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公司银行业务
9.1.1公司存款
报告期内,本行严格按照监管要求,持续优化对公负债业务结构和产品服务体系,大力夯实存款基础。通过把握市场机遇,抢抓重点客户大额资金,提升战略客户覆盖度,重点跟进各地政府类资金招标、专项债服务等机构业务营销机遇,开展财政资金沿链营销,深化授信客户综合经营,提升基础客群结算存款贡献等,有效推动存款规模经营。
截至2024年6月30日,本行公司存款余额人民币3,362.32亿元,市场份额全省排名第一,较2023年末增长人民币184.76亿元,增幅为5.81%。
9.1.2公司贷款
报告期内,本行坚持把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作为根本宗旨,立足省属法人银行的职责定位,聚焦「两个确保」、「十大战略」,持续深化政银企合作,不断优化金融服务,着力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本行持续落实《中原银行支持河南省「十大战略」三年行动计划及服务方案》,梳理战略服务方向、目标客群,制定金融服务方案,助力河南省「两个确保」实现;坚定打造产业银行,始终把金融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服务实体经济的重中之重,加大对制造业的支持力度,围绕经济高质量发展路径和我省产业体系规划佈局,紧扣区域经济脉搏,以产业为基础,加大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向服务产业场景拓展,为产业链的龙头企业、上下游、生态伙伴等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全链条、全谱系的综合金融服务;结合河南省正在打造的7大产业集群及28个产业链,本行聚焦提升重点产业链基础高级化和现代化水平,做深做实产业链上实体企业的金融服务。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紧抓构建新
发展格局战略机遇、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政策机遇、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历史机遇,落实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坚持「项目为王」,做好金融服务区域战略支撑。
截至2024年6月30日,本行公司贷款余额人民币4,159.58亿元,市场份额排名第三,较2023年末增长人民币185.01亿元,增幅为4.65%。
9.1.3公司客户
报告期内,本行紧跟国家和区域战略,坚持以服务实体经济为己任,助力河南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坚持以客户为中心,夯实客群基础建设,围绕战略客户、基础客群、机构客户、特色客群开展分层经营、分类施策,采取定制化服务模式和经营策略,不断向深度经营和专业创造价值转变,提升综合服务能力,实现公司业务效益、质量、规模全面协调发展。
截至2024年6月30日,本行公司客户总量达到46.60万户,报告期内新开户3.11万户,其中首开达标户1.32万户,占比42.44%;基础有效户4.44万户,较2023年末新增950户。
9.1.3.1战略客户
报告期内,本行切实践行回归本源、服务实体的金融使命,坚持以客户为中心,以为客户创造价值为导向,持续提升客群分层服务和深度经营的能力。针对战略客户开展名单制服务,制定「一户一策」服务方案;建立一体化服务机制,成立专属服务团队、配备专属资源、开展专项活动;总分行协同,公司、零售跨条线联动,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全链条、全谱系」综合化金融服务,全方位赋能战略客户经营发展;深耕战略客户股权链和供应链,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和投融资各环节的金融和非金融需求,拓宽战略客户合作广度和深度,助力企业做大做强做优。
截至2024年6月30日,本行总行级战略客户授信资产余额较2023年末新增人民币146.57亿元。
9.1.3.2机构客户
报告期内,本行围绕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部署,积极发挥省级法人银行作用和优势,主动对接各地经济发展金融需求,持续深化银政合作,针对各级机构客户需求制定专属综合服务方案,深度融入各级政府重点经济工作中,在提高政府资金管理及融资效率、国库集中支付、专项债发行服务、助推政府智慧化建设等方面发挥了积极影响,通过金融支持与属地重大战略佈局、重点项目推进同频共振,打造出了立足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良好口碑,与各级政府建立了互利共赢、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关係。
截至2024年6月30日,本行为全省18个地市、173个县区提供地方政府专项债发行服务,市场份额稳居前列;服务国库集中支付代理资金量居省内第一梯队;
首次中标省级社保财政专户代理行,标誌着本行在服务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取得了新的突破,对于提升综合金融服务水平、推进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9.1.3.3科创客群
