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期内,在董事会和管理层的领导下,本集团在确保疫情结束后生产经营有序恢复的同时,全面聚焦业务高质量发展的首要任务,加速推进业务的一体化运营和供应链服务的创新转型。上半年,本集团持续做强做优核心主业,业务运行整体稳定,规模效益加速显现,行业龙头地位持续巩固,为实现全年发展战略奠定坚实基础。
报告期内,本集团实现业务收入人民币300,950.28百万元,同比增长15.10%。本期溢利达到人民币6,893.23百万元,同比增长10.67%,归属于母公司持有者溢利达到人民币4,104.44百万元,同比增长11.12%,本期溢利和归属于母公司持有者溢利均实现双位数增长,指标增速持续超过行业平均水平。
同时,按照本集团「十四五」期间的业务发展规划,三个主营业务板块的营业收入在报告期内均实现双位数增长,市场份额稳步提升。截至报告期末,医药分销业务收入为人民币225,432.95百万元,同比增长14.71%,增速较往年明显提升。医药分销板块收入占本集团整体收入的比重为72.37%,较上年同期下降0.32个百分点,降幅则显着放缓。医疗器械业务收入达到人民币62,953.59百万元,同比增长17.27%,收入占比为20.21%,较上年同期增加0.35个百分点,医药零售业务收入为人民币17,696.51百万元,同比增长15.86%,收入占比为5.68%,较上年同期增加0.03个百分点。
本集团在推动运营效率不断改善的同时,侧重盈利能力和业务质量的优化。报告期内,本集团的销管费用率、财务费用率同比均有所下降,规模效应稳步显现。截至报告期末,本集团的销管费用率同比下降0.25个百分点,为4.12%;其中销售费用率为2.80%,同比下降0.17个百分点,管理费用率为1.32%,同比下降0.08个百分点。上半年财务费用率为0.47%,较上年同期下降0.14个百分点。应收周转天数同比优化9天,营运週期同比优化7天。
今年上半年,本集团坚持创新驱动,积极践行「十四五」发展战略,在不断深化网络佈局的基础上,整合资源、协同创新,实现了经济和社会责任的双丰收。根据2023年最新的市场排名,本集团位列《财富》中国上市公司500强第24位,并以品牌价值人民币1,935亿元荣登中国上市公司品牌价值百强榜第22位。在公司治理方面,公司着力推动ESG管治效率的提升,取得行业和资本市场的广泛认可。截至2023年6月末,本集团不仅成功入选了「2023年《财富》中国ESG影响力榜」和「中国ESG上市公司先锋100」榜单,在恒生指数公司新颁佈的「恒生港股通中国央企ESG领先指数」中也成功入选。
医药分销:医药分销快速复苏 营销转型占比提升
2023年4月,第八批药品集采中选结果公佈,涉及39个品种、106个品规,平均降价56%,今年7月起于各地陆续执行。根据国家医保统计数据,八批集采共纳入330多个大品种。到2023年底每个省份,国家与省级集采药品将累计增加到450种,化学药、生物药、中成药均应有所覆盖。集采规则经过数次优化后越发合理均衡,政府对于确保集采产品供应保障的相关要求,亦将进一步凸显全国性分销龙头的网络覆盖优势。
后疫情时代,随着医疗服务进一步常态化以及行业集中度持续提升,医药分销板块实现了快速增长。截至报告期末,医药分销收入为人民币225,432.95百万元,同比增长14.71%。医药分销业务的经营溢利率较上年同期基本持平,为2.96%。同时,本集团着力聚焦核心和重点区域,进一步提升业务在相关市场的份额。报告期内,医药分销业务在西北、东北及华北等地区实现了较快增长,包括青海、上海、江西、黑龙江等多个省份和直辖市的收入增速同比超过20%。
行业格局的快速转变持续推动药品供应链的服务转型和模式创新。报告期内,本集团在流通配送业务基础之上,持续加强和战略性客户的业务对接,积极推动三四级公司行销转型,夯实服务优势和一体化能力,打造一站式的供应链服务体系。本集团积极聚焦总经销、总代理品种,搭建肿瘤、感染、呼吸等疾病领域全国一体化专业营销网络,致力于提供端到端、全国一体化的产品和服务解决方案。截至报告期末,本集团的行销收入同比增长超过20%,行销服务专业化和体系化优势正持续显现。
医疗器械:应对集采稳健增长 服务创新工业协同
