重整、上市公司纾困等领域,并通过重整投资、过桥融资、阶段性持股、财务顾问、共益债等方式,为企业提供有效的问题解决方案。
于2023年及2024年12月31日,本公司其他不良资产业务投资余额分别为1,906.3亿元和2,111.2亿元。2023年及2024年,本公司其他不良资产业务新增投放分别为576.4亿元和474.4亿元,收入分别为36.3亿元和77.3亿元。
信达香港
信达香港作为集团跨境不良资产协同经营平台,聚集香港不良资产市场和企业跨境结构调整重组业务,防范化解香港中资金融机构境外业务风险的收购经营类业务,主动发挥主业功能,提供多样化盘活和解决方案;加大集团协同力度,积极开展央地国企、资本市场纾困等新业务。
于2023年及2024年12月31日,信达香港的其他不良资产业务投资余额分别为429.7亿元和480.8亿元。2023年及2024年,信达香港的其他不良资产业务收入分别为34.4亿元和16.4亿元。
信达投资
信达投资充分发挥境内持股平台和不良资产经营管理平台功能作用,强化使命担当,聚焦主责主业,深度融入集团协同一体化发展,秉承「主动管理、价值修复、存量盘活、资源整合、集团协同」的业务特色,凭藉问题资产、问题机构纾困及实质性重组的丰富经验,不断创新风险化解思路,积极探索不动产领域轻资产运营模式,整合内部资源,提供风险化解全周期问题解决方案。加速拓展能源资源、智能制造、新型材料等实体经济行业的业务模式和盈利模式,推动业务转型,建设纾困救助问题机构领域高度专业的一流投资机构。
于2023年及2024年12月31日,信达投资的其他不良资产业务投资余额分别为594.1亿元和593.5亿元。2023年及2024年,信达投资的其他不良资产业务收入分别为49.6亿元和34.1亿元。
中润发展
中润发展不断强化集团协同赋能,凭藉在托管和破产业务领域的专业能力和品牌优势,为问题机构、问题企业提供托管重组、咨询顾问、重整顾问、受托管理、经营监督、招募产业投资人等轻资本服务,并配套开展共益债、流动性支持、破产重整中的资产收购、破产重整投资等轻资产类业务,致力打造托管和破产业务领域专业领先的服务平台,持续为集团主责主业赋能。
于2023年及2024年12月31日,中润发展的其他不良资产业务投资余额分别为24.2亿元和17.8亿元。2023年及2024年,中润发展的其他不良资产业务收入分别为1.2亿元和2.2亿元。
信达地产
信达地产作为集团房地产专业平台,在集团不动产不良资产业务中发挥「项目操盘主体、投后管理抓手、不动产投资顾问」的作用,专业赋能,持续提升复杂业态复杂问题的综合解决能力,成为集团涉房业务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股权併购、操盘代建、运营服务等方式盘活问题不动产,挖掘并提升资产价值,为资产处置和变现提供有效渠道。采用收购、併购、代建、联建、监管、受托管理、咨询等多种模式参与集团不动产业务协同,推动房地产风险项目复工复产,切实做好「保交楼、保稳定、保民生」工作。
受托经营
本集团接受政府部门、企业及金融机构的委托,对不良资产及问题机构提供受托经营服务。受托不良资产经营业务主要由本公司进行,于2023年及2024年12月31日,受托不良资产余额分别为96.5亿元和182.2亿元。
金融服务业务
本集团根据战略规划,有重点地发展能为拓展不良资产业务提供服务和支持的金融服务业务,建立了涵盖银行、证券、期货、公募基金、信托和租赁等领域的协同金融服务平台,致力于为客户提供量身定制的金融服务综合解决方案。
2023年及2024年,金融服务业务的收入占本集团收入总额的比例分别为42.5%和45.4%。
银行业务
本集团通过南商银行(主要包括南商香港及南商中国)在香港和中国内地开展银行业务。
本集团高度重视南商银行的业务发展,结合内外部经济形势和集团战略,提出了将南商银行发展成为集团账户管理平台、交叉销售平台和综合金融服务平台的总目标,同时将其作为集团协同和转型发展增长点来带动整个金融服务板块发展。
南商香港
南商香港立足香港,做精专业,专注提供个人理财及企业银行等服务。
南商香港秉持「两地服务,一脉相承」的经营理念,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纲要等国家战略,支持香港巩固国际金融中心地位。运用集团协同优势,发挥跨境金融、生态圈合作、离岸人民币等业务专长,持续优化产品和服务流程,完善线上线下客户服务渠道,加快理财顾问和全面金融管家业务转型,加大金融科技运用,不断提升跨境服务专业水平和客户体验,细分领域特色优势进一步巩固,推动经营业务高质量发展。
2024年,南商香港获金融界权威杂誌《欧洲货币》授予「2024年大湾区最佳本地中小企服务银行奖」,并蝉联大公文汇传媒集团颁发的「粤港澳大湾区最佳银行奖」。南商香港发挥集团综合金融服务核心平台作用,打造特色跨境产品体系,支持集团授信投放及产业投资等业务发展。积极探索全集团协同场景模式,落地境内机构跨境资产配置模式,重启QDII产品通道,成效显著,打开了集团大协同新思路。2024年实现协同收益港币3.0亿元。
南商中国
南商中国主要从事包括公司业务、个人业务和金融市场业务等在内的银行业务。
南商中国以服务国家战略、服务实体经济、服务社会民生为着力点,积极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充分发挥集团综合金融服务和母行跨境金融服务优势,在资产管理、跨境金融、财富管理等方面打造差异化竞争能力,并通过金融科技赋能不断提升境内外客户服务水平和经营管理效能,实现高质量发展。
南商中国发挥专业优势,通过开立账户、资金监管等银行金融服务有效支持集团金融类和非金融类不良资产收购以及股权类项目业务拓展。2024年,与集团协同业务规模237.0亿元,实现协同收入2.9亿元,累计向集团分子公司推荐各类项目39个,集团拟投放规模92.8亿元。
证券、期货及基金管理业务