报告期内,本行深入贯彻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坚决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发展科技金融的重大部署,快速调整战略,抢抓发展机遇,创新产品服务模式,制定行动方案,为科技企业提供力度更大、投向更准、覆盖更广、产品更全、服务更优的特色化金融服务,推动科技金融「增量、扩面、降价、提质」。一是持续完善政策性科技金融体制机制,打造政策性科技金融河南模式。建立长期、稳定的政策性资金来源机制,强化政策性专项资金引领、带动作用,精准支持科技创新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和重点企业,不断加大种子期、初创期科技企业支持力度,加速科技企业孵化培育。二是强化专营机构设置,做实科技金融专业团队。加快在各分行设立专门的科技支行或科技专营团队,持续完善以「科技金融中心+科技支行╱科技专营团队」为核心的多层次、专业化的服务体系。三是全产业链对接,为产业链上各环节、全主体提供金融支持。围绕「7+28+N」个产业链佈局,绘制产业链图谱,研究制定产品服务策略,形成服务核心企业及上下游、帮助核心企业延伸上下游关係的能力,实现全产业链金融支持。四是完善科技金融服务机制,提升科技金融服务质效。对科技金融实施差异化考核,设立科技金融专审机制,配备专职审查审批人员,下放科技企业贷款审批权限,全面提升审批效率,给予科技企业贷款专属定价优惠,有效降低科技企业融资成本,深入推进数智转型,持续更新线上化审批模型,加强线上化平台建设,提升对科技企业的服务效率和精准度。
截至2024年6月30日,本行服务科技型企业11,908户,增幅4.45%;有贷户2,380户,增幅7.74%;科技金融业务贷款余额人民币770.60亿元,较2023年末新增人民币117.71亿元,增幅18.03%。
9.1.4重点领域
报告期内,本行创新产品策略,优化产品功能,持续完善综合性和全方位的产品体系和服务能力,提升客户体验与满意度。
9.1.4.1科创金融
报告期内,本行持续强化机遇意识,深耕重点地区,围绕重点行业、核心企业和产业链各环节,构建全方位、全链条、全周期、全谱系特色化金融服务体系,打响独具特色的科技金融服务品牌,重点产品持续领先省内同业。截至2024年6月30日,重点产品「专精特新贷」累计放款人民币55.15亿元,余额人民币32.70亿元,排名全省第一;「科技贷」累计放款为人民币37.10亿元,余额为人民币13.07亿元,排名全省第二。
报告期内,本行加快创新产品研发,创设「科技研发贷」,提高科技企业研发能力,提升科技成果转化的质量和效率,帮助传统企业转型升级。加强投贷联动,与头部基金公司签订长期战略合作协议,打造服务科技企业投贷联动新标桿。
9.1.4.2绿色金融
报告期内,本行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积极落实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绿色低碳转型」战略,加强政府联动、资源整合,凝聚发展合力,依照全省产业佈局和政策导向,提供精准绿色金融服务支持。本行围绕传统领域绿色低碳改造、基础设施绿色升级等六大绿色领域,打造涵盖融资、投资、普惠、产业链和融智的「原银绿金」绿色金融产品体系,不断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积极探索转型金融,成功落地全省首笔可持续发展挂钩贷款,有效助力我省双碳目标的实现;支持中国首套、全球规模最大二氧化碳加氢制绿色低碳甲醇工厂项目落地,该业务成功入选「中国普惠金融典型案例(2023)」。本行将结合我省产业结构,围绕新能源、新制造等新兴产业领域,高排放行业转型金融领域,环境保护、资源循环利用领域等,加强产品创新和行业前沿研究,持续创新河南省绿色金融服务新模式新产品。
截至2024年6月30日,本行绿色信贷累计投放金额人民币135亿元,绿色信贷余额达到人民币417.44亿元,余额较2023年末新增人民币80.53亿元。
9.1.4.3交易银行
报告期内,本行交易银行加强产品创新和线上化系统建设力度,深入行业研究,促进重点业务落地。报告期内,本行借助金融科技,大力发展财资管理、供应链金融、国际业务、电子渠道等交易银行业务,持续完善交易银行产品体系。
财资管理 围绕客户日常经营中支付结算与资金增值的业务需求,本行不断完善账户管理、收付款管理、流动性管理、投融资管理和风险管理等产品服务能力,为企业、政府、事业单位等各类客户提供标准化和个性化兼顾的财资管理服务方案。截至2024年6月30日,本行财资管理产品服务客户28,111户,较2023年末新增1,640户。
供应链金融 坚持以客户为中心,打造服务新模式,不断提升产品数智化服务水平、丰富供应链场景综合服务方案,依据产业链真实贸易背景将用信主体从核心企业转向上下游中小企业,为产业链参与主体提供差异化综合服务方案。报告期内,累计为企业提供便捷高效的供应链融资人民币1,077亿元。
国际业务 践行数字转型,提高自动化水平。搭建智能化的黑名单系统,提高筛查准确率,满足制裁合规管理,提升客户体验。规范提升国际结算业务的线上化自动化水平,提高业务办理效率和客户服务能力。截至2024年6月30日,国际业务实现跨境收付汇量20.1亿美元,国际业务在稳健运行中向零风险、高效率、高质量发展目标迈进。流程,督导推进,高效落地。三是深化风险管控,夯实发展根基。面对车市内捲加剧、部分经销商库存积压等问题,全面复盘存量业务,逐品牌制定2024年授信政策,加强临期管理,重点核实押品状态,提前识别和化解业务风险。
截至2024年6月30日,本行汽车金融贷款累计发放人民币254.86亿元,累计服务客户28.25万户,汽车供应链金融累计交易发生额人民币585.94亿元。
9.2零售银行业务
9.2.1零售存款