报告期内,随着医院端门诊量和手术量在后疫情时期的复苏节奏进一步加快,刚性需求呈现明显反弹态势,常规医院端耗材、试剂的供应和使用量同比均有所上升。同时,带量采购对器械分销行业的影响正进一步显现。2020年以来,医保局已经累计开展三批高值医用耗材集采,平均降幅超80%。第四批耗材带量采购,主要包括人工晶体和骨科创伤类耗材,预计在2023年下半年开展。面对行业竞争环境加剧与集采提速扩面等市场因素,器械分销业务的毛利率整体有所下降。
本报告期内,伴随疫情应对方式由「防」转「治」,防疫类耗材与试剂增速及收入占比较去年同期明显下降。本集团则积极顺应医疗设备更新升级的政策导向,抓住「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佈局」的趋势变化,有效加强内部集采及供应链一体化管理,不断提升业务规模和网络覆盖。截至报告期末,本集团医疗器械业务收入达到人民币62,953.59百万元,较上年同期同比增长17.27%,依然保持高速增长态势。医疗器械业务的经营溢利率为3.14%,较上年同期下降了0.78个百分点。
从器械品类来看,财政资金补助、专项再贷款贴息等政策工具应用加快补齐ICU等医疗资源短板,加上医院建设竣工潮陆续到来,推动本集团的医疗设备类产品销售增速及占比在上半年内明显提升。此外,伴随防控政策放开后门诊量及手术量的恢复,本集团器械板块中的医工服务较去年同期也明显上升,成为新增的业务亮点。
同时,顺应器械流通领域服务转型的全新趋势,本集团持续加强专业服务体系建设,打造医疗器械板块的综合服务能力,促进业务协同与科技赋能,拓展智慧供应链服务,大力推动集中配送、医用耗材SPD管理等智慧供应链项目的快速发展。截至2023年6月底,本集团提供的集中配送及SPD项目已经覆盖28个省份,报告期内新增SPD项目50个,单体医院集中配送项目新增79个,区域性医联体╱医共体集中配送项目新增3个,在报告期内新增的二级以上医疗机构SPD项目中,本集团的中标数量持续排名行业前列。此外,本集团开展的多个SPD项目相继获评为中国医药商业协会医药供应链分会的「医药供应链创新示范案例」,再次印证了本集团器械供应链服务的竞争优势和壁垒,本集团通过数字化、视觉化、智慧化等创新服务模式助力医疗机构高质量发展,推动了医疗器械板块内服务性收入占比的持续增长。
顺应高端医疗器械国产替代的转型趋势,报告期内,本集团下属国药器械与GE医疗(中国)已签署投资协议合资组建专业医疗设备公司,定位于国产影像设备工业平台的生产制造,加速工业佈局的进程。同时,去年成立的国药新光入选科技部「全国科技型中小企业」名单,报告期内已开展4K萤光内窥镜、4K萤光除雾内窥镜两款产品的注册申报工作,进一步提升本集团在医疗器械全生命週期的覆盖及服务能力,为本集团加强供应链上下游联动协同,拓展全新业务增长潜力奠定了坚实基础。
医药零售:政策频出竞争加剧 战略引领批零协同
2023年上半年内,随着定点零售药店纳入门诊统筹管理以及职工医保门诊共济保障政策,处方外流在今年迎来突破,医药分业的中长期趋势给零售业务格局带来巨大变化。医药零售行业规模持续增长、集中度提升,头部企业增速进一步加快。政策端的变化在持续影响零售业态品类构成和利润水平的同时,也为「医药患险」、非药市场等带来了多元化的利润增长点。资本市场、跨界电商的积极参与加剧了新的市场竞争态势,为零售行业等带来了全新的挑战与转型机遇。
面对药品零售市场的快速转型,本集团在报告期内持续聚焦C端需求变化,打造线上和线下相互融合的全场景、全週期、全渠道业务模式,持续推动零售业务的高速发展。截至报告期末,本集团医药零售业务收入为人民币17,696.51百万元,同比增长15.86%,零售业务的经营溢利率较上年同期提升了0.90个百分点,达到1.83%。根据2023年度「中国药店价值榜百强榜」,本集团医药零售板块国大药房业务收入蝉联行业排名第一。
为进一步顺应国家医药分业趋势,加速构建医药健康综合服务平台,提供覆盖「医药患险」的综合服务解决能力,本集团在报告期内积极强化零售渠道网络覆盖,汇聚零售核心资源夯实规模优势,不断提升直接面向C端客户的服务可及性和能力。截至报告期末,零售门店总数为11,352家,较2022年底合计净增599家。其中国大药房9,867家,较2022年底净增554家,专业药房1,485家,较2022年底净增45家。双通道药房已经达到1,027家,较2022年底净增144家,统筹医保药房达到2,937家,较2022年底净增1,082家。