本集团通过信达证券及其子公司开展证券、期货及基金管理业务。2023年及2024年,信达证券的收入分别为3,483.5百万元和3,291.5百万元。
信达证券持续加强能力建设,大力培养引进优质研究团队。加强与不良资产主业协同,为集团项目提供行业、企业研究及投行服务,进一步提升服务深度和广度。充分发挥集团协同生态圈作用,汇集客户渠道、业务信息、商业机会等资源,形成对内资源整合、对外协同营销的策略,在併购重整、民营企业纾困等方面持续发力,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实操经验和专业能力,形成在不良资产经营和特殊机遇投资领域的差异化优势,品牌形象不断提升。
信达期货
本集团通过信达期货从事期货业务。2023年及2024年,信达期货实现期货业务收入分别为226.4百万元和211.7百万元,实现营业利润分别为97.2百万元和93.1百万元。
信达澳亚基金本集团通过信达澳亚基金从事公募基金业务。公募基金业务主要分为货币型、股票型、债券型和混合型,主要投资于权益类资产和固定收益类资产。于2023年及2024年12月31日,本集团分别有67支和79支公募的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募基金和资产管理计划资产总额分别为1,059.5亿元和1,530.6亿元。2023年及2024年,公募基金和资产管理计划管理费收入分别为877.0百万元和581.9百万元。
信达国际
本集团通过信达国际在香港开展跨境证券登记、金融产品交易、投资银行和资产管理业务。2023年及2024年,信达国际的收入分别为93.4百万元和137.8百万元。
信托业务
本集团通过金谷信托从事信托业务。于2023年及2024年12月31日,本集团的存续信托管理资产余额分别为1,856.7亿元和4,676.7亿元,存续项目分别为439个和675个。2023年及2024年,信托业务实现佣金及手续费收入分别为8.5亿元和12.3亿元。
金谷信托积极推进业务转型,以打造「资产管理、信托服务、财富管理」重要平台、成为在特殊资产领域具有领先优势的信托公司为目标,锚定服务实体经济、服务集团主责主业等战略基点,秉持稳中求进、守正创新理念,聚力整合资源,探索特色化发展路径,全面强化与集团战略协同效能。依托信托制度优势和专业能力,深度融入集团不良资产经营主业,创新协同模式。2024年新增协同项目规模309亿元,年末协同业务余额683亿元,公司主动对接集团不良资产经营主业所有业务类型和业务场景,在破产重整、资产盘活、企业纾困等场景中形成差异化竞争力。
融资租赁业务
本集团通过信达金租开展融资租赁业务。于2023年及2024年12月31日,本集团应收融资租赁款净额分别为734.2亿元和676.2亿元。2023年及2024年,本集团的融资租赁业务营业净收入分别为1,856.2百万元和1,782.7百万元,同期本集团的融资租赁业务实现净利润分别为742.5百万元和809.1百万元。
信达金租积极落实集团协同战略,主动融入集团综合金融服务,发挥综合营销优势,共同服务集团级战略客户。扎实做好「五篇大文章」,聚焦重点领域,服务「科技金融」,探索落实科技与金融相互促进,大力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深挖客户转型需求,全力发展「绿色金融」业务,持续加大绿色租赁投入力度,切实发挥好绿色金融带动作用;积极拓展「普惠金融」,加大对中小微企业支持力度,努力缓解其融资难题;落实集团「数字信达」战略,大力推进「数字金租」建设,加快公司数字化转型,「数字金融」步伐越走越快。2024年,信达金租向集团战略客户及重要客户新增协同投放23笔,合同金额73亿元。
产品类型
2024年,专业化产品和非专业化产品分别实现净收入1,005.4百万元和777.3百万元,在信达金租的总收入中占比分别为56.4%和43.6%。
信息科技
2024年,本公司贯彻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围绕「数字信达」战略目标,按照信息化规划实施路线图,在信息科技体系建设、信息技术产品开发应用、内部管理信息化、信息系统运行安全等方面取得新进展。
完善信息科技管理体系,通过ISO27001、ISO20000认证。藉鉴行业先进经验,优化完善信息科技管理体系,组织开展信息科技管理体系回顾、检查和内外审工作,通过ISO27001信息安全管理体系、ISO20000信息技术服务管理体系年度认证。
做好数字金融大文章顶层设计,推动高质量发展。对标同业领先实践,完成数字金融规划顶层设计,明确了打造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安全高效的数字新质生产力,构建融合互补、开放共赢的资产管理数字金融生态圈的数字金融战略目标。
巩固数字化经营能力,促进业务转型升级。完善企业业务运营平台,支持SPV、基金、央地国企、轻资本等创新业务有效开展,在全国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中率先实现个贷不良资产业务数字化运营。升级智慧淘平台,搭建数字生态圈,创新招商方式,拓展招商渠道。大力发展移动互联网终端业务,初步构建企业级业务移动门户,业务运营向移动优先转型。新邮件系统获2024年中国互联网大会中国互联网创新大赛「金灵光大奖」。
积极拥抱人工智能新技术,提升智能化赋能水平。探索AI大模型技术应用,打造不良资产管理行业首个AI智能助手「信小达」,提供不良资产知识智能检索和问答服务,完成DeepSeek本地化部署。打造RPA智能机器人平台,提升财务管理、行政办公等场景的办公自动化水平。
加速集团数字化转型,加强集团一体化管控。集团各子公司全面开展信息化规划校准及修订,推进数字金融发展。集团统建系统服务信达投资、信达香港、中润发展,落实统一数据标准,提升集团一体化风控合规水平。南商银行上线新系统,金谷信托启动新系统建设,强化数字化金融服务能力。