报告期内,本行通过持续加强对品牌产品的推广,扩大客户辐射范围,提升客户覆盖率,带动储蓄存款增长;同时不断提高客户综合服务能力,做大客户AUM,提升自然派生存款。
截至2024年6月30日,本行储蓄存款余额人民币5,608.29亿元,较2023年末新增人民币410.64亿元,增幅7.90%;AUM余额人民币6,438.95亿元,较2023年末新增人民币444.76亿元,增幅7.42%。
9.2.2零售贷款
报告期内,本行坚持产品创新,围绕金融人民性,从效率、利率及可得率等方面,持续对重点产品进行迭代优化,提升客户体验。坚决落实「以旧换新」政策,围绕家具、家装、家电、汽车、房产等消费品以旧换新场景,推出「焕新e贷」、「焕新车贷」、「焕新房贷」系列产品,提升零贷品牌影响力;坚持协同机制,联合开展发扬四千精神活动,提升联动营销能力;坚持渠道拓展,加强重点产品重点渠道合作管理,提升零贷获客能力;坚持治旧控新,打通个贷批转渠道,落地全行首批线上不良贷款批量转让,提升零贷风险化解能力。截至2024年6月30日,本行自营零售贷款余额人民币2,623.32亿元,较2023年末新增人民币28.31亿元,增幅1.09%。
9.2.3零售客户
报告期内,本行围绕客户全生命周期,综合运用线上线下融合策略,通过精准营销、个性化服务、跨界合作等手段,持续优化与创新客户经营活动,全方位覆盖各客层、各客群的需求,以实现零售客户的有效拓宽和深度挖掘。截至2024年6月30日,本行零售客户总量达到3,462.94万户,较2023年末新增79.83万户,增幅2.36%。
针对代发客群,搭建代发「开薪」品牌综合服务体系,以「平台、产品、活动、权益」一揽子服务,满足代发单位B端+C端的金融与非金融需求;针对老年客群,利用网点覆盖全省优势,为老年客群提供便捷适老化服务,深耕养老服务全产业链;针对新市民客群,持续围绕新市民在住房、汽车、创业、消费等重点领域需求,多措并举,助力新市民安居乐业。
报告期内,本行持续优化场景服务,提升客户体验。搭建属地化积分权益体系,优化缴费产品功能,提升缴费业务覆盖率。截至2024年6月30日,本行缴费及商城业务累计注册用户1,187.90万户,较2023年末新增33.5万户;通过搭建中原收单联盟,全行累计服务客户数50.1万户,本年累计为收单客户提供清算服务1.98亿笔,交易金额人民币718.58亿元。
9.2.4财富与私人银行业务
报告期内,本行以客户为中心,全市场筛选优秀产品管理人,持续丰富高净值产品体系,上半年发行高净值专属定制17期、私募理财15期。截至2024年6月30日,本行代销信托、资管计划等高净值专属产品业务规模持续增长,累计销售高净值产品金额人民币110.15亿元,在全省28家银行中稳居第一梯队。
本行财富传承业务规模持续增长,截至2024年6月30日,业务落地规模人民币2.87亿元,业务量达到过去五年业务总量的三倍。
9.2.5信用卡业务
报告期内,本行积极响应国家消费品以旧换新的政策号召,逐步调整发展重心,聚焦生息资产投放,深耕差异化经营,为客户提供更优质的信用卡产品和服务体验。研发上线新产品,产品货架更加丰富;精细客户经营,持续打造「六六大集」品牌活动,客户服务能力持续提升;强化数据驱动,形成客群渠道细分与差异化施策、风险把控与价值增信相结合的全流程、全自主的数字化风控体系;不断完善内控制度,提升消费者权益保护。截至2024年6月30日,本行信用卡累计发卡431.62万张,较2023年末增加16.74万张。
9.3金融市场业务
9.3.1资金业务
报告期内,本行坚持稳健发展原则,合规审慎开展货币市场业务,在保证本行流动性安全的基础上,积极履行「货币市场交易商」的责任担当,累计向省内外金融机构提供流动性支持人民币4.27万亿元,充分发挥市场稳定器作用,为银行间市场平稳运行做出重要贡献。同时本行积极推动银行间市场创新工具应用,深度参与RFQ交易创新业务,连续6个月荣登「回购创新活跃交易商」榜单前30名,保持本行市场活跃度,市场影响力持续提升。
报告期内,国内经济基本面回升向好的同时面临有效需求不足、社会预期偏弱等挑战,债券市场收益率呈现震荡下行局面,债券市场收益率创近年来新低,收益率曲线形态整体趋平,期限利差,信用利差持续收敛,本行充分发挥投研能力,把握债券市场节奏,积极调整仓位,整体以增配债券资产为主,采用哑铃型配置策略增厚票息收入的同时防范利率风险,采取波段交易策略稳定获取利差收入,为未来策略应对预留空间。同时,本行积极跟踪汇率走势变化,有效研判市场趋势,择机开展NDF操作,在有效降低境外资产汇率风险敞口的同时,节省财务成本,增厚实际收益,保障了本行外汇资产安全,实现了资产增值。
9.3.2同业业务
报告期内,本行同业业务紧紧围绕全行经营大局,在增强营收创利、助推业务经营、服务同业客户等方面强化作为;积极构建良好的金融同业合作生态圈,持续完善客户服务体系,推动客户分层分群经营,行业影响力不断提升,外部机构授信显着增加,客户拓展和服务工作成效显着;不断深化品牌建设,多形式组织开展同业策略分析交流活动,致力成为中小同业机构的最佳合作伙伴之一,打造中原银行同业客户服务品牌。
本行前瞻性研究市场及监管政策,优化同业资产负债结构,强化市场研判,合理安排业务品种和期限,协同线上、线下渠道做好客户服务。作为CFETS同业存款的主参与机构,连续4年获得外汇交易中心银行间本币市场奖项。
9.3.3票据业务
报告期内,本行积极践行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责任和使命,秉承服务实体经济和中小企业的宗旨,不断推动产品创新、流程优化,提高服务效率,提升客户体验。本行积极应对市场变化,依托科技赋能和直转联动优势,切实降低企业贴现利率。本行以原e贴产品为核心,推动买方付息产品线上化,满足企业多元化的票据融资需求,积极支持先进制造业、科技创新、绿色低碳等契合国家政策导向的产业发展,重点支持中小微企业融资需求,服务中小微企业客户总数近90%,为客户提供便捷高效的贴现服务。