此外,本集团的零售业务积极推进新技术、新工具和新模型的应用,扩大线上业务规模。在依托医院处方流量接入的同时,不断深化与第三方平台的合作,优化线上、线下一体化运营模式,逐步加强公域流量资源导入和私域流量挖掘,加强分销和零售资源的统筹协调,创建国药独有的差异化处方流转模式。报告期内,设立于疫情期间的国药驿站项目得到进一步完善,处方流转平台和药房门店的对接不断优化,配合信息系统平台建设,不断增加对C端客户的末端配送与服务体验,多渠道协同服务能力显着增强。
转型创新:一体运营提质增效 物流整合稳步推进
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下,国药控股加快全国资源的集聚整合,稳步推进各业态的专业化运作和一体化运营。截至报告期末,集团总部的集中式管理转型正稳步推进,共用服务平台建设有序开展。本集团着力加强合规监管以管控运营风险的同时,积极提升管理效率,强化业务前、中、后台协同快速响应,持续精简业务管理流程。
同时,本集团跨区域的物流一体化建设于报告期内全面展开。通过物流事业部的垂直管理体系,本集团着力加强全国性物流资源协同整合,成立专注物流运营和资产管理「双平台」,不断提升物流效率和第三方服务能力,有效加强物流作业的实时管控,构建物流板块全新的竞争优势。报告期内,本集团已经启动北京、广州和上海等核心物流枢纽的一体化运营管治,通过设备互联、系统集成等创新科技,持续提升即时感知和跟踪能力,优化资源匹配协同,支撑药械流通全国一体化转型趋势下的全新服务模式和需求。截至报告期末,本集团源自第三方物流的服务性收入同比增长超过25%。
展望2023年下半年,国药控股将积极顺应行业政策、技术变革、市场格局的变化,深入实施服务转型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持续推进数字化转型进程,加速创新业务的培育孵化。同时,本集团将进一步提升运营效率和合规监管,构建高效管理体系和机制,在不断巩固本集团核心竞争优势的过程中继续引领行业发展和变革,向「高效的医药供应链组织者及行业综合服务解决方案提供者」稳步转型。
医药分销板块,本集团将进一步聚焦医保谈判和带量采购药品代理权,巩固重点区域优势,深化终端网络覆盖,持续提升市场份额。通过系统内、上下游资源的高效整合,统筹业务资源对所有客户提供定制化、一站式等更高维度的衍生服务模式,有效加强和战略性客户的合作深度,通过探索差异化行销策略和细分化行销服务模式,不断提升上下游协同联动的服务能力,实现供应链价值提升。
医疗器械板块,本集团将积极应对集采扩面和「DRGs/DIP」等全新政策要求,承接耗材带量采购配送项目,持续推动渠道优化,提升伴随服务、洗消养护、售后维保等第三方专业服务能力。同时稳妥推进智慧供应链服务项目与区域化集中配送方案,有序推进器械工业主体的产品研发和商业化进程,加快构建覆盖医疗器械全生命週期的服务体系,凭藉品牌声誉和引领优势,持续推动医疗器械板块高质量发展。
医药零售板块,本集团将主动面对行业格局转型,加强战略引领,大力推动聚焦总部管控能力和经营质量的提升,挖掘线上、线下一体化的综合服务优势,加速构建面向C端医药健康综合服务平台。同时,抓住行业转型机遇,协同批零业务资源,大力通过外源併购和内生增长,着力优化扩张零售门店网络佈局,加快拓展双通道、医保统筹等专业药房数量,依托专业药房和传统药房协同互补,积极提升医药零售的市场份额和盈利能力。
业务创新领域,本集团将不断推进业务的转型创新。通过进一步加强与集团内、外科研院所以及科技型企业的产学研融合,加快数智化成果的应用和数字化能力建设,在科技创新的支撑下,加速工业研发进程,积极发挥科技创新对本集团高质量发展的引领和支撑作用。
业务管控方面,本集团将稳妥快速地推进数字化转型进程,紧密围绕主营业务和创新业务场景需求,不断健全建立高效数据治理体系,沉淀高价值的数据资产,不断提升业务响应和管治效率,提升数据分析运用能力。此外,针对后疫情时期的业务特点,本集团将重点关注一年以上应收账款的回收、库存风险和流动性管控、信用敞口等潜在风险事项,统筹发展和安全,持续提升合规监管水平,防范控制业务运营风险。
展望未来,本集团将在主营业务稳健增长的基础上,着力通过业务管治模式创新提升盈利表现和运营效率,通过供应链服务转型提升服务价值和业务黏性,加速向世界领先的医药健康供应链综合服务提供者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