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本集团致力于细化内部基础管理,以提升现有生产运营质量和财务资源及流动资金管理能力。
截至2024年12月31日,本集团水泥产能9,693万吨,熟料产能5,213万吨,商品混凝土产能2,010万立方米。
报告期内,本集团销售水泥、熟料合计51,783,000吨,同比减少17.7%;销售商品混凝土2,272,000立方米,同比减少25.5%。营业收入人民币14,509,866,000元,同比减少19.9%;本年亏损人民币189,041,000元,较2023年亏损人民币1,050,106,000元减少82.0%。
(a)经营环境展望
2024年,全年水泥需求总量出现两位数的快速下滑,行业供需矛盾加剧,竞争日趋激烈,效益大幅下滑。四季度,全国范围内开始探索「反内卷」路径,盈利改善成为企业策略核心,降价抢量现象减少,行业逐步从亏损转向盈利。展望2025年,水泥行业将面临日益复杂的市场环境。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水泥市场需求不足的问题仍然突出。随著行业自律的加强、错峰生产的实施以及产能治理政策逐步发挥作用,将共同带动水泥行业效益的回升。预计2025年水泥价格将继续呈现前低后高、波动中枢上移的走势。
从需求层面看,2025年,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水泥市场需求不足的问题仍然突出。但政治局会议提出「稳住楼市」,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持续用力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为2025年楼市定调,释放了更加坚定的稳楼市基调。同时,2025年将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和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为基建投资提供稳定的资金支持,基建支持力度加强,将利好基建对水泥需求的修复。虽然预计2025年全年水泥需求比2024年将有下降,但加强超常规逆週期政策调节政策下,需求快速下滑的趋势有所减缓,预计降幅收窄在5%-7%左右。
从供给层面看,在需求不足的背景下,行业产能过剩问题越来越突出,产能利用率进一步走低。目前全国在建产线15条,合计产能约2,300万吨,其中预计2025年投产生产线8条,产能近1,200万吨,产能过剩矛盾仍将进一步加剧。但是,2025年政府将加大对水泥行业的监管力度,产能治理政策也将越加严格,推动行业去产能、调结构,以改善市场供需关係,叠加常态化错峰生产对产量的调控,水泥行业效益下滑态势得到有效遏制,水泥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将取得积极成效。预计2025年水泥价格将继续呈现前低后高、波动中枢上移的走势。水泥行业有望在2025年实现效益的稳步增长。
(b)本公司业务展望
2025年,本公司将以提升效益为中心,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的工作基调,统筹好经营发展和风险防范两条主线,聚力改善经营效益、提升管理效能、积蓄发展动能,扎实开展「效能提升年」行动,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1.全力稳量稳价。积极响应国家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要求,持续推动行业生态建设。在充分发挥质量、品牌、服务优势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高附加值产品研发力度,巩固存量客户、挖掘增量客户。融合线上线下销售渠道,充分延伸服务触角,精准做好产销对接。
2.加强成本管理。聚焦生产降本,以「增节降」为抓手,全面加强对标管理,在成本和质量之间找准最佳临界值,延续最佳经济运行状态。聚焦保供降本,以自有集采平台和运输平台为依托,整合采购运输需求,积极争取战略级供应商和直供商合作;探索行业间协作采购新模式,共同向上游供应链要效益;推广共享仓储模式,提高物资利用率。聚焦人力资源管理,持续优化人员岗位配置,著力解决人才结构性短缺问题。
3.优化产业佈局。从投资入手,适时推进「短平快」产业链项目,重点通过项目新建、合作经营、租赁等多种方式,在优势地区发展商砼业务,积极整合终端市场;稳步推进资源增储项目,确保可持续发展。从资源分配入手,发挥企业比较优势,科学谋划产能调整方案,并通过单元一体化经营管理,打造区域性产业链,增强整体竞争实力。同时,优先考虑延链补链推动转型发展,适时出清低效无效资产。
4.推进绿色转型。建立健全碳管理机制,全面核算碳资产,儘快融入碳市场。稳步提高替代原燃材料利用率,除外购外,推进替代燃料加工试点项目落地,实现自产自用。坚持企地和谐统一,有序推进各类环保项目投资建设。
5.防范资金风险。进一步强化预算刚性约束,加强费用管理,避免无效开支。推进信用评级创建工作,有效拓展融资渠道。积极争取银行低息贷款转化,减轻财务成本压力。加强政策研究利用,确保政策红利应享尽享。跟进应收账款清欠,及时采取必要保全措施,切实维护自身权益。
6.治理亏损企业。统筹考量亏损企业的战略价值和经济效益,评估可持续经营能力,针对能够实现正向现金流的企业、长期亏损且扭亏无望的企业以及非主业亏损企业,因企施策谋划治理方案,进一步缩小亏损面。