本行积极配合人民银行办理再贴现等货币政策工具,切实发挥好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功能,促进更多央行低成本资金直达科技创新、绿色低碳、乡村振兴和普惠小微等民营经济发展重点领域,降低企业融资成本,践行普惠金融理念。
9.3.4资产管理
报告期内,本行理财业务深入贯彻高质量发展理念,严格落实监管要求,坚守「受人之托、代客理财」初心,围绕全行的战略部署及发展目标,明确发展思路,全面推动理财业务持续稳健发展。截至2024年6月30日,本行理财产品存续规模人民币689.87亿元,均为符合资管新规要求的净值型产品。
本行坚持以客户需求为中心,持续优化产品体系,打造特色理财产品,满足客户多样化、差异化投资需求;加强投研体系建设,持续优化投资策略,充分研判市场,做好产品策略差异化管理。同时,协同提升客群服务效力,持续通过线上+线下方式进行产品路演、策略讲解等理财经理培训工作,提升理财经理专业能力及综合服务水平。
9.4普惠金融业务
9.4.1小微金融
报告期内,本行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关于金融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决策部署,坚守服务实体、支持小微的定位,优化服务结构,提升重点领域服务精准度,形成与实体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体系,积极满足普惠小微企业的合理金融需求,建立敢贷愿贷能贷会贷的长效机制,切实增强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获得感。
服务实体,全面完成普惠小微监管目标。报告期内,累计为小微客户提供普惠小微贷款人民币411.18亿元,加权平均利率4.06%。截至2024年6月30日,普惠小微贷款余额人民币910.38亿元,较2023年末新增人民币72.61亿元,贷款增速8.67%,有贷款余额的普惠小微客户16.77万户,较2023年末新增0.95万户,全面完成普惠小微监管目标。
扩面增量,优化小微信贷供给。报告期内,通过向小微客户倾斜信贷资源、拓宽多元化融资渠道等方式,增加对小微企业有效信贷供给,满足客户融资需求。建立完善差异化风险定价机制,以客户风险特徵为基础,合理确定贷款利率,实现以控制风险为底线且具备市场竞争力的贷款利率定价。
加大小微标准信贷产品迭代力度,增强小微客户贷款可获得性。搭建小微线上产品续贷模型,商易贷(个人)上线未结清业务提前测额续贷模式及无还本续贷模式,商易贷(企业)实现临期业务续作预筛,预筛通过客户支持未结清续贷及专属续贷,保障客户融资接续。依托供应链上下游发票数据,设计供应链普惠贷产品,为供应链上下游小微客户提供线上担保类贷款。
精准营销,强化对重点领域小微企业金融支持。聚焦河南重点产业,依托河南省十大战略,围绕7群28链重点产业深度挖掘,新增6大特色产业授信政策指引,包括食品加工、纺织服装、批发市场、民营加油站、再生资源、民宿等,出具明确客群准入、授信策略和担保方式,给予清晰的营销指引和审批预期,保障业务可落地可执行。深挖区域重点客群,结合属地资源禀赋和区域特点,通过走访、调研和座谈会等方式,与小微企业主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挖掘区域特色客群,深入了解经营现状、市场需求,风险全程前置调研,共同制定客群授信方案,形成特色客群会签方案14个。
9.4.2乡村振兴金融
报告期内,本行紧紧围绕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不断强化对「三农」的支持力度,坚持以产业振兴带动乡村振兴,以产业金融为主导,打造粮食全产业链金融生态,支持河南十大优势产业和县域特色产业信贷投放,不断加强对乡村振兴金融的管理、业务赋能和目标推动,深入推进乡村振兴贷款产品的线上化、智能化、场景化建设,为农户群体、返乡入乡群体以及农业产业群体提供更加方便、快捷、优质的金融服务。截至2024年6月30日,本行涉农贷款余额人民币1,729.25亿元,较2023年末新增人民币121.54亿元,增幅7.56%。
9.5分销渠道
报告期内,本行坚持以民为本,从民生出发,依托「上网」优势,以为客户创造价值为目标,围绕客户财富管理做好客户精细化经营,深化线上线下协同,持续拓宽服务半径,提升服务回应速度,不断优化客户体验,强化经营服务支撑,夯实平台能力建设,着力打造智能、便捷的一站式金融服务圈,让客户智能服务体验再升级。
9.5.1手机银行
报告期内,手机银行持续进行业务优化,完成平台80%业务的体验走查诊断及50%模块的优化上线,切实提升线上渠道客户服务体验;增强线上财富管理能力,完成7大品类(存款、理财、私享、基金、保险、贵金属)财富产品全流程标准化改造,为客户带来更流畅的财富流程体验;完善线上服务,完成消息中心、智能搜索、智能客服等数字化服务优化及智能化能力提升;提升平台数智化经营决策能力,打造动态化智能编排及数字化决策系统支撑差异化客户服务,助力实现服务客群规模增长;线上线下紧密联动,不断促进零售客户线上化迁移,实现服务客群规模增长;通过制定新客类、节日类、产品体验提升三大类线上活动,实现参与人数超126万,有力支撑线上客户增长与活跃。截至2024年6月30日,本行手机银行注册用户数达1,671.94万户,较2023年末新增79.84万户;本行手机银行客户数达1,431.49万户,较2023年末新增64.21万户。
9.5.2微信银行
报告期内,本行持续完善多渠道协同规划,强化渠道间引流转化。累计发佈微信公众号推文24期149篇,阅读量达333.15万人次,品牌影响力进一步增强。截至2024年6月30日,本行微信银行公众号关注量达946.34万,较2023年末新增57.54万,绑卡用户628.75万户,较2023年末新增53.09万户。
9.5.3个人网上银行