深化数据治理成果运用,发挥数据生产力效能。坚持以用促治,稳步提升数据质量。深挖数据价值,丰富数据应用,全方位支撑经营决策、风险防控,改善客户服务,促进商机转化。
积极开展网络安全建设,保障信息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加强网络安全、数据安全建设和管理,组织开展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完成信息系统等级保护备案、安全信息和事件管理平台建设,推进数据安全治理;强化数据中心运行维护管理,数据中心基础设施通过GB50174A级认证,数据中心运维管理通过CQC8302L3级认证;按计划完成年度灾备演练,为信息系统灾备和业务连续性提供有效保障;全年系统安全建设和管理有效,网络和系统运行平稳,未发生信息安全事件,关键系统可用率达99.99%、数据中心基础设施可用率100%。
2025年,我国经济基础稳、优势多、韧性强、潜能大,长期向好的支撑条件和基本趋势没有改变,但受外部环境等不利因素影响,经济运行仍面临国内需求不足、部分企业运营困难、群众就业增收承压、风险隐患较多等困难挑战。中国政府将继续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通过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扩大国内需求,推动科技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稳住楼市股市,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和外部衝击,稳定预期、激发活力,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
2025年,我国的宏观政策将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守正创新、先立后破,系统集成、协同配合,用好政策工具箱,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提高宏观调控的前瞻性、针对性、有效性。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内外部压力进一步加大,金融风险整体收敛可控,但部分领域风险突出。银行业及其他非银金融机构持续出清不良资产,处置需求将保持在高位。监管部门继续推进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全力处置高风险机构。房地产市场依然面临较大压力,央企国企改革持续深化,问题企业脱困需求增加,股票退市常态化,机构重组重整和存量资产盘活市场将保持活跃。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要强化使命担当,发挥功能优势,聚焦主责主业,在不良资产领域充分发挥「压舱石」作用,有效化解金融风险,服务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建设金融强国做出更大贡献。
本公司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学习贯彻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践行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坚守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职能定位,将功能性放在突出位置,坚持守正创新,加快转型升级,坚定不移走好中国特色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高质量发展之路,不断提升化解金融风险和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一是深耕不良资产主业,支持重点领域风险化解。服务银行业和非银金融机构高质量发展,积极参与地方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加力支持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积极作为推动「保交房」。积极赋能央地国企改革,助力盘活低效无效存量资产,配合化解地方债务风险。深入挖掘问题机构併购重组和破产重整业务机会,提高化解资本市场风险能力,有效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和绿色转型,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二是持续优化升级业务模式,进一步丰富产品服务。强化投资银行功能,提升提供纾困化险服务能力,积极拓展与不良资产相关的咨询顾问、受托处置等轻资产业务。加大市场开拓和客户营销力度,积极参与不良资产生态圈建设,当好「问题解决者」「资源整合者」和「价值创造者」。三是持续深化改革,提高发展质量。不断完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进一步夯实内控合规基础。加快投研一体化建设,全面提升投研能力。拓宽融资渠道,压降资金成本,优化资产负债配置,提升营运效率。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升业务团队专业性和战斗力,提高组织运行效能。持续推进「数字信达」建设,进一步强化数字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