报告期内,本行持续提升客户线上服务体验,为客户提供方便快捷的个人账户查询、挂失、转账、理财、网上支付等业务,确保客户获得及时的金融资讯和专业的理财服务。报告期内,本行个人网上银行用户新增0.62万户,累计166.99万户,累计交易笔数640.39万笔,累计交易金额人民币3,185.81亿元。
9.5.4远程服务中心
报告期内,本行致力于持续优化远程服务体系和技术平台,不断完善客户服务流程,进一步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率,力求更好满足客户多样化需求并提升客户服务体验。报告期内,本行客服中心呼入渠道受理客户各类业务共计197.89万人次,其中自助语音服务量73.12万人次,自助服务量占比53%;转人工量共92.99万人次,人工服务量占比46.99%,报告期内接通率达到96.60%,客户满意度达到99.75%;在线客服受理客户231.67万人次,其中转人工20.76万人次,智能文本客户分流率91.03%,客户满意度96.08%。
9.5.5联合创新
报告期内,本行坚持贯彻开放共赢新理念,深耕永续贷联合创新业务,优化合作银行服务,支持其在展业区域内为个人及小微商户提供住房抵押贷款服务。截至2024年6月30日,本行永续贷联合创新业务已累计签约39家合作银行。合作银行累计发放贷款人民币614.34亿元,在同业中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和口碑效应。同时,持续丰富联合创新产品货架,落地模型训练场、大数据用例、数字化课程、新房和二手房按揭4款新产品。
9.6信息科技
报告期内,本行锚定「打造差异化核心竞争力,服务业务高质量发展」工作目标,纵深推进数智转型战略实施,不断夯实科技发展基础,深化数智应用赋能,助力业务稳健发展。
9.6.1深化数智转型
强化统筹管理,深入推进数字化转型。统筹制定2024年数字化转型方案,启动实施16个重点转型项目,落地项目管理及考核评价机制。数字经营方面,下发大数据用例线索4.5亿条,通过小微全流程数字化经营提升,服务小微客户达16.79万户,小微两增贷款余额人民币910.38亿元,较年初新增人民币72.6亿元。数智风控方面,徵信特徵衍生平台完成10余款产品切换,反欺诈模型实现3款产品优化迭代;启动RWA风险加权资产计量系统建设,完成资本新规风险计量方案设计,上线业务熔断模型一期功能。智慧运营方面,开展流程优化,完成2个场景流程线上化提升及4个线上流程优化,助力业务运营质效提升。
搭建评价体系,做好数字金融大文章。积极响应国家政策、监管机构数字化转型指导意见工作要求,完成《中原银行数字化转型评价体系》搭建,更科学全面衡量数字化转型发展水平,促进全行数字金融高质量发展。深入研究数字金融相关领域实践案例,基于本行战略导向明确工作重点并制定相应的行动计划,目前已完成《中原银行推进数字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徵求意见稿)》初稿。
聚焦业务价值,强化数智赋能。制定《中原银行数字化转型赋能分支行业务发展的专项工作方案》,建立总分支数智赋能「矩阵式」工作机制,响应19家分行数字化转型需求,推动47项解决方案的落地实施。建立数字化转型社区「原智社」,发展社区成员406人,围绕流程优化举办郑州首场线下活动。搭建数智课程体系+内部交流平台「燃六点」,成功举办「WO」来讲第一课「行长讲转型」,累计3,000余名员工线上观看。启动数字化学院数智课程体系建设,强化课程对分支行一线赋能价值。
9.6.2夯实基础建设
完成企业级架构规划。开展业务领域、产品、高阶需求的梳理确认及分析,累计规划全行123个业务组件,形成7层26组265套目标系统的SPECIAL企业架构体系,为应用系统建设提供顶层规范和科学指导。推进企业级数据架构和技术架构体系建设,确保数据合理分佈,提升技术组件共享能力,助力研发降本增效。
深化中台能力建设。技术中台方面,完成中间件专属云建设及缓存proxy层建设,已累计迁移接入15套业务系统。完成SQL检核平台与天梯平台一阶段整合,小程序分析告警能力及安全分析微服务建设落地,进一步深化治理及监控能力。移动开发平台完成鸿蒙系统15项基础能力及33项业务功能开发,助力手机银行鸿蒙版上线。前端开发平台完成前端构建新引擎Vite工具引入,推广5套业务系统使用,项目启动时长平均缩短5倍以上。
后端开发平台发佈新版IDE、基础框架3.0正式版,实现API设计强管控。业务中台方面,完善支付中台建设,采用国产化基础设施,基于云原生、分佈式架构,重构大小额支付系统,成功上线新支付系统二期项目,目前系统运行平稳,标誌着本行支付中台体系全面建成,支付服务水平迈上新台阶。完善零售渠道中台建设,启动微信银行微服务改造,完成微信公共微服务系统上线,登录等交易平均响应时间显着优化。数据中台方面,完成国产大数据集群升级改造,相关係统批处理任务平均执行效率提升50%以上。智能决策平台新增模型39个,支持模型优化迭代340次,处理授信业务45.8亿笔,处理反欺诈类数据64.4万条。一站式数据分析平台新增云表格功能,支持多人协同办公,支撑578张业务报表上线,完成34项数据统计自动化需求开发,助力业务统计效率提升,平台平均访问月活5,744人,较2023年末增长6.4%,高级分析人员965人,较2023年末增长22%。
夯实基础设施底座。完成生产中心22套系统数据库迁移升级、31套信息系统新老资源池迁移、9套网络设备替换升级和390TB历史数据存储资源池利旧建设,夯实业务支撑能力。完成中间件专用容器云业务集群投产上线,有力支撑本行中间件云原生化部署和运行。完成3套国产化青云资源池版本升级及15套容器云业务集群过渡版本升级,提升资源管理效能。
强化数据治理应用。修订《行为数据采集标准管理办法》《指标数据管理实施细则》《外部数据测试管理实施细则》等制度,进一步优化数据治理工作机制,推动各方数据治理责任落实。开展指标数据专项治理,完成对零售、公司和同业三大业务条线主线考核指标、高管驾驶舱指标及报表公共指标梳理,为沉淀指标数据标准,保障指标数据口径透明、一致与准确,更好服务经营决策奠定良好基础。
严守科技风险防线。开展724安全防护运营,及时阻断境内外9万余次攻击,保障个人手机银行、企业网银等50余套互联网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组织全行及子公司开展常态化漏洞排查及攻防实战演练,累计消除风险隐患360余个,避免客户信息洩露及资金损失。有效阻断黑产攻击事件和黑产设备,有效拦截3D面具等新型攻击,未发生黑产盗刷引发的客户投诉事件。深化数据安全建设,完成业务用数场景线上化近百余项,实现安全高效用数。
9.6.3加强数智应用
加强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创新应用,实现在业务运营、知识问答、智能风控等多领域创新应用成果落地。一是推进大模型技术应用实践。初步完成AI算力建设体系规划,AI算力资源扩容提升37%。上线智能信贷助手,实现通用版式尽调报告自动生成率达60%,助力信贷业务办理效率提升。上线知识问答助手2.0,并在公司、小微、运营、授信等业务场景落地,在为员工提供专业问答服务的同时,促进行内知识资产的积累、传播、获取和共享。二是探索智能BI应用建设。构建基于大模型技术的智能数据分析框架,支撑对话式数据分析应用落地。完成大模型智能BI应用框架设计,积极推进智能指标平台建设。三是强化视觉风控应用建设。利用计算机视觉技术挖掘潜在欺诈风险特徵,识别深度伪造、黑产中介等欺诈攻击行为,有效防范线上欺诈风险。自主研发证照类型检测模型,实现身份证和营业执照类型自动检测,准确率达到95%。自主研发证照质量检测模型,实现身份证和营业执照翻拍、复印、截图等风险检测,准确率90%以上。
9.7附属机构及联营与合营企业投资业务
9.7.1村镇银行业务
9.7.1.1各村镇银行持股比例
9.7.1.2报告期内业务发展情况
14家村镇银行向当地小微企业和零售银行客户提供多种金融产品和服务,包括经营和消费类贷款、吸收存款,以及手续费及佣金类产品和服务,如结算服务、汇款服务和银行卡服务。本行将以推动子公司做好改革化险和转型发展为重点,持续强化风险、财务、人事的管控,提供战略协同、科技、流动性、人员赋能支持,加强村镇银行的管理,督导其坚守市场定位、回归金融本源,走高质量发展道路。
报告期内,14家村镇银行坚持「支农支小」市场定位不动摇,坚持「小额、分散」原则,聚焦辖内「四农」客户的真实金融需求,持续优化产品和流程,进一步下沉人员和服务,不断提升服务乡村振兴能力;深入践行普惠金融,着力推动业务结构优化和全面转型发展,支农支小力度不断加大;坚持稳中求进,走治理科学、内控严密、风险可控、服务良好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9.7.2消费金融公司
报告期内,消费金融公司始终坚持党建引领,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严格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积极响应监管要求与行业变化,大力践行普惠金融,筑牢风险底线,夯实合规根基,不断推进高质量发展。
9.7.3金融租赁公司
报告期内,邦银金租全面加强党的领导,以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为主线,高标准高质量开展好主题教育,加强战略谋划,推进转型发展,强化资产质量管控,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有效防范化解业务风险,实现经营业绩稳步提升,业务转型持续突破,各项工作稳中有进的新局面。
洛银金租按照公司「在落实业务转型的基础上稳定业务投放、在严控新增不良的基础上夯实资产质量、在保障资金需求的基础上压降融资成本」的工作思路,保持工作劲头,着力回归租赁本源,积极进行业务拓展,加快业务转型步伐,维持风险化解高压态势,推动公司高质量发展走深走实。
10. 风险管理
本行始终坚持稳健型风险偏好,持续完善覆盖全机构、全员、全流程、全产品的风险管理体系,全面推动风险管理数字化、智能化建设,推动资本新规项目落地实施,持续发挥风险管理价值,助力银行高质量发展。报告期内,本行保持风险管理战略定力、强化风险研判,有序开展对各类风险的识别、计量、监测、评估、报告、控制或缓释工作,推动建设全面风险管理平台,形成风险全景视图,持续提升风险管理专业性和针对性,有效防范了各类风险,保障本行稳健发展。
10.1信用风险管理
完善信用风险管理策略,提升政策导向作用。规划年度风险偏好,结合内外部形势制定重点行业、产品及领域的授信政策,引导业务稳健发展,提升对授信业务的管控和引导作用。加强大额风险暴露管理,严控集中度水平。严格按照监管部门关于大额风险暴露管理要求,定期开展大额风险暴露的计量、监测与报告工作,有效落实各项限额管理。
推进授信审批体系改革,优化统一授信管理体系,完善全口径全流程授信业务管理。推动授信审批流程优化提升,有序推进授信尽职调查、审批后督、授信后管理等重点环节的管理标准化与智能化,全面提升授信全流程管理能力。
强化预警排查管理,保障资产质量稳定运行。制定年度全口径、全覆盖的资产质量管控目标方案,优化资产质量考核体系,保持资产质量管控力度;优化预警管理体系,强化预警应用,形成风险早期识别、持续监测、精准判断、有力处置的管理链条;组织资产类业务风险滚动排查,持续完善内外联动排查机制,对重点客户、重点业务开展针对性摸排工作;加大不良资产清收处置力度,综合运用诉讼清收、债权转让、呆账核销、重组盘活等多种手段处置不良资产,全力推动重点项目化解,确保资产质量平稳运行。
持续赋能风险管理线上化、数字化、智能化建设。全力推动资本新规项目落地实施,完成计量方案设计、资产数据梳理、数据治理等基础工作和第二支柱ICAAP报告,推动风险加权资产计量系统建设;强化反欺诈能力建设,联合建模,优化风险特徵识别算法,提高智能反诈技术应用;
迭代优化非零售内部评级模型,持续深化内评应用成果落地,提升客户风险识别能力;精细化风险数据管理,优化特徵衍生平台一期功能,推动特徵衍生平台二期接入外部数据立项;完善模型管理平台,实现全行风险模型统一有效管理,提升模型风险控制能力和服务业务效率;完善预期信用损失法实施与管理体系,定期开展信用风险压力测试,不断提升信用风险精细化定量管理水平。
报告期内,本行大额风险暴露各项指标均符合监管要求,信用风险稳定可控。
10.2市场风险管理
根据资本新规要求,调整优化账簿划分工作。修订完成《中原银行账簿划分管理办法》,根据资本节约导向,调整账簿划分结构,优化资本佈局,减少资本损耗,并按照监管要求,完成相关账簿转换工作。
推进市场风险新标准法落地实施。对标监管要求和同业先进实践,完成差距分析工作,并根据差距分析并逐步优化;设计市场风险新标准法计量方案、新标准法自动化计算模板和交易对手信用风险计量方案设计。
规范开展市场风险日常管理。开展市场风险管理系统数据治理,验证投资组合映射逻辑,提高市场风险计量质效;制定年度市场风险二级限额管理方案,细化限额管理颗粒度;完成市场风险管理系统估值模型验证工作,确保模型的准确性,提高计量精度;提升市场风险管理系统跑批效能,优化系统跑批结构,提高系统管理效率。
持续开展市场风险监测和报告,强化风险分析与管控。根据不同类型金融市场业务的风险特徵,加强风险敞口与风险水平的高频计量、监测与分析,提升市场风险监测与控制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报告期内,本行市场风险整体稳定可控。
10.3操作与合规风险管理
报告期内,本行依托内控合规与操作风险管理系统,不断提升操作风险精细化管理能力,以强化内部控制和落实合规管理为基础,内部检查与系统建设为抓手,内部审计监督为后盾,加强关键岗位与重点领域的风险监测和防范,确保操作风险识别、评估、控制、监测和报告等工作有效进行,构建内控合规管理长效机制。
报告期内,本行不断深化应用操作风险管理工具。重检并优化操作风险关键风险指标库,提高指标监测敏感性和有效性,常态化开展操作风险关键风险指标监测、损失事件收集等工作;优化完善流程操作风险与控制自评估方法,持续识别重要流程控制缺陷和风险隐患,并加强对评估发现问题的整改。同时,持续加强重要时期业务连续性管理,深化开展业务连续性风险排查与整治,全力保障重要时期金融服务持续稳定;不断完善外包风险管理、业务连续性和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保证本行在发生紧急事件时,可以采取有效处理措施,将影响与损失降到最低。
报告期内,本行整体运行规范有序,未发生重大操作风险事件。
10.4流动性风险管理
报告期内,本行持续加强流动性风险管理,不断完善流动性风险体系建设,整体流动性状况较为充裕,主要流动性指标满足监管要求且持续优化改善。
报告期内,本行继续优化和完善流动性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强化总分支三级联动,明确各级职责,从集团层面建立流动性风险协同管控机制,指导和协助子公司加强流动性管理,定期监测其经营状况及流动性风险水平,保障集团流动性安全;强化主动资产负债结构管理和久期管理,合理调整业务期限结构,整体期限错配水平控制在合理区间;合理使用主动负债工具,提升负债来源多样性和稳定性;日间头寸管理精细化,通过持续完善流动性管理信息系统,提升日间头寸管理及流动性监测的线上化和智能化水平,确保日间流动性充足,充分满足各项业务发展需要;持续健全宏观研讨机制,建立并完善流动性定价联席工作制度,持续提升宏观经济分析能力,增强流动性管理前瞻性和主动性,动态调整流动性管理策略,用于指导本行业务开展。
报告期内,本行流动性风险安全可控。
10.5信息科技风险管理
报告期内,本行一是不断健全信息科技风险管理体系,积极落实IT管理三道防线协同共管,针对信息科技风险八大领域各项风险点及其控制措施,开展信息科技风险控制自我评估,并对网络安全、数据安全、信息科技外包等当前监管关注重点领域进行排查和改进,进一步筑牢信息科技风险管理防线。二是持续完善信息科技关键风险指标库,合理调整指标阈值和预警值,提高风险监测和预警有效性。并定期监测信息科技关键风险指标,建立信息科技风险定期报告机制,形成风险识别、评估、控制╱缓释、监测╱报告的有效风险管理流程体系。三是持续优化基础设施容灾体系建设,推动两地三中心机房容灾体系与外部数据高可用建设;深化分佈式技术架构转型,加强研发管理,强化自主掌控;完善网络安全纵深防御体系建设,持续健全应用安全能力体系,强化数据安全生命周期管理;四是全面做好重要时期网络安全保障工作。组织开展网络安全保障自查评估,深入查找问题并及时进行整改提升;同时开展724小时值班值守,基于安全运营平台,从「云-网-端」多个维度开展网络安全事件监测和处置,严格落实重要时期网络安全保障工作要求。
报告期内,本行信用科技风险平稳可控。
10.6声誉风险管理
报告期内,本行持续加强声誉风险管理体系建设,不断提升声誉风险管理水平。
完善声誉风险工作机制,严格考核问责。充分发挥考核「指挥棒」和「风向标」作用,压实各级主体责任,对引发声誉事件或预防及处置不当造成重大损失或严重不良影响的责任人进行问责追责。强化舆情监测,提升防范意识。对网络信息进行全程监测、实时跟踪、有效提升网络舆情的信息处理能力,做好分级分类处置;定期开展全行潜在声誉风险事件排查,深挖可能对本行声誉造成负面影响的重大风险隐患,建立常态化预警机制,对风险苗头早识别、早预警、早化解。针对重要时间节点及敏感时期,开展专项监测,提前制定应急预案,迅速妥善地应对和处置,最大限度避免、消除或缩小相关事件引发的各种不良影响,确保本行各项经营工作有序开展、平稳运行。加强队伍建设,提升处置能力。建立覆盖总分支及附属机构的声誉风险管理联络人制度,明确岗位职责,加大声誉风险培训力度,多维度提升其声誉风险管理素养和能力。同时定期组织开展声誉风险演练,提升干部员工声誉风险管理与应对能力,建立起协调、高效的应急联动和快速反应机制。
报告期内,本行声誉风险平稳可控。
10.7汇率风险管理
报告期内,本行坚持稳健的风险偏好,密切关注汇率走势,主动分析全球汇率市场波动情况,制定分段式外汇套期保值策略,平滑套期保值成本,降低外汇敞口风险。本行制定外汇类限额指标,并定期进行限额重检压实汇率风险容忍水平,在日常管理中持续关注持仓各外币币种敞口头寸,进行外汇风险压力测试,持续做好外汇业务管理和限额管理。
报告期内,本行汇率风险稳定可控。
10.8ESG风险管理
报告期内,本行强化董事会及专门委员会在ESG管理方面的重大决策职能,编制《中原银行股份有限公司2023年社会责任(ESG)报告》,并在香港联交所及本行官网进行披露,向广大投资者展现本行良好的ESG管理能力和企业形象。
加强行业ESG风险管理。贯彻落实国家方针政策,积极引导信贷资源投向节能环保、战略新兴产业等符合ESG相关要求、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市场前景良好的绿色产业领域。
2024年上半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人民币616,836亿元,同比增长5%,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从外部看,全球经济恢复好于预期,国际贸易稳步复苏,推动中国出口超预期增长。从内部看,宏观政策力度加大,政策效应逐步显现,消费品以旧换新、重点领域大规模设备更新实施方案加快落地,制造业投资保持强劲动力。货币政策通过降准降息、优化结构性政策工具等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各地加快佈局新质生产力,工业生产明显回升,经济增长内生动力有所增强。展望下半年,出口仍有一定韧性,稳增长政策将继续加码,扩大内需,固本培元,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作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部署,充分激发居民、企业、地方政府等微观主体的积极性和活力。以上因素为经济持续回升向好提供有力支撑,但是也面临有效需求仍然不足,国内大循环不够顺畅等挑战。
2024年,本行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深入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部署,保持战略定力,坚持稳中求进、守正创新,持续探索特色化经营差异化发展道路。
一是保持战略定力,夯实发展基础。第一,坚定转型方向。对标一流商业银行,积极探索特色化差异化发展道路,大力推进轻资本、轻资产、轻成本转型。第二,坚持业绩导向。聚焦提升业绩,突出价值贡献,增强工作效能。第三,坚持调优结构。优化资产负债结构、成本结构、收入结构,保持息差收入稳定,实现综合收益提升。第四,坚持效率至上。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努力做到对客响应服务快,对产品创新迭代快,对业务决策沟通快,让效率成为本行在市场竞争中的「制胜法宝」。第五,坚持科技赋能。围绕「赋能业务、提高效率、助力管理」,全面加强科技基础能力建设。
二是把握战略重点,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第一,巩固公司业务优势。做实产业银行,围绕各市县重点产业,通过全链条、全地域、全周期、全谱系、全方位、全流程「六个全」系统方法,探索产业银行发展路径;做优政府银行,围绕国家及政府战略导向,聚焦金融「五篇大文章」、新质生产力以及河南省「十大战略」、7大产业集群和28条重点产业链等重点领域,不断提升综合服务能力。第二,提升零售业务竞争优势。做强市民银行,坚持以客户为中心,不断完善产品和服务,满足客户全生命周期需求,持续提升零售业务价值贡献,构筑业务发展的「压舱石」;做大乡村振兴银行,坚持上网下乡,进一步发挥自身优势,通过融入基层治理体系,完善线上化服务体系,强化资源整合,着力构建新的业务模式。第三,做优同业业务。提高市场投研能力、交易能力、风控能力,及时准确把握市场机遇,提升资金配置效率,实现安全性、流动性、收益性的平衡。
三是加强风控合规建设,提升抗风险能力。第一,完善授信政策。加强对经济金融形势、宏观政策、产业结构等全面分析研究,科学设置清晰稳健的授信策略、风险偏好和风险限额。第二,严守「三道防线」。压实各道防线风险责任,强化制度刚性,严防道德风险;加强复盘分析,定期对风控体系、体制机制、授信政策、产品结构、工作方法等进行系统分析总结,找出薄弱环节,及时更新迭代。第三,加强数字化风控建设。不断完善「数据挖掘+反欺诈应用+模型群建设+监测监控」四位一体的智能风控体系,提升风险管理能力。第四,坚持全面从严治行。健全内控合规体系,织紧织密内控篱笆,让「合规创造价值」理念深入人心。
四是优化体制机制,全面提升管理效能。第一,完善考核激励约束机制。优化完善业绩考核体系,强化考核结果应用;优化薪酬管理体系,进一步提升薪酬管理的内部公平性及激励性。第二,优化资源配置。加强预算管理、资源配置和考核一体化,形成管理共振;坚持「以收定支」,突出业绩贡献,构建以价值创造为核心的资源配置体系。第三,深化协同发展。进一步加大总分支协同,增强全行「一盘棋」意识,进一步打破「条线墙」、「部门墙」;强化集团联动,健全母子系统,引导子公司实现